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典型的新浪潮风格,像花儿一样柔软的法国男孩。本来觉得三段回忆都还不错,最后的epilogue一下倒了胃口。大叔,都几十岁了还这么撕?就像你当年没乱搞过一样~ |
|
数部作品之后的德普莱钦拍出如此美好的一部青春片,就像是在重新开始。在他看来,童年时代的悲伤,少年时代的冒险,都不如青年时代的爱情难忘,虽然这大概是每个人的故事。“有没有人爱你胜过生命本身?我就是这样爱你的。”尾段可能有点破坏气氛,不过我完全不在意 |
|
年轻演员们都很好,看完想补三小时的正传去。【虽然戏份不多,但我真的好喜欢看到阿马立克啊,已经不知道审美是什么了 |
|
当一个男人人到中年之后,突然有一天明白了青春的意义,这样的青春片其实很有趣,和中国电影里老男人们的初恋情结差不多,只是法国人这次可以不用在乎三观问题,可以被初恋的幽灵打败,那个女孩从自己生命中消失不见了,自己如今才知道什么叫青春,什么叫遗憾,是什么样的童年经历造就了今天的遗憾。 |
|
最喜欢青春期的邂逅,以及永失我爱的追悔莫及 |
|
7.5。永远是在法国片里,浪荡、出轨、分分合合都那么合乎情理又美得心碎。看完太惆怅。 |
|
好青春,好作死。有人说男主没有他说得那么爱她,我想了下,爱一个人,很容易陷入“我配不上TA”的状态,要么你会选择逃避,要么你会努力让自己更优秀以配得上TA,所以男主成了人类学家,失去了爱人。 |
|
怎么感觉像莫迪亚诺的小说,淡淡的忧伤无法抚慰,彷徨踌躇漂泊无依。一生都是沙滩人,穿梭城市与世界角落的幽灵。 |
|
开场与《哨兵》相似,视野格局则不同;三段回忆的比重失调,但在最重要的第三环节中,融合进前两段铺设的细节,时间隧道管窥之感;依旧是拿手的碎片式影像,在尾声汇合,那段无可替代的感情,与曾经共同目睹过的柏林墙倒塌一样,是生命中完整无缺的爱与恨。 |
|
8.4 如今要彻底打破三幕叙事似乎能做的也只有像这样分章节了,同时还很难保证章节之间或是每个章节内的张力不是持续累加的,还有分屏、直视镜头的独白以及圆形的景框,或许你可以把它视作新浪潮的延续,但曾经的新浪潮从未有过这么好的青春片 |
|
福茂把这部片送到双周就是瞎!就是瞎!这种矫情而不说人话的台词,翻成中文之后,真是太美了,太美了(看英字估计不会给五星吧……)。啊这种蛮不在乎又燃烧殆尽的青春啊!电影化程度很高(啊忽然觉得我是不是没看懂[伊斯梅尔的幽魂]),新浪潮的“陈词滥调”跟冷战之交的时代背景有种极为美妙的共振,啊竟然看出感情来了真是不容易! |
|
第三段太青春片爱情“史诗”了,法国小青年们的谈恋爱桥段一网打尽,镜头和叙事方式承接新浪潮的丰富和跳跃性,八十年代感的营造完美,歌也选的棒!两位年轻演员长相太耐看,在无数美妙的近景对话正反打下熠熠生辉。反倒让前两段顿失色彩,显得可有可无了。最后闪回定格再次打动了我。 |
|
符合豆瓣青年对青春和爱情的理想追求 |
|
如流水一样挥霍的逝去青春,述说起来可能如流水账,但其中必有永驻心田的部分。有朝一日涌上心头,才是意义显露的时刻。用中国人的老话表述还是那句话:只是当时已惘然。 |
|
有点怕看青春爱情片了……更像是一部文学作品,无拘束的放肆的爱,自我认知。法式美丽,但不知道看完留下了什么。@Ahrya Fine Arts by Laemmle 04/09/2016 |
|
追忆灿烂的年华 |
|
青年小哥还不错。没看懂。 |
|
青春若夏花般绚烂,爱若秋叶般静美。 |
|
感情戏这一段太丰富,导致另外的两段有点暗淡,几乎难以形成一部完整的电影了。 |
|
断点叙事,一种主观且私人的截取记忆片段的口吻,宛如黑洞一般,毫无预设地牵引着观众前往某个地方。 |
|
三段叙事量不等同 对人生作用力却相当 共同成就主人公青春期前后人格的主干 jeunesse的复古质感迷人极了/最后几镜 情话太美/时代转折 安然埋葬在青春里 就像用自己身份生活的男孩在另一半球去世 或是更早的 在电视播出柏林墙倒塌时 就确定地感受过了 |
|
1.不均匀三段叙事,童年家庭悲剧与少年特工冒险自然不若青年恋爱历程那般弥足珍贵。2."记忆或化作碎片,或无迹可寻",一如复古的圈入视点,予人望远镜或猫眼式的怀想。3.浓郁新浪潮气息:跳接,越轴,旁白,直视镜头念信,书卷味十足的性爱段落。4.背着朝霞送女友回家+1。5.豹尾:完整无缺&青春凝望。(9.0/10) |
|
《现代艳情史》前传。不及《五月之后》张扬,又是一个敏感多情的文人在低诉,低诉生活中的性和情爱,青春和家庭。男欢女爱如何长存?捏扁拉长,赋予意义。在巴黎这个孤独世界里,找回自己的认同比找回一段失去的恋情还难。喜欢念信独白,魔幻主义元素和未经电视洗礼的爱书成痴的时代。 |
|
妹妹分明很好看啊,兄妹两坐在家门口看自己哥哥被揍实在是太好笑了哈哈哈哈哈。 |
|
哎,白左就是作啊...... |
|
典型的新浪潮学院派,那点六七十年代的东西,玩的没玩没了。法国人要再这么捧着新浪潮留下的东西,早晚就是自寻死路,毫无活力可言。最严重的问题还是,法国观众仍然吃这套,明明就是用烂的老梗,还能博的一出眼泪来。 |
|
春天我想这样过,夏天我想那样过,秋天,冬天也一样 |
|
青春 |
|
3.5 |
|
曾经不顾一切的理想主义青春,曾经混乱的少年时代,爱情的离散都用诗化的语言凝结成了导演的私人青春。有些地方看得五味杂陈。 |
|
我果然是新浪潮黑&搞不懂法国人啊 |
|
沉静的旁白和慢慢推进的镜头之下是诗影像般的宁静,可包裹着的却是张扬不羁的青春。男女之间的拉锯战,都变成过去存活过的证据。我有复制品,可我们之间的爱是无法复制的,它是我唯一拥有的完整。多年后我意识到这一点,终于能够让我面对我微不足道的孤独。 |
|
青春的三段「逃离」。爱情终归是青春最美的回忆,青春期的爱情是永恒的。导演:这部电影就是Esther。 |
|
一开始很难进入,几乎是耐着性子往下看,有些琐碎、有些杂乱,更偏向于后半段的观感。青春的迷惘、情欲、遗憾、美好,无不笼罩着忧伤。那些为爱踌躇彷徨的日子,散落一地。 |
|
有些东西无法释怀 |
|
讲真,失望,前面所有的异域元素原来只是个异地恋的包装,讲大了天也只是我爱你但是对不起全世界还是最爱自己的故事,关键讲的也不好看,除了偶尔几幕闪亮了一下之外基本无聊死,虽然自己身上也有过一模一样的经验,也还是觉得看不下去,唉,忽然感慨了 |
|
偷换成高清文件~~~ |
|
作者型阿诺编导御用主演马修这个组合已到中年运用之前作品的元素甚至人名再创造追忆青春往事把最重要难忘的一个人一段情做大占据多数篇幅附以另两小段历史背景暗黑故事衬托照亮了更年轻鲜肉演员的多样法式爱情史诗并以最后定格照和手法致敬新浪潮@资料馆北影节。 |
|
第一部戴普勒尚。 |
|
-有没有人爱你胜过他的生命? -没有。 |
|
说是三段回忆,重点全都放在了最后一段爱情生活上。戴普勒尚的片子虽然很文艺,其实形式感很强,很会利用镜头语言去为故事增色。偶尔出现的窥视镜头,用阴影将人物笼罩,他/她被观看,同时被内心的黑暗所挤压,所呈现出来的特性是双重的,产生生活失控的无力感。分屏丰富画面,越轴丰富正反打,最后一个定格镜头浮现出六十年代法国新浪潮之韵。全篇都跟“离开”有关,开头就是关于回国的两段阐述,零碎的记忆浮现在眼前,世事无常,琐碎的时光在当下看来都变得格外珍贵。客厅迷离夜充满爱情的思绪,拆除柏林墙又体会到童年的终结。死去的过路人、离家出走的同学、在巴黎流浪的保尔、不愿再婚的父亲,都是面对离开时的应对方式。后段的叙述者已经从“我”变成“第三者”,视点不再局限于单人,直视镜头的埃斯特,犹如在接受采访的保尔,都富有文学色彩。 |
|
7.7 失衡结构,由杂乱碎片到完整记录,前两段仿佛如序曲叠加,家庭的阴影、友谊的消逝和柏林墙的倒塌统统都在第三段埋伏着,让人摸不清头脑的情感漩涡最终完善。风吹来一页页纸,一边由童年至少年再到青年随年月发展,另一边中年的往事追忆逆时间而回,最终仿佛前进与后退都汇聚在青春的一点,在结尾的凝视中自我达到了最高峰。 |
|
#可以这很法国#通篇台词文学化哲学化+新浪潮镜头语言+围棋书呆自嘲式搭讪/博物馆情话出口成章+肉体出轨那都不是事…苏联部分=论法左的自我修养.异地恋部分:男主每天学习恋爱写信居无定所还顺便出出轨,真充实!尾声强行归纳升华.Snapchat时代不懂手写信的浪漫与煎熬=本片的尴尬境地.男主那条围巾太抢镜! |
|
1. 活的好真情!2. 也就是法国人,才会这样诠释年少时的爱情,友情,而且既有深情、专一,同时又有两性之间自由选择,好聚好散的自由,而且这两者竟然那样和谐的存在着。 |
|
55/100 相对最有感触的是主人公儿童时期构建起的对于女人的审视和观念的部分,很可惜这样的铺垫并没有在之后青年时代中寻找到更多的延续和脉络,过于平淡,显得像是和之前的故事毫不相干一样。 |
|
男人venu,女人partie。Hubert Robert哪幅画没找到= = |
|
久违的法式罗曼蒂克纯爱故事...三段回忆,儿时的母亲,明斯克历险记,重头戏Esther...无来由的浓烈的青春荷尔蒙爆发...内敛文青遇上天真小婊砸...不要纠结身体的出轨,思想才是最重要的,je pense donc je suis... |
|
勉强+访谈|20190908重看(加分) 后重看「Sobibor, 14 octobre 1943, 16 heures」 |
|
错乱的回忆和一上来的强情节都是迷雾 实则封印了一段被凝滞的时光 被撕碎智识的镜子 被吞噬寂寞的客体 一人的三段青春就是三次成为孤儿 |
|
明明自己就乱搞,还要自己女朋友接受,凭什么指责别人乱搞。这些法国人的价值观也是难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