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每次看阿尔莫多瓦总能勾起学西班牙语的念头。 |
|
唯一一位会让我因为他而选择去看片的导演。我太爱阿尔莫多瓦镜头下的女性,人物塑造和故事构建都足够饱满。坂本龙一的原声也出彩,片中那曲Año de Amor很有演歌的风韵在。 |
|
C / 观感神奇,明明各方面都欠了点,但却愈发有大师气象,一种对各种“杂质”段落的自信整合? |
|
真是临场发挥般的叙事,讲到哪儿算哪儿的风格格外阿莫多瓦。一人分饰三角,活在母亲阴影下的女儿,故事永远那么离奇。然而半地下室的窗前走过的高跟鞋将世代不变,那是人们对于自己憧憬之物的仰望,是一切欲望的根源。 |
|
恋母,《秋日鸣奏曲》的片段解读,最后母女的理解与心灵的沟通,母亲的救赎。 |
|
第一次看阿的片 从乍眼的平淡 然后随着追思越品越香……女人 母亲 认同 欲望 死亡……非常“精分”的一部片子 想写女性主义主题的可以好生借鉴番~ |
|
第三次被阿导打动~也许很多感情关系无来由也无任何理智可言,但总有些人本性的发挥,比如母爱。。。母亲是个很爱自己的女人,种种细节表现她会为自己放弃很多,包括女儿。可她始终也是爱女儿希望她好的:挑剔她小毛病也好,夸赞她有进步都好,最后关头,她所做的是一个很性情化母亲的行为 |
|
惊喜,饱含激情与热泪。 |
|
笔记:后现代主义的拼贴戏仿。
对悬疑片的戏仿,凶杀案与法官三重身份;歌舞片的戏仿拼贴:夜总会中莱塔尔的异装模仿秀,女囚们在监狱庭院中的歌舞;天使母亲与恶魔母亲的神话的拼贴;对恶魔母亲神话的女性、电影类型版——成功、自我中心、拒绝母亲角色的女艺术家(或事业家等)和她试图仿效母亲的平庸女儿的故事——的拼贴戏仿,与伯格曼《秋天奏鸣曲》的互文,拉康的镜像结构;五重三角恋/多角恋人物关系,带出了不同滥套又颠覆着其定型程式,对弗洛伊德理论的戏仿,似为恋父,实为恋母(两度弑父,与异装的作为母亲“摹本”的莱塔尔做爱,怀孕而成为母亲);对朋克艺术的戏仿:异装,不伦之恋,异性/同性/双性恋,性迷乱,毒品;后现代波普/艳俗艺术式的色彩爆炸,对种种富丽庞杂的红色系的运用并将其放置在明黄、宝蓝、墨绿的衬底或邻近色彩上 |
|
高跟鞋的回音,女儿难免要走母亲的老路 |
|
恋母。阿莫多瓦能把任意性别年龄辈分种族的两人或多人扯上关系 |
|
阿莫多瓦的配乐才能和王家卫好像啊!王家卫是不是老抄袭人家阿莫多瓦啊? |
|
早期的粗粝荒诞 |
|
2023.9.16
重看《情迷高跟鞋》。
这部电影是阿莫多瓦和坂本龙一风格碰撞的产物,阿莫多瓦的热烈洒脱和坂本龙一的冰冷阴沉碰撞出了一部舞台剧似的悲剧。
坂本龙一的风格与阿莫多瓦常合作的阿尔维托有太大差别,虽然只是配乐,但完全把握着这部电影的基调,使人感觉有点不太“阿莫多瓦”,但足够的狗血还是符合阿莫多瓦以往风格的。
悬疑片毕竟还是阿莫多瓦的拿手活,或者说阿莫多瓦很会制造悬念和反转。
结尾最后一个长镜头在我心目中占有很大地位,我以为重看会和记忆中不太一样,但当我发现那个镜头与我记忆中完全一致时,还是被震撼到了。
“我不在乎你什么时候回来,总是醒着,直到听见你高跟鞋的声音为止。” |
|
鲜艳到跋扈的色彩,伦理与欲望的针锋相对,总觉得看阿莫多瓦早期的作品,板鸭人那股骨子里闷骚的热情就要从镜头里夺框而出了,永远充满不那么沉稳却积极的活力——当然,这一切都只发生在美好繁荣的8/90年代,或许那是人类文化盛极而衰的最后转折点吧——如今的阿莫多瓦也开始沉默思索了(我反而更爱了)。 |
|
看的时候就觉得风格很熟悉。原来是阿尔莫多瓦的片子啊!11SEP |
|
【B-】看过的阿莫多瓦中相对一般的 |
|
推荐指数:★★★☆ 颜色依旧绚丽,故事依旧缠绕心间,但是这次近乎乱伦的谑恋,不喜。 |
|
西班牙的监狱条件这么好 唱歌跳舞真欢乐 西班牙歌曲真好听 旋律跟最近在听的爵士专辑很像 是一个源头的吧 三星半 |
|
剧情比较曲折,人物关系复杂,但和喜剧有什么关系?小蕾贝嘉很可爱。A girl's mother returns after 15 years to find her daughter has married one of her (the mother's) old boyfriends. They try to mend their broken mother/daughter relationship and deal with their common lover. |
|
早年买的看是看过,早就忘了,说忘了也不确切,变态的情节还记得,却不是影片来的,是封套上文字来的。文字比影像的力量更强大,倒也离奇。 |
|
唉,好一曲爱恨交织的母女情啊!看题目以为是个情色电影。毕竟高跟鞋总有些性暗示的成分,因迷恋女人小脚的男人并不在少数。看不到1/3就觉得有点儿像英格玛·伯格曼的《秋日奏鸣曲》,岂料看着看着,导演索性直接借人物之口,慷慨引用《秋日奏鸣曲》的段落,这种模仿致敬手法真是高妙得令人咋舌。与《捆着我,绑着我》的轻松氛围不同,本片全片都营造一种浓郁的抒情氛围,情绪十分饱满,情感浓度极高,细节拿捏十分真实,尤其是女人之间的拉扯、关爱与絮语,她们既是母女,又像一对闺蜜。被同一个男人伤害过的母女俩,在病榻边问答凶杀案的真实经过那一段,真是又绝又狠又动人啊!我衷心怀疑导演有类似经历,不然怎会拍得如此深情!8分。 |
|
意思神馬的都知道 監獄那一小段歌舞太霸氣了~整個顏色夠狠 但是就是不喜歡這種類型 母女的牽絆 莫名的3個身份 都是不行的點 |
|
《秋天奏鸣曲》穿上香奈儿和阿玛尼。监狱女团舞可爱。 |
|
【补標】VCD电影,记忆模糊了
爲了微博一个50岁妈妈的角色动图,我重新动起了再看影片的想法。这部母女成长到最后母亲爲了女儿的人生违心的做了一件事情当成一辈子对女儿爲了她考虑的救赎。女儿在盼着妈妈回来和害怕多年母女重逢的矛盾中看见了依然风韵犹存的妈妈她“只希望妈妈能主宰自己的生活,娘俩会在一起永不分开。”,妈妈最后爲了女儿的前途,向上帝撒谎,我是她的母亲,我肯定上帝可以理解,我的死能对她有点作用也可以了。这点也凸显了母爱的高尚和崇高。妈妈最后告诫女儿:丽贝卡,你该学学用另一种方法处理你和男人的问题了。女儿从小对继父和妈妈身边的男人的戒心和敌意造成了她成年以后对包括丈夫的厌恶,而她对异装癖男人的好感,说明她骨子里对女人的那种依赖信任。她与母亲之间,她举例了著名电影《秋天奏鸣曲》母女的微妙关系 |
|
看片头就觉得像《秋日奏鸣曲》,果然在后面点出了这部影片。虽在情感表达上远不及前者,但叙事更有意思。双性人、伪毒贩、法官间的换装与合一很阿莫多瓦。童年阴影造就对“父亲”的反叛,爱的不对等与期盼造就怨恨。因爱而生的报复。母亲在死亡与法律前选择了救赎,但太单方面。 |
|
阿莫多瓦的绚丽色彩,配合着恋母情节,总给人一种惊奇之感。爱产生的恨之果足以令人遗憾终生~ |
|
去饭店看到此片的海报,才发现居然漏了阿莫多瓦的这部电影。一样的风格,曲折的故事。虽然不完美,但能感受到母女的感情,最后那段对话很动人。音乐是坂本龙一的,里面的那首歌很好听 |
|
色彩大胆,对比鲜明。女儿以母亲为最终追求的榜样,甚至到了争风吃醋的变态,最终母女竟然能冰释前嫌,拯救女儿。真的是感动天感动地,感动不了我。 |
|
确实厉害,感觉那时候制片也不太强,声音方面不好,摄影也无法太特殊,但是阿莫多瓦独特的思想和品味以及魅力超强的女性角色还是足以让这我起了几次鸡皮疙瘩,而且大大方方自自然然的拍这些巧合、戏剧性、反转、不合理剧情等,真是好玩。不断重复自己的某些情节和某些颜色也不会让我失望,就喜欢这样的。 |
|
母亲的心,女儿的情。童年印记打造的生活多变曲,华丽外表下的情感缺失。 |
|
2020.5.19 母女情都要用如此复杂诡异的方式来表达吗...看得有无尽的感叹和悲凉。(Feliz cumpleaños señor D. |
|
那些被阿莫多瓦滥用的元素从未使他的影片变得恶俗,我甚至有点爱上这种乍看之下略显夸张的意乱情迷。女人和女人往往很难坦诚相对,就算是母女也可能需要一生的时间来和解,有时甚至连一生都不够。 |
|
阿莫多瓦的色彩,始终浓烈。 |
|
精彩的故事总是出乎你的预料。牛逼的阿莫多瓦,寥寥几个镜头就能将一段过往交代清楚,而且过渡得那么自然流畅。 |
|
令人失望的猎奇片。 |
|
喜欢母女关系的刻画。但是法官/异装癖那个角色,在我看来,倒是有些损伤这部电影了…… |
|
西班牙电影大都能呈现出来的那种小世界的自闭格局,颓废,厌倦,自我沉溺,与世界无关的,有很高级的格调。既有麻痹和消沉且不屑一顾的贵族气,又有小布尔乔亚的哀伤和迷惘。大部分电影都很NB,但格局就都嫌小一些,观看体验还是很过瘾。即使是这部91年的电影,那种浓郁颓废的色彩,挥之不去的人物内心的内在纠结,向往艺术追求且虚荣的母亲对女儿的愧疚,一生膜拜模拟母亲无法超越选择抢夺母亲情人作为自我价值实现的女儿,与疯母亲同居有异装癖的法官,一会两性人一会异装癖一会吸毒线人却又一丝不苟的法官。每个人都深陷在自我掏心掏肺的追问当中,却无关世界何。母亲在虔诚和法律面前,最后选择了宽恕女儿,女儿最后如何却充满了未知,不管是她狂乱的天性还是她未来的异装癖老公。我开始以为死者丈夫是女儿的亲身父亲。后来发现原来是前面的记者 |
|
好奇情的电影,前与《秋日奏鸣曲》互文,后又有《继圆台七号》。母女俩犹如一山不能容二虎,不能同时出现在一个地方,否则一方将会死去。母亲利用自己的死亡为女儿顶罪,实际上也是母女俩争得你死我活的一种表现。相互记恨又因血缘而相爱,是一种走到极致的自恋。阿莫多瓦对人生的观察角度独特又充满细节。 @2019-12-23 04:55:21 |
|
说阿莫多瓦比女人还女人,绝非贬义,倒不如说是对那些罩在男性阴影下的女人的嗤嘲 |
|
丈夫死了,明星妈妈带着女儿改嫁,妈妈得去墨西哥拍戏,女儿跟着继父生活,过着过着变成夫妻了。妈妈魅力依旧,回来后又吸引男人勾引这个半老徐娘。女儿在妈妈面前虽然年轻,却没那么大魅力,丈夫闹着要离婚,女儿在后台跟异装男人做爱偷情。这个男人也是牛逼,母女通吃。不过他却横尸家中,法官对死者见到的最后三个女人进行问讯,不过女儿编的也太虚假了吧,法官就没觉得么?女儿在电视直播的时候坦白自己杀了丈夫,法官坚持不信,撮合母女见面解开心结,女儿把自己的困扰丢给母亲,继续返回监狱。没想到自己怀孕了,那个异装癖的孩子,更没想到法官就是异装癖本人,因为他爱上女主,所以不相信她就是凶手。这时母亲心脏病住院病危,准备替女儿顶罪。看阿尔莫多瓦的片子,就不要设置底线。 |
|
高跟鞋,红色,女性化的海报凸显出女性特色,她先是个女人,然后才是个母亲。电影中的男人形象好奇怪,不是坏蛋就是混蛋,作为竞争蕾贝嘉母亲的男人,都要非正常死掉,唯一不会死掉的男人,是母亲的追随者,变异者(人妖),法官(相对的正义,审判者),三位一体的,也是她肚子里孩子的父亲。母女情谊 |
|
正在写有关电影音乐的论文,里面的音乐应该被写进去。一年前看过片子的开头,今天把整部看完,感觉很不一样。比较悲情。 |
|
阿尔莫多瓦的片子多是探讨母女母子之间的关系,主角总是女人。他们遇见许多不靠谱的男人,被伤伤人,最后破碎或者被救赎。 |
|
女儿对母亲既崇拜又会活在其阴影下,母亲对女儿嫉妒又感到是累赘,但母女之情又很真实,阿莫多瓦在这层通俗母女关系之下,又去探讨一层虚拟身份和谎言的关系,剧本够强大,这次舞美也不错 |
|
阿老师真是太爱演了,但是真的有必要解释这么多吗,观众不爽就不爽呗 |
|
影片讨论的是?迟到的爱,人伦道德?(还有人妖)带着点荒谬感。所有的情节发生都意料之外,但又情理之中。导演的幽默带着点跳脱的意味。女儿找了多年未回来的母亲的老情人做丈夫,母亲回来后又和老情人旧情复燃,女儿嫉妒中杀死了丈夫,最后母亲为其承担罪。在于母亲的悲剧。 |
|
这明媚的色彩 这荒诞的暧昧的城市 这悲伤的结局。。 |
|
显示后现代主义文化特征的影片。类型元素(家庭肥皂剧、侦探悬疑片、歌舞片、性喜剧…)的杂糅,主题不甚鲜明,或者说本就无意传达严肃或深刻的主题,一切是游戏与调侃,包括把弗洛伊德的恋父情结置换为女儿的“恋母情结”,把母女之间尖锐而复杂的控制与伤害关系通过肥皂剧式的滥套(交心后,病床前的和解)给化解掉。阿莫多瓦惯用元素:华丽恣肆的色彩,跨性别者话题。正如戴锦华所言,在对过往的大众流行文化实施戏谑的颠覆与解构的同时,它自然也会为流行文化反噬,成为一种新的流行文化与娱乐商品的样板。比如这部片子,现在看来一望即知颇为诱人的,不是文本或主题,而是炫丽富有活力的服装与色彩,一个显然更易为流行文化所挪用的元素。 |
|
阿尔莫多瓦所关注的,女性,同性恋,人妖,亲子关系,爱情,该片是大全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