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没必要那么长,某舞后出来之后好感骤减。Plus, 我他妈傻逼到尽头都想不出这条短评的逻辑在哪里。。。"铺天盖地的各大媒体的好评和推荐,实际上都在回避一个根本问题:这部电影好在哪里?它的过人之处在哪?如果不能回答这两个问题,我就倾向于认为它是一部烂片,而且很可能成为2012年最差的作品之一。 |
|
一群加长豪华轿车闪着尾灯聊天大概是我看过的电影里最可爱的结尾 |
|
中国仓库那段背景广播说“aiweiwei请到3号仓库”。。。。 |
|
演员的终极困惑。关于电影的电影,关于演员的电影,更是关于德尼·拉旺的电影。根本不是什么时空旅行的穿越,这是表演、是电影、是人生。你可以将故事理解成为德尼·拉旺出演一个又一个角色,引发一段又一段人生。并在表演中引发的困惑:真与假,自我的迷失。与凯利·米洛一段则强化了伤感。 |
|
雷奥·卡拉克斯:“大多数的电影是垃圾。”——他有说这句话的资本。 |
|
这是我好多年来观影过程最愉悦的一部片了,瞠目结舌,卡拉克斯把自己的灵感和意识流表达到荧幕上的能力真是无人能及!至于片子本身,其实就像他自己说的那样“不要问我为什么,我不善于回答问题,就像我没法解释我昨晚做爱为什么用某个姿势一样”。。。呃我的理解是“人生就是一场戏” |
|
看我非我,我看我,我亦非我;装谁像谁,谁装谁,谁就像谁。徐兰沅赠梅兰芳,转赠莱奥·卡拉克斯。 |
|
#2021-8-7重看#4.5;初看更多是对「电影」层面的考量,默片作为幕间呈现,表演在时间向度上的绵延和裂变,在摄像机消失的今日,「演绎」渗透进入日常甚至侵入肤质,拟态的真实掌控着成为荒原的世界——20分钟弥补20年空缺的废墟里,被拆卸的人偶与假面才是以往生活的证明,身为提线木偶的我们是否有勇气再活一遍;这艘如引渡幽灵的冥船豪车是被物品充斥的机械性空间,真实的自我被湮灭,人类生活的“降格”。
多重对称映射互为镜面,戏里体味他人人生,戏外能握紧的唯有自己悲欢,电影创造了另一种可能;每个导演/演员累积到一定阶段,一定会对自身及过去充满困惑质疑,然后产生具有形式感的自我说服;本片是Leos Carax的总结陈词&未来忧患。 |
|
潜文本符号并非系统严密,呈现开放暧昧零散的性状,这提供了多元化解读的可能。偏爱角度:即使做戏我们也向往自然底色,逃离都市法则对自由感性的扼杀,在那里深情互动的途径唯有冲撞。收工回家是另一社会角色扮演的序幕,我们从未成为过想要的自己,即使实现重新开始,也注定是无力改变的终局【8】 |
|
我不太喜欢打哑谜,因为它藏的太深,单看德尼·拉旺饰演的11个角色或者每一段故事的灵感来源考古也都显得过于肤浅,但要去解读背后隐喻的造梦与电影工业,演绎(表演者)与生活(观看者)以及现实和造梦(电影)的界限,技术和时代的淘汰机制等才变得有点意思,倒是可以满足那些喜欢解读的人。★★★☆ |
|
看完《神圣车行》,吃顿火锅,倒头睡上一觉,明早起来,跳下床沐浴穿戴整齐,就要继续出任务去了。除了没人给派本子、发盒饭,没这么煽情的配乐,用不着频繁上妆卸妆,我跟奥斯卡先生,甚至跟德尼.拉旺,其实并无不同。尽管看不到摄影机摄像头,依然演得欲罢不能。戏内戏外,何真何假?——年度神作。 |
|
他在感情中一次次失去恋人,陪在身边的却还有毕生的演员基友。动作捕捉很搞笑。回忆新桥,重演了《东京》里的《梅尔德》,喜欢新浪潮那段(筋疲力尽↗男孩遇见女孩)。难道结尾只有我一个人联想到大岛渚的《马克斯我的爱》? |
|
7.5 喜欢和不喜欢的点都有很多,总的来说是疯魔之作。目前看过的对导演职业身份的最好解构是《八部半》和《纽约提喻法》,解构编剧的最佳是《巴顿芬克》,解构演员的最佳应该就这部了。 |
|
“后浪潮导演”莱奥·卡拉克斯和德尼·拉旺在《新桥恋人》后再次合作的新片《神圣车行》,可以列入个人年度外语十佳。影片模糊了真实和虚构的边界,在电影中构筑另一种电影,在表演上面叠加另一层表演,每一章节伸展出来都可以独立成长片,像“好梦一日游”,有志于导演、表演、编剧、化妆事业的人必看 |
|
la mise en abyme, 演我在演,从初步的形式开始就有别于人的思考。满片的讽刺还有隐喻,以及冲破形式以及类型的尝试。carax在说法国电影后继有人。个人十分欣赏这部电影,大概很可能成为今年最喜欢的电影。 |
|
往高了说是《八部半》,往低了说是《甲方乙方》,往神了说是《柏林苍穹下》,往邪了说是《变相怪杰》。。。“当代想象力之巅”,是胡说! |
|
猜那么多“是什么”的过度解读并无多大意义,倒不如把可能性归还给卡拉克斯,接受他在表现手法集合上的创新,体验种种震惊的制造过程,享受奇葩之绽放。 |
|
年度奇葩片,各种猎奇。 |
|
真的很奇葩 天马行空的一天 推荐看看 虽然你可能看的不是很明白 但是你之前肯定没看过这样的电影 对这片我谈不上喜欢或讨厌 只是看过之后觉得真没白看 |
|
超越了我对奇葩的想象程度,还没等反应过来,荧幕上就出现舔阴、露鸟、扎脖子、复活、坠楼、人兽等奇观,且不去解读电影的符号和致敬,光是电影语言和展示手法的奇特,就令人称道。演员逐层丧失的自我,在逐段表演过后的音乐声中升华,最后在午夜巴黎的沉沉夜色中渐渐消消散。喜欢,但不及《新桥》。 |
|
今年奥克兰电影节的闭幕影片。因为我不舒服,色调和镜头看得我头晕想吐,就提前走了。典型法国式的骄騥造作 |
|
“为了演绎之美” 无法定义片子类型,其实是一部完整的公路、科幻、cult、惊悚、时尚、情色、亲情、动作、犯罪、戏中戏、风光、枪战、剧情、历史、爱情、音乐、血腥、喜剧、家庭、动物、奇幻片。 |
|
一场漫长、疲惫而孤独的演绎之旅。以影院中静坐沉睡的观众起首,由猩猩、车辆对话与面具终结。以加长豪车作为化妆室+服装间+食宿地串起一天的跌宕起伏(同质于柯南伯格[大都会]),德尼·拉旺一人分饰11角,从穴居疯子到金融老板,从乞丐到严父,由杀手&被杀者到乐手(肖斯塔科维奇的弦乐四重奏与影片太契合了)。人生如戏,戏如人生,当摄影机不再可见,当VR情色片需要用动作捕捉来制作,当演员的人生再也分不清幻真虚实,当爱人间只有20分钟诀别时间永难再会时,一切荒诞的生活与寻常的奇观便都成了无尽的枷锁。(9.5/10) |
|
故事高潮(之一)发生在目前关张整修的巴黎莎玛丽丹百货公司,楼下即是新桥...... 卡拉克斯是有多钟情这一带啊= =+ |
|
无聊的噱头片,演员的个人秀。剧构恶俗不堪,各种陈词滥调。PS:剧情叙事恰可与柯南伯格的《大都会》做对照:讲一位富豪(演员)的一天。乘一辆白色加长林肯(搞不好俩片用的是同一辆道具车),在纽约(巴黎)城内穿行游走,一路遭遇各色人物(演绎不同角色),最后百感交集黯然收场。一天浓缩一生。 |
|
一辆装满人生、幽灵般的加长林肯,远比大都会有趣,与之前文本有内在传承,后现代语境下的考克多。简单寓言杂合多元类型,折射存在的虚无与困惑,呈现出巴洛克式的美感。 DenisLavant是AlexOscar/LeosCarax(破/立)的化身,苍白的自我指涉。工业游戏,车行夜谈,特效化妆教科书。 |
|
戈达尔:“我希望卡拉克斯能更勇敢些。” |
|
A / 假如叙事不以“真”或“拟真”为起点,我们应该从何处开始捕捉人物的情感流动?这是影片与一般元电影自我返照的差异,也是其彻底之处——哪怕在“真实人物”的偶然相遇中,我们看到的仍然是真与假无机物一般冷冽的内嵌或折叠,而非任何对真实的狂妄承诺。也正是在这一无处落脚的虚构流线的交汇中,观众的目光被一步步剥夺至赤裸,最终达成非人与机器的直接交流;与此同时,影像中的运动也不再归属于某种物的主体——物的虚像只作为运动中的微小褶皱。犹疑、戏谑或是悲观的立场恰恰重新完成了对电影的确证,一切混杂、消亡乃至虚无都是重生。 |
|
9.25 我看过的最诡异最实验最独特的电影之一,有点看尤利西斯的感觉,卡拉克斯这回一点都不闷了。德尼·拉旺要逆天了。 |
|
卡拉克斯12年来新作真值 是我想要的现代电影类型 这样的片子啥奖没有 戛纳赶紧去死吧 套用rpg游戏名词这就是rpl角色扮演生活啊 真亦假来假亦真 吃花的屎先生那段牛叉,是在拉雪兹公墓吧 女的自杀在Samaritaine怀旧一把, 最后和猩猩温馨一家 丫对巴黎太了解了 导演的讽刺戏谑针针刺骨啊 今年最佳电影 |
|
敢说导演的灵感不是来自孙燕姿的《神奇》?“时空换换换,分割的画面;轮回转转转,我经历了悲喜;好~神~奇~ ” |
|
【A】当虚幻与真实的界限模糊,我们开始怀念摄影机;当生活与表演融为一体,我们在车厢内寻求安稳;当电影变得无处不在,我们又将成为何物?献给电影的情书太多太多,只有卡拉克斯,为电影谱写了一首安魂曲。 |
|
德尼·拉旺的鸡巴比新桥恋人时候小了好多。 |
|
虽然看不懂,不过就是觉得牛逼,骨子里挥发出的艺术气质。天才与疯子只有一线之隔。 |
|
★★★★★★★★★★,“独眼人”角色出现后只需要观看五分钟便可知是伟大珍品的cinema,但未曾料想到局部瞬间还输出了情感的宣泄。去解构演员、明晰结构的界限是愚蠢的,将《神圣车行》理解为后现代拼贴影像是不负责任的。是对情境发生的忽视,而它本应该是更重要的。摄影机视点与演员视点的移动,二者所勾勒的弧线是曼妙的,以此,构造了舞台本身。然后本片才得以成立。 |
|
首先,WTF。巴黎提喻法。真·楚门的世界。傀儡人生之德尼·拉旺成为别人。从前有一辆白色加长林肯,总是从车上下来同一个演员……的不同形态。世上有很多这样的白色棺材,领着人生的任务练级,但最后只是发现自己和猴子一起仍关在动物园中。所谓文本创造意义啊。奥斯卡这是冲着奥斯卡去的吗? |
|
9.9/10 从电影媒介自反(早期动作观察短片,电影院,导演本人),切换到被影像,文本,音乐三个维度操控的类型学(genre)观察(动作捕捉动画,表现主义奇幻,法式家庭小品,东亚B级动作片,惊悚片(车上梦境),时代片,歌舞片,科幻片结尾),且插入乞讨与手风琴作为Prelude和Intermission。“有些人不再相信看到的一切了”与摄像机的消失把原本单向度的电影媒介衰败向外延伸,电影成了一种观看手法,正如街上那些行人观看奥斯卡,电影的Institution(电影院)被打破延伸到城市地缘,然后所有我们目光所及都成为了“电影”,我们所有行为由自身的主体变为他人眼中的客体,变成“共演”,正如下楼的奥斯卡和上楼的男人的交错。这部电影不仅证明了卡拉克斯的“全能”,也间接怯魅了文本(每个片段都琐碎不堪)对电影的重要,唯有影像和声音长存。 |
|
导演没了灵感就只能装逼了吗?这哪里是拍出「坏血」的卡拉克斯。 |
|
很多人还是抱着看没看懂这种传统审美意识来看电影,我觉得更适合去看小品 |
|
名副其實的“扮野”,切膚的疼痛和裸露的陽具全成了賣弄工具 |
|
卡拉克斯吸收了经典电影的戏剧性,然后将其解构,再重塑为九个令人咋舌的小情节剧。从另一个角度看,这个极具想象力的故事模式以论文式的结构揭示了九个人物不同的毁灭性特质。它们看上去和正常人的生活没有一点相似的地方,却又无限接近于真实的生活。卡拉克斯精神世界幽暗处的大量信息和情绪,被奥斯卡的精彩表演具象化——在九个角色相互转换的过程中,角色们不停地承担着风险,不停地失去自我,卡拉克斯将表演行为以一种生硬、自负、怪诞的方式用影像呈现在人们眼前,背后的摄影机充当了某种神圣存在,是卡拉克斯形而上的绝对精神对那些无神论者的隐约一瞥,而那些工整如艺术品的影像和乐章是卡拉克斯对思想和灵魂的终极解释。如果说卡拉克斯在电影开头的出场诠释了他与世隔绝的苦行僧状态,那么接下来的爆发,便是他的另一种忏悔,对电影本体的忏悔 |
|
多融媒介 |
|
没想到:一不难懂;二不难看。始于概念终于概念,过程只是游、戏。推荐这部特别的、年度必看的电影——哪怕你不一定喜欢。 |
|
每天的休息都成为最后一个表演任务。 资料馆2013.6.21.7pm 第二次观看,卡拉克斯亲临现场,王小帅作为主持,关于为什么有艾未未,卡拉克斯说因为我料到有一天会带这部影片来中国。 |
|
可供无限解读以及大贴“不明觉厉"标签,私以为用力过猛。德尼·拉旺演技大牛!前半还是胃口被吊兴趣盎然,凯莉米洛出来之后就不知道导演想闹哪样了……手风琴一段好带感。 |
|
可能海报和名字太赞。手风琴据说会穿越到徐浩峰的箭士,可是我只有之前王千源的赶脚。PS:睡眠不足是观片大敌。 |
|
这么奇葩的电影看得让人难受 |
|
电影是一门装逼的艺术,装的好了,也就成为了神。莱奥导演也许是受了什么刺激憋了十多年拍出了这部神片,虽然看不懂但真是好看,里边有好多经典片段的影子,同时也思考了装逼艺术的未来。(资料馆莱神见面会) |
|
超乎预料的高可视性。有些电影,文字对于她来说真的是陪衬。到了这份儿上,作为艺术门类,电影才有她的位置。 |
|
丧心病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