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真心给五星,感觉给的还是少! |
|
拍得是挺好,但现在越来越不爱看这种异想天开的意识形态隐喻太浓的片子。不过产生在那个年代是可以理解的。 |
|
总之导演有自己的一套语法太重要了。哈哈,贾木许演的车行小弟太紧张了,看片子的时候都没认出来,光觉着这个白头发小伙儿长的挺像孙悟空的…… |
|
把旧车唱没油了,把酒吧唱倒闭了,把死人唱活,把活人唱疯。头顶怒发冲冠,脚下鞋履戳人,没事多晒晒太阳,偶尔相认个表弟。林肯是他们的祖先,音乐是他们的信念,棺材用来冰冻啤酒,胖鱼用来获得授权。台下的观众喝着倒彩,说这是看过最烂的表演。他们全然不怕,你听他们唱着,不喜欢摇滚的人多可怜。 |
|
社会主义公路乐队也需要啤酒和爱 |
|
不是我想過的那種生活,卻是我喜歡的那種電影。 |
|
祖父林肯占了美国,后辈最终去了墨西哥。加尔维斯敦演奏时的镰刀和锤子真是亮眼,啤酒构筑起了阶级分隔。人物总只立于当下做时刻性的行为,群体的凝滞,被阻断的死亡长久冰冻后最终苏醒。 |
|
个人最喜欢的芬兰影片(目前没有之一),以前在央视第一次看到时就很喜欢了。片中的列宁格勒牛仔乐队,和本片同一年发行专辑,但不同于片中的各种搞笑的囧境,现实中列宁格勒的发展很快得到了突破,并于90年代中期在德国达到顶峰,还曾几度与俄罗斯红军乐队一同在柏林演出。 |
|
阿基这列宁格勒牛仔系列果然不是盖的,简直要笑死了,光这造型我就能看着笑半小时,更何况他们还连唱带跳的吃遍美国所有音乐类型(那个红色乡村音乐真是。。。霉霉不学着点?)!而且更吃不消的是,里面仍旧有对劳动人民的关怀。。。哎我不行了,我再去笑一会儿。。强。 |
|
残酷到柔软 |
|
阿基的荒诞音乐喜剧,一场北欧/苏俄乐队横穿美国征服墨西哥的卖唱之旅。囊括多种音乐风格,从俄国民歌到乡村音乐,再从水土不服的爵士到狂热流行的摇滚。政治隐喻主要分布于片名、拍摄时间、听众反应与乐队独裁经纪人的浮沉之中,苏联的虚伪守旧与美国的文化工业都被婉转地揶揄了一番。酷炫到没朋友的乐队家族装扮:夸张滑稽的大飞机头(连林肯照片与狗狗都梳着此头型)、长尖头鞋、墨镜与黑西服,配上阿基电影标签式的慢半拍与演员面瘫木然的神色,冷感与冷幽默便浸透银幕。热血而滚烫的摇滚追梦题材竟也能与如此冰凉冷寂的风格融贯到毫不违和。贾木许的客串太惊艳。喜感十足的场景:后备箱敞篷兜风,喂狗吃牛排,秃头哑巴想理飞机头,滚出车外的一地啤酒罐与狱中酒罐打击乐,蹲装侏儒的乞讨,对偷发动机者笑到抽,爱人照片—拖拉机。(8.5/10) |
|
人民需要艺术家,并不是经纪人。 |
|
山炮乐队不好带啊 |
|
Leningrad Cowboys倒是翻唱了一些很热的英文歌曲,不错这片子实在太欢乐了,他的荒诞喜感又和黑色喜剧不一样,阿基·考里斯马基的电影再怎么谈阶级政治,他的故事的背后也总能让人感觉到温暖和悲悯,整部电影的故事都像上帝掷骰子一样,各种让人难以预料。★★★☆ |
|
【B+】看的第一部考里斯马基,开场五分钟的林肯就直接笑抽我,棺材上的洞,黑人伸出的乞讨的手这种细节冷幽默太讨人喜欢了,连偷工减料的插卡字幕都变得有意思。基调是现实的,可牛仔们身上又有种不现实的纯真。 |
|
和西伯利亚一样冷 |
|
不觉的是喜剧啊,有一股淡淡的忧伤 |
|
好笑到没边了//简称自己乐队都是美国人的列宁格勒牛仔独裁经理 疯狂剥削乐队的剩余价值 而人民的反抗仅仅只能支撑短短一阵子//把民族或是其他什么差异以最直观的外在形象外化出来//文化反复融合互相影响 啤酒和肉直接搞定阶级隔阂 爱而不得 相片里是满满的乡愁 权力之后是深藏功与名的隐匿//结果仙人掌能产出酒水 冰雪足够暂停人的生命 而美国也不是什么乐队都要 墨西哥才是(。 |
|
阿基把以往自己作品中未施展尽的喜剧才华一股脑地抛给了这部电影,光看片中人物清一水的飞机头配尖皮鞋其笑果就可见一斑。当然纯粹搞笑从来不是阿基的宗旨,背后流露出来的淡淡哀伤才是影片的基调。列宁格勒牛仔乐队就像是万千追逐音乐梦想的人的化身,虽然苦涩但依然在路上。 |
|
一只老土摇滚乐队傻乎乎的表面下是淡淡的忧伤和乐观的精神 |
|
堪称冷幽默的极致——整齐划一的队形永远保持高冷表情而开口即崩的笨蛋言行,头可断发型不可乱的强迫症,为抵梦想的卑微/强大之对比,莫名其妙的灵光台词迸发,种种细节铺设的奇怪笑点;亦堪称阿基夹带“私货”的最高级——完全满足其以公路片形式演绎音乐风格的流变(路上捡到的亲戚成功转换heavy metal笑死),贾木许客串过于应景(两位是我心目中最有音乐品位的导演)。zz隐喻不仅是东西方宏观方面的所指,也在这个小团体内部有所体现。 |
|
哈哈哈哈哈哈哈哈这应该是阿基最喜感的电影了吧!真是从头笑到尾啊!他对音乐的痴迷也在这一部大爆发。一个乐队的美国流浪记居然也能被他扯出阶级政治来! |
|
80年代末的美国,确实对苏联红军歌曲不大感冒,这就是他们为什么只能去墨西哥的原因。 |
|
结束美利坚的那折磨,
荒漠已然变成了绿洲。
哑巴旁有一群飞机头,
仙人掌里张出水龙头,
喝了一口我就全明白。 |
|
哈哈,好玩死了 |
|
精彩至极,太有意思了,各种诙谐的奇思妙想和喷饭逗乐的黑色幽默,怪异的造型不死的摇滚,佩龙帕可爱的吝啬和冷笑,那股子淡定自若的幽默制造太合心意,这应该是阿基作品里政治隐喻和嘲讽最浓的一部,各种调皮大胆的细节构思充满了有意的戏谑,贾爷的出现不能更亮眼,最后荒诞的起死回生又见希望之光。 |
|
搵食唔易,尤其是要在西方传播主义 |
|
人民音乐家们横跨美国处处碰壁到了墨西哥才最终又回到了人民的怀抱。 |
|
苏维埃凸毛凸鞋家族乐队受政委鄙视,被流放至万恶美利坚帝国,从纽约南下墨西哥,一路借敌方的各种靡靡之音唱出社会主义心声,那首和政委一同插秧的列宁格勒牛仔乡村民谣最为高潮,最后死人贝司终复活,shit happen……随性乱来我喜欢。贾木许卖车佬好评 |
|
友邻泥巴说“这才是电影”。对 。 |
|
属于那种明明想绷着脸很严肃的看完,却从开头狂笑到结尾的片子。 |
|
畫面完美平衡到變態,每一幀都能拿去參加攝影展。 |
|
神片!到目前为止看到的最冷的一部考里斯马基,简直是每一幅画面都冷出新境界!融合了诸多政治隐喻,尤其是苏联的共产主义革命(推翻沙皇统治、打倒资产阶级…),冷战的对立在这里戏谑地体现为苏式音乐无法在美国获得认可(日瓦戈酒吧可还行!)。最后人的解冻难道意味着苏联政治“解冻”?哈哈 |
|
妆发满分!音乐风格真是多变,都快搞出数据库了哈哈哈。另类公路片也能搞出阶级故事来,美国表弟好评! |
|
“列宁格勒牛仔”在1989年本身是便强政治意味的所指,因此这部反传统叙事的影片在传统公路片与摇滚表象外更有一层现实含义,这场旅行更可以被定义作为铁幕中间区的芬兰导演考利斯马基对于东西双方的嘲讽。荒诞而黑色幽默,却不如早期的《卡拉马利联盟》。4星 |
|
头和脚,需要一颗音乐的心,才能握手🤝 |
|
走向摇滚,走向世界尽头。8 |
|
轻松幽默的公路摇滚电影 |
|
“我们是列宁格勒牛仔,在大草原上追逐牛群,给我一杯沃特加,喝下后忘掉一切。” |
|
对社会主义极权国家和民主国家的双面讽刺,意识形态之争不过是戕害人性的幌子,利益集团的工具 |
|
【中国电影资料馆展映】政治隐喻荒诞公路喜剧。造型很拉风,音乐很好听。团长的举动夸张而深刻地讽刺了独裁领导人的治国愚民之术。各种无厘头冷幽默还有好听的歌贯穿电影始终。三星半 |
|
眼看墙倒下了,眼看墙又筑起。林肯还是你大爷能不能换来世界和平。 |
|
贾木许卖车 啊哈 |
|
挺有意思的公路电影,完全不符合我心中考里斯马基的风格。不过相对于后起之秀们,我还是更喜欢《Borat》。 |
|
无厘头的又一优秀代表 |
|
阿基式喜剧很欢乐,发型和皮鞋太拉风了。 |
|
为什么要这么对贝斯手 就连在电影里都得从头死到结尾前五分钟 |
|
青岛啤酒幽默的。 |
|
为了生活,吃洋葱,扮侏儒,改变曲风。 |
|
史上最糟乐队,后社会主义遭遇西方消费文化的深井冰自嘲感,竟有种酸甜的青春式尴尬:毫无天赋但怀着单纯音乐梦想的少年,如此面瘫惶恐地模仿流行耍酷,异想天开的远行,极不严肃地反叛,很认真地搞砸每件事……笑过之后被感动,很纯真的电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