|
武二郎和燕小乙明明是征方腊后难得善终的两位啊,张导你不能为了CP大业就生生把人家拍壮烈了呀…… |
|
别人叫他小乙哥,你叫他小乙。 |
|
尼玛张胖子居然让李逵燕青武松全领了盒饭! |
|
看到武二郎骑马飞奔而至,张老师的首本名句顿时涌上心头:“我就是来陪他一起死!” |
|
武松能和燕青死在一起,估计天底下也就张百万一家了。 |
|
好壮烈,好惨烈。。。。全片从头杀到尾。这阵容真豪华!基本当年邵氏的精英全来了,冲着阵容真是不枉梁山好汉威命也!!!张彻导演对原著好汉们结尾改动真大。。。。。。 |
|
一个好男子,从生到死,应该有事情是能被记住的,比如赤膊血淋淋地大杀四方。我觉得这是剧中人和导演的想法。 |
|
敢情这荡的是方腊之寇。女追男隔层纱,想看看哥哥一身好花绣。给了李修贤颇多戏份,真的跳过水关,帅气逼人。借武松之身狄龙断去一臂,与小乙哥契克契克恰,而荡气回肠反而是孙二娘夫妇。两场相扑设计别致。小乙别怕,铁牛来啦,黑旋风这无条件效忠哥哥的义士战死是一种美,被兄弟毒死是一种叹 |
|
每个主人公的形象都是如此饱满生动。 |
|
#1080p#狄龙姜大卫又㕛叒叕秀恩爱了,又㕛叒叕殉情(雾)了!原著里武松和燕青关系有这么亲密无间嘛~武二哥莫不是长了千里眼顺风耳,连千里之外燕小乙有难都能及时策马赶到拔刀相助,可惜刚下马就被断臂了,算是遥相呼应新独臂刀吧,最后又战死在了一块儿,完全把原著魔改了一通,啧啧 |
|
都是过场戏,无刻画,不好看。从画面意图推测,燕青和李师师上了床,太过分。徽宗写字竟然不是瘦金体。姜大为有点冒傻气,燕青小乙浑身冒精气儿,他演不适合。狄龙太面,没有武松的狠劲儿。史进有点老,小说多次突出史进少壮鲁莽,不是世故猛狠。总之这电影选演员都有点错位。 |
|
服,真真服了,同人大大可能都不敢这么写。一仗征方腊,燕小乙和武松几乎全程没什么对手戏,却也要在结尾双双赴死,而且死前还相视一笑,那缠绵劲儿比片里那对真正共赴黄泉的夫妻还要动人。别人都喊小乙哥,便就狄龙的武松喊着一声小乙,又是断臂又是死;所以说同台戏少怕什么,导演私心起来谁都比不过。P.S.拍得有那么点群英会的意思,但张彻本子的糙,真的是,英勇都要成坑爹了。 |
|
张彻拍水浒后征方腊的故事简直就是一场"阳刚美学"的暴力意淫,梁山108好汉够他挑着捡着杀掉了,该死的不该死的都是他用摄像机一翻玩味后的大逃杀。姜大卫-浪子燕青,眉一颦,嘴角一翘,李修贤-浪里白条张顺,看起来神似李小龙,樊少皇的爸爸樊梅生-李逵,还有打酱油的狄龙-武松。还行+ |
|
虽然名字叫荡寇志,其实和余万春写的《荡寇志》不是一回事,这个主要是写征方腊的,而且着重在杭州之战,邓元觉(不是和尚了)、石宝、厉天闰、司行方四个元帅全部登场,也算是热热闹闹了。 |
|
与原著相比改编不少。一如既往的一个接一个的死亡,却不知为何都如此迷人,让人一遍一遍地重温。石秀的剖腹,史进的临别一语,张顺的魂归涌金门,李逵最后如孩童般的一扑……看张彻我总是不爱深究细节,就只想一次次地感受那些死亡带来的震撼。 |
|
每个好汉出场都很有型。死的时候pose都很带感。 |
|
分不清是武侠片还是战争片。 |
|
那里是去荡寇?分明是来送死!梁山好汉空有一身忠义,沙场上杀声震天,茄汁横流! |
|
那个时候总是群星荟萃 |
|
槽点太多了嘿嘿。。。阿尊扮浪子燕青倒是不错,李修贤的浪里白条就太黑了些~开篇的水战拍得很好,其他的场面调度倒是无趣。 |
|
又是胡改的东西,水浒跟荡寇志哪个都不挨,原创了些什么玩意儿 |
|
燕青自杀小分队,先是石秀跟石宝拼掉半条命被围住自尽而亡,然后史进为了抓方天定被围殴而死,紧接着张青孙二娘夫妇中埋伏寡不敌众捐躯,李逵为了争取涌金门开门时间以一敌百战死,张顺开涌金门而死,燕青追杀方腊伤重而死,全程消失最后突然骑马赶来的武松一来就被砍掉左手,然后单臂擒方腊后坚挺而死 |
|
水浒传自从攻打方腊起剧情就急转直下了,仿佛侠客拿起了杀猪刀,将军卖起了女儿红,燕小乙和武二哥虽然死得太ooc了,但还是替他们不值得。 |
|
比1好 人物出场和死亡都特有劲 |
|
张彻的两部水浒戏,都改的乱七八糟的,开场的几个闪回画蛇添足,道具里有马却没一出马战,可惜了徐宁和董平。涌金门之战,梁山的船是来打渔呢,拍得难看死了,张顺那么精彩的一出,也拍得索然无味。最后小乙和武二的殉情,更是莫名其妙,为了死而死,瞎JB改,看过最烦的水浒戏。 |
|
又看了一遍,对这种李逵领盒饭的编剧,还是难适应,搞得它很英雄一样,方腊跟宋江没有直接经典对话也比较难崩 |
|
用冯巩对郭冬临那句话说:你不能胡改嘛。PS:后面今夜不设防里龙哥提到的少爷兵那件事,应该是讲的这个,他记的是水浒传,可能这部片当时上映也是水浒传的名字。我在涌金门那场戏还真的看到了他。 另外,双枪将董平居然是陈惠敏,也太囧了。。。历来版本都把李逵描述成个傻逼,而不肯做些创新改动,也是遗憾。 |
|
一直觉得水浒传就是古人的b级片,血腥暴力,大肌肉男,各种江湖混名和神功,简直太适合张彻了。之前看张彻访谈说到他对水浒传的理解,特别正点,水浒传就该这么拍! |
|
自古以来李逵就是二逼 从没影视剧能把他拍的稍微聪明一点,也是醉了。狄龙看到姜大卫的那一刻 两眼放光,那个暧昧的眼神哎..... |
|
荡寇志,英豪之死写就的手札;虽然改动较大,但是每一位的死法,较之原著更为悲壮;谷峰老师的黑宋三,自带城府 |
|
这回龙哥断臂了,真是配一脸…狄姜同框,满眼都是粉红的我,就是水浒本是群戏,两人热恋才开始就虐,离别前那对望一眼万年…开头差点被李师师脱了衣服的阿尊简直难得! |
|
喜欢让人光膀子和惨烈去死的张导演 |
|
6.9分,《荡寇志》原本是清朝俞万春写的三十六雷将剿灭梁山一百零八好汉的古典小说,这里却被张彻用来作为一百零八好汉剿灭方腊起义的电影名,感觉有点讽刺。电影唯一的优点就是将方腊的南国四大元帅都拍出来了,可惜人设却不对,苏州八飞骑,江南十二神,皇侄方杰,小养由基庞万春这些人还是没有。相较于小说魔改较大,李逵、武松、燕青都战死了。 |
|
《荡寇志》是张彻1972年《水浒传》后接着拍的水浒题材电影,之所以拍《荡寇志》可能是因为邵氏那时候热血男儿真的是太多了吧,一起上露个脸。《荡寇志》本是清代俞万春在《水浒传》的基础上创作的一部长篇小说。世人只知《水浒传》诸雄的“忠义”,少有人谈《荡寇志》的“忠君”。张彻75年的《荡寇志》虽然名字与愈万春的小说相同,但内容却出入很大,更像是《水浒传》征方腊部分。这部戏里主角是姜大卫扮演的燕青,英俊潇洒,武艺一流,乱军之中单挑方腊相扑高手司行方,甚是精彩。但毛病依然是过于粗糙,这也似乎是张彻导演电影的一贯通病。轰轰烈烈的一场战役,以宋江一句“可惜这损我一班兄弟”收尾,胸中都憋着一股恶气啊。 |
|
李修贤可怜啊,有水了,死在水里 |
|
武术指导:唐佳、刘家良、刘家荣、陈全 |
|
sb的电影跟tvb电视剧一个样子,很烂俗。不知道是不是时代的缘故,现在看来,难看的要命。最主要的是逻辑很成问题,人物塑造也莫名其妙 |
|
茄汁滚滚身全死,武松也叹无后人。 |
|
改编自水浒众将征方腊,倪匡张彻直接让好汉们尽数命丧黄泉,主角选择符合人物气质,姜大卫演小乙,出城进城翻墙走壁,陈观泰饰史进,客店苦战不辱文身,樊梅生的铁牛莽而不聪,扔了板斧偏要相扑,李修贤演张顺,浪里翻腾迎大军。 |
|
挺血腥的,里面居然还有丹波哲郎 |
|
用武侠片的套路拍“梁山征方腊”,倪匡+张彻的编剧真是槽点无数, 剧情推进不动了, 梁山伯敢死队就开打。 最后燕青追杀方腊, 那声“岂可岂可恰”的配乐真是笑翻了。PS:钟玲玲的李师师真是绝代风华,玉麒麟这角色真是浪费了丹波哲郎,“切腹” 里和仲代达矢的对峙是我看过最好的日本武士对决 |
|
番茄酱满天飞&原来武松是为小乙哥断臂滴 |
|
必属佳片的荡寇志,我们的武二哥不给力啊。 |
|
燕青回来的时候,武二哥眼神都发光了,镜头一切,燕青都笑裂了。那句小乙是你武松该喊得么= =还摸着脖子进帐篷啧啧。瞬间穿越到新独臂刀。最后那段武松竟然就那么死了晕,真好奇那把插死他的小刀哪儿来的o(╯□╰)o最后怨念一下李师师要看纹身那段,就那么没了?!【李翰祥:放着我来!!!! |
|
这改编得大了些,有点无法接受,但是李逵恶战致死倒反觉得比被毒死痛快些。张老师的恶趣味,燕青前一秒还在拼命杀敌,下一秒突然开始慢镜头死亡翻滚,那嗷嗷叫得。都说看张导爱不爱一个演员,就看他让他死前滚多久了,那么从这部来看可以说是很偏心了。哈哈哈 |
|
邵氏版《水浒传》的第二部,片名借用了另一部描述水泊梁山好汉的古典小说《荡寇志》,相比前作《水浒传》,本片在创作上稍微收敛了一些,不过剧情依旧是断章取义、不伦不类的。在本片中,轰轰烈烈的一场战役,以宋江的一句“可惜这损我一班兄弟”收尾,令人唏嘘。 |
|
#影评# 狄龙与姜大卫又死在一起了! |
|
小乙哥血条太短,黑旋风老是坏事。有一种虽然很替他们着急,但又很真实的感觉。有能耐的人可不就是不一定听使唤,也不一定很聪明的嘛 |
|
最近喜欢看老片子,虽然鲜血都是红油漆,打斗也需要1.5倍速看,但看到影星年轻的样子,还是心生欢喜。#20230625 |
|
开局甚好,叙事张力十足,随着王钟饰演的拼命三郎石秀、陈观泰饰演的九纹龙史进相继力战身死,都呈现出张彻独特暴力美学与“水浒”人物的成功融合,但自浪子燕青再次潜回杭州城——动机存疑——叙事节奏出现波动,再到黑旋风李逵力战身死乃至后来燕青和行者武松相继为擒拿方腊力战而死——影片再连落两个档次——因为以上并非李逵、燕青和武松在《水浒传》里的“真实”结局,电影故事显然编排得不够严整。同时从头到尾影片格局越拍越小、绝大多数梁山和方腊方面人物均刻画不足,也是非常遗憾的。值得一提的是,梁山潜伏进杭州城的七名好汉先后战死,这个设定非常出色,戏剧性感很强、悲剧性亦浓,值得玩味和称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