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10。斯特劳布的正反打镜头从不遵循180度轴线规则,在没有摇镜头从脸摇到脸的静态取景里,他经常变换视角、从一个倾斜的角度拍摄说话者。一场面对面的交流,人物向外凝视着,目光超出了景框的范围,这使得主角更像一个观察者,依次和港口的失业者(抱怨柑橘市场的滞销)、乘坐火车的地主、母亲和磨刀小贩交谈,有意思的是在火车车厢和母亲家的过渡镜头,之间是没有人物的空旷风景,斯特劳布将这片土地和政治做了模糊的对比:在主角和母亲艰涩的对话中,母亲十分敬佩信仰共产主义、勤劳勇敢的农民祖父,但鄙视她的丈夫,那位爱为女人写诗、成天出轨的丈夫,在她分娩的时候竟然毫无作为,软弱地把手伸向天空祈祷。给人印象最深的是结尾,磨刀小贩转着圈、挥舞手臂,和主角列举着烟酒、食物、女人和上帝一切美好事物,人和土地都被这些神圣的力量所充盈。 |
|
继承着原著的音乐性——重复的词语和非常规的标点运用。施特劳布夫妇的电影强调的是表演的听觉而不是视觉方面。抑扬的语气更像一场朗诵而不是表演。在构图中小心翼翼的保持着平衡,精致的对称。尽管斯特劳布和布列松之间的关系不可忽视,但是两者的区别也是极其明显的,布列松强调一种形而上的仪式,而斯特劳布夫妇的作品则重视电影中的具体物质,是图像和声音的基础。 |
|
Terra! Terra! 还有比这更迷人的"歌剧电影"么?以贝多芬《第十五弦乐四重奏》为sinfonia的幕启幕落之间,斯特劳布们将宣叙调从附属地位中完全解放出来,让它变成音乐性的主要建构者:意大利歌剧里那些常常令人不耐的"parlando"被改造为西部片决斗式的交锋(人物重复对方的话;被正反打隔绝;极少动作),环境音充当了羽管键琴伴奏,咏叹调则退居其次,转交给青山翠谷和无垠海岸."Sicilia!"中的"!"并不发音――它是太过遥远以至接近沉默的一声呼喊,一声吁叹. |
|
斯特劳布对于文学改编电影的最大贡献在于,他们真正给与了文本以声音。《西西里岛》的回乡题材让人想起《佩德罗·巴拉莫》,只不过这里说话的不是具体的人,而是他的社会阶级和民族属性。他们在言说中逐渐与背景和他们所处的社会时代所融合,成为这个民族记忆里的一份子,一支复调音乐里的一个声部。 |
|
@2023法国电影大师展。
开头的唠嗑彼此跟得太紧,恨不得抢着帮对方说,很不真实。
工匠说我们不知道如何来对待外来的strangers,导演们对西西里来说是strangers吗?为工匠的“too bad to offend the world”加一星。
感慨意大利电影题材惯于描摹强大甚至接近粗俗的母亲形象,意大利语的顿挫很美,吃货的养成也可能源于饥饿 |
|
为什么不跳起舞来?语言的声响已超越地貌、肢体、人种,成为一片地域恒流历史的内在涌动秩序,是从物质中抽象而出最终又凝结于人的永恒音符。 |
|
巴丢:局部运动在表面上停止时,我们才能明确的看到可见物。(剪切的效果正是在运动中才能具体化)∥
待重看。 |
|
虽然不是法语,但上来新浪潮典型风格话痨
到后来妈妈烤鲱鱼煮豆子那rap一样怨天尤人的节奏巨催眠
大家好像都开始纷纷入睡
难道还是纽约好混
西西里的橙子有毒吗,作孽色特了
倒是给人家个大炮磨磨呀
西西里岛的广袤大地,无尽海岸线,修复后镜头仍显得如此僵硬晦涩 |
|
#法国电影大师展# 这个下午的大光明新浪潮含量过高,终于能有机会在大银幕一睹斯特劳布和于伊耶的电影了,稀有的机会,独特的观影体验,与巴赫的编年史连看,原来两人的这种肃穆、不带情绪、极度纯粹的电影风格一以贯之,他的回乡旅途,与母亲与不同人的交流,从中看到意大利当时的种种物质的、精神的风貌,一段段带着区隔一幕幕缓缓延展着,似乎各种电影渲染技巧方法对斯特劳布和于伊耶而言都是不齿的,又似乎他们的电影有种因为自我束缚反而形成了一种独特的自由表达;果然真的能明显感受到对科斯塔的巨大影响 |
|
2023.8.13 大光明 法国电影展
在码头的对话,火车上旅客的对话,母亲与儿子的对话,与磨刀匠的对话,喋喋不休的对话,意大利语的对白抑扬顿挫,像在吟唱,但最打动我的是中间那几十秒的沉默,陡然寂静下来的影院,间或响起几声咳嗽,是另一种天籁。 |
|
颇有实验性质的影片。复古的黑白胶片电影,密集、重复的对话像音乐的鼓点,时而又是静止沉默的画面,好似音乐的休止符。 |
|
#7.4/10.0# 嗯…大概音乐性对我来说,就是睡的特别香。母亲滔滔不绝的讲着那个毫无用处的父亲和那个不再回来的旅人,很像家里楼下唠嗑的妇人们(能让我睡的特别熟)还是家里熟悉的烤鲱鱼,还是故乡的风景,但总有一种萦绕在男人身边的旅人感。 |
|
只能说不太适合在千人大厅放 |
|
3.5;从火车上背对摄影机的谈话开始,注定是一场无法分享共同空间的孤独返乡之旅,空旷而沉默的地貌是所有对话的背景——同样也是无法达成共识的,相见不相识的记忆无法缝原族群症结,大时代的变迁在不断正反打的对峙中逐渐浮出水面;西西里岛,一个美丽而伤痛的名字,朗诵般的台词如摘自神话或史诗,超脱现实的高蹈。 |
|
西西里岛的身份困境和家庭纠葛。橘子卖不掉,可以做成橘子水呀,装在玻璃瓶里,冰一冰,美味美年达ahhhh。西西里岛阿嬷全程宣叙调,母子对谈场景肢体凝滞(事实证明意大利人不比划也是可以说话的),多次出现疑似静止画面2333,布莱希特:我主张的是间离,你们这个是游离了,你们跑得远了。 |
|
可能是目前最喜欢的夫妇作品。西西里岛追忆之旅,从烤鱼的现实上升到族群的神话,仿佛是荷马史诗的一部分。对言语的重塑简直令人迷乱,这些预先存在的的文字,变成了一种冲透各个层面、内在却又完全具有独立生命的声音。最适合与Pedro Costa比照,比Costa更自觉和清晰了——他们已经开掘出了整块钻石,并不自大,而costa在暗示钻石光芒,试图谦逊。 |
|
这部直接把我看傻了,原来电影还可以比谁嗓门大,不是,是比谁说台词有音乐性!看似片段,其实是有内在联系的!一个在美国纽约生活15年的男人,重回故里,在码头了解当地橙子贩生意不容易,坐火车时与人交谈,然后回到家中,与母亲回忆往事,替父亲辩护,最后在广场台阶前与自行车修理工交谈,电影结束!与布列松唯爱素人,让素人的表演融进电影的探索一样,导演夫妇探讨的是台词的音乐性,尤其是母亲这个角色,说话太像唱歌了,当然这也得益于意大利语的音乐性,换成另外一种当代语言,不会有这个效果的。全程黑白画面,复古感十足,颇有六七十年代风采,真的跟布列松有异曲同工之妙。开头感受到世事艰难了。火车上两个人歧视穷人的言论,我相信富人一定感同身受吧?儿子唯爱父亲,对母亲不够宽容。此片还可以做意大利语听力素材,读得不快,方便理解 |
|
#2023法国电影展#第11部。极简的取景,就是不停变换场景的对话。可能是基本保持同一频率,使人昏昏欲睡。就当是为后续看《棋差一着》养精蓄锐了,哈哈,6分 |
|
不吃早餐是西西里人的传统,吃早餐是美国人的阴谋。#大光明第二场又偷偷把空调关了 |
|
每一个镜头里都有一对小心的力矩:倾斜的路面与母子相牵的手,斜射的光线与抬起的头,快烤焦的鱼和苍蝇。 |
|
重看,4.5。演员最机械化,讨论最具像化的一部?光影运用影响科斯塔太深。 |
|
二刷修复版,声音美妙如音乐,沉默也好听,更是需要跟着一起朗读的电影,因此也是最有童趣的电影。 | 确实不容易进入,强制建构的,近乎辩证式的回忆(与老母亲对话时多端的镜头、广角畸变、阴影),但回回看到被戈达尔引用过的影像,当时就印象深刻的那些戏剧化的意大利语台词,这才回忆起来,就像见到了老朋友似的...... |
|
#法国电影大师展 念台词像唱歌,人为的定格则是静态画。逐渐感受到于伊耶-斯特劳布的视听风格,是音乐性和绘画性的并行。 |
|
这场电影最精彩的是开场前门口阿姨和检票员的吵架以及隔壁座大爷无人搭腔的自言自语式调侃 |
|
挺有趣味的电影,值得细品。与巴赫一样,也很挑观众。2023上艺联法国电影大师展 (某些只适合看剧情片的观众,嘘~ |
|
2023法国电影大师展。一如电影中反映的对西西里的刻板印象,电影本身也非常的呆板与做作的表演痕迹强烈,所有的桥段和场景对白,都是为作者臆想中的某种价值观服务的,到最后反而弄巧成拙。 |
|
相当有趣,像一部交响乐,乐章之间互相衔接,空镜头做过渡,印证了人声就是最好的乐器。 |
|
能睥见一丝力量,却不知从何而来,斯特劳布的片子,还需高人指点呀 |
|
在声音的律动中用“静止”替换掉传统电影里进行“释放”的时刻,或许还潜藏着对于诗歌的一点点嘲讽。被18分14秒~19分34秒的“静音”所深深打动 |
|
在白纸上做加法的电影,最后任由参与叙述的底噪把电影染出了一种类似宣纸的舒适质感。不过,西西里的大嗓门真的好恼人…… |
|
斯特劳布—于伊耶的物理学,一如它在《没有和解》与《安娜·玛格达丽娜·巴赫的日记》那样,显露出其无穷的魔力与专断的裁决权。这不仅仅是指如同塞尚的苹果般的静物画作,或者可供测量的画外音,摄影机也同样遵循着某种力学的物理定则。幽冥山林间一个悠扬的摇镜头由左至右速度渐次降低,像是受到一个不可消除的摩擦阻力的作用,当速度降至最低后又开始以反方向运动并同时迎来这个镜头的终点。
如果绘制出这条简洁的直线的话,我们可能会联想到一个横向的弹力球,它代表了物理学的那个更为坚实的、更关乎于物质的面向,就像片中人物宣叙调式的对话时常让我们忘却语义本身,转而关注音速与流量,每一次的语调的上扬与停顿,语气的含混与变化,亦即,声音的丰富物质性。
2024.1.8 |
|
背对过去往那一岛,差点意思还没穿透不算恶果这就能唠,扯不扯呢需要知道接着就朝,装不装吧如何是好赶火车跑,串通一气的地名儿换上了整洁的座位套,像真的一样就别再干烧,无声的瞭望四处寻宝不依不饶,欢迎光临痒有人挠,家家念经哪来舜尧,借着对象标出种豆得瓜的生命的记号,早就开始晚点没事内力深厚享用情报,创新的是女人的面纱而更新的是男人的面罩,乡亲父老实在是高,收它做啥磨出地貌,在没设的汇合点半天才反应过来属于我们的破碎的骄傲。 |
|
【5+】是充满“秘密”的音乐(性)电影:节奏来源于演员们的喉腔活动,场面调度则负责把握调性。最终,言语的意涵、演员的动作、景观的样貌共同组成了某种奇异的物质,让日常甚至无聊的对话变得像魔咒,源源不断地带来某种能量。大概是看过的最有趣的一部斯特劳布,精彩极了。穿越沉默,让我们跳跃到下一章节! |
|
是阿克曼蔡明亮阿彼察邦,去除又加上声音的空镜头环移,多花8里拉也要坐路程更远以便一直靠海的火车路线。回到房子与母亲对话好美,曾经归家的小时候,各自出轨的父母爱情,彼此嫌弃,写诗比带去峡谷更过分。#法国大师展大光明电影院 |
|
崩溃!还有待被我理解的作者…几近中止的叙事和滔滔不绝的谈论,这对夫妇档导演在拍摄电影时肯定在脑海里先去想象出一种小说的写作。极为容易被有点冷寂的画面勾魂,但漫无边际的跳脱的对话总忍不住出神…影片中的人物在回忆发生过什么或是这个世界存在的本质时都想强调什么,似乎只为了证明语言本身不是徒有其表。其中母亲回忆写诗父亲出轨女人还称对方女王什么的那个段落,想起年初看完的小说集《林中之死》,舍伍德·安德森拍电影的话大概就是这种样貌… |
|
不管是从形式还是内容上,这都是一部非常“高级”的电影,斯特劳布夫妇的每一个镜头和每一句对白都经过了精心设计,但实际又呈现出随意与即兴的风格,一个从纽约回到西西里岛的年轻男人开始了寻回记忆的旅程,从刚开始碰到的水果小贩到列车上遇见的过客,再到回家遇见的母亲及最后在广场上遇到磨刀工,他的这趟旅程注定是充满苦涩和痛苦的,因为真实的故事远没有自我赋形的记忆来的美好,开篇是这个人孤独的背影,在那不停的对话中,他始终没有和谈话对象处于一个镜头中,不断的正反打,他是陌生与孤独的,直到电影的最后一个镜头,他终于与磨刀工同框了,在那段精彩的与母亲的对话中,他们在回忆了童年点滴后都试图将人生的不如意找到可以接受的理由,可是现实是我们都不断地在伤害着彼此,他们重复着对方的话,但却无法真正地原谅对方,呐喊与静默交织 |
|
方言发音很有意思,展现了当地人性格,母亲的故事廊桥遗梦。 |
|
症候群。【我真的很讨厌一直在blahblah的电影啊啊啊啊】 |
|
上一刻停留的角落,下一秒闯入的空间,什么时候和谁对话,明天看到怎样的新闻,晚上听什么音乐,路上碰到怎样的行人,午饭吃什么,我们的日常都是无数随机的剪刀手编织的情绪和记忆片段。天气、洋流,太阳系、半人马星座,有机物、无机物,生命体、非生命体,振翅的蜂鸟、遨游的鲨鱼,宇宙深处的伽马射线、电磁波,世界在一个整体性的循环里连续地相互作用。 |
|
2023.08.13 法国电影大师展 @大光明电影院
意大利妈妈! |
|
斯特劳布让演员“少做动作,多念台词”的要求在《西西里岛》中体现得更为淋漓尽致,除此之外,他同样也延续了拓展空间和画面信息的大角度横摇镜头。受舞台艺术影响,斯特劳布的电影透着强烈的舞台表演痕迹,而对布莱希特式启蒙戏剧风格的追求也让他的电影产生一种极强的间离效果,并呈现出一种“极为克制的禁欲主义风格”。《西西里岛》一反《没有和解》因时间线交错而导致的晦涩难懂,取而代之的是较为清晰明了的叙事架构和人物关系,但置身于僵硬的表演和堆砌的台词中,令人尤为感到枯燥乏味…… |
|
Plan séquence du paysage en panoramique ; plans fixes sur les personnages pour les dialogues avec un décor assez vide. La voix se détache du lieu pourtant pénètre l’espace. |
|
对话明明还是念出来的,却如歌剧般的韵律和节奏;人物的某些瞬间的凝固/雕塑感的确像后来佩德罗·科斯塔的电影。 |
|
总希望那城市不在了,又不太希望它不在了。乡村,闲谈,是这种味道。闲谈。有时像是良友。看来声音在65年也是故意的。棱镜效果,世界是破的。有没有用呢?想象一下,有与没有,还是有的好(记忆之遥远?)。在图像上不会哪个瞬间震慑你,是作为整体,在回忆中震慑你。“不要把世界的可怜误解成冒犯”。传说、过去的日子、诗和懦弱、情感未明、哲学思论(当人们失去全部的创新和希望便有可能去做最使其厌恶的事情并且我们这个时候对于他们的厌恶可以很正当)、文明与非文明,像是马尔克斯,多了硬哲学。味道还真像的,那么远,那么切实,十八个小时奶牛和巷子。人真是混乱而美好啊!村、镇、城也真是混乱而美好啊!(那么海是什么……(是个很容易的问题))只是不愿用英文看这种电影。闹心。66分钟像是看了很长时间。镜头并不长。哲学太长。 |
|
意大利大妈吐槽老公吐槽了半小时。 |
|
极简的风格,固定的镜头,背对摄影机对话、只能看见一边,两次出现的来回摇镜头,念台词风格抑扬顿挫节奏适中有如话剧,非常好意大利语听力素材。故事更简单,一个房地产商返乡,却仍然有西西里人的自卑,在火车上西西里人互相嫌弃和自卑,然后故事到了火车上的一个人身上,他到遥远的母亲家里,和母亲问来问去童年不记得的事情,这就是大段对话,讲祖父多厉害,而父亲被母亲嫌弃,因为沾花惹草给女人写诗叫女王,软弱爱哭不帮忙,受不了赶走了他,儿子则试着为父辩护,发现母亲和一个viandante有过断续约会。最后出去和一个磨剪子的相聊甚欢,能磨的越来越少,花钱分配也很烦恼。 |
|
Struggle with the text and the result is the film | Italien et musicalité | Beethoven Op.132, Molto Adagio | Lumière, ombre, froid, chaud, joie, non-joie...Espérance, charité...Enfance, jeunesse, vieillesse...Hommes, enfants, femmes...Femmes belles, femmes laides,
grâce de Dieu, fourberie et honnêteté...Mémoire, fantaisie.
Cela veut dire quoi? Oh, rien. |
|
大光明。和《安娜·玛格达丽娜·巴赫的编年史》直接描绘音乐不同,本片则是用台词与剪辑体现了音乐性,意大利语的韵律感展露无遗。这样做无疑是比前者更电影的。 |
|
【大光明法国影展】难得一见的清淡恬静,符号化的角色轮番登场,个人的游历见闻而扩散到整个区域的真理,看似简单的对话及叙述却藏着太多的共通性。精巧绝伦。那段无声的空镜瞬间将千人影院变为了车厢。 |
|
8.3 一种影像的旋律,意大利语无疑是最适合创造语调节奏的语言了,但斯特劳布夫妇的语言从来不是仅仅关于节奏的,单就内容而言并没有其他的作品来得印象深刻,最后一段是最好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