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艺联的删减本扣一星。银熊发给剪辑一点问题都没有。这神出鬼没颠三倒四的叙事线完全是男主的讲述,构成了“Film as brain”的思维流结构,消解了自身的叙事可信度,真是高级得可以。已经彻底脱离了罗马尼亚新浪潮或者现实主义方法,但是仍有“离开的父亲”这种将创伤指向历史的罗马尼亚风味。 |
|
男性视角 刻意放大的生活日常 在男主看来,生病时的安娜脆弱,康复之后的安娜有主见不好控制,安娜总是神秘而莫名其妙。说到底男主就是没有真正了解安娜。不太喜欢,因为太刻意,导演就是想男观众和女观众打起来。 |
|
春宵一夜尼采纳粹,家长会面外父睡衣;热恋方便摇滚节,婚后彷徨见教宗……离异丈夫心理辅导中的碎片集锦,酒鬼神父告诫:脚麻也是忏悔的一种方式 |
|
场面戏够硬 |
|
讨厌一切恶意引战的片子。既蠢又坏。 |
|
爱你只因需要你,升级版《爱情赏味期》。
乱序剪辑化腐朽为神奇,女主脆弱时不少镜头都神似《破浪》时期的艾米丽沃森。 |
|
“我已经不爱你了,你为什么不能像我一样成长起来” ,扎心了!安娜 【耶路撒冷电影节观影】 |
|
披着精神分析外衣的《安娜我的爱》最终只有通往虚无梦境这一条路可走。这段曲折而漫长的情感从自然主义风格的影像里慢慢发展成一个折磨彼此的心魔,内策尔试图以心理咨询的方式寻找爱情中造成这种依赖与操控关系的根源。然而他的镜头距离这份爱情太近以至于观众无法看清它的全貌,于是只能屈在某种局部的视野里看着它灰飞烟灭。 |
|
以心理学为基础的[安娜我的爱]有一种欧洲自然主义小说的风格,它关注的焦点是爱情中的依赖和操纵。经常使用大景别的摄影机为这段爱营造出密闭和抽离社会的状态,混乱时间层面的剪辑也塑造出特别的拼贴感。然而作为主轴的心理学部分无论在深度和新鲜度上都有欠缺,转变前后亦不平衡,使得最终头重脚轻。 |
|
爱情的厮守,尤其是病中的不离不弃,总有可触动之处。但从中滋生的依赖心理与俯视姿态,更在原本病态的基础上再生枝节。而究竟各人被时间重塑后,厮守的对象是否已然更迭,这都挺值得思考。而片中几种视角的投射,以及是梦非梦的表征,亦见野心。很碎很慢,需要精力充沛地观看。三星半。 |
|
心理分析式的爱情故事,从男主角的回忆开始,剪辑的时间线逐渐变得混乱,后半段戏剧张力很弱,女主角是一个超级自私且事儿逼的人物,让人觉得讨厌。导演想从心理学的角度讲,一个人是如何变成他父母那种人的悲剧轮回,你越讨厌父辈的什么问题,你越会不知不觉活成那个样子,面对同样的心理问题。 |
|
把我看得在电影院犯病了。 |
|
发际线的变化叫人太出戏 |
|
2018/6/25重新看字幕版
大概是2年前看过先睹为快的无字幕版和后来的字幕版,当时这部电影几乎没有被提及现在应该也差不多属于冷门電影,看下面短评有过公映版,这样尺度的电影肯定被删减的七零八落(不看也罢)。我看电影很少看豆瓣的简介和先睹为快豆友的长评短评或者一些专门跑电影节的影评人的洋洋洒洒的显摆评论文字(剧透),我也很少以所谓的评分为标准,所以,庆幸自己看过很多意想不到的好看的电影,虽然,不是特别明白和看的比较专业。该片是比较明显了心理片,初看可能被突如其来的性爱音画干扰,以为是“真枪实弹的”电影,其实,留意它的几段场景会发现影片的些许倪端。人物外表的不一样,画面的改变,故事的展开,家人的介入等等,電影在男主多年后躺在心理咨询师的屋内与他的对话用回忆还是他的梦境,把他想象的安娜,与现实生 |
|
2019.02.09 |
|
就是用东欧人扎实的基本功讲了一个心理小说式的故事,不看也不很可惜,得奖也有可能但是无意义。 |
|
真正意义上的「大恋爱」,混杂着家庭、疾病、价值观、诱惑与纠结的婚姻生活与亲密关系必须要有强烈的冲突才能显示出「爱」的意义/荒谬,最后落在「心理分析/疏导」上却也是一种一针见血的犀利。 |
|
2017 欧盟影展 #67th Berlin#杰出艺术成就 打乱时间线的剪辑超赞 让电影有种追忆似水年华的味道 宗教 家庭 社会和心理等各层面折射下的爱情起落 心理医生的精神分析貌似游离与主线之外 却在结尾贡献了似梦非梦的最大反转 |
|
夢境是扭曲過的現實,但往往比現實更真實,夢裡的安娜是誰?跟誰在一起?是母親投射,時序混淆,添進幻想與真實,安娜事業有成反擊,付出卻徒勞,安娜倒地是否死亡。孩子所有權,安娜生父/母親/漢斯,門是處女膜,房是陰道,離開的父親,男主視角的大腦幻想,制高權的女性刻畫,肚子叫畫外音,敘述者 |
|
风格蛮法国的。命运及基因遗传,性侵后遗症,两性关系,控制与依赖,父母关系影响自身亲密关系,宗教神父与心理医生的异同……心理治疗回忆方便碎片式插叙。我唯一不明白的是,为何他怀疑自己从未真正爱过她。 |
|
爱情最好的样子,和也许是最坏的样子,拍得无比真实。不过内策尔拍片还是太闷了。心理健康的重要性! |
|
本片用男性视角讲述了一个朴实的道理:一段稳定的、所谓的依赖与被依赖关系中,被依赖者同样也是依赖者。但是节奏真的好差。。。。 |
|
现实生活中最烦和最怕却又可怜的那类人,在这部电影中却终于难得一次让我同情,无私初心的爱的奉献,接踵而来的就是撕裂的婚姻故事,可见罗马尼亚新浪潮这批导演对人物故事拿捏得已经非常熟练,让现实中即便惧怕这类角色的观众,也愿意凝视和倾听他们。不过也因虚构的电影和现实题材之天然距离和张力,此片再去进行一个梦境的反转,就显得有些蛇足。 |
|
爱你有时差?正如尼采说的“人最终喜爱的是自己的欲望,而不是自己想要的东西”。当你试图弄明白是不是爱的时候,爱已不存在。故事线条有点乱,不过人物情感塑造很细致而细腻。给5星就为男主角那平白射出的一炮!!! |
|
5x2, mon roi, somebody that I used to know. |
|
片子挺牛的,情侣关系随着时间发生倒转。不过欧盟影展不推荐,床戏都删了,开场就发现生生剪了,想飙脏话 |
|
结尾留下了一个巨大的悬念 这场劳神费心的爱情故事到底是男主角真实的经历 还是父母亲的经历在梦境之中的映射? |
|
就像超现实主义的automatic writing一样,这是一部虚实和时间顺序上需要大量琢磨的电影。被宗教传统和父权主义撕扯的当代罗马尼亚情侣,精神层面虽然高度契合,但怎样应对精神和物质两个层面的困难?极喜欢结尾。下一次精神分析可以预约,但问题本身怎样解决永远无法预料。(欧盟影展,是不是切了) |
|
莫名很同情男主...激情是很简单的...长久相处的耐心却很难 |
|
这不就是《我的前半生》式的男性视角下的女性成长吗?生活细节、人物妆发处理,是那种接地气式的高级。 |
|
睡了十分钟,还算可以。 |
|
你有恐慌症,我有妄想症,我们错以为爱能治愈一切。本该是轰轰烈烈爱过恨过,结局怎会是这样突兀的噤声?假若岀租屋里我们没聊尼采,用手撩拨你潮湿的欲望;卧室里没猜忌你手机的讯息,恍然不觉是对母亲出轨的复仇;假若我用心告解,让神明听到我的爱;假若我没推开你。安娜,我们的结局会不会不一样? |
|
从爱到不爱,都是他们与自己的撕扯与战斗。用了男主梳理情感的叙事顺序,看似跳跃无序,实际是他的一次挣扎,寻求的解脱和解答。有情无爱,过于专注于每个矛盾的爆发点反而忽视了情感最本真的东西。 |
|
出于拯救欲而那么深地介入他人的痛苦本身就是一种系统性的谋杀。我们所相信的爱的神话对之是失效的,而任何一种被社会suggest的援助系统也是。我想知道假若不借助精神分析是否还能讲好这个故事。(假如17或18年看到这个片我一定会崩溃,但今天没有) |
|
剪辑很破碎可以说它做了使用男主发际线作为时间线的新颖尝试;节奏很缓慢可以说是透过宗教、原生家庭、社会主流价值观来详细铺垫两性关系;视角很偏激可以说是从角色出发有选择性的立场倾斜…围绕着“我们终将变成我们所厌恶的父辈”的主旨,充满宿命和丧感。然而,闷。真的闷。 |
|
一个人长在另一个身上,准没好事。 |
|
婴儿式获金熊奖后内策尔的新作,最后的梦幻转变有些怵,几乎推翻了之前影片的艰辛,但伏笔很足更显情侣关系的残酷。再次聚焦东欧剧变后罗马尼亚两代人的裂痕,新时代成长的年轻人已经结婚生子并受着精神疾病的折磨。手持短镜头剪辑的极为精准,男主主观叙述靠发际线区别打乱的时间。欧盟影展艺联删减版 |
|
难看 |
|
手持摄影,乱序,几乎没有配乐。虽然是乱序,但故事还算完整,但其中安娜如何从病态走向健康完全没被交代。两个有着家庭受过家庭伤害的人,将他们所受到的伤痛表现在关系里。 |
|
一句我不爱你了说出来确实轻松,但真是让人堵心,一瞬间女主就不是人了…不过这也说明视角非常重要:以男主角的视点他什么也没做错,妻子嘴里他却变成了一个控制狂。这能让人信服吗?还是说这本身就是爱情走向死亡时的一种必然的说辞? |
|
心理式的片子,带一点虐恋,无亮点,要漏还漏个鸟算什么,逗观众玩的心里 |
|
欧盟影展,太细腻的情感表现,两颗煎熬的心,一段从未平等过的爱情与婚姻 |
|
Onirism,是一种罗马尼亚式的超现实,在(后)共产主义的氛围中,人们只能够清醒地来书写梦境。结尾呼应到此概念的元指涉也拯救不了整片的冗长,啰嗦,和沉闷,反而只是徒增“什么都想讲又什么都讲得莫名其妙”的观感。 |
|
前面手持的镜头不是很喜欢 后面重点基本都在男主地中海上了- -
故事很棒 喜欢这种顺序 |
|
黄耀明同场,假期的最后一部,收尾 |
|
用2个小时围观2个人的100种花式吵架,看得出故事在用力呈现一段感情关系的变质,按图索骥却总能看到在阐释清楚情感矛盾与关系演进之前,导演太早进行了预设和站位,对于女方性格的塑造、女方内心转变的处理含糊不清,代入了太多男性思维。说到底,对于两性关系的认知与思考,导演还明显欠着火候,很多矛盾不仅没有解构清晰,
甚至代入了个人向的被害人立场,对两性角色与转变的处理缺少交代,也不够立体。导演只是在堆砌一些问题,却看不出背后诱发这一系列悲剧的原因,最后让故事沦为“痴情男主陪作精女主战胜病魔,绝情女主却在事业有成后痛甩男友”。结局用男女主的撕扯、男主母亲出轨,点了一下代际间继承而来的情感模式的循环,灵光有余而阐释不足,殊不知在此之前浮于表面的情感认知,已经掏空了观众们的耐心。 |
|
2017209 欧盟影展第三场。依然是内策尔很有力的手持,却是心理片框架。叙事顺序完全被打乱,梦境与现实真假难辨,所有亲密关系都不过是双方成长环境的复制与投射。 |
|
不太受得了这种互相折磨的感情… |
|
所以就是为了讲 一个坏人如何把另一个好人变成了坏人还怪人家坏? |
|
瞎拍瞎剪瞎演…罗马尼亚电影这么弱吗这种都能上柏林电影节?女主又丑又精神病,男主后半段也被扯入深渊,我只明白了宁可自己一个人也不要找个不靠谱的伴侣,这一点还是要听父母的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