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觉得屌爆了,绑在渔船各个位置的摄像机固定机位创造出巨兽意象,从眼到胃到消化道的过渡,最后镜头又回到渔夫上(并且,巨兽有趣且嗜血,但人作为驾驶者却是干净无趣的)。在渔船两侧飞行的海鸥和一大群粘附在渔网上又逐渐脱离的海星作为无意识的景象模糊了海天人船四者的界限。 |
|
在船上历时六周,可以看出两位年轻的导演为了拍这个片子很吃苦。看了片段也还挺吸引人,一个小型摄影机绑在(估计是)船的链子上,时而沉在水下时而在水面上,天上有数目巨大的飞鸟。但问题是,拍成短片应该就够了,干嘛整这么长呢?也没看明白想表达什么啊?现在谁都能拍电影了但这样真的好吗? |
|
逼格大杀器。沉重暗黑格调下,聒噪的群鸥浮沉在滔滔狂狼,枉死的鳕鱼冲刷锈迹的兽胃,疲倦麻木的渔民重复满足怪物的食欲。人发明出高效的生产线,这条线一端是让商人揪心的产值,一端是海洋的痛苦。虽然屠戮万物,但利维坦毕竟是海洋秩序的重心。然而渺小贪婪的人类,能扮演好毁灭与兴盛并重的角色吗? |
|
这里仍由诸神主宰 他们的法力无边 |
|
巨兽是捕鱼船,还是人类代表的终极大杀器?在我看来都不是。镜头完全贴在人身,鱼头和船首,制造了一种被黑暗笼罩,无法洞察整体全局的影像压迫感。导演当然是故意的,有些故意抖和无端黑,是有意识的加工选择。至于它要表达什么,它确实什么都没有说。就是“你自己去看”。 |
|
船作為海中獸一目了然,捕獵、吞噬、消化、排洩過後,鏡頭開始重新聚焦於船員身上,縱橫臉上的不知是汗是雨是海是淚。船若是那獸,試問其中的人為何。一下一下對鏡頭的撞擊都在說明,這一切並不與你無關。船員昏昏欲睡之間,我在想或者重點不是人在究竟是甚麼,而是人其實可以決定自己是甚麼。 |
|
上天入海的蝼蚁镜头,硬是将普通的海上作业拍成了造物史诗。渔船机械铁链仿佛行使神迹,捕罗万物,各种海鱼贝类的挣扎肢解与血水洪流被无限放大。通过气氛上的强烈对比,就连船员说笑洗澡和看电视打瞌睡都仿佛成了某种神秘难解的宇宙规律,颠倒上下的夜行海鸟犹如幻梦,感官震撼之极 |
|
越回味越神奇。★★★★ |
|
欢迎进入"拍下即是作品"的新时代。这种画面电脑做不出,过去只能靠画,现在既然已经拍出,说明革命正在发生。家卫老师赶紧用这个拍部剧情片,感觉会炸天。 |
|
近代最重要之一。不像看電影,像走進一場演唱會(重金屬?),撼動的不只是眼睛跟耳朵。5/13新光三刷(之前都在電腦看),不只是當代電影眼,也是當代電影耳(GoPro單聲道,化劣勢為優勢),如何與當下encounter,再找到獨特的形式產出,是SEL的核心精神。這次重看,也強烈感受到訪JP時,他可能暗示的「無人性」。可是同一時間,也深深震懾於奠基於無人性上的官能的恐怖感。 |
|
Lucien Taylor的又一视觉自然暴力片。调得昏天暗地杀戮饱满的色,Gopro拍出各种匪夷所思的镜头,在是人是鱼的自我辨识间反复修正ethnography对“otherness”的概念--这是学者电影与art house的最新尝试。 |
|
简直是soul shattering experience,直接把我吓到应激反应全起。这些视角不属于人类,属于死物,属于其他生灵。不该被人眼看到的影像被人眼拍到看到了,我们成了什么? |
|
毕赣推荐。 |
|
像刀划破鱼腹,这部电影试图划破某种“观念”。但通过字体的选用、相机角度的选择我们知道作者还是陷入了“勇者斗恶龙”的叙事。 |
|
更新的视角,更与众不同的体验。未必好看,首先是不同 |
|
我知道你们想说这是大烂片,我第一遍看完也想差评,摄影师我帮你扶稳镜头好吗;第二遍几乎所有镜头都喜欢 - 我感觉我就站在那里,并且感受到这样的生活,尤其在他们在腥湿海风中停下来点根烟的时候; 后来越看越喜欢,我基本可以一整天都在循环看 |
|
82/100 @MUBI 在地球看见圣景与炼狱。 |
|
迄今最极端纯粹的纪录影像,非生物视角(无视点),自然声,剧本构图调度布光全凭自然界/神之力来完成。摄影机被绑在渔民身上、弃置在甲板上、扔入水中随波沉浮。不过,最实验的作品也没能真正摆脱主观加工与理性选择,剪辑和混音工作便是如此。| 男人看电视的固定长镜&海天倒置中的群鸥。(9.0/10) |
|
快要在血水中溺斃的感覺要比滿肺子塵埃的感覺來得還要強烈。 |
|
实验性 |
|
感知,非体验。多视角的选择与自由穿梭在天空和海面之间的摄影机,想必是一个路径被设置好了的“引子”,带领观者了解这个人类创造的由钢铁组合而成的庞然大物是如何在重重工序运转下,竟与神话中的海兽无异,成为一种五脏俱全的“生态系统”。它自然不加回避地“被发现”,某种程度上也在探讨“戏仿”和“纪录”的边界问题。毫无疑问的是画面本身具备视与听组合而成的原始冲击力(隔着屏幕嗅到了鱼腥味儿),但我作为观者感觉自己此时的身份更像是(逛着无比真实与生动景区的)游客。或许,待重看。 |
|
片子粉碎了纪录片的一切手法,完美的展现出了自己的一种独特韵律,镜头的每个上升下降,前进后退看起来都是那么的精心雕琢。怒海波涛,无声杀戮,一切都那么迅速安静,好似从未发生过一样。【PS:看完后一段时间内估计都不想再吃海产品了】 8.7分★★★★☆ |
|
太精彩的纪录实验了,就把摄影机丢在那里,简单扯几下。这种确切的海洋感触如果加上气味就能直接媲美登船了,作为生在海边的海洋爱好者对这种视觉海腥大爱,估计陆生人群看了绝对吐。建议mobydick就这样重拍!那种好莱坞的傻兮兮的陆地视角能拍出个屁啊,海洋文学和电影就是要让陆生人群看了呕吐,伟大 |
|
手持+GoPro欸,戳我死穴齁。不会喜欢,但是手持还是有其合理性。感觉那么多扯到环保动权的?只想说,大自然的残忍(尤其是非人动物的残忍)不比在所谓文明中自我陶醉的人眼中的人类的残忍弱,且,个人信仰大自然终究会收拾你齁,所以挺不喜“拯救人类”的你人论调,毕竟人类的命不比恐龙的命金贵。 |
|
作者再如何避免解读也无法阻挡这部电影成为的人类学学术范例命运哈哈,本亚明的用电影寻找机械复制时代的aura都被觉得实现在这部电影里了...更别提存在主义、人类世、verite、sensory cinema、otherness...之前我试图看没看下去,现在我从人类学的脉络连下来看,还真的看出乐趣了,但还是有skeptical. |
|
两星半."科学家电影",但是"非人的电影"吗?人在影片里似乎失去了主体性,然在其外实际未损的主体性却不可避免地暗自渗透入声画中,故本片的形式无疑是一把双刃剑:去中心化的风格将使一切有设计意味的元素都被突出放大,这导致"人"的部分显出违和(真正的"无视点"影片是不会出现对画中运动主体的跟拍镜头的!),而"非人"的部分却因其纯粹的偶然而极富艺术感(摄影机被抛入海中的段落在长镜头中因波涛起伏而造成惊鸿一瞥的跳切效果十分惊艳).因此本片缺少的恰恰是更进一步的极端性:要么加强"人"的因素,甚至用此风格拍摄剧情片;要么就完全解放"物"的主体性,依靠偶然来拍摄无需设计/剪辑的镜头――但在物的技术足够成熟之前,艺术依旧必须是某种人本主义的造物,正如贝多芬在《庄严弥撒曲》扉页所题:"源出于心,而又念向于心." |
|
这种持续晃动的手摇镜头,不会让人vomit才假呢。第125人看过。 |
|
A+/#TIDF#不做任何价值判断,纯粹以近乎恐怖主义的形式为全部。/对所有素材去艺术化,无限接近“生吃”的处理,并非内容真实,而是“真实”已成为形式本身,这种形式即“恐怖”本源。/观众所有震颤与恐惧仿佛庞大的冰山,而影片所做就是把水下的90%倒置过来。/纪录片里的《内陆帝国》。 |
|
感觉这个idea有很多可惜的地方,其中两个镜头很strong,是近镜头的垂死挣扎的鱼在甲板上随着水漂来漂去,另外一个是落在船舱里的水鸟以一种绝望的神态啪嗒啪嗒走着四处搜寻。当牵扯到了人它整个的意义变弱了,本可以是以鱼和鸟的视角拍一部很powerful的东西,而且拍摄方法也很特别,个人觉得没发展好 |
|
fucking amazing~ |
|
我没感受到... 所以,不打分了... |
|
Carte blanche au 65e Festival del Film Locarno AUREVOIR Olivier Père |
|
形式大于内容。富有创意的摄影机机位配合大特写,让观众以被宰杀的鱼的视角观察;大量画面重复的长镜头试图营造一种富有规则的形式感,但是却造成了单调和乏味。初看,却是充满创意和冲击,但是全片都采用这种形式就无聊了,缺乏内容与深度。 |
|
用意象代替具象,原来海怪片还可以这么拍 |
|
吃 咀嚼 吸收 排泄 |
|
所拍摄的事件非常简单 就像《飘网渔船》 但野心很大 用非常规的摄影角度 景别 尽可能地摆脱固有电影语法的束缚 逃离语言-意义系统 想要创造一种新的电影形态 |
|
奇特的视角,但之所以奇特,是因为所有的导演都知道这样的视角选择是不受观众所待见的。但又因为稀有、独特,被标上了大胆突破、敢于冒险的标签而获得电影圈的好评。这其实是很矛盾的,这终归只能是第一个吃螃蟹的人令人佩服,其后再出现这样的作品,“好评”肯定是不会奏效了。此外备注一下自己喜欢的几个镜头——最爱海报上海鸟群低飞捕食的镜头,非常震撼;杀完鱼之后,用水清洗甲板,血水冲进海里的镜头;海鸭使劲却爬不过槛,最后只能放弃的镜头;海里,海星漂舞,鱼群被铁网抓捕在一起的镜头,惊悚、悲怆。 |
|
其实我看的时候跑神很多次,但它还是一部不同寻常的好片,什么时候人们不再信赖自己的眼睛对世界的操控和解读,而是让世界通过人造的工具显示它难以描绘的一面?这是非语言的世界。剪辑和画面极赞。而我最强烈的感触是鱼、飞鸟和谋生的孤独人类,都如同丰子恺的《护生画谱》,存在既哀。 |
|
14年上海双年展。四星半,准五星!镜头语言虽然晃动,但是很成熟,gopro,给人一种身临其境之感。水上水下,对人物面部与身体局部的捕捉,水下水上的镜头语言太震撼,有点联想到德勒兹所说的液体-影像。 装置-影像的声音与影像之关系。 镜头晃动感太强烈。从电影中你可以看出导演与你是同一类 |
|
越来越喜欢看这类片了,一边播放着一边我可以做很多事。以后大概会和挪威人民一样,看电视上放壁炉节目一整个冬天吧... |
|
待重看。 |
|
看睡着了,为什么不放到挪威的催眠节目里面去。 |
|
不知道是不是因为不是在大银幕看,并没有预想中的震撼。画面极好,看完才知道是gopro拍的,并无什么构图。拍鱼的镜头是真好,真正的“所见即所得”。 |
|
现代智人失启示,古生造物绕庞然。 从来原始无消逝,竟更文明有暴残。 金属碳基同海泳,饿鲲巨口血潮翻。 游鱼飞鸟难识兽,城市居民也一般。 |
|
【4.5】无限接近纯粹的“非人电影”,波涛倾吐着海洋的澎湃神力,昏暗与战栗中利维坦吞噬一切。怎么说呢,从摄影机被开启的那一刻起,意识便也随之而来,这个无法避免,但本片已然做到了所见即一切。 |
|
Truely Surprised... |
|
In the northern ocean there is a fish, called the leviathan, which is no one knows how many thousand li in size. This fish changes into a bird, called the roc, whose back spreads over no one knows how many thousand li. When the bird rouses itself and flies, its wings are as clouds, hanging over the sky. |
|
世界尽头,冷酷仙境,龙战于野,其血玄黄。
渊面黑暗,黑光乍泄。神戴着墨镜运行在水面上。神说要有光,于是有了光。神称光为电,暗为影,又说不要有那么多的光,在断电之夜写下凌乱诗行,黑暗做剪辑,飞鸟做断句,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如潜龙勿用,或跃在渊。
大家看着是好的,神戴着墨镜说全部剪掉不要了。
又名《被王家卫剪掉的失落世界》或《失落的防水手机在滚筒洗衣机里看世界》 |
|
这些视角真的很有意思,完全旁观捕捉和杀戮,这个海怪,似乎更像是人类自己。 |
|
可惜了 这么好的摄影创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