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冲着马修下载的这部电影,结果只是个超级大配角,出现没多久就死了…… 电影男主还是个沙嗓子的老男人,光是听他的声音都让我难受。我不明白为何豆瓣评分有8.9,我几乎想给0分。 |
|
“有一件事你最好要明白:我可以教会自己缝纫、厨艺和修理家具,我甚至可以在需要的时候自我安慰,所以我不向任何人要求任何事情,我不需要别人给我什么,除了爱和尊重。而任何不能给我这两样东西的人,在我的人生中都无处安放。” |
|
里面的妈妈太真实了。男主不说话看着还行,一开嗓子真能吓跑人,马修好嫩啊,看完春天不是读书天之后就一直想看他演同性恋电影,终于如愿了 |
|
很喜欢这个故事,终于明白此片为什么能常驻国外经典同志电影榜单了。典型的melodrama三段戏,喜剧与悲剧交错,分分合合就是生活,对家庭的定义即便在现代也属前卫。托尼奖得主Harvey Fierstein自编自演,不能再本色。 |
|
舞台剧风格太强以至于开始有点难消化,直到马修出场才入戏。之所以能成为划时代的同性片,一是靠十年跨度和高浓缩剧情累积出的个体史诗感,二就是最后那几场炸裂式的母子对戏了。男主自己写剧本才华是值得肯定的,但是犯了gay的通病,过于自恋,这个万人迷人设应该换一个人演吧,就他那颜值那公鸭嗓,我反正是不信。马修死太早太突然我也不接受,但好在换来了一句堪称经典的台词:“爱一个死人比较容易些,因为不会再犯错。” |
|
由话剧改编的作品,不可避免的带着浓重的戏剧化的痕迹,但对于结束部分爆发出的家庭和身份认同的激辩,意外的走心以及引发了我强烈的共鸣。ps马修布罗德里克好美。 |
|
划时代的同志情感意识崛起!谈最高质量的恋爱,活最独立的人生!
PS:漂亮男演员就该在最风华正茂的时候去拍一部gay片流传后世 |
|
3.8|一眼就能看出是舞台剧改的。主角设定不走穷困潦倒苦哈哈drag queen路线也不安排成长环境糟糕cliché设定,这样冲突反而更揪心(讲父母那being jealous那段很棒,但后面和她妈吵开了的部分看得我PTSD都要发作了)。第一段bi男渣完主角跑来找存在感那段主角哭着笑打破第四面墙一段情绪张力很强。第二段我一上来就在想“IS马修布罗德里克GAY AUDIENCE BAIT?”结果他的角色设定一出来……好吧。顺便没别的可说的,像主角一样经济基础要硬,才有话语权。爱是其次的东西,完全可以不要。 |
|
虽然短短两个小时不到的时间,内容却十分丰富,三条感情线都表现非常充分和深入,特别是主角和母亲的那段,简直是同志和母亲关系的典例,对白也十分深刻。片尾处理更是神。一等一的佳片 |
|
哈维这个戏真的很法斯宾德。 |
|
爱别离苦。
“你在干净的医院失去了你的丈夫,而我在肮脏的街道失去了我的爱人。27岁,死在街头,被一群孩子用棒球棒打死。一群怀着和你一样想法的孩子:同性恋的感情不算数,这一切都是他们自找的。” 大哭。 |
|
继《迷恋荷尔蒙》《沙漠妖姬》《爱若此时》后,又看到一部讲述“变装皇后”的同性电影。多少有评价人数过少的原因吧?虽然电影拍得不错,但还是觉得这吸引我前来观影的8.8分略高了。片中妈妈的角色就像现实生活中很多人一样,即使知道同性恋的存在,也不曾试图去了解他们,于是便产生误解和不认同。 |
|
现实又理想,有趣又悲伤,聚散离合人生百态。那天夜里他抱着已逝爱人的照片,有些自嘲地笑笑又放下,直到最后终于眼含泪笑着把所有的爱抱在怀里。从男主跟妈妈在墓前争吵开始泪奔,几段对手戏台词堪称经典。“给点时间,会好的,但它永远不会消失…你要去习惯它,这是件好事,因为它确保你不会忘记。” |
|
真是谜一般的剧情走向,却给我谜一样的感动。 @2017-02-01 14:21:54 |
|
有笑有泪 Ed的"dream"是他面对自己内心回来找Arnold的直接契机——人类软弱;Ed&Alan的一次性行为动机除了两个帅哥看的顺眼==大抵是出于嫉妒心试尝一下前男友的现男友/现男友的前男友;Arnold无法向妈妈吐露收养David的心情是那种根据以前经验教训而预设向父母讨论同一类事情时的被失望被拒绝的并不过度的自我防卫机制;你怪我不理解你,我还怪你不跟我分享呢——恶性循环 必须主动有一方打破僵局(告诫自己);和开心的人在一起才会越来越开心幸福 看看Arnold从一开始的对镜自言自语到最后观众再也感受不到其孤独 想想Alan小天使David小可爱和最后终于把爱说出口的Ed就懂了 |
|
1988年拍的,2016年去看的时候还一点不觉得无聊,满满的感动。作为一名基佬,非常羡慕阿诺德,有小磨难更有大收获,但是我却看不到自己的前方在哪里,只有日复一日的煎熬,好累啊 |
|
Don’t fall for the pretty; let the pretty fall for you. |
|
1967年,《猜猜谁来吃晚餐》,主流社会以爱情和勇气的名义试图收编反抗的黑人。
1988年,《同性三分亲》,主流社会以亲情和爱的名义试图再次收编同性恋群体。
异装者从来都是美国同性恋权利抗争运动中的急先锋,他们生活在社会最底层,居住在同志圈鄙视链的最低点,却最有反抗精神,最豁的出去。“石墙”是他们忍无可忍引爆的,“抗艾歧视”他们走在最前列。同性恋群体,尤其是占据社会既得利益位置,享受着权利抗争红利的中产阶级同志们,要对得起异装者曾经流的血,曾经坐的牢,仍然挨的穷和仍然遭受的来自圈内的歧视。否则,就没有良心了。
推荐1995年美国拍的《石墙风暴》,展示了六十年代纽约同志生活的原貌,而本片却是涂脂抹粉之作,是对同志运动的背叛,对中产同性恋的收编。 |
|
人生起起落落,人生分分合合,无论是直是弯,无论悲欢离合,总能在得到和失去间见证爱的存在,生活的羁绊,欢乐和泪水的混合。真实而又质朴的故事,理想而又现实的经历,这段由内而外贴近真我的讲述,总能让人产生发自内心的理解和触动。这就是爱,这就是生活,这就是一个普通人的人生。 |
|
“生活中总有一件比做变装皇后简单的事情,但我别无选择。”当性向成为生活里最沉重的议题,舞台眼花缭乱,遭遇大起大落,他仍然追求简单质朴的家庭组合,那种相夫教子的传统天伦之乐,很难得,很珍贵。 |
|
可能是20世纪最经典的同志片 20151216想看 |
|
Love is pure as you see.爱就是三岁孩子第一次看见冰激凌。“我妈妈杀了他”,末尾二连击失声哭瞎,总有些人就是不愿意穿平跟鞋走路,总有些人就是愿意和你吵一辈子,至亲之人就是世上最难说的话的人啊,谁不是在悲喜交织中起起伏伏?被爱即幸福。纯净如兔子的Arnold,愿你好运。同志必看 |
|
经典话剧搬上大荧幕,台词值得玩味的地方太多。每个人都喜欢,妈妈的表演最精彩。认识的变装皇后过得都非常有滋有味,拥抱生活也不枉来人世走一遭 |
|
很喜欢上个世纪90年代左右美国电影的质感,古典中透着柔和,即使因年代久远导致人物画面的不清晰在我看来也别有风情,它们反而能够更好的令我站在一个旁观者的角度上回顾主角的一生。很难想象在这样一部1988年上映的美国电影中就已经对于个人与社会的挖掘这样深刻。最启发我灵感的问题大概就是爱和性的对立与统一,对于这个,我想是时候又和自己好好讨论一番了。感谢这部电影,感谢这120分钟,感谢它又教会了我这么多。 |
|
Harvey Fierstein真的挺厉害的,前6分钟讲了好几个笑话,直接就很吸引我。包括后面的酒吧偶遇,两个人互相试探的尴尬真的太!真!实!了!
这部片子笑话不断,也确实超大声的把gay们的心声都喊了出来。我也很佩服剧中人物,在气愤之后还能心平气和的叫出租,当然也有可能是喜剧效果。
Harvey Fierstein确实遵守了他的"承诺",gay们确实会有好结局,他们也配拥有爱情 |
|
看的時候就覺得劇情和臺詞都好適合舞臺劇,果然是改編作品。演員的表現都超細膩的,看到最後一幕完全淚目。 |
|
每句台词都富有深度,都值得琢磨。Harvey Fierstein自编自演,赋予角色更本真的理解,第三段跟母亲吵架更是深得人心,离别前的和解令人感动,最后抱着自己深爱的3个男人和母亲,在得到了爱和尊重的情况下,终于对于be myself有了升华。 |
|
好吧,这个颜我看不下去 |
|
Anne Bancroft的表演挺牛逼的... |
|
三段式的剧情推进展现出同志人生中所会遇到的艰难坎坷,与家庭的矛盾,与爱人的矛盾,与社会的矛盾……化解这些矛盾并非易事,一生的许多时候都会为之困扰,但你想要的只是对他人而言最基础的爱和尊重,这又有什么错呢? |
|
4.5/从最生活化的角度探讨性取向和爱与被爱的关系,面对世俗释放天性本就不易,而其所需的仅仅是爱与尊重,但却是最难得到的奢侈品;结局以一种最为普通的方式达到了和解,母子临近结尾的几场对手戏格外精彩... |
|
4.3星。一个同志的温暖成长史,13岁出柜得到家人接纳,在纽约做变装歌女,收获爱情,收养15岁的男孩,和母亲的争吵再缓和。前半段有点甜,后半段才是生活的真相。大家都很爱男主,男主也很爱他们。“我什么都有,只有爱和尊重需要别人给我,如果你不能给这两样,你可以消失。” |
|
三段式叙事,第一段有点拖沓,第二段高甜,第三段有笑有泪。男主兼编剧Harvey Fierstein演的相当好,与老妈之间的几次争吵戏互飙演技,台词太棒了,三段式的最后一段把整部电影直接提升了一个档次。年轻的Matt Broderick演pretty gay boy是再合适不过了。 |
|
88分。有一种渗入人心的力量。很爱最后一幕。 "It's just about love, not about gay." Watched with Don in his place. |
|
No matter what they take from me,They can't take away my dignity and love |
|
80年代拍的,到比现在沉静乐观。不过因为主角的声音经常听不懂。小马修真是可爱,好像永远不会秃不会胖似的。 |
|
尽管我已经不能再为人所爱可我还是要去爱别人 |
|
开场一番演讲大胆又坦率,害羞与敏感却在镜头旁观的诚实中抖落完全,人类总擅长在介绍自己时遮去优点。妈妈以开明的颜色缀在小阿诺明快的生活,墓碑前隔阂却清楚浮现,亲情牵引的两端彼此遥望,如同死与生互不理解。而艾伦轻盈驾驭他的生命,如蝴蝶的影子覆着花蜜的轨迹,却被棒球棍夺去富余的时间。
他们并不是生存在最坏的时代,但若那不是片狭窄的海,我们充沛的爱便可以毫无保留毫无阻隔地交换;若人类占有更多理解,轻松里不会再埋伏沉重,城市鲜艳的街道里不会有黑暗小巷的隐匿,歌后的悲情会是纯粹的,而三十几岁同志的我,可以穿最闪亮的布料装扮为女王,也可以只是简单的男孩,在灯光俯视下尽情歌唱。 |
|
B+,生活本就荒唐,但爱从来都是真实的。和解总是必修课,给自己一个放过自己的机会,然后轻装上阵,继续前行。萦绕在你心头的,总是你最惦念的人,是千回百转也放不下的牵挂,或生或死,都像丝线一般和你的生活紧紧缠绕在一起。年少的疯狂终会退变成中年的沉稳,谁都怕变老,谁都不想长大。纵使生活给你无数磋磨,只要坚定信念就总能度过;即使你已不再年轻,你为生活执着拼命的样子也依旧很有魅力。我想我很不幸运,却也最是幸运,有你们陪伴着我,一起度过这漫长岁月,便也死而无憾了。 |
|
从始至今纠缠的三个问题,爱情选择,家庭关系,社会障碍。细腻动人而揪心。人生总少不了悲欢离合,徘徊于失去和得到,真实得仿佛直面。我不可能知道拿走某人东西的感觉,把一个人的东西扔进垃圾袋然后看着别人把它带走。成为异类需要勇气,可是依旧想做那个真实的,想被尊重的自己。 |
|
这才是同志rom-com该有的水准啊。 |
|
剧情其实很一般,不过主角的演技真是厉害得不行!两攻一遇,必有…… |
|
a true masterpiece. 幽默中有悲伤,我们都背负着伤痛生活,要往前走,但也不要忘记。和妈妈的那几场戏太好太好了,最后Arnold独自一人坐在沙发上,怀里抱着一顶帽子,一副眼镜,一袋橘子,还有一张照片,那是他的整个世界。 |
|
摄影很棒,音乐好听,剧本很好,金句频出。感受到导演一直在用“轻松”的氛围去直击群体痛点,最后留下的“有色眼镜”也预示着HE的结局。但整体还是感觉过誉,费斯特恩的声线直到最后也让我觉得同志就是“与众不同”。 |
|
出乎意料的好看。男主的两个爱人,一个mature&sexy 一个cute&sexy, 为毛老天不让同时拥有!! |
|
盘。得不到爱与尊重,哪怕是母亲也请离开!母子吵架感人。 |
|
妈妈把一起生活了35年的爸爸葬在属于犹太人自己家里的墓地,儿子把被“歧视同性恋的小混混”打死、年仅27岁的男友也葬在了这片墓地,因为对于母子俩来讲,他们都失去了一生的挚爱。
三十多年前的1988年,美国的那些可以被称为少数群体的同志们,他们所形成的价值观,他们奋力拼搏所产生的自我认同,还有他们与这个世界的抗争,以及他们所经历的一切,也正是现如今中国的这些少数群体正在经历的……
但,无论身处何地,他们都正在努力想通过自己改变世界,而不是被这个世界改变! |
|
本来以为会和《春天不是读书天》一样是部轻松的青春喜剧,结果越往后越发现这是一部厚厚的喜剧外套也盖不住现实的黑暗与沉痛的故事。
短短的两个小时,却讲清楚了很多很多复杂的问题;男主和安妮阿姨的表演也太精彩了;但即使这也是用到了打破第四面墙的喜剧方式和happy ending充满希望的结局,却也是建立在一个悲剧的基础上...
我的马修小天使不可以就这么挂了T﹏T |
|
你可以在干净整洁的医院送别爱人,我只能在肮脏的街头看着他被活活打死
你可以在爱人的坟前向上帝祷告,我只能暗自回顾过往在无人的角落流泪
你可以做永远骄傲的自己,我只能隐藏自我或被排斥打压
我们之所以如此可悲,正是拜你们所赐
你们的主流,恰恰是用我们的非主流维系
可真爱至上啊
爱既爱
所有人,都有资格因活成自己想要的样子而获得真神的祝福,所有爱,都应该因两心相悦而光明正大
爱最大,无关性别
电影是严格的三个故事三段,每段都是四十分钟,恰到好处的展现喜、悲、释怀的人生阶段
男主,前男友,小男友,养子四个人的表演是难得的优秀,后三者也都非常帅了,男主有福气 |
|
今年看过的最喜欢的同性电影,哈维自编自演,每个角色都深入人心,男主角和妈妈的对手戏太精彩了,里面的对话放到今天依然具有启发性和前瞻性,这就是跨越时代的经典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