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好莱坞默片喜剧与后期神经喜剧之间过渡期的麦高梅出品,有传统以肢体的夸张动作制造的喜剧效果,也有之后大量盛行的高语速密集对白堆砌的笑料,但更重要的,还是他们足足领先时代三十年,远在巨蟒之前可以为其师的,三位马克思兄弟插科打诨所联手创造的无厘头。有圆熟,有先锋,真正承前启后的作品。 |
|
精彩的演出,顺畅、火花四射。三个人的表演与故事结合的非常好,钢琴表演也比之前更加花哨,更加契合剧情。许多段都值得一看再看。 |
|
闹心得不可救药 |
|
Harpo一如既往讨喜,弹钢琴砸手那段好有童心。Groucho似乎实打实从楼梯上滚了下来(看着很疼)。
马克斯兄弟的电影内容实在高度重复,连续看不可避免审美疲劳,有时候会陷入奇怪的废话,但幸好台词妙语连珠,观影体验还是很欢乐。(Cinererity day2) |
|
8.5/10。①男主与另外俩人(皆是A的朋友)谋划帮助年轻歌手A和A女友登台演唱挤走原本要上场的知名歌手B(A女友本就是B的女搭档,需要挤上场的是A)并最终成功的故事(男主也因此傍到了富婆)。②笑点众多,其中房间里挤满人手忙脚乱、主角们在房子里和来抓他们的便衣捉迷藏这两段挺好笑,但整体笑点水平≤9.0。③角色太闹腾甚至爱惹麻烦,不够讨喜(喜剧片中主角不让人讨厌很重要否则会因膈应人而削弱笑点),扣0.5。 |
|
滑稽脱线的无厘头闹剧,最喜欢大西洋上的轮船一夜(特别想策划一个永远在漂泊的“海上电影节”),歌剧、钢琴和竖琴,完全是兄弟间的才艺表演。最恶搞的一段,是小仓房塞了十几号人。默片时代的爱情,虽然傻天真,却总觉得,柔光下的星眸一切,都在闪闪发亮。 |
|
同样是马克斯兄弟,在米高梅的影片就温和正统多了。船舱里挤满人那段蛮有趣,经典桥段不少,结尾大闹歌剧院的为啥满脑子都是成龙的画面?高高瘦瘦的tenor帅不行,一开口唱歌我竟然按不下快进键了…… |
|
现在看还是那么超前…… |
|
神经打闹、刻意灾难的喜剧片。个人不喜的类型片。轮船一小段还不错。5.0。 |
|
歌舞喜剧这种产品我觉得实在有些太商业化,当然这也算是因为百老汇而衍生出的美国电影中的特产了。 |
|
歌台三怪杰 A Night at the Opera (1935):https://v-wb.youku.com/v_show/id_XNTg5MDMwOTQ3Ng==.html —— IMDb Writing Credits「Buster Keaton ... (uncredited)」。& 这部电影的英文名与 Queen 专辑《A Night at the Opera》同名。 |
|
看个乐呵。对我来说有叽叽喳喳的英文和美丽的花腔就够了。 |
|
7。无厘头加歌舞片,不过对美声唱法无爱。 |
|
Marx兄弟的系列对于美国人而言可能并不陌生,虽然在电影院里被科普的前一秒我都是对他们和他们的电影系列一无所知。如果有机会,我希望我的童年可以在Marx兄弟的系列里长大,有自默片年代起就很常用的各种喜剧桥段,有才华横溢的器乐表演,有演唱情感丰沛的歌剧演出,感觉是迪士尼动画或者猫和老鼠的三次化,却更美妙。 |
|
不是很喜欢融进一段纯爱故事的做法……感觉是在去三兄弟特色而强融进米高梅模板。结尾同样莫名其妙,不懂男高音怎么就被丢苹果了= = |
|
3.5星,总体来说还是有点吵马克斯兄弟的电影总是闹哄哄的。但是有几个桥段很不错,尤其是第一个撕合同的桥段以及关于赋税的那段话,“联邦税,州税,城市税,街道税,下水道税。。”讽刺的很犀利。。PS怎么觉得法国喜剧明星皮埃尔.理查德和哈勃.马克斯不管是长相还是表演风格都很相似呢。。。 |
|
马克思兄弟的夸张恶搞,有时候真是欣赏无能 |
|
看过的最搞笑的电影了,全程高能。剧情很薄,而且很多搞笑手段还停留在默片时代,比如肢体语言表达的打闹、追逐场面,甚至还有几处运用镜头快放来达到默片的幽默感。很多场景过于疯癫不合逻辑仅为搞笑而生硬拼凑,不过台词写得非常聪明,大马克斯说出的台词句句经典,喜剧台词范本。 |
|
不好笑,倒是挺闹心 |
|
通过偶然性破坏秩序,证明事物之间的联系,让秩序土崩瓦解,达到喜剧目的,节奏,剪辑教科书,喜剧必看 |
|
好多场都是把舞台搞笑和单口相声(格劳乔的那些吐槽)搬上大银幕,十几人涌进一间屋子的桥段真的挺逗的;能感到在声音上的尝试(搬床那段),但效果不理想 |
|
马克斯兄弟插科打诨之余,让一对璧人追了梦,谈了情,成了角儿,欢乐于是加了倍,几处都让人笑岔了气,撕合约之后躲进大箱子偷渡,恁小一间屋挤了一堆人,假扮飞行员被拆穿,跟警察兜圈,床都长了脚,大闹舞台更是肆无忌惮。 |
|
老喜剧的元素 |
|
一句“that's real singing”恶心地毁掉了这个自以为是的喜剧。你可以调侃高人一等的歌唱家,但从我听来,贫苦人的歌声并没有比名人来得荡气回肠潸然泪下。 |
|
三个活宝。。。 |
|
傻呼呼的 不过杂耍钢琴秀那段和一个小屋装下很多人那段还是蛮有意思的 |
|
与两年前的《鸭羹》相比,无厘头完全有了不同的意味,《鸭羹》所有台词的指向在虚构的国家战争中都变为了对政治的嘲讽玩弄,因此棍棒喜剧在其中成为突兀的存在,两者裂缝式的混杂,造成一种庞杂感,在加上无厘头本身的无逻辑性,即成就了《鸭羹》的荒诞癫狂,也造成了观感的吵闹恶搞。但在同样采取类型混杂和人员配置的本片中,因其三幕爱情剧的设置,却奇妙的融合了起来,前段以无逻辑性的台词呈现格劳乔这一颇为冒犯人的角色,在不知道他下一句回什么的情况下,状况外是最大的看点。中段以群像展现马克斯三兄弟共同的配合,船舱一场中,格劳乔成为吐槽高手,增添场面活跃度。最后明显是哈勃的个人秀,返归默片动作喜剧的精髓。分隔明确,并以第四人爱情线构建主体的情况下,马克斯三兄弟一抛过往的吵闹,完美融进了这部电影里。 |
|
有多少故事发生在歌剧院,又有多少故事发生在马戏团。注意从欧洲到美国故事背景。他们真的会那样的谈钢琴和竖琴啊,这了不起的无政府主义四剑客,弄得我也大笑出声。 |
|
怀疑港片八九十年代的癫狂痴线无厘头有从这部电影偷师。甲板一段戏极赞,唱弹俱佳。不过,骨子里一股势利,也和老港片讨好小市民的市侩如出一辙。 |
|
马克斯兄弟...以及那些30年代的歌舞喜剧...真正好莱坞的黄金时刻 |
|
歌舞+神经喜剧。马克斯三兄弟把歌唱男女的戏份秒得渣都不剩……除了歌曲表演,这小两口完全就是边缘人。船上的小房间和大闹舞台是唯二的记忆点。 |
|
●抽疯喜剧😂(虽然现在看并不好笑)
现在看,“搞笑”有些笨拙。
前面还好,最后半小时直接沦为了“智商明着下线”和“小丑闹剧”……就最后的戏剧换幕还有意思点。
不过我还挺喜欢怪咖的。(这片里喜剧角色基本都是怪咖)
●片子语言节奏快的虽然没那么好看又赶时间,但根本用不上倍速😂
●吐槽疑惑点:船上跳舞时为什么要拍女生底裤? |
|
教科书式的经典喜剧片,只是时代久远电影风格与现代观众的欣赏口味有距离。 |
|
本片既然是Marx Brothers的电影,自然少不了他们兄弟的绝活。片中好玩的场景不少,比如一群人挤在一个小房间内、两人撕合同、优美的钢琴与竖琴演奏等等,但最精彩的是片尾歌剧院内的混乱。兄弟中的一人飞檐走壁般爬上爬下、在绳索中穿梭,实在叹为观止,他的动作堪比杂技演员!单凭这个场景就让本片比 |
|
嬉笑怒骂绕梁三月,歪打正着成偶一双。p.s.:好刻意的喜剧。2.5 |
|
三傻大闹歌剧院的“综艺”喜剧,无厘头语言段子、默剧肢体滑稽戏、乐器solo唱歌剧,全都耍得有模有样,可算作巨蟒和梅尔·布鲁克斯(《制片人》)的搞笑源头;狭小的胶囊船舱不断涌入闲杂人等成为经典桥段,《我为玛丽狂》里卫生间围观夹dick的戏就跟这来的;三位演唱家的感情戏走神经喜剧范,领先潮流 |
|
原来三十年代就有这么成熟的智障喜剧了。 |
|
单薄的喜剧编剧那时还需要依靠台词和演员来救,不过仍然是编剧需要的一课——《故事》之四百十四。 |
|
典型的三十年代兴起的“神经喜剧”。 |
|
观影盘点期,看过留脚印~ |
|
马克斯兄弟,第二部 |
|
略闹腾,摆功架的时候造型拗得很足。带着马戏团和默片双重印记,可惜满场意大利曲文都没字幕。 |
|
本是简单的插科打诨三兄弟帮助小情侣团圆的故事,丑角该闪耀光辉才是,但有时又觉得他们破坏规矩得过分了,看下来显得奇科·马克斯相对正常些。但片中的杂耍设计和场景调度(小船舱挤满人、警察房内追踪)还是很亮眼的。 |
|
8.1/10 |
|
在stanford剧场看的 |
|
太做作了 |
|
笑点很多,也不过时 |
|
1935年马克斯兄弟的作品。精彩!AFI百年百片第85。 |
|
这才叫名副其实的screwball,最后那段可以说是完全无厘头的瞎胡闹,却符合角色黐线的特质。不过相比起来还是最中意一本正经胡说八道的格劳乔,对我来讲笑点主要都集中在有他的对话里。 |
|
马克斯兄弟的作品 总能在令人忍无可忍的时候峰回路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