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男主表现虔诚也实打实从心底自信自己虔诚,却是片中唯一一个摇摆不定同时还看不见自身虚伪可笑之人。
2、是幕德的拒绝而非自身坚定将他推向了弗朗索瓦丝,却堂而皇之“女人总是帮助我道德进步”,shame!
3、“没有发生的一夜情”满足了男主的道德幻想,最终却要为了满足弗朗索瓦丝的道德需求将其阐释为“发生了”,导演的人间幽默。
4、人总是给自己套上无尽的道德枷锁,然后想尽一切办法自洽来逃脱它的审判。难道否定自身的劣性就能使一个人变得更高贵吗?止增笑耳。
5、侯麦太有意思了,借人物之口说出来的,和没说出来,都太有意思了。 |
|
太喜欢这一部了!绵延不绝的对话引人入胜,没有调情没有猥琐,却无法自拔。在看对眼的美女面前,什么原则,什么立场,那都是幌子啦。如果一个男的能跟你扯宗教立场扯整晚那他肯定不够喜欢你哈哈哈(性别反过来亦然)。两个姑娘都好美啊! |
|
侯麦这部电影很奇妙,如果你的老友邀你去他情人家,让你单独和他情人过一夜,而那个美丽的女子还会时不时诱惑你,不巧你和那女子又很聊得来,最后会发生什么?你会坚守住原则和道德吗?你还会继续挚爱曾经的梦中情人吗?非常微妙的一夜,谈话中暗藏机锋,情欲与理智也在挣扎,这是最深刻的戏剧性,因为你自己也不知道事情会变成什么样子。这是一个三男两女的五角恋故事,虽有一人不在场,但存在感也是十足的,因为那个人牵动着两个女人的情感。 |
|
整部影片唯一的旁白出现在结尾,对心理的把握之细腻之深刻,让人拍案叫绝 |
|
教徒型知识分子的西装口袋里总是装满各种各样的原则性问题,内心永远充满道德困惑的壁垒,爱与性是最易触犯的G点。在爱与爱谁之中焦虑,又抑或是做与不做之间踌躇 |
|
一个看似狗血的四角恋关系竟然能侯麦包装得如此微妙,实在是妙不可言。。。抛弃妻子的丈夫(也可以说是那个朋友角色),优雅妩媚的妻子,满口哲学和宗教的男主,还有年轻美丽的情人,总之四个人,两男两女,形成一个完美的关系闭环,互有牵连和瓜葛,剪不断理还乱,直到最后一刻的旁白才点明一切。。一个绝妙的悖论:在喜欢的人面前,什么道德宗教哲学都是扯淡;在不喜欢的人面前,就要扯道德宗教哲学了。 |
|
侯麦最负盛名的作品,没有之一,获奥斯卡最佳外语片及最佳原创剧本提名。阿尔门德罗斯掌镜,内景精细,茫茫大雪和山下小镇真好看。片中提出两个命题:A社会和政治毫无意义,B历史具有某种意义,这个命题延续到《三重间谍》。本片建立在帕斯卡哲学关于确定性的讨论之上。侯麦长片自此全部看完。 |
|
为了道德,放弃生理。你信吗?爱一个人,就不会想和别人睡。你信吗?我发誓不会碰你,你信吗?跟人暧昧,你还把他当备胎留有余地,而他早已提前把你删除,连备胎都不考虑,投怀送抱于别人…又一部话唠片,一晚上通宵聊天,听八卦的那种感觉,被拍的太好了。 |
|
册那,在穆德家那夜的情况真是之前情景再现...看得时候焦虑死了。侯麦电影里头脑才是最重要的性器官 = = |
|
如果我选择了一个女人作为我妻子,那么我给她的爱,是足以对抗时光的。如果我停止爱她,那么我会鄙视我自己。 Si je choisis une femme pour ma femme, c'est que je l'aime dans un amour qui résiste le temps, et si je ne l'aimais plus, je me mépriserai |
|
“六个道德故事”之三:混乱的男女
影片开头所营造的道德困境很容易将之与数学的概率论相关联,但将一个选A还是选B的问题一层层剖开,竟隐晦地展示出如此复杂的男女关系。结尾两人各自心怀鬼胎、女主将沙子抛洒而出、一家人奔向了大海——如果道德陷入了难以打破的僵局,除了忘掉它,还有更好的办法吗? |
|
道德故事之三,开头的教堂和“追车”,镜头异常地抖动。 |
|
虽然我也觉得映前讲四百击也太不专业了不过一想到有可能和一个傻逼同场看整个周末还是像吃了屎一样 |
|
久不看侯麦,顺着道德故事往下看,看到了如此精彩的一个挣扎故事。关乎所谓的道德、性、诱惑等等,但其实故事真是简单的不能再简单,对话和思考却是一再深入,而结局,也更让这个天主教徒以及观众闭不上嘴巴。所谓婚姻的真谛,其实隐藏着更多的秘密吧。 |
|
电影很好。开场Bug有因可循:选择合适的嘉宾、谈合适的内容是主办方需要去“策划”的。再专业的嘉宾,未必了解活动的前因后果,观众的组成结构,都需要策划方一一与其沟通。现场,策展人兼主持人一直以主观视角介绍侯麦和嘉宾,一句句“我觉得、我个人、我以为”不够客观与理性;同时,对嘉宾的不了解,以及自带情绪的危机公关,都显得不专业与太冲动。这场活动,嘉宾和观众都很无奈。呐喊的朋友,请以后尊重其他所有想听讲座的人。 |
|
关于宗教的讨论其实不是男女那点性事前尴尬的游戏,而是人物白描的骨架,和道德冲突的外衣。甚至比起一夜共枕的暗流涌动,信仰问题上遮掩地自圆其说在更深层地触及小资产阶级们隐秘的瘙痒。最后时刻,Louise的谎言并非一种圣人式的体贴,也不单是对信徒条例的反讽,而是为一种虚假的“恩典”圆场终究要付出的代价。Louise要到那一刻才能知道信心所要求的牺牲,即Françoise所渴念的无条件“恩典”,她没想到的却是,它并非从天而降,而是以小资产阶级懦弱道德的名义施予的。这才是文本深层去戏剧性的隐痛。
是的,这样的争执仍然满是资产阶级的臭气,它才没有发现自己的心机和躲藏其实一无所用,也毫无缘由。 |
|
喜欢侯麦,就是从这部《我与慕德的一夜》开始。他这种随意简约几近真实生活的导演特点,令我忘记自己,似乎走进了别人家,看别人怎么生活。从这部电影开始怀疑法国人是不是对两性关系真的很随意,几十年过去,到现在也没有得到答案。总之,经典就是经典。 |
|
《幕德》中弗朗西斯的金发与让·路易眼中此女的天使形象相一致,却与幕德的黑发世故成熟女性形象构成反差。但影片结尾却揭示她从幕德手中偷走了她的丈夫,也因此暴露了让·路易的天真和他的主观意愿遭受欺骗。这刚好阐释了电影中金发女子的两种操作方式:黑发女子的对立面,表现一个男人如何容易受骗。 |
|
虽然可以和那个多情的少妇聊哲学宗教道德,上了床还是觉得她轻佻。宗教的虔诚让男人和衣而睡,抵御兽欲内心倍感骄傲。在教堂结识的少女,与她相处就像薄冰上的汽车小心翼翼。认识你那天我刚从一个女孩家里出来,对爱坦诚内心无比宽慰。在相遇的海滩,谁是弃妇谁最多情,谁站在道德高地,成了可笑之人。 |
|
影展再次碰到奇葩事,准备写则短文。https://www.douban.com/note/718844375/
此事永载沪上影展史册 |
|
候麦在不停敲打“宗教”这位性感女人的屁股。 |
|
#BJIFF2020#太喜欢!侯麦太懂得留白的张力,在男女之间的欲言又止里,一切都蕴含其中,却又什么都没有。在他们沉默的瞬间里,空气里分明有火花闪过,但没有承诺,只有暧昧,所以一切也都复杂了起来。宗教、哲学、数学,Pascal的理论再复杂也敌不过爱情里一个无法用语言解释清楚的Blond hair。
每个人都不像看上去的那样单纯,因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秘密,大家都只是都努力表现出最想让别人看见的样子罢了。道德是社会性的,而爱情是自我的,生活说到底只是属于自己的选择,如果生活可以继续——就像那一个个暧昧夜晚飘落的雪花,就像弗朗索瓦忽然放下心里的大石头后撒出的那一抔抔沙,好像一切罪恶都可以被轻易覆盖。“落了片白茫茫大地真干净” |
|
帕斯卡和冉森派的背景今天查了好久,电影结尾才让人似乎绕明白了,Louis和金发女其实都是选择批判接受的冉森派,保留了一部分又拒绝了另一部分,但却都不承认自己是冉森派。人是否能靠自己的力量皈依上帝,内心是否坚定?是否得救?是否是上帝安排一切?或者本身就是被上帝选中的?...靠,再绕老子又晕 |
|
一百多分钟的电影暗居然看了三个小时 有的台词要停下来重新看两三遍,候麦的对白简直是伍迪艾伦的进阶版 不对 没有了伍迪艾伦的偏执和自以为是 更多是哲思辨证,喜欢 太喜欢了 |
|
1.女人会把自己的故事藏得很深,闭口不言,埋葬回忆;男人则是把过往的风流韵事放得很浅,轻易就会触动;2.“不管怎样,那是很久以前的事了,我们说过再也不谈这事的。”3.女人容易原谅,男人难以释怀;4.究竟何种情况才更致命呢? |
|
最贴合我私人经验的一部,用关于宗教、哲学的讨论、身体力行的经历从理论与实践两方面共同表现了爱情和道德的辩证关系,摈弃了前两部以主角念白实现共情的手段,转而通过建构细节的真实来加强观者对人物所处情境感同身受的在场感和代入感。 |
|
清规戒律下的非道德模范,不事信仰的自由主义者,欢场老手,金身情人,一夜又一夜情欲解剖的你进我退见招拆招,最俏皮的都在话锋上了,不宜走入定局为好似的,反正那些实实在在的婚姻,都得把彼此藏得心照不宣。数年过去,说的是人没变,却再见不得这般壮阔波澜了。侯麦49岁,才凭这部电影受到旁人热捧。@ 资料馆,#北影节 |
|
天主教徒的情感观,其实颇为严肃的话题啊但看完后不由感叹法国实乃爱情大国,或进或退都有余裕非常secure了,换个国家拍临到慕德睡衣上床了很难不走向猥琐呢,不像这儿大家都笑得很开心虽然是为男主尴尬处境发笑但一点也不尴尬。摄影是那个拍梦断情天名字太复杂拼不出的巨巨,开头男主在借住小屋啦还有打断对话的楼外飘雪夜景(此景颇具象征意义)啦水平毕竟高杆。【@大光明】 |
|
B+/ 目前看的整体结构掌控难度最高的一部,“一夜”作为奇妙的发散性时间概念被处理得错落有致又波澜不惊。 |
|
埃里克·侯麦的“六个道德故事”之四。一如既往地话唠,哲学宗教政治爱情人生无话不谈,从帕斯卡尔聊到詹森主义。尽管剧情平淡,形式极简,但人物间的微妙关系变化与欲拒还迎的情愫都细腻地捕捉到了胶片之上。不过个人还是更喜欢看侯麦的彩色片。(8.5/10) |
|
非常古典,在Maud家一夜对话拉扯的镜头尤其精妙,线条几何,光影变化…沉稳地拍出了一种摇晃,以至于第二天早晨Louis对Francoise的热情追随生出些喜感。不过联想到她当时的情感状态和Maud接到的那通电话,他俩在路上撞见也不是什么奇迹。
闭环内互为第三者太抓马,Maud向来松弛,甚至在背地里夸Francoise,不把婚姻的破裂迁怒于第三者,也许是进去围城的人后来又想出来了。
道德迷宫难走,雪演得真好,以及作为engineer,还是要具备安全意识,熄灭蜡烛建议别用吹的 |
|
连续看了三部道德故事都是黑白片,恍惚适应了去除色彩后的世界,其实在马上而立的年纪看侯麦应该刚刚好开始合适,往前几年估计也不能认真看下去;哪怕不如侯麦把男女之情参悟的如此透彻,但近三十年来目之所见身之所感而产生的共情也是每时每刻的,按照中国的伦理观似乎侯麦的电影本身就具有一种不道德的原罪,但随着现代社会不同价值观的愈发多元碰撞,上一代人大多保守的态势逐渐式微,关于爱情和婚姻的绝对忠贞也不再那么上纲上线了,或者说现代婚姻更多只是爱情的保证而非束缚,当然基于我们的文化传统一些规则仍应自觉遵守——毕竟电影里的故事是建立在土生土长的小资意识形态之上,回到现实还是要保持理性的分辨力。// PS. 话说侯麦片子里的演员发挥都特别自在放松,几乎没有表演痕迹,观感可谓十分之惬意。 |
|
妙哉。男人对爱情与婚姻的不同心理——路易斯在幕德家的抗拒与第二天雪山上的情话以早上的那次表白为界形成鲜明对照,对于一个男人来说:道德的困境不在确定关系之后,而是之前。而结尾处路易斯没有捅破的真相也就成为他为维护住婚姻只能做出的选择,与开始争辩始终的道德一比,满是自嘲与冷讽。 |
|
妻子是慕德前夫的金发情人,当隐藏的真相浮出水面,这让妻子倍感愧疚和羞耻。妻子同样作为天主教徒,同样失去了贞洁,甚至成为小三,对信仰的忠诚此时变成了笑话。于是路易斯撒了谎,他告诉妻子自己曾与慕德有过一夜情,这让妻子好受了许多,而这种平衡的状态也为自己找回了尊严。 |
|
shearling coat今年又大热。。。真是会挑重映时间啊 |
|
又是一出得不到的永远在骚动,男人用宗教做挡箭牌选择了心中的金发天使,慕德家的一夜是其与欲望苦斗的时刻,同时也上演了一场道德秀,不过侯麦在结尾打了真爱的脸,金发天使也会有难以启齿的秘密,维持婚姻的方法就是保持缄默。 |
|
#CC#《慕德家一夜》里穿插着一个神秘主题,即[偶然],在帕斯卡的思考论述中,换喻的偶然编织着整个谜团,这个主题在他一部探讨[数学概率]的著作中初见端倪。他后来为解决赌博问题用到离散随机变量[期望值]的概念也被侯麦加入慕德的餐桌谈话中,以证明在某个地方,某种程度的宿命论。但只是慕德才是玩弄偶然游戏,即真正选择游戏的人。
“真正的道德会嘲笑道德;这就是说,判断的道德——它是没有规则的——是嘲笑精神的道德的。”帕斯卡在《思想录》写到,他强调人的根本动机就是获得幸福,但一切社会规则都具有[虚假性],包括宗教的道德观,这种[虚伪]总是无法战胜[自私]的本性。但自私的本性这一说法也是表面的,应该是人的本性捉摸不透,是任性的。它们的[交叉点]发生在慕德的房间内,观众要像画家那样,有个距离,但不能太远。 |
|
由电影内部来看,把那种处于独特地通过人的行为、动作与话语来解读思想,从而由编排的情景中,管窥现实情感心理的体验,受众经常会将这部电影所呈现出来的暗示、探讨和拆解作为真实世界的全部,而遗忘这只是创作者故意选择并已特定顺序讲述的结果,仅从这个侧面来说,可以领略候麦的洞见之深。 |
|
帕斯卡,宗教,爱情,小概率,我爱过的每个女孩都给我前所未有的道德挑战。事隔两年还是这么喜欢这个片。噢对了,Françoise宿舍的那张毕加索跟所有的男生都叫派翠克 Tous les garçons s'appellent Patrick (1959) 家那张是同一张。JLT说侯麦写的台词连“er..er..”都写好了2333. 2020.12.12 JLT90岁生日的翌日晚上大银幕重温,我想这个片子我无论看多少遍都不会厌倦。2021.1.3 还是百丽宫的屏幕更让人愉悦。侯麦的音乐,收音机或演唱会都是实在的音乐,而不是“背景音乐”,毕竟现实生活中并没有“背景音乐”。Maud这名字大概只被提到3次,而Françoise则被多次提及,或许因为真的太动听吧(笑 |
|
我无法对这部电影作出评判。因为我承认电影牛逼,关于信仰的言语交锋,道德与原欲博弈的暗流涌动,完美与真诚的情感却被证明只是矫饰与欺骗的角力,坚守的信仰与道德在一朝一夕间就能轻易颠覆。但那又怎样,我完全看不下去。 |
|
男人中的希望啊!还是天主教徒靠谱!隐约觉得这可能是六部里唯一的希望了! |
|
每次回想起让最后为了心爱的女孩平衡心态,宁愿撒谎承认自己曾经没做过的风流事,就觉得能遇到这样的男人一辈子活的太值了,上天呀,赶快赐我一个法国男人吧 |
|
圣诞片单+1。乐意思考爱情是什么的人看侯麦的影片会很愉悦吧,援引帕斯卡尔、詹森主义、基督会士看似讨论的是神学,其实讨论的还是有无对爱情的信仰:严肃地对待爱情是否意味着要抛弃情欲,严肃地对待爱情是否就会收获对方的真心,以及两情相悦地在一起是否就会获得幸福——所以爱情是一种神学。不过侯麦总是会以一种轻盈的姿态把玩这种主题,他影片中的人物总是处在延宕之中,往往不经意间超出自己的原则,而侯麦瞄准的就是这种自我揭露与发现(真有点侦探片的意思,开场的追车戏多棒啊),这或许会让片中人物变得虚伪不可信,却也因这种虚伪变得更典型,他那无巧不成书的剧本也是同理。值得一提的是侯麦的正反打调度和剪辑的节奏包括生活场景的采撷都很精妙,这让他看起来很好模仿实则难以得到精髓,所谓的文学性强就是如此吧。 |
|
帕斯卡的博弈论和基督教徒的爱情观,通篇都是爱情的形而上学思辨,都可以写成论文了。大学里的知识分子真是麻烦,非得有一套爱情原则才能去爱。抛除这些,电影依然非常迷人,最后那个开放式的结局,我仿佛看到无数个三角关系和可能性 |
|
如果你喜欢伍迪艾伦、贝尼尼、林克莱特,如果能够忍受rohmer的表现方式,那么一定会被这个睿智的小老头迷的神魂颠倒。 |
|
7/10。慕德挽留路易开始长达四十分钟的对话中,除了零星的近景摇成二人全景、过肩镜头,用它们附带性的交代人物的空间关系以外,侯麦用许多固定长镜头完整保存了路易长篇阔论他的天主教信仰,只要他话没停下来就绝不反打,为其结尾信仰的坍塌做好铺垫,可面对慕德的路易畏手畏脚,被自己语言编织的牢笼紧紧束缚,慕德仔细目睹了路易的犹豫不决,于是天亮他钻进她的被窝,被用力推开。慕德舒适的客厅与弗朗索瓦简陋的学生公寓形成鲜明对比,后者简陋之中透露着家的宁静,所以路易要卖弄般抢着泡茶、愉快地嘲讽不看说明书的弗朗索瓦,而前者的暧昧成为影片的关键节点,次日路易同慕德吃晚餐时骄傲地宣称自己克制住了欲望‘‘道德层面又进了一大步’’,结尾候麦才揭开弗朗索瓦和慕德丈夫的潜在两重关系,路易撒谎让妻子安心,这成就了他虚伪的道德优越感。 |
|
侯麦成功地用帕斯卡将我绕晕。幕德如此聪明磊落,最后海边相遇简直带着女神气场。 |
|
太细腻了,尤其是那段让路易在约到了心仪的女大学生,立马一改之前的距离和冷淡去拥抱亲吻幕德,和她调情 |
|
“基督教不是道德准则,而是生活方式。”
独白的分量较同系列的《女收藏家》减轻了不少,但对于哲学与数学、宗教信仰与生活做派的讨论又甚于此后的《春天的故事》。当我们在纯理性(概率论)的视角下来谈论感性选择(是否感情专一)时,是否宗教反成了一种“清明教义”外壳下的束缚?在寻觅结婚对象时,宗教身份与情感共通这两个考量依据到底孰轻孰重?二战后如让·路易斯一般的诸多青年开始重新认识上帝,并寻找“保持信仰”的新方式,结合这一时代背景,本片便更像是一部借角色之间的交谈,来抒发侯麦哲学主张的、小说形态下的论文。
帕斯卡《思想录》/音乐会与教堂(与《冬天的故事》中的剧场与教堂构成空间呼应) |
|
映前:李洋说侯麦就是“一群资产阶级的知识分子吃饱了撑着那那里磨牙扯皮” 笑死 一生洒脱谈恋爱的法国人 云端的自由之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