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女人掉入男人的陷阱,是自己沉湎于爱情的代价,也许甘愿;男人自诩聪明,凌驾于女人之上,却是沉湎于自我的良好感觉,到头来是自己走不出去自己营造的美好幻觉。 |
|
一开始觉得苏珊娜就是一个包子,在爱情中没自尊,还倒贴,也被其他影评误导,一直等待她的黑化报复。其实,苏珊娜就是敢爱敢恨做自己,爱得时候没有保留,愿意付出,不爱的时候全身而退。她没有那么斤斤计较。她的幸福是别人抢不走的。 |
|
烂小品。剪辑点诡异,摄影漏洞百出,非侯麦盛期水准。 |
|
“六个道德故事”之二:女性的胜利
两个男人,一个骄傲自大、一个吝啬盲从;两个女人,一个惧怕独行、一个众星追捧,相比于两个“小孩”,她们太过聪明与老道。
苏珊娜不会选择戏弄自己的富二代,亦不会选择那个懦弱的穷学生,她在男人的指尖游走,看似是受害者,但其实没人能困住她,她是永远的胜利者。 |
|
男性将无法「得到」以及有主见女性的行为视为「复仇」,尤为甚者的直男癌其实是Bertrand这样既没有金钱(于是一方面鄙视花花公子Guillaume的风流又下意识的羡慕)又缺乏行动且为了「尊严」束手束脚又不断蔑视女性的男性,最后陷于自我痛苦与追悔也是自作自受。 |
|
早期的候麦,各种青涩不顺畅,然而在塑造人物心理的边角旮旯上还是非常细腻。苏珊娜其实是相当可爱的女孩子,这两个小青年也并不那么令人讨厌。不过年轻人的幼稚和残忍,必须在时间里慢慢磨掉。 |
|
短片内容不太复杂,两个男生B和G,G是花花公子,身旁不缺女朋友,他也喜欢和B在一起出去玩。B是个穷学生,懦弱自卑,虽然每次都说要学习,但是只要G一叫,就立刻穿衣服出门,结果最后挂科了。B很讨厌G身边的女朋友,讨厌符合他无聊的小游戏,但是他很喜欢G的新女朋友苏珊娜。G和苏珊娜分手后,苏珊娜开始频繁找B,可是B却开始胆怯,丝毫不敢有想法,平时出去消费还是要苏珊娜出,害得人家不到月底就没钱了。苏珊娜给足机会,但B和人家在公寓一晚上,啥也没发生。最后,苏珊娜放弃了,她找到了更优秀的人,报复了G的花心和B的懦弱。而B也在人背后用自己一套套垃圾理论安慰自己。侯麦早期的作品剪辑和叙述故事的能力还是不够成熟,青涩简单,部分情节过于冗长,情感变化的处理略显生硬,所以最后我也不太理解明白这部短片。 |
|
关于“谁审视谁,谁怜悯谁”的彭罗斯楼梯。在混乱的情感关系中,所有人都以为自己是最聪明的那一个。其实大家都差不多,谁还瞧不起谁呢……
唐璜从诞生之初就一直是个悲剧人物啊。 |
|
实际的真相是什么呢?苏珊虽然被人利用,但她忠于自己的感情,固执地追求自己所爱,对比出男性的靡弱和欠缺行动力,到最后她或许成功了,或许还会继续。但是那两个有一大堆奇怪理论的男人要干什么呢?年轻人真是残忍无情且没大脑。
|
|
我不太能理解像贝特朗这样的男人,觉得他应该是一个潜在的GAY。 |
|
完全没有道德感的法国人,充满了欺骗,麻木,怯懦,无助,放荡,自私…… |
|
侯麦怎么拍得让我感觉即使是苏珊娜偷屌丝的钱我也能接受因为屌丝实在吃人家软饭吃太多了,但我更相信是屌丝那个乱搞的混蛋朋友偷的钱,苏珊娜应该没有那么坏,只是在爱情关系里没有自尊但不放弃追求爱情的女人而已。混蛋倒是连高个子女人都不敢追的软蛋。 |
|
候老总是善于塑造这种貌似不惊人最后却发觉是最猛的人 |
|
侯麦自传色彩最重的一部短片,也看得出早期的侯麦电影的节奏感真的很差,也难怪,最早期几部都扑街了。不过所幸,从《慕德家一夜》开始的剪辑师换成了原来《精疲力尽》的剪辑师之后,整个叙事节奏得到了“升级”提升,直接变成票房保证。 |
|
觉得镜头后的候麦一定是在蔫笑着,不动声色地挖苦着自以为是的年轻人们;但故事不如第一个好,无论是指向还是解构。 |
|
重看;3.5;恒定完美的三角形结构(男主是一对恋人的棱镜与传声筒),而苏菲如功能性外角,在三角行将坍塌时常产生强力支撑作用,侯麦的剧本功力一如既往的强悍,善于将这般流俗故事写得优雅有趣,半个多世纪前就拍出如此犀利通透之作。
如果说《面包店女孩》尚能以结婚收场,尚能标榜些许“成功”的可能,这部对“虽普确信”男性们的嘲弄讽刺堪称直白——在他们眼里姿容一般、智商欠奉的女孩,竟能勇敢地以“牺牲自尊”来成全感情,竟还迎来幸福的可能;结尾沿着男主视线去凝视苏珊娜的身体,其羞愧与卑微几乎能溢出镜头。
贝特朗与纪尧姆明显具有镜像功能,急于“成人”的前者暗暗师从后者(因而有各种奇怪的容忍);他们以为输在女性的“狡猾”(影片视角),然而其实双双失败于自以为是的居高临下。 |
|
侯麦电影中的男女对待爱情关系,有点像超英片中的主角对待超能力,学会接受它的能量,随之成长,然后意识到一个更大的、同类的世界。 |
|
从性魅力上排序A男>B女(苏珊娜)>C男主。B在经历有恃无恐的A始乱终弃后向C投向橄榄枝,然而男主在表面的柳下惠后并没有认真斟酌内心的感受。ERmoral2,道德和本能双双偃旗息鼓,连对峙的机会都没有,这种故事从立意上是最沉闷的。 |
|
不够睡看侯麦真的要命,尤其是在不喜欢这片子里的任何一个角色的时候…… |
|
片名是“苏珊娜的事业(career)”会更恰当也更值得玩味吧,苏珊实则是个依赖感情和男人过日子的人。这次比前作加入了身份——索邦大学学生,成了一部知识分子小心思组成的故事。书虫导演可能都会絮絮叨叨的,比如艾伦,但像“书里藏钱”这种小设计还是头一回见。而后这钱被偷了,引出B的连番猜疑,也很合理和值得玩味。侯麦早期的作品里总是会有一个情感弱势的女孩,使人好奇不知道是他身边认识的女孩太少还是故意设计这种暧昧模糊的角色。 |
|
男性眼中的女性,两者所做的是无关乎地位美丑甚至品性的评价,这种“貌似客观”实则是一种自我封闭的心理活动分析,所有畏缩不前不敢敢爱敢恨的犹豫都是过于强调拔高了自我意识的反应,如果把之前面包店的女孩选择看作是本能,那这就是“假如中了一百万”的幻想 |
|
9-8-2008 7:30pm bc |
|
较之第一部,影片有着非常经典的人物关系,因为遗失了钱财而具备多义性,显得复杂,从男主的视点切入是一个类似盖茨比的旁观视点,但女性角色的丰满程度其实不熟男主,轻松中裹着怨念,残忍却得以善终,短小精悍,没有废话,个人还蛮喜欢这一部,既有层次又有味道,以及一个惊喜:这里有手裁书~蛮少见到,颇具时代感的装订范式 |
|
suzanne的形象到底是怎么转换的 在我眼里suzanne只是该做什么做什么而已 为什么会被男主逐渐妖魔化了 本质上只是男主对suzanne的期望一直切换而已 我觉得本质上并没有很多心机不心机 占上风与否的问题 反而是我们的心态本身促成了脚力里的不同位置 归根结底要是脚力本身是不存在的呢?男女不思考dynamics就不存在 道德问题本质上就是个思维问题 |
|
贝尔特朗:意外的结局,让我开始认真回顾自己的想法。直到那时,我一直把苏姗娜看成是吉尧姆的受害者之一,但她从来没有屈服于他的自以为是之下,她坚持她的理解,让他平静地看待此事。……虽然不是故意的,但她好像在嘲笑我,她是唯一一个让我对其保有同情心的女孩。她打败了我们,而且告诉我们,我们才是小孩子,无辜或有罪,天真或狡猾,又有什么重要的呢?苏姗娜剥夺了我同情她的权利,她完成了她真正的报复。 |
|
叙事主体虽是男性,但思想已明显向善良大气的女人倾斜。女人的执着认真对比出男性的猥琐矫情靡弱和欠缺行动力,男人们互相利用玩一些龌龊的把戏,而女人在适当的时候果断离开找到应该爱的人,到了最后贝特朗还在纠结于苏珊剥夺了他们嘲笑她的权力,活该破财伤情如此可悲。 |
|
8.75/10
故事还是有点纠结的。比较有意思的一点是,跳舞都要找一家右岸的俱乐部,我猜是摆明了要和雷乃那帮人划清界限? |
|
"Rohmer situates the vulnerable working girl as the object of the self-righteous protagonists’ seduction and betrayal; the ambiguous amorality and indecisive ending offer no certain conclusions about the film’s moral stance, but allow the spectator to experience its misogyny" | 230505重看 |
|
男主对于男友和女主都保持了一种居高临下的怜悯心态,轻蔑、瞧不起,却又依存、享受(不断拒绝并最终答应,这一招女主最后也用上了,变被动为主动)。丢钱、新女友、重见女主最终让男主失去了居高临下的一切可能,但他依然把这种结果归结为女主的复仇。导演很会利用镜子与影子表现男主眼中纠结的角色 |
|
2020-12-31 23:46标记了“看过”:怎么开头就觉得看过?看完这部,侯麦徽章片单就过半了。(当时只是为了侯麦片单在2020年达到一半10部)2021-2-8删了上一次标记的重新标记“看过”:这次是真看过了!六个道德故事第二个。前面看着是真憋屈!苏珊娜倒贴也太多了!俩男的没一个正经人!最后倒是所谓“漂亮的反击”,要过得一直幸福才是呀!一直期待的很多周边海报用的那个抹后背的镜头原来在最后几分钟。侯麦果然还是絮叨,也出其不意。困也逼着自己看完因为今天收到了舒佩朋友帮寄来的深圳百老汇的侯麦影展纪念票根。唯有感谢。b站app投屏 今天是詹姆斯·迪恩诞辰90周年 |
|
年轻的朋友们,花光每一分钱,不必考虑明天的面包,尽情享受每一晚的爬梯和遇到的每一个可能的人吧!
年轻就去经历、去体验、去尝试、去受挫、去恋爱、去失恋、去幻想、去梦碎、去活在当下、去担心明天一秒钟、去爱、去迷惑爱、去谈论沟通反思及永远想不通~
有些人凋零,是从未真实灿烂的开过;有些人凋零,只是风华已逝、世界不过如此、可以将息! |
|
无脑自恋又可怜的两个年轻人啊,碰到苏珊娜这样聪明的女孩。不过感觉几个演员演得不好,加起来还不如一个索菲。。有些段落还挺有意思,不过也不能说自己完全看懂了。。。呃。 |
|
相比小说,电影最大的更改是结尾,本来是女主偷走男主的左轮手枪(原小说名字),拿到黑市去卖了,得到的钱正好和两个男性角色骗她的钱差不多,之后则嫁给了一个富有的人。电影里变成了男主的钱被偷,而朋友和女主都有嫌疑,最后女主找到了新男友,而自己则与人吵架闹翻,考试挂科。转变源自侯麦对这个系列戏剧性的规避,而单纯追求情感上的塑造有关。同样,改编也减去了直白的道德指责,使其成为更具深入性与更能挖掘男性心理状态。人物构成上,侯麦引入了新的男性角色,使其成为更复杂的四角恋情。但缺点也如雅克·西克利耶的评价:“侯麦作品中的男性人物占据道德的制高点。他们的行为体现出哲学意义上的无耻,这是18世纪遗留下来的精神堕落/知识分子的堕落。审视女性的眼光具有思维层面上的色情意味。”并且这个缺点贯穿了整个道德故事系列。 |
|
这几天在看他的片子,故事的铺陈很有自己的风格,只能说我看片太少啊。我观察到的存在在他影片中的规律性的东西是,结尾部分都会变得豁然开朗,仿佛没有什么事情是必须说的了,但也包含部分深刻。即使它只是个爱情片 |
|
#法国新浪潮# 侯麦依然保留了《面包店的女孩》以男主的自白叙述来串联建构影片的形式,体现对青年男女情感纠葛的审视批判态度,并在此基础上增添了人物间的镜像关系对比,室内戏中尴尬却暧昧的情调也由视线交错的正反打与实景灯光的利用熔铸起来,然而相比前作,《苏》不仅失去了短片的精炼,而且时长近一小时的内容体量又不如长片的情感来的充足,只能说乏善可陈。 |
|
六个(没)道德故事之一,侯麦果然能把备胎,pua,渣男等元素拍得细腻到位。男一男二你们在一起得了 |
|
既没有短到《面包店》的程度直接给人物关系做精简化处理,也没有长到长片的体量以更复杂地表现新浪潮钟情的三人游。果然还是更喜欢后来彩色的侯麦。 |
|
咖啡店认识的女孩,苏珊娜也许不算美人,但她有吸引人的独特气质,贝尔特朗站在一旁观察苏珊娜与他的朋友吉尧姆之间的互动,两个男生有自己的一套对于女生的评价,相对于苏珊娜、索菲这些女孩在整个玩乐过程的应对,两个男孩显出了稚嫩。 |
|
对侯麦一见倾心,太厉害了。人物之间的情感纠葛疏离、随意而美妙,丰富又细腻。无关乎道德,爱情里没有道德可言。“三人行”是法国人极偏好的形式。迷上苏珊娜优雅纯真的笑容。 |
|
《La carrière de Suzanne》
同情他人的目光总会投回自身
冗长低沉的旁白中,自述的是男人如何居高临下地凝视女人;永无止境的对话里,探讨的是女人怎样潇洒随性地倒贴男人。知识分子与“无脑呆子”走到一起,喝酒吃饭游戏做爱,前者自诩聪明,通过玩弄后者维持自身优越的资本,后者自甘受控,通过取悦前者沉浸病态关系的欢愉。高级的猎人往往以猎物的姿态出现,看似被手拿把掐,实则是游刃有余。反观真正的猎物,纪尧姆和贝特朗,代表了知识分子的两种特质:富有虚无和性格孱弱,蛇鼠一窝对女性施加无耻伤害,双重标准对朋友执行绝对偏袒,自私自大,自作自受。
苏姗娜剥夺了我同情她的权利,完全达到了自己报复的目的。
|
|
看似女性的“复仇”,实际是直男癌们的臆想。幼稚地捉弄女性并以为自己是“成功”的,发现自己“失败”之后还为自己找借口,真是活该被女孩抛弃。 |
|
真正有资格“嘲笑”或者“报复”的人,是已经获得爱情的人(当然大多数人都不会这么干)~ |
|
早期侯麦叙事技巧和影像呈现还有些青涩,但人与人相处间的小心思已足够细腻,两位男性角色,或谨小慎微,或自以为是,终不如女性洒脱自在,最后不翼而飞的钱财算是为广大男性上了一课。 |
|
道德故事第二部,兩男一女的故事,又再是喃喃自語的男角,這次是欠缺自信但又不停抱著自負心態高居臨下看待女角的感情追逐,試圖在另一強勢男角旁邊找回點點的優越感,最後發覺才是這場心理遊戲當中的輸家,男女價值觀大不同在這片精彩表現出來,頗有趣的格局 |
|
#观影手记# 2341
给了莫扎特《唐璜》曲谱(?)一个大特写,如获至宝!,结果,嘿,到了都没用上它。
最后也没明白导演想说啥。
苏珊娜可以啊!真女权。老娘想养男人就养~。但是,她就不能离开男人过几天吗?我的天,走马灯就没停过,哪段情都还挺认真。
纪绕姆不是富家子吗?又吃女人,又偷朋友钱,长得还挺老像,不知道他有什么魅力吸引女主好久。“要不是笨,我也不会看上你.”,卧槽,这都不让他滚蛋吗?! |
|
虽然最后点题比较经典,苏珊娜用她的淡定嘲笑了这些自以为拥有怜悯权利的人,但是不得不说整个片很闷 |
|
侯麦若不去当电影导演也一定是位优秀的心理学讲师吧,得多么细致的观察生活思考生活才能如此鞭辟入里的把握这些日常熟悉却难以描述的情感龃龉呢,透过摄影机镜头一边观赏一边反思,对待爱情太板眼则无聊太戏谑则轻浮太在意则失意太狭隘则自讨没趣——经历真的是经验的必经之路,每每自命不凡的菜鸟被老手耍的团团转而不自知,看戏之余惊觉曾经也不过是戏中人,自作聪明往往真的只是小聪明啊。 |
|
桑塔格说,我们的同情心宣布我们的清白,同时也宣布我们的无能。侯麦却用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同情心未必清白,其肮脏有时正与冷酷相同。 |
|
讨好别人,时而因怨恨自己的无能而远离这游戏,从头到尾不过是个跳台,作为一个被旁人借用以表达的途径而存在,早应习惯那虚假的热情,了解你是她引人妒忌的方法,不必灰头土脸,在开始的时候她也不过是另一个你,大家来来回回,贪恋什么?又值得再说什么?一次两次三次,这三角志我早听过千百万遍。 |
|
纪尧姆令人作呕……很能联想起读书时那种公子哥、孩子头之流一呼百应的场景。贝特朗对男权上风的莫名崇拜也不难理解,而一旦具有这种崇拜,也就很难摆脱。其各方面都不太成功的结局更多来自出身与性格,但身处这种结局时内心的郁结——也就是那段内省独白,则是因为无法摆脱这种虚假崇拜。三人降神会那场的插入镜头真有趣味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