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老头从头说到尾,没功劳也有苦劳吧 |
|
如果我能让一个陌生人活到120岁,那就是woody,我希望有生之日每年都能看到他的一部电影,他之前的作品被我看完啦 |
|
呀!这个结尾。跟四百击一样跑,跟《曼哈顿》一样“要给他人一点信心”。不过这个甚至更好一些。似乎在这里伍迪艾伦还是相信“善恶有报”的,到了之后《罪与错》甚至之后的《赛末点》就完全不是回事儿了。看一个人作品的变化,揣测他当时创作的心境,真是很有趣。 |
|
小人物的悲喜剧,最后一场戏一群“注定不会成功的艺人”与这个啰嗦的经纪人坐在一起过感恩节的时候,不止是蒂娜,还有我,我看到了什么?一种难以言状的力量,这种力量甚至胜过《曼哈顿》的结尾给我的感动。艾伦和米亚法罗还愿意想起这场戏吗? |
|
罕见的柔情,悲凉看尽的伍迪艾伦原来也讲过关于原谅的故事,甚至有《花样年华》同款的车内戏,完全不敢相信这是写过维系上流身份谋杀挚爱还推给命运的伍迪艾伦,那个时候他是真的相信爱情和人性吧。(原来米拉法罗可以不尖着嗓子说话啊) |
|
3.5;伍迪老头说他最爱下雨,在雨色苍茫中踽踽独行,在飞舞的雪花中勇敢地追上去,在一次次失败中拾起自己的人生,无论怎样失意,总有一个人突然就懂得了你的全世界并心心念念。再次讲述一个小人物故事,结构很棒,每个人提供的“段子”拼凑成一个并不真实的Danny Rose,却最终成为传奇。上台前3S:“star、smile、strong”。 |
|
相比于前作《西力传》的深刻炫技,丹尼玫瑰显然只能算作一部小品,但餐桌谈资,能这般随性自如,依然算是保持水准之作。此外,从上部对爱的大肆褒赞,到这部的温情脉脉,没法不让人猜测,这一切应该和米亚·法罗有关。还有一个解释就是,尖酸刻薄玩腻了,也该换换路子了。 |
|
把Danny Rose译成丹尼玫瑰是想怎样啊?!!! |
|
对于表露柔情这件事,伍迪·艾伦总是十分谨慎。他几乎不会喜欢上他电影中的任何角色,常常见缝插针地在台词和动作中讽刺他们。然而正因如此,在满是嘲讽的语境之下,偶尔的一点温情不仅不落俗套,反而显得格外温暖感人。那一点温存,仿佛是一个与生活搏斗之人疲倦后,一瞬间的妥协与和解。 |
|
总有些人或事会打乱你的生活 尽情的拥抱他们吧! |
|
7.0/10 分。2024.09.01,初看,GBR英版蓝光。时长01:26:42。前面有大概一两分钟的噪音画面,不知道为啥。。。1984年的片子,为啥要搞成黑白片。最烦这些艺术片了。明明有彩色的不用,偏要损害你的眼睛!你知道现在眼科和牙科看病要多少钱吗?!!! |
|
百老汇经纪人真是个难干的、令人伤心的工作啊。挖掘了新人生怕捧不红,捧红了又生怕离开自己。真是婊子无情戏子无义啊!只留下丹尼·罗斯在原地伤心。不过本片还算友好,起码留了个暖心的结尾。在残酷的现实中,恐怕就没这么浪漫温情了。所以说人真得乐观点儿,人生本就多灾多难,保不齐什么时候,打击就像雷电一样袭来,令你猝不及防。如果不做好准备,很可能一蹶不振,随时崩溃。我们也要庆幸这世上有伍迪,有这么多拍给我们普通人的电影,展示普通人的糟糕的、难堪的、一败涂地的、无可救药的人生。幸福苦恼,哀怨辛酸。7分。 |
|
#观影手记# 2386 3.5
氦气变声超搞笑,几个表演者聚餐八卦侃大山的结构很妙,但对这故事不感冒。看来这两年是和米娅法罗的热恋期了~。
依旧戈登威利斯掌镜,但也没有特精心雕琢让人难忘的镜头。
倒是有被头发高耸大墨镜遮眼的米娅法罗惊艳到,真呈现出了截然不同的性格气质。不知是胖了点还是化妆的关系,脸上带了点肉,没有了刀削斧砍的线条,简直换了个人。
“我还以为这会是一个有趣的故事,居然这么悲伤.”“你想让我怎么说,这又不是我的人生.” |
|
明明是荒诞喜剧却如此忧伤,属于小人物的心酸和幸福。老头在片中的角色大概可以用“鞠躬尽瘁”来形容。愿好人都有好报。 |
|
一个段子接一个段子,段子引入段子叙事,剧情走向很科恩兄弟,喜剧笑料和戏剧转折让人应接不暇,特别喜欢两人逃亡跑到一个放大型游行玩偶的仓库里,灯亮灯灭的气氛很足,也直接联系了后面法罗看到游行玩偶时的顿悟,结尾虽然俗套但在前面台词不断的情况下一个没有对白的远景长镜头真有趣 |
|
最亮笑点:“我叔叔是布鲁克林有名的糖尿病患者。” |
|
黑白片。结构甚美。老头创作鼎盛期水准一贯很高。《甜蜜与卑微》可以看做这部片子的变奏,而伍迪艾伦扮演的经纪人式的人物再度于《独家新闻》中出现,他们讲着同样的口头语。 |
|
居然完全没有认出米娅法罗,太颠覆了~ |
|
套用里边某角色对伍迪说的话“Will you shut up!” 心水的是那最后奔向Mia Farrow的一幕 |
|
像是做了两场梦,前一场是明知道目的地触手可及却始终到不达的遗憾,后一场柳暗花明又一村那人只在灯火阑珊处的美妙。 |
|
早期的纯喜剧作品之一,虽然不像他的代表作那么Woody-Alleny,但是非常轻松搞笑,而且是我看过他演出较精彩的一部,因为演的是一个不是他(纽约上东区的知识分子)但是他却很熟悉(Woody曾一度在comedy club演出)的角色,大量的手势加三板斧的笑话再配上他最熟悉的Brooklyn Jewish accent,活灵活现。 |
|
精彩,故事主体部分主人公是失败的,正因如此特别动人,如果停留在缺憾的时刻也是挺好的,不过毕竟是个传奇故事 |
|
"I thought it was a funny story. It’s terrible. ""-Well, that’s my Danny Rose story. -Unbelievable. ",荒诞中带有一丝苦涩,浪漫与现实交杂在一起,最后一幕中丹尼追了出去,外面明明雪花纷飞,我的第一感受却是温暖,冰冷但温暖,或许也正是这部电影的气质,真的很好。 |
|
睡前看了这么一部伤感的片子……它有一个温馨浪漫的结尾,也有许多诙谐逗趣的细节,但从某一刻开始,那种令人愉悦的悲伤,就迅速占领心底。生命中偶然的一天,共同经历的一场冒险,从那一刻开始,再也挥之不去。这种东西最珍贵,最强大,最可怕,最神秘,永远求而不得。 |
|
Danny Rose这个角色是老头的最佳之一,跟Mia Farrow的搭档效果也是最佳之一,意大利闹剧的情节太有趣了,摄影不逊色于曼哈顿。 |
|
What makes Broadway Danny Rose work well is the unsentimental warmth, the wonderfully eccentric characterizations, and a fine balance between pathos and laughs. |
|
很特别的伍迪艾伦作品,非常喜欢开头从饭局谈话衍生出的一个个小故事,感觉和《无线电时代》结构一点像,只是这一部有个核心人物-一个真诚地把每个陌生人叫成“darling,honey, sweetheart“的人,一个习惯性全心付出的人,可爱到失真… |
|
8.0/10。因演出经纪人男主扮演手下已婚男歌手A的小三情妇的男朋友(为了帮A隐瞒A出轨的事实)而引起的一系列搞笑风波,最终男主还算获得了HE。影片有不少轻微的幽默(比如被绑架的男主试图讲道理引经据典说服绑匪那段),整体水平≤8.0。 |
|
散发着淡淡哀伤的故事,结尾不乏温馨,经纪人Danny Rose应该算是Woody Allen最善良的一个角色了吧,Mia Farrow从头至尾戴个大墨镜。 |
|
8.1 1.不满意中间一大段的公路戏份,喜剧包袱太少,化学反应也平常。2.充满着台词的电影,人物一闭嘴就有异样的凝聚,所以即使最后的长镜头很简单,却也够美妙。3.最后一镜留在了叙述者们所处的饭店门口,与最初的一镜相遇,闭环达成,丹尼玫瑰的故事便变成了故事。 |
|
伍迪艾伦早期就自恋到根本不怕在大荧幕上给自己的面部推特写以展示他的大双眼皮~ |
|
说段子组人物性格,伍迪艾伦实在是有才~ |
|
看他第二次为一个女人在大街上像个刚恋爱的年轻小伙一样奔跑,这次的这个女人跟他同居了十年。剧本设定太简单了,感觉好像是预算不够了故意减下来的。米亚终于演了一个跟以前的她自己完全不同的角色。 |
|
汇集了前期的搞笑和之后的探讨,其实从《仲夏夜性喜剧》就有兆头,开始走向小品风格了,特别是结尾,让我想到了《安妮霍尔》和《曼哈顿》不过最后却是圆满结局。
接受,宽恕,爱。——《丹尼玫瑰》 |
|
小人物万岁!有人为你奔走 真是一件浪漫的事 |
|
Woody allen总能用杂乱的元素铺垫大半剧情,最后给你一个会心一笑的收场。 |
|
讲故事的形式想起了双面美玲达 Danny Rose真的可以算是老头演过的最善良的角色之一了 表演方式很像独家新闻里一直唠唠叨叨重复几句话的魔术师 结尾的长镜头很美 It's important to have some laughs, but you've got to suffer a little too, because otherwise you miss the whole point of life |
|
那個時候他愛Farrow的吧?~最后一個鏡頭好喜歡. |
|
“我还以为这会是个有趣的故事,居然这么悲伤。”两场戏,一场下雨,一场下雪,黑白摄影下的雨点和雪花白得竟能如此有质感,令人如此陶醉。伍迪·艾伦竟然塑造了这么一个有点悲情纯真的小角色,付出所有却换来背叛。这时候的伍迪艾伦真的水准很高,随便怎么写都能够如此动人。 |
|
黑白片,结构非常有趣,是一堆脱口秀演员吃完饭后在饭桌上谈及丹尼罗斯的一段捧人遭遇,丹尼罗斯成为别人的茶余饭后谈资。男主虽然屡屡被自己捧红的演员抛弃,但是他对手底下未红的演员都是不离不弃竭尽全力给他们找资源。面对已婚男歌手,他发现他迷恋一位金发女郎要跟他分手,男歌手要死要活,为了男歌手关键的演出顺利,丹尼亲自去请女郎。却意外发现女郎脚踏两只船,被意大利男友和兄弟误以为丹尼是女郎的新欢,于是又被下了江湖追杀令,险象环生,终于把女郎安全送到。但他不知道的是正是女郎组局让男歌手赶紧离开丹尼!最后丹尼守着几个年老体衰还没有火的卧龙凤雏演员一起吃冷冻火鸡肉!这不就是我们的人生吗?虽然经常会被抛弃,但还是会不离不弃全力以赴!米亚法罗其实在伍迪艾伦的片子里可塑性是最强的,俩人分道扬镳的方式结局,令人唏嘘不已 |
|
bittersweet——喜剧的最高境界之一 |
|
叙述形式和之后的《双面美莲达》很像。这一阶段的伍迪很温柔,他后来的电影里不可能看到“漫天飘雪+独自狂奔+手持镜头”这种言情梦幻搭配了。Star,Smile,Strong! |
|
“我以为会是个搞笑的故事呢,这故事真令人伤心。”好惨的小老头,依旧有笑点的话唠,却是黑白的悲凉底色,不如意的人生,一位失败的经纪人。照片墙上的照片自己却在画外,全心全力的捧红了别人,给别人带来成功到头来却只是孤身一人。被黑帮追杀是一场爱情冒险,躲避子弹时误吸气体的音色变形,出租车里光影显现下他望向她时暧昧丛生,病房内的愧疚,雨中的踱步痛哭。曾经那些名不见经传的龙套艺人如今欢聚一堂共同庆祝感恩节,最终她逃离厌烦的成名生活为爱而来道歉,而他在众人的欢声笑语中若有所思,他决定给人们一些“原谅”,在漫天飞雪中奔向… |
|
那年伍迪心里定然满是幸福,他都不拿死亡说事儿了!居然说起爱跟宽恕了!当然这样的时候他还不忘给自己个老好人当当 |
|
Sidney 叔叔的人生哲学三律还是 Rabbi Hirschhorn 的智识 都不如最后一幕的雨 看到中途早已忽略结构上的相似联想 老头的黑白怎么每一次都这么暖 |
|
It's a little story talking about an artist agent. Maybe is one of the most pathetic jobs in the world. When you work very hard, and you will push your artists away from you in another way. One of the good thing in this story was Danny have a beautiful girl crushing on him at the end. Even this girl was who destroy his career. |
|
“That it’s important to have some laughs. No question about it. But you got to suffer a little, too.” That‘s Woody Allen, the king of real comedy. |
|
欢笑是重要的。但你还得受点苦。不然就体会不到生命的意义。在这部片里有他迄今为止最动人细腻的演出。几乎看过的人都会由衷赞叹最后一幕。有的泪下有的释然有的谓之sublime。接受。原谅。爱。三字箴言。让人看到放下生死虚无的他有多可爱。 |
|
7/10。开头多个百老汇默默无闻的小演员和经纪人在一个小餐馆里聚餐和闲谈,他们争相谈论丹尼的趣事,频频以惺惺相惜的语气调侃着丹尼的卑微地位,对他的敬业、努力和挣扎又给予敬佩,丹尼执着于发掘古怪的表演者,有用水杯演奏的女艺人也有为气球扎造型的老夫妇,在其他人还闲言碎语地争论丹尼的趣事时,一位叙述者宣布要讲一个丹尼最有趣的事,他连续数次对受述者们说请大家准备好,这种强调既引起观众的兴趣,也能够深入挖掘丹尼的故事,故事发展到结局后听众们继续畅聊,发现菜单上有一份以丹尼命名的菜,如此卑微的场合所获得的殊荣,饱含着对低廉秀场和明星经纪人的同情和悲悯。但这部融合了黑帮、剧场和俏皮话的喜剧,重复大于新意,难以对故事产生追问的好奇。 |
|
看完特别想去Carnegie Deli来个加大的Woody Allen啊。太带感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