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湾导演就是不讲故事,只拍情绪,况且张作冀渐渐fade out在片子后面,个人风格完全消失。但片里的海真的太像我一个人在淡水看到的海了,加半星。 |
|
《黑暗之光》让我再次意识到自己对生活类电影的偏爱,仿佛像是透过电影认识了一群现实世界里的陌生人,在与他们短暂相处的时光里,体验了他们的生活,感受了他们人情的冷暖,过程中也不时勾起了曾年往事的回忆。这样的作品,有时也会让我思虑自己人生的过法,对喜好的倾心,对厌恶的疏离,虽然现实社会里的挺多事难免会因种种因素而不尽如己意,但至少我现在的生活还是我比较满意的。P.S.:会闽南语的好处就是,即使没找到字幕,片中国语+台语混在一起的台词我大部分还是能听懂。& 喜欢「雷光夏」2006年的同名专辑+同名歌曲《黑暗之光》挺久了,现在也终于喜欢上了这部1999年的同名电影《黑暗之光》。 |
|
黑暗之中闪现的烟花,带来唯一的光芒,那是喜庆,那是祝福,那是温馨,那是一家人。烟花易逝,墨黑重袭。 |
|
女主角简直就是我本人 |
|
低落的诗意,张作骥的阴霾浪漫。 |
|
張作驥你怎么這樣 |
|
黑暗之光大抵就是夜晚的河流上隐秘晃动的灯光倒影,是黑暗视线之外的那点噪音和家人的轻声呼吸,是青春里的日记和那段跃动的爱情,也是他陪着你倚着栏杆从夜晚一直到天亮。有人看不到,可是《黑暗之光》让它们和他们发光。生死不过是殊途的旅行,一场烟火的时间,生命又完成了环绕。湿漉漉的,太美了。 |
|
李康宜一个暑假失去两个人 一个fall in love 一个love 以后她不会再有暑假了 |
|
不好意思啊我知道这是个不错的片,但是我是为了作手工顺便找个国语的看所以就看到一部分很好看的镜头.... |
|
“黑暗之光”的意象贯穿全片,夜晚的灯火,暗夜里的烟花,停电后的蜡烛和手电筒,甚至包括频繁的黑屏转场,幸福生活转瞬即逝,最后剧情走向有点刻意了,但总体的叙事节奏还是不错,突显了不少细节,特别是基隆的城市风光,结尾与开头对照,旅行与照片,现实与幻想,悲伤的故事中有天真快乐 |
|
张作骥的底层生活,多少是带着些浪漫主义的。黑暗的世界没有光,却阻止不了幻想。多年以后,应该还是会记得女主从船上倒入河里的那个镜头吧。 |
|
本片在風格依然和人們熟悉的“台灣新電影”一脈相承,都是以樸素的寫實手法刻畫小人物的生活小事,從而反映人與人,人與土地之間的感情互動,不同的是本片增加了一點魔幻寫實風格,為女主角的平淡人生增添了一點色彩。本片用相當多的篇幅刻畫懷春少女在無聊中的細膩心理感受,如一篇淡寫人生的散文,在有限的戲劇色彩中成就一個想做夢卻做不成美夢的少女。作為新人的李康宜表現也頗為自然討喜,以此片一舉成名。 |
|
HKAFF看的张展摄影的第二部,相比杨德昌的都市残酷哲思,张作骥更加有亲和力,深沉安静平和,有一种平民的忧伤。张展这部的摄影确实不错,开头结尾的画面环形结构很有意思,特意问了他,他还是答非所问。不过用他的话来说,土法炼钢,也挺有趣。 |
|
没想到范植伟在红之前演过这部片子。最喜欢的场景,是最后一个镜头,康宜从厨房走到窗口的那个长镜头。最后的天空,有烟花盛放。 |
|
台湾话真是絮叨绵密,弱智的阿弟像是本色演出,罗嗦的阿公也如李天禄附体,这是个人看过最接近侯孝贤气质的电影,非要比较,则还是情怀上温情和苍凉的区别了。 |
|
非常喜欢的剧本,虽在描绘底层人群,但没有任何怜悯的姿态。演员都用真名出演,19岁的范植伟,对外省二代青春期的热忱彷徨、兴奋迷茫演绎得恰到好处,可惜后来时运不佳,没有再留下太多的经典角色。35mm胶片放映看得过瘾好似还原了20年前的年代基隆景象。8.18【鲜浪潮张作骥回顾展|在黑暗中僭行】@香港百老汇电影中心 |
|
在没有光明的地方,黑暗也是一盏灯。黑暗之光是不是就是这个意思? |
|
在张作骥的电影中,出生和死亡是都是如此的美丽。 |
|
最后的回归+轻松面对 张作骥在观众心底点亮那黑暗之光 |
|
很台湾,很本土,画面如名字一般灰暗,却是最真实的生活。青涩的范植伟,可爱的李康宜。天知道我多么喜欢这个女生。 |
|
特别好,演员的分寸都恰到好处,这里的烟花还是看得见的,和[小偷家族]不一样;看到一家人围一桌吃饭的镜头,有点惆怅;没想到在这部电影里见到陈希圣;有点后悔没翘课去电影院里看 |
|
1我可能是已经过了那个爱看台湾闷片的年纪了。2在我的想象里面范植伟不该是这个样子的。3"黑暗温柔改变过我"。 |
|
栖居黑暗后,一米细细的光线都会让人幸喜若狂,就算那光线是臆造的也好。。 |
|
怀着“WQNMLGB”的心态看完了 台湾腔掐架听得我恶心到想杀人。 |
|
喜欢这种透露着生活还是要继续下去的留白。按地区类型论,台湾片应该是我最喜欢的了,就算它的低分爱情片很多我也能看出清新,低分恐怖片《missing》《红衣小女孩》这些塑造的氛围也挺讨喜。 |
|
99东京金麒麟 |
|
虽然女主角提名金马,但是女主角相当霸道的单调演出是我认为这部戏最不合时宜的事物,太过于依赖本能,动不动就与人叫嚣,甚至有些戏的对白我都怀疑是她自由发挥,也不知是好是坏。 |
|
太生活了。而我却不台湾。但是心的下方肚子的上方小动了一下,在烟花起来音乐响起之后。 |
|
7.5/6.2 张作骥自己说生老病死本身就是人生一个过程,《黑暗之光》是去旅行。死去的亲人只不过是去很远的旅行却不回来而已,你想他们回来的时候,他们就回来。对于身陷底层的人们来说,在没有其他愿望和追求时,最大的希冀莫过于希望身边人平安在世。 |
|
三星半 结尾有点意思。什么都过去了,什么都没有发生。 |
|
他没有告诉你这是怎样的“疼痛青春”。 |
|
张作骥这种误打误撞的拍法,撞到了就是神来之笔,撞不到就是云里雾里。 |
|
台北地下道里渗漏的水,纹路不变的墙壁,穿过记忆达到共鸣的触感、声响和味道便是他的黑暗之光 with茱茱@油麻地 HKAFF |
|
少无所依,当青春的黑暗之中唯有那一点点的爱情光亮让人觉得还有所有价值和安慰。 |
|
【大和谐线上影展2nd】第八部(活在地下):男孩被警察束缚后的无力怒吼,女孩被施以暴力时的无力呐喊,都是活在地下的烙印,门板上“纯”盲人按摩的广告招牌,是一种变相的自我嘲讽;李康宜的表演让人记忆犹新,勇于反抗男人的压迫,也敢于偷尝爱情的禁果,演出了那股平凡女孩身上不平凡的狠劲,但再狠的个性也改变不了生活在阴暗角落的艰苦命运,就像父亲记忆里那个只有黑暗笼罩的地下通道,一直未曾改变,也永远不会改。 |
|
在天桥上的陪伴,沉船时的向后一仰,在楼道里的那一吻,都使黑暗之中的人们显得那么不平凡。 |
|
本是冲着范植伟看的 却发现李康宜似乎才是电影的重点人物,而且演的好棒 |
|
台湾新电影风格的后续,难得有一个主动人物。可细细琢磨导演的旁敲侧击。PS:喜欢康宜这样的女生。范植伟的细节不够,只能依赖抒情;要再给康宜多些时候发呆该多好 |
|
水的意向真的是很台湾的元素。看海、渡轮、潮湿的雾气,深蓝、浅蓝、雾蓝。活泛、躁动。 |
|
电影昏昏的颜色把人带到了那个时光里,结尾处范植伟死的太突然了,但康宜走道客厅的那一刻很温暖。 |
|
为什么我没有看到光呢?太悲观还是标准太高。 |
|
除了惨了点以及约会那段我睡着了什么都挺好 |
|
底层那些卑微的人们,即使是渺小如家人平安这样的愿望也如此难以实现,还要笑着面对这样的生活,继续生活下去~~ |
|
每次景来到康宜家门口的那个走廊,总会想到《孔雀》,台语真的是一种异常接地气的语言,被弟弟一说出来就更加感人了 |
|
摄影机的调度受到了侯孝贤极大地影响,也是张作骥给侯当副导的时候学到的技巧。以女孩康宜的视角呈现出生命中最重要的两位男性的悲剧结局。对死亡的呈现是克制的,但内里却有一种欲哭无泪的悲恸感。长镜头和纵深调度考验导演功力,一干非职业演员的表演也相当自然。康宜想象中父亲的再次归家是充满残酷的愿景。 |
|
也许我们都身处黑暗之中,对方不经意的关怀就如同救命稻草一般,让人想死死的抓住,仿佛就像是点亮这孤寂生活的一缕光。可是我们实在没有给对方安稳未来的能力,只能是暂时的相互取暖,终究是要四散归去的。两只刺猬只会互相刺痛对方,每一次靠近和拉扯都会留下伤口,慢慢的血流成河,终究会埋葬青涩的感情。也许未来我们还会再见,也许再也不会,无论如何,希望你一切都好,能够打破现实的枷锁,过上真正轻松自由的生活。 |
|
星星,月亮,海岸。冷色调电影。沉入黑暗,默默浸染海的气息。 |
|
张作骥式家庭关系的母题:在“父亲”角色功能缺失后的家庭里少年一代的成长。 |
|
康宜默默看着自己喜欢的男孩的遗物被一群没有感情的成年人胡乱折腾 无言地离去。她是否能体会一点父亲坚持要回台北感受死去的母亲的气息的感触 所以她把阿平被扔掉的衣服检回来 洗过 留下。有一天 她也需要缅怀 需要再次感觉阿平存在于自己的幻想 一个女孩关于青春的故事,只不过是黑暗中带一些光明的。 |
|
喜欢他们一家人吃饭七嘴八舌的场景。康宜在船上倒跳入海的场景很惊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