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这片有点失望。。。专门刻了张盘。但整体水准一般,不算是侯麦的好片。刚回到学校就得知侯麦去世的消息。又一个大师离开了。想哭。 |
|
“喜剧与箴言”之男性的胜利
如果仔细观看影片,你会发现侯麦所研究的并不仅仅是男女之间的微妙心理,他精确的掌控了人与人交流时在不同情境下的的语言、动作以及眼神——他不仅是心理学家,有时候,侯麦更像一个行为学家,他的电影并不难懂也极其精简,但每一帧都值得细细回味。“爱就是神经质的表现。” |
|
字幕烂死了 |
|
侯麦的片就是让人想度假 |
|
侯麦实在太高级了:里面那个中年半秃男,渣气辣眼,劈腿撒谎还态度那么恶劣,但凭着一张嘴,把周围所有男女都收得服服贴贴,明明都是他的错,没一个人敢怪他!看得我目瞪口呆,大写的服。。。宝莲妹子原来也在《夏天的故事》里,真是清纯可爱<3 |
|
麦麦作品的最大特点是电影感的缺失。不由陷入观影与观生活的困惑。故事就这样不痛不痒地讲完(加之恣意随性的表演方式)完结后只待留你一脸萌比 看似平平无奇归真返璞而转念一想若非精致构思巧妙布局又怎会造就出如此精妙奇巧之作。两性心理自我袒露依旧高明 另外他的色彩天赋亦是得天独厚的。 |
|
又一枚夏日度假片+少女爱情教育文本,类似《克拉之膝》,想想法国人大都是这么长大的就不寒而栗啊。服饰搭配好赞,特眼馋那条珊瑚项链。除了秃头亨利外,演员们都很美型,连酱油的邮差都是帅锅,PG年轻时实乃尤物一头。 |
|
“完美让她的特别成为普遍…要学会让别人觊觎,不然会很不幸” 舍近求远的爱情,越纯粹越疏远。你不希望发生的正是我希望的,最后两姐妹开车离去,那种释然真的很微妙。亨利起床后偷摸宝莲小腿,被她猛的一脚踹开,宁愿相信那是真踹。宝莲和姐姐都好美,沙滩海岸也美,别墅花园美美美…映后男主皮埃尔说:“侯麦的镜头语言,就是要让观众感觉不到镜头的存在…最简单的就是最艺术的” |
|
选角就好绝啊 亨利的动作全是腰肢带的 果真很像一条蛇 整个儿就是个印度禅修性爱大师 可怜的小皮埃尔 帅得太憨 人又太痴 哀怨的大眼睛写满了为什么 对世界进行着纯真的拷问 但老的嫌你心智不熟 小的嫌你年岁不小 当别人眉来眼去地谈情说爱 你却在literally谈说着自己的情与爱 那你和现实的情爱就莫得什么瓜葛了 最后 在短暂假日情缘封存成的两段记忆中也不在场了 |
|
电影太美太迷人,侯麦的爱情小品,夏日暖阳、无忧惬意,只是度假,谈谈爱情,说不清道理,“事如春梦了无痕”。 |
|
一个女孩的成长。16-20岁的女孩都应该看一下。不愧是侯麦,除了影像的细腻生动之外,故事及其意义也远比同样讲述女孩成长的苏菲玛索的《初吻》系列要深刻。当然两者本也不该并列比较。 |
|
性感的海滩假日男女,导演领着打开成人世界大门并也学会了法则的宝莲一同逐渐知晓真相。全片最率真的反而是侯麦擅长塑造的傻白甜姐姐,只有她离开时还在坚持表达自我,相信直觉情感并享受蒙蔽其中。以至于所有人都不明白完美又特别的她怎么就从一看到就爱上了掸完脚丫泥还抚摸她头发的谢顶大叔。相比感觉不管是真话还是谎话的语言显然是失效的,对于别人的内心我们都跟趴在栅栏上的狗一样是揣测着偷看。资料馆侯麦百年纪念放映。2024.3.23重看。 |
|
4.5 。看完才知道是侯麦的作品。有意思,勇于揭露真相的人反而最不受欢迎,被伤害最深的人反而心里最轻松,不扭捏,不做作,不是死扒着小误会展开冲突的电影,导演看重的是人面对误会时更深层次的反应。观于UCCA。 |
|
“A man who talks too much finally damages himself."反倒是最真挚的人最不被人理解,侯麦这双眼简直看到细微底里去了 |
|
天啊,twist太多了,看完觉得自己就是个白痴。中段以为这是侯麦作品里难得“正邪分明”的作品,结果在Pauline对三个男人喊出“你们都好恶心”的时候我才知道自己实在太naive。三个男的,一白一红一蓝,当他们从餐厅鱼贯而出时,侯麦再次成功搅浑了一切预设的道德标准。 |
|
非常厉害的剧本,寥寥几个人物,囊括世人百态。不仅写出人物的性格,同样也包含了人物的人生观,当然两者必有联系。宝莲就是一个初出茅庐的学生,摆在她眼前的是几个可供她选择未来模样的模板。经过几番学习,俨然秃头中年男成了她“理想”的模样。 |
|
A / 全片最值得回味的恐怕并不是诸多人物梳理坦承错杂心迹的时刻,而是谎言真正开始编织的那一刻——这一刻的促发者并非成年人,而是突然决定上楼帮助大人隐瞒的男孩。哪怕在真相向宝莲展开时专门给了她一个凝视(or“揭示”)面容的推镜,她依然不知道也不再去在意男孩那一刹那的选择到底是为什么。或许侯麦所称的“言多必失”原因并不在于言语能够厘清真相,而在于纷繁的言语总会反向地残留或创造出一些剩余——就像剥去了时间、永远向人们敞开又永远蕴含奇遇的海滩一样。 |
|
哇!这是侯麦最“欲”的一部电影了吧,沙滩边的夏日迷情简直都要溢出银幕。都不只是话语的试探,而直接展开肉体的挑逗。各自阐述爱的哲学倒不十分新鲜的,因此不大喜欢在思想上周旋的《慕德家一夜》,而《宝莲》经由一场核心的误会打开欲念的魔盒,让众人的态度在行动中展露无遗,在对真相的探寻中,爱的边界乃至自我认知也在逐渐明晰。精巧,明晰,老练,看似信手拈来的笔触,其实满是导演智慧的铺陈。结尾姐妹俩果断的抽身离开恣意而潇洒,是对自满的男性群体的当头棒喝,在这趟爱情争夺战中彰显出女性力量来,又和开头做出一个简洁漂亮的回环。太成熟的情感小品,招数眼花缭乱,段位望洋兴叹。 |
|
刻画人与人之间的状态,十分微妙。像有一双圣手,在雕刻一件古罗马的雕塑。我猜亨利是个讨厌的天秤座男人。 |
|
每个人的肢体语言都如此独特,看Pauline是怎么摸花的吧!中间Pierre向Pauline澄清事实时用了一个Zoom in,或许是洪常秀风格的源头。这种Zoom in其实是Iris in的变体,是新浪潮诸将从默片中借用的,像一种评论口吻。这部电影非常美国,简直像一部Howard Hawks。 |
|
普通的人物、简单平常的对白、有波澜却不惊的故事,这是侯麦的自然主义。有重要意义的事,往往就是像电影里表现的这样,在人没有意识到的时候发生。但当生活平淡地继续,人们带着上路的东西其实早已无声地变得不同了。 |
|
逢场作戏,见招拆招。对话往往是形而上的,行动却是下三滥的。一种莫奈式的色彩平衡,海滩边,花园中,阳光普照,阴翳难藏。 |
|
镜头语言之"教科书"让我自发找回了上专业课时拉片做笔记的(好)习惯……/侯麦的电影往往观念为主让人太顾及思考而容易忽略技术层面,稍加留意就会发现在最基础的推拉摇移跟升降和极简的景别切换里对光线和大景深炉火纯青的运用与把握,所以侯麦的片子观感总是一种优雅精致而不刻意的舒适,看似毫不炫技却深藏功力。// PS. 大家为了省服装费都穿着很简单的衣服,阿曼达的少女形象深入人心;燃鹅印象更深刻的是影片40分钟左右,背景里那只专心张望的狗子——不知为何我get到了莫名其妙的笑点并足足笑了五分钟23333~~ |
|
几多误会、绯闻、真相,都无需在意。When Pierre confronts Pauline at her cousin's house, Pauline is interrupted in reading a Gallimard book entitled 'L'Ennemi public n° 2', written by Gérard Lecas. |
|
印象最深是同一首情歌循环两次,见证两对情侣的男欢女爱。到头来没有什么真正独属于你,情歌也好回忆也罢,爱情不过是大众的流行,廉价的复制,他爱她她爱他他又爱另一个她的烂俗套路。是非真伪又如何,“你信那是谎言,而我信那是真相,这样我们就都能快乐”,没错,就让我们各取所需,继续自欺欺人。 |
|
侯麦电影里少见的老怂秃男主……每个人最后都显露出不堪/可笑的一面:Pauline好像淳朴无邪,却享受渣男的揩油以满足对姐姐隐约的嫉妒心;Henri头头是道好像很laid back,不过是个懦夫仓皇逃跑姿态丑陋;Marion用ideal love自我标榜,其实是甘愿掩耳盗铃的迷糊可怜虫。而这都在最后十分钟展开,这举重若轻的气魄!不愧为喜剧寓言系列——人类一思考,上帝就发笑。 |
|
太骚了!literally的“骚”,没见过在这么小情节里如此爆炸的荷尔蒙,同类里登峰造极之作,为终于给侯麦打下五星而快乐!所有人物都是主角,每个人物都太精彩了,大师级塑造。看到最后会明白为什么宝莲成为片名,大概这个还没太多感情经历因而真诚的旁观少女代表了侯麦自己。真的不想认同说这部是爱情小品,结尾的睿智通透不是谁都能做到。小乐趣是,卖糖女罗塞特在三年后同造型出演了《绿光》@资料馆 |
|
“爱是神经质的表现。”//人是复杂的动物 复杂的动物和复杂的动物发生关系 也会让关系变得极为复杂//我们应该明白只各取所需就好了 不能要求 没有理想//我喜欢他的电影里人物的坦白 大部分人做到的仅仅是表面的坦白 我害怕和这种人做朋友 至少没有兴趣再继续了解他们//每个人都有瑕疵的 |
|
太有意思了,甚至觉得比北影节看过的《绿光》还值得反复品味。诌不出来了,我也说不清这部片子魅力是风情万种的南法海滩、几个个性鲜明的主角还是粗看无甚稀奇的对话,反正我是完全没带任何道德或者偏好的滤镜,很开心地看下来了。至于这三男三女分别对应生活中哪类啊,为啥高帅金发青年被所有人嫌弃而凸肚秃头中年渣男让所有人信服呢,姐姐这样的女青年怎么才能追到呀,可爱的宝莲还向往纯真的爱情吗…等这种问题,交给情感带师们吧! |
|
高级的剧本,多角关系间的微妙试探。把虚伪不忠描绘的如此道貌岸然,用道德审判爱情终究是徒劳的。 |
|
三个成年人,一个沉浸于疯狂爱上他人的幻想中,一个怀抱遗憾不愿放手,一个道貌伟岸说爱便爱,到头来谎言的受害者却是两个少年人。爱不是来得太迟就是来得太快,不是太稚嫩就是太老成,不是太多就是太少,还没称心就开始恶心。 |
|
【4.5+】诚如友邻所言,是希区柯克变体。但也是通向自由的电影,在沙滩海浪之间,在击破秘密之后。 |
|
这部电影的核心桥段被港产喜剧玩得乱七八糟,再反过来看就可以看出侯麦的高招,我个人觉得他在处理核心事件时,不把人的作用放在重要位置,而是演示一个事态的发生,这样每个人的当下就变得尤为重要,这部电影有些“俗里俗气”,但也自然通透,它靠着这样的气质将一个少女放在了一个不显著的位置去写成长,相当了不起。内容形式和意义的高度匹配,成长就是放下我执。 |
|
第一次看是在高二,那时候完全不认得侯麦,五六年后在大荧幕上重看,再次为导演严丝合缝的剧本和巧思所折服。更加喜欢宝莲这个角色了,也理解了其他角色当时多少有些冲击的一些行为,老了老了。但是不管时代怎么变,男女之间的关系还是一如从前微妙难断,这就是侯麦的作品永远不会过时的原因。这次北京电影节朝悦金逸场还有幸见到了饰演皮埃尔的帕斯卡尔先生,映后交流我居然还鼓着勇气用激动到战战兢兢的身体向老先生提问了!今年前不久刚看过他主演的《市长、大树和文化馆》,便提了相关问题,真的是幸福激动感动至极!!!这大概是我最接近那位神圣的荧幕外简约神秘主义著称的埃里克·侯麦本人的时刻了!😭😭😭Magic day! |
|
精简轻巧的爱情小品。个性迥异的三男三女几近囊括了两性交往题材中的形形色色。是群戏,也是通过宝莲一角审视成人世界、自我成长的哲学寓言。
-电影语言★★
-剧作/人物★★★★
-观赏性★★★
-回味度★★★★ |
|
8/10。在好莱坞剧作原理中开场半小时后的巧合都是廉价惊奇,侯麦却巧借咖啡馆、沙滩等偶遇机率极高的场所制造巧合。片中宝莲作为叙述者几乎缺席,然而对明知恋童的亨利邀请她留下时勇敢的将计就计,这一看似不重要的人物便透视出大人们内心纠葛的欲望,侯麦总是用这种不用力突显的叙事角色控制着剧情。 @2015-02-20 06:33:58 |
|
☆:4-4.5
一部希区柯克式影片:观众知晓一切,而身处谎言中心的人还在实施(道德上的)犯罪;直接的;zoom in带来部分悬疑感的魅力。(情场如案发现场?) |
|
男人像光线一样来来去去移动,没有行李,物质的精神的;女人向只见过一次面的人投射心灵的激情,期待为爱的火花而煎熬,爱允许人们实现自我,别离而陷入爱河的人什么地方都能去,与一个漂亮的狗生活在一起才叫人疯。年老人奸诈碾压年轻人没有情趣。年轻男对于她太过熟识不再陌生,讨厌陌生的一对希望信任,事实上他不爱她只是希望她爱自己。递到镜头后的酒杯,后景依偎的两人,人物走位调度太妙。你无法控制一个人是否留宿别家,但如果你相信自己,她即使没有一脚踹开也不会有什么影响。出轨只有发生在别人身上时才能真的信服。——每个人都是独特的,这真是一种绝望的普遍性。 |
|
真相在他们眼中都不重要,只有小孩子才争着想搞清楚。在爱情里,那个等着她结婚又离婚再恋爱又失恋还要等的痴情男,和永远忠于自己欲念爱这爱那的作家;那个似乎从《美丽新世界》里走出来的完美女人,和神经兮兮卖杂货的小贩姑娘,都是无法比较的。要成人,要学着让你自己被他人渴望,还要说服自己相信爱的存在。永远在度假在恋爱的候麦男女,每个角色都太巧妙。 |
|
三个男主的上衣颜色太抢眼了!真的讲究!
皮埃尔穿着他忧郁浪漫的蓝
西尔维天真纯洁直爽的白衬衫
还有伪君子渣男亨利的那一身欲望的火红
宝莲好美,想到了道德故事里的女收藏家~ |
|
不论是她跑到姐姐前委屈说他总说些让人讨厌的话,还是被侵犯醒来一脚踢开对方,然后就看着对方豁然笑了,这些小细节,都让人觉得这个Pauline纯然自性,真实可爱。少女与成年人的对比之下,对爱与欲发表一套一套理论与幻想的男人与女人们,都有些可怜了,因为经验驱使他们离心动瞬间又远了几分。2018-04-11 23:58:32 百老汇电影院重看 |
|
每个人都在谈论爱情,煞有介事。可更多时候那是男人女人欲望征服的修罗场,只有可爱的宝莲像一张白纸、和海滩上相遇的瘦弱男子谈着一场单纯的恋爱。可这个夏天之后,宝莲也不复一张白纸。侯麦絮絮叨叨地说出爱情的真相,一丝狡黠,一声叹息 |
|
各方面的赏心悦目,太多足以让人会心一笑的时刻,阴谋也消失了,面对神秘每一对男女各取所需,恋情一时休憩,奇遇仍然在继续。回到达内那句话,侯麦唯一发明的便是时间,且是“变幻不居、浑然一体、持续向前的”时间。 |
|
总觉得侯麦电影里的人物永远在度假和恋爱。宝莲很可爱,相比夏天的故事她这时候是不是要更小一点。大部分演员都好看,连只出现一次的穿红裤子留长发的邮差都让人印象深刻。那个有点秃的男人很厉害,明明大家都知道了是他不对,宝莲指责他时他却说是“玛丽恩把她自己扔给我,她没给我时间期望她”。大概经过这个夏天宝莲对爱情的看法也会有点不一样吧 |
|
沙滩上的爱情罗生门。亨利讲出了爱情吸引力的本质:只有让对方陷入对你的渴望,才会产生狂热的爱情。玛丽安代表了一个女人的典型,傻白甜爱幻想的那种。宝莲从这件事情中应该长成了女人,所以到《夏天的故事》中她并没有轻易选择,她知道那还不是爱情。 |
|
讲个细节的冷知识吧。亨利那件黑色睡袍上的家纹,是五三桐纹,丰臣家用的那种。 |
|
侯麦的作品更倾向于展现而不是评价,有多少人就有多少种爱情,这部电影中女主没有得到真正的爱情只是得到了谎言的安慰,也许另一个纬度里皮埃尔能够等到真正的爱情,那也许是另一部 冬天的故事 |
|
片中两个成年男人对未成年的Pauline动手又动嘴,不要跟我说什么法国人性开放,中年秃头男的行为已经构成sexual harassment. 真烦这种自以为是又丑又老又渣的还mansplaining, 呕:/ |
|
侯麦谈爱情就是爱情,就是从情欲本身出发,宝莲成为了影片中每一个人物情欲爆发后的埋藏地,侯麦的拍摄太简洁了,构图、镜头运动、调度都是为人物服务的,观影过程一点也不会累,反而会深入人物内心。 |
|
“玛丽恩当然是完美的,但她直接把自己扔给了我,甚至没有给我时间去期待她。而我需要时间去自己对一个人产生渴望。” 确实是真实的、令人索然的人性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