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有点哥特小说的意思。我有个小学同学,他爸爸只上过小学二年级。我们上初一的时候,他爸去俄罗斯给人烧锅炉。后来不知怎么的就写起小说了,曾经连续三年进了诺贝尔文学奖前六名。后来写电影剧本,也总是获得一些最佳编剧、最佳男演员之类的奖项。去年听说改行做了杀手,被捕入狱了。 |
|
优缺点明显,很有意思。这个片子完全适合东木重新开发。 |
|
高潮少了点,内涵少了点,冲击少了。。 |
|
yellow lives matter |
|
巴拉巴诺夫2010年的新作。劇本(人設,故事,人物關係)都很不錯,但是總覺得電影不夠《棺材200》狂!不過看過他其他作品的人在此片一定有驚喜~ |
|
未免太有腔调了一点 |
|
是道德的沦丧,还是人性的扭曲?此片给你答案:什么是人性的沦丧。
太牛叉了,近来看过的最冷酷,最干净利索的黑色电影。不喜欢的部分是,音乐填得太满了,只要没人说话,那该死的愚蠢的音乐就会响起来,如果没这音乐,妥妥五星。 |
|
色调、音乐、布景什么的都很像《棺材》嘛,Balabanov还是不会让人失望的,如SMZ上的网友所言,“虽非他的最佳,但也是一部很不错的片子哪。”,好多令人倍感亲切的熟面孔,加一颗友情星。 |
|
哪里极端哪里残酷哪里暴力了?完全无感 |
|
和吗啡、棺材一道,成为巴拉巴诺夫的20世纪癫狂三部曲吧。锅炉工形式感最强,步调节奏如《兄弟》,变态劲的实验感却不如另两部。 |
|
配乐太可怕了 |
|
俄罗斯的黑色暴力片不是冷酷,是冷漠。这才叫人狠话不多,一丁点花哨没有,完全彻底地干净利索。这种风格也太酷了吧。 |
|
过程很长,高潮很短。 |
|
酷,很酷! |
|
太直白没意思 |
|
锅炉工烧女儿鞋和照片的时候我惊了,怎么能这么平静 |
|
这故事太狗血,没想出这是想表达什么呢 |
|
雅庫特人少校同志! |
|
一般啊。苏联解体后那个“疯狂的九十年代”所以烧妻也是疯狂举动中的一行为 |
|
配乐没完没了,仿佛配乐师傅按了下play选循环播放就不管了 |
|
雅库特锅炉工大伯的写作计划和不可饶恕,杀无赦。不同人物的重复长镜头,用最简洁的方式拍出最复杂的情感和故事,诗意冷酷。巴拉巴诺夫绝对是最会拍雪国之城的导演之一 |
|
B装太大就会太刻意 从演员到镜头 对90年代的俄罗斯现实发力不足 隔靴搔痒 |
|
北欧电影和俄国电影真的有点一脉相承的意思,在巴导死后再看这部电影,这倒数第二部电影仿佛是对他电影历程的一个总结,而遗作《我也想要》表现的东西明显不同。值得一提的是不同于北欧电影大段大段的沉默,本片百分之八十都有配乐,更有意思的是百分之八十都用的同一个曲子 |
|
影片可以看出很多隐喻,比如老兵向空房的炉火加了一把新柴,又比如从屏幕左侧逐渐出现在右侧,而又回到中间位置的烟囱……但是配乐真烂 |
|
巴拉巴诺夫倒数第二部,依然是新黑帮与旧英雄。锅炉工最后的故事影像很有余韵,这是一群不再有机会写完故事的人。 |
|
BAM 8/12/2013 6:00pm - Balabanov's films got such great music. |
|
穿着自己那悉心保管的军装的上尉说:他们连战场都没上过,就只敢在远处耍花腔,算得上什么英雄好汉? |
|
我以为是李丰田式的锅炉工,结果是苏联阿富汗老兵的小故事。不过这黑色电影有点金基德的味道。 |
|
看后无感留爪印~ |
|
发现了一个很邪门的导演,古怪,冰冷,反高潮,但非常有趣,音乐尤其好。 |
|
死了的毛子才是好毛子,什么狗屁战斗民族,欺软怕硬真可悲。导演是有多爱这个配乐,要不是剧本还可以,真是煎熬 |
|
冷漠,残忍,没有人是安全的。 |
|
我他妈飞大了看的片子?我他妈只记得 吗啡 锅炉工 2连看了 完全想不起来剧情了。 |
|
怎么说呢?三分之一在走路、三分之一在烧人、三分之一在聊天,就这么个苍白的基调。剧情很简单,一个战争英雄因受伤变成了锅炉工,成天烧锅炉,但是这个锅炉不仅烧煤还烧死人(毁尸灭迹),锅炉工有个女儿与杀手/狙击手的女儿开了一间皮毛服装作坊,因分赃不均,杀手的女儿要杀了锅炉工的女儿,最恐惧的是派去杀人的不说话杀手却是锅炉工女儿的未婚夫,冷静且残忍一刀结束了自己的未婚妻/锅炉工的女儿。带着女友的尸体到了锅炉房当着锅炉工的面烧了。锅炉工给女儿买的一只黄色的皮鞋成了线索,意识到自己的女儿被杀且烧了,痛恨不已,穿上军装去吧狙击手和杀手一秒秒杀,回到锅炉房里看着烧女儿的锅炉眼,割腕为女儿陪葬了!引:锅炉工除了烧煤,就是写作,电影居然把锅炉工的遗作拍成了短片,导演有点意思!整体冷峻没有废话,就是底层生活! |
|
7分。不得不跟他的《棺材200》相提并论,同类画风,同一时代,都在一座工业城市里发生的人间悲剧,荒诞之下不掩现实批判。故事框架结构依然那么巧妙,可惜的是,人物塑造方面缺乏了一些灵肉的内核。 |
|
躲在後方扣板機哪算戰爭, 少校寫的小說基本是自己數十年來累積的悶氣和體制訴求. |
|
一个衰败帝国的残影,已经溶于日常的荒诞。锅炉工既是罪恶的旁观者,又是时代的记录者,既是参与者,又是受害者。影片时常出现人物在破落街头穿梭来去的镜头,导演这时都会配上轻快的进行曲,极具讽刺意味。 |
|
穷尽一生拍一部电影 |
|
生猛而精准有力 巴拉巴洛夫生涯代表作 |
|
好怪,有一些无法理解的镜头语言,还有着颇为魔性的诡异配乐,和整体的故事风格完全不搭调,却莫名的有一股子让人看下去的吸引力 |
|
时刻裸露的历史横截面,野蛮从未终结,“这是我的第二场战争。” |
|
黑色、暴力,有点特别。 |
|
以笨拙的手法,讲了一个残忍的故事。与《棺材200》及《兄弟》等是一个路子,巴拉巴诺夫对俄罗斯社会的认识真实深刻且灰暗。 |
|
人一走路就动次打次太灾难了 历史、现代、罪恶都讲得一塌糊涂 |
|
一直没停过的背景音乐有点实验性质,对于暴力的处理直接冷静且真实是我喜欢的类型。 |
|
抖音 |
|
我的天。父亲在不知情的情况下把女儿尸体丢进了炉子里烧了。太可怕了吧。 |
|
仍是水准之作 |
|
战争中活下来的老头岂是普通人物。干脆利落的击杀 有尊严的自杀 是个老英雄。 |
|
幼小而清澈的目光紧盯着炉子,仿佛那燃烧的火焰就是童年。鲜艳而闪亮的勋章摇摆在胸前,似乎那显赫的战功就是一切。 厚重的皮草穿在身上,却不觉得暖,鲜血已经流干,无法抵御严寒。惨烈的过往写在纸上,却无人知晓,仇恨终将褪色,不能世代相传。强盗一言不发,英雄一去不返,世界只剩下冰冷与野蛮。整体气质不俗,电子民谣与黑色幽默的硬融合竟然没有出戏,反而在冷漠中雕刻出一种荒诞感,又嗨又丧,巴拉巴诺夫不是拍一个故事,而是拍一个事故。剧中人大部分时间都在沉默的行走,偶有几场暴力戏码,也是轻描淡写,重情节而抛弃对情感的雕琢,虽然看起来貌似轻灵干脆,但实际上无论从影像,还是剧作,都是十分简单粗暴的冷处理,谈不上诗意。锅炉工最后自杀,他的愤怒、无奈,是因为曾经的好人变成了坏人吗?不,是因为意识到自己已经失去辨别的能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