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杀了一个人之后的恐惧心理表现得十分生动。就像是我们做了一件坏事怕别人知道一样。影片中那些深刻的台词令我感到十分的震撼,足以看出莎士比亚的文笔实在是高。 |
|
这就是人在暴怒之下拍出来的东西。能把莎士比亚戏剧拍出个人风格,必须得是一流的大脑和掌控力。导演当时真的是很生气,最后他让整个人类都在地狱之火中烧到永生永世不得翻身。 |
|
1968年,波兰斯基执导的《魔鬼圣婴》大获成功,并对日后好莱坞的恐怖片产生了深远影响。次年,波兰斯基即将生产的妻子在好莱坞家中被邪教徒残忍地杀害。两年后,波兰斯基把莎士比亚的《麦克白》搬上银幕。就此,一个更压抑、更阴沉、更孤独的麦克白产生了。很多人认为他把内心的伤痛融入了对这个人物的诠释之中,似乎折射出他内心的愤怒。而波兰斯基则这样描述他眼中的麦克白:“我把麦克白看作一个年轻、坦率的战士,由于自己的野心,他渐渐被卷入一堆麻烦事。当他遇到那些古怪的姐妹,聆听她们的预言后,他就像一个希望赢一百万的赌徒一样,下 |
|
阴冷的气质与莎士比亚这部最黑暗的作品极为相配,未将重点放在宿命的压迫感,而是通过保留大段独白展现心理斗争:麦克白可谓古典精神与现代性杂交的悲剧人物,死于来自前者的仁慈意志与来自后者的旺盛野心. 影片有大量独具匠心的细节设计以配合原文中部分过长的台词(仅举一例:看门人撒了一泡尿以便他有时间说完那几句太长的牢骚),高度电影化的忠实改编令人叫绝; 波兰斯基的作品序列证明他堪称拍摄杀人场景的大师――这首先是因为,他是一位运用反应镜头的大师. |
|
波兰斯基作为营造氛围的高手,遇见这种题材定是要淋漓尽致了。而且不知是否因为妻子遇害不久,电影的血腥恐怖氛围更加无以复加。 |
|
波兰斯基在妻子遇害后拍的第一部作品,和奥逊·威尔斯的黑白版本比更为血腥,但在电影语言上并无更多建树。Kenneth Tynan在改编《麦克白》的时候质疑波兰斯基谋杀场景是否太血腥了,波兰斯基答道:你没有看去年夏天我加利福尼亚的家,我知道什么是流血。下一个要看的版本是黑泽明的《蜘蛛巢城》。 |
|
这也太宿命了吧,这真是波兰斯基心底怨念的结晶啊 从某种意义上可以评价为其最好的作品 |
|
看上去如此纯洁柔弱的麦克白和夫人,然而就是要这样的选角才恰到好处。一部十分干净的《麦克白》,某些段落却异常血腥残忍。幻境那段真是太棒了。 |
|
唉,波兰斯基借剧中人物之手用最残酷的方式杀死了麦克白啊。这一部更有苏格兰中古时期的味道,没有那么多花哨的东西,所有特效几乎全都依靠剪辑完成。调度复杂而自然,台词优美又不赘余,完全看不出舞台相儿,可见是多么成功的改编。 |
|
开始我以为波兰斯基不适合拍这个故事,台词一个字都没改,完全是莎翁的原作。但是看到班科的鬼魂以及再会女巫,就知道他为什么要拍这个了。魔幻现实主义是他所擅长的,平静中的爆发还是那么的震撼。by the way,片中出现剖腹取婴的画面,他还是念念不忘他的妻子的惨死吧。可怜的男人。 |
|
是个很传统的解读。在原始的台词间,画面充满妙想,分分钟想摔在2015版脸上:看,这叫拍电影!麦克白是怎么黑暗血腥都不嫌多的,并不出格。Jon Finch太美啦,以及与生俱来的正义感。。夫人真好看。马丁肖萌萌的。比较有趣电影把原作不相干的小人物捏成一个,还给了点心理线:)有些场景特像游戏截图。 |
|
倒没想象的那样残暴,黑暗压抑的气氛却无时不萦绕左右,镜中幻象和洞穴女巫两场戏诡异的很精彩,世人皆晓得麦克白的丑恶嘴脸,而波兰斯基在麦克白身上看到的是被欲望填满不能自已的原始冲动,开篇女巫齐聚海边埋下握着匕首的断手就很不同凡响,胶片质感杠杠的。 |
|
你要知道他把Macbeth拍成这样是有原因的。。。 |
|
阴森可怖,三女巫、血洗McDuff城堡都相当重口——当然后者是有原因的。为什么DVD封面是班柯?虽然镜子一段的确印象深刻。睡稻草堆、裙摆拖在泥巴里,脏兮兮的中世纪。整体感觉比较年轻的一版,特别毛茸茸的Martin Shaw版班柯灵动可爱。| 片头playboy够违和、这种片子是得经济多好票房才能好= = |
|
做下荒唐事,报应随之来。人生皆如此,何必与之哀。勇者皆应学,杀篡麦克白。 |
|
Polanski的风格太适合此类电影 |
|
4.5太阴郁了,影片中两场杀戮戏一是麦克白杀死邓肯国王,二是麦克白对王子家的杀戮拍得实在够劲,不得不说是波兰斯基自我的投射吧,另外影片中大量幻想镜头也是很能展现出主人公的堕落与丧失人性来,对白保留了原著的诗意,大量的比喻与象征,开篇非常惊艳,对于莎士比亚的改编已算很好了 |
|
最棒的一版麦克白,非常黑暗,非常有张力,完全演绎出了莎翁原剧的感觉,风景非常宏大壮丽,忠实苏格兰高地背景,麦克白和麦克白夫人选角非常美。最厉害的是导演没有增加一句莎翁剧本里没有的台词,却照样演出了原剧本里没有的东西。OST让我迷上了Third Ear Band。 |
|
没有黑泽明的《蜘蛛巢城》精练,显得更加血腥无节制,明显是跟波兰斯基的个人经历有关 |
|
牛逼。属于顺着原著和NT Live一路看下来才有的服气。除了与“可视而不可触的匕首”互动、奥胖本人自带的“麦克白气场”难以媲美之外,其他方面都比奥逊·威尔斯版好(如:将部分口头独白准确、适量地改为内心独白)。忽视年代因素,在戏剧改编这事上莫名有种通才打败天才的感觉(在别的事上很难:难打败,也难见分晓),实在是范本级别的戏剧影像化呈现。48版因棚拍而挥之不去的舞台感在71版中烟消云散,论细节之丰满,则完全可谓扩充式改编。面对终极预言的段落太有视觉想象力了,被砍下头颅后的“死后感知”太牛逼了,怀疑影响了《鬼子来了》。 |
|
从荒原到城堡,镜头远景尽现苍茫孤寂,中近景特写瞄准人物的野心欲望和罪恶感,镜中镜幻想神来之笔,暴力部分特写出的触目惊心,波兰斯基将莎翁原作做了最好的处理,以大量内心独白呈现,尤其“喧哗与骚动”一句,古典气韵与恐怖血腥结合得恰到好处 |
|
最突出的是片子整体气氛非常好,一种久违了的真正的、严肃的“悲剧”感受,心抽紧了好几次!另外,还有一种久违了的真刀真枪的感觉:场景、光线、景观、人物服饰,都有种特别扎实、考究的感觉。那种湿漉漉、雾蒙蒙的苏格兰天气,你都能感觉到那个时代的空气、风雨迎面掠过,以及主人公的砰砰心跳。 |
|
诡秘邪恶血腥暴力,种种气氛都渲染得特别好,就是故事本身。。。。可能流传已久妇孺皆知所以没意思吧。从自传中得知,波导这时候没戏可拍,此片不过是为了糊口,也因为痛失爱妻还在恢复期。片尾赫然出现花花公子的赞助商标可是没少招来嘲笑声。虽是无辜,但联想波导的种种行径也是忍不住要笑的。 |
|
4.5-奥胖黑泽明波兰斯基三版看下来,这部是尺度最大的一版,不亏是你,波兰斯基。仅从《苔丝》和这部《麦克白》就可以看出,波兰斯基在名著改编上绝对是高手中的高手。从其它短评中得知这是波兰斯基妻子遇害之后拍的第一个电影,片尾的Made for Playboy Production也真是令人唏嘘。三版中,这版是把班柯鬼魂这场戏拍的最好的,但是特效做的虚空匕首我觉得不及奥胖的处理,可能是因为现在的我已经没法接受那时的特效。这部片长也是最长的,基本上原著中的台词都在电影里表现了,只是变换了场景。奥胖是改,黑泽明是删,到波兰斯基这里是增,增加了很多原著中没有的情节,更加细化了。对于我来说,已经太熟悉麦克白的故事了,前面就显得多少有点冗长,但后面真的是渐入佳境,越到后面越觉得拍的真是TMD好呀! |
|
#观影手记# 2526 4.5
抓人,好看,超出预期的精彩。
血腥场面是多,因为莎朗和孩子惨死,满怀一腔愤怒下拍这片,我看,成立。
如此说来,摧垮麦克白信念的是麦克杜夫“不是母亲生的,而是从她的子宫里剖出来的”,麦克杜夫也果真置他于死地,和莎拉被杀时孕肚被剖开对照,有了别样的意蕴,可能这就是拍摄动机吧。
对白独白都没舞台腔,特别顺流,波兰斯基好厉害,能导莎士比亚,还能改莎士比亚,md好有才!
表演特别赞,麦克白和夫人,把3.4个阶段的心态演绎得淋漓尽致。化妆也很加分。
打斗场面比较烂,除了内庭战斗那次,像小混混掐架,完全没章法,确实需要引进香港武指~。
以及,麦克白夫人怎么突然就疯了?最后继承王位的并不是女巫预言的班柯儿子,但这都是莎士比亚的锅。
没有电脑特效的年代,虚幻的匕首是怎么拍出来的 |
|
one of the darkest, and one of Polanski's best |
|
【My seventh Macbeth】So realistic and bloody, almost make me think of Ingmar Bergman's Jungfrukällan.(这一部居然前所未有的注意到了Ross, 这个之前无人在意的信使居然窜到了演员表第五,而且Macduff城堡那段的前后脚和杀Fleance被Banquo射箭阻拦,他就像女巫们的现世报丧鸟一样频频出现在关键节点) |
|
波兰斯基的麦克白莎翁味儿很足,大量的独白和内心戏,逼真的中世纪布景和道具还原,让人仿佛穿越进入这段故事里,去品味,去体验。
最恐怖的莫过于进入一群女巫赤裸的聚会,最惊艳的镜头是幻觉下一个又一个国王指向镜子或窗口。 |
|
惊喜很多(特别是镜子那一场),但那冗长的内心独白是在无法接受。 |
|
第四部莎士比亚影改。开篇用烟雾遮蔽战场,不见其景只闻其声够惊艳。其实本质是世俗版亚当夏娃,女性似乎总要承担勾引人性之恶的角色,多少体现了当时社会的价值判断。很多人说“它是一个愚人所讲的故事,充满着喧哗与骚动,却找不到一点意义”,但事实上其中所映射的宿命论与自证预言却是对未来好奇又恐惧的人类难以逃脱的枷锁。麦克白夫妇的悲剧性恰在于他们并非真正的奸恶之人,如果他们是,反不会落到如此下场。魔鬼不能够强迫人犯下罪行,只能引诱他,无奈多数人对抗诱惑的方式就是屈服于它。从屠杀场面异乎寻常甚至毫无必要的血腥残暴中确实能窥见波兰斯基在曼森事件后内心压抑的狂怒和痛苦。他增加的原创结局也淋漓尽致地展露了他对世界与人性的悲观态度。Ps. Martin Shaw年轻时好憨厚正直,John Stride也太帅了吧!! |
|
很忠于原著,气氛环境台词都是复原的感觉,麦克白的形象塑造的很有层次感,忧郁的人像是吸了大麻一样对权利和暴力的欲望越来越深。但哪里不好呢也说不上来,大概是过分尊重原著导致剧情的层次感很弱,段落分配没有层次感。 |
|
“就算伯纳姆森林向邓斯纳恩走来,就算你不是女人所生,然而我还要最后赌上一把!”……https://www.douban.com/people/hitchitsch/status/2243472592/ |
|
非常大胆的改编。 ross lady Macbeth 和结尾 都 体现了 波兰斯基的巧思 |
|
虽然lady macbeth改编的不够有力度,但综合整体来说很牛掰 |
|
最大限度呈现了原著的影像,从诗般的文字和隐喻的警钟,尽可能的表演起来自然而不生硬。在此之上,特效的功夫也更值得赞扬。如角色受伤、麦克白幻剑、班柯魂子、二卜女巫的幻象等等,穷极想象力,展现不平凡的电影语言。尤其后者,虽没有把文字中的小孩幽灵等描述完全展现,但同样使人恐惧惊叹。宽幅的电影画面,色彩郁艳稠华。唯二的缺点,其一是麦克白和妻子的演员,过于稚嫩,表演问题不太大,但还是透露出大学生舞台剧的气息。其二是二卜未来的女巫,在地窖里全果,大无观意。。
——结尾设置了道纳本路过女巫处再将权欲重蹈覆辙,虽直白,但作为本片收尾还是很不错的。
——不知道致敬还模仿,西登守住大门被一弩射死,和《蜘蛛巢城》中的穿喉太像了。 |
|
Garden Cinema Q&A主创说波兰斯基背下了麦克白全部台词,作为外国人非常惊人;在CG发明之前,动员了千人来表演。电影拍摄于波兰斯基妻子被杀之后,心理惊悚和血腥程度令人发指,戳中莎士比亚的暗黑与幽默,紧凑抓人,一代枭雄在泯灭人性之后极速陨落,权力杀死了他的睡眠和判断,命运真是爱和人开模棱两可的玩笑。内疚引发的惨烈幻觉,镜中镜的运镜,全裸群巫的喃喃自语,是我心目中的《麦克白》。 |
|
感叹波兰斯基对不同类型电影的驾驭,虽然麦克白归根结底也是心魔与精神控制。结合戏外波兰斯基妻儿经历的惨案再看本片更觉凶残。 |
|
本自莎翁剧,即不存在“改编”失误,女巫预言预设反讽,麦克白与其妻等众配角,各自心理画外音产生主观性叙事,却与同时伴随多人多线叙事的客观性造成分裂,究其反讽复归戏谑程度,正是源于隐藏客观叙事者却主观开启故事的肇始,也即源自麦克白的所谓心魔,而结尾除了只能用死亡来解脱之外别无他法,不过波兰斯基又添加了悲剧的轮回,可见其时之沉重。 |
|
最好的一版《麦克白》,最接近于现实中可能发生的情况,而不像一个舞台剧。介于影片上映的时间,不仅想从画面里寻找蛛丝马迹,去找到一点点表露出来的导演真正的心境。服化道最还原最真实,表演更自然却也不输话剧演员,关于噩梦幻觉和诡异的场景就更不用说了,是波兰斯基拿手的绝活。 |
|
真正见过虐杀地狱的人懂得什么才是恐怖与血腥,波兰斯基大概设计片中每个骇人死相时都在想莎朗吧…… |
|
这版确实不错,不试图合理化动机却是莫名最能让我somehow feel for him的一版~或者说,感觉到在其中试图寻找某种意义或者某种解脱~又,这版的解读角度感觉私货很多~ |
|
血腥 阴暗 宿命 还有男人之间的复杂情谊 最适合翻拍《麦克白》的绝对是杜琪峰! |
|
偶有耳闻波兰斯基的电影,这是头部接触他的电影。血腥有点暴力,人物的歇斯底里。但感觉前面描写麦克白他善良的部分偏少,剧情进入得太快。“人生不过是一个行走的影子,一个在舞台上指手划船的拙劣伶人。”“我现在开始厌倦白昼的阳光,但愿这世界早一点崩溃。”有些台词还是蛮喜欢的。 |
|
一开始的摄影还不错,后面越来越舞台剧,人物的念白很没必要,完全可以用表演展示出来,有几段剪辑很出色,是看的几个麦克白版本里面剪辑最让人印象深刻的,最后的树木有点草率,《蜘蛛巢城》里面可壮观多了。 |
|
莎士比亚的剧+波兰斯基的戏就等于一出众叛亲离的惊世之作。波兰斯基的这版《麦克白》阴沉压抑,所有的勇气说是来自宿命不如说是预言。波兰斯基拍这部电影的时候刚好惨失爱妻,即便隔着屏幕都能看到导演愤懑心绪。 |
|
舞台(台词)感十足到喧宾夺主,异化电影表达的作品,早期波兰斯基式「鬼气弥漫」的风格也特别适合麦克白的气氛, 乔·芬奇 / 弗兰西丝卡·安妮丝塑造了最「无辜感」的夫妇,更加衍生了角色本来的悲剧命运。 |
|
看顶了,看顶了...很忠实,几乎一字不差,牛b。梦境/女巫/跳大神之类的场景很波兰斯基而且完全不违和...有毒惹。casting觉得年纪不太相符。 |
|
Two questions: What is the buried hand at the begging? What is the last man appeared? |
|
主角从光明面到黑暗面,最后由其他主角通过斩杀重新讲故事带回到光明面,悲剧角色的力量在重重心里独白中得到展现,不过也是因为如此,几百年前的戏剧观众能够在看似欢喜的结局中得到慰藉。1小时32分钟处用多重镜子来表现预言的扑朔迷离,神了,就像整部电影中几处和预言有关的情节都笼罩在雨雾或清晨的迷雾中一样。波兰斯基的这一版麦克白充满了毫不留情的血腥展示,却更好地展现了其骇人场面对主角心病的推动作用。 |
|
C-C JD 优点和缺点都是摆脱了戏剧的影响...(第二次看,前次为20150129 TOUTE LA MÉMOIRE DU MONDE Séance présentée par RP) ;后《蜻蜓之眼》:本质上其实和网上的“搞笑”视频集锦一样|新鲜?Chris Marker几十年前就玩的更好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