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和德黑兰比起来,原来北京交通状况并不算最混乱的。 |
|
就形式上有點創意罷了,內容真的要多無聊有多無聊。PS.小女孩長得挺可愛,也很有個性,就是這聲音真是。。太尖了= = |
|
匠气重就不要搞什么伪纪录了,前半段重复《白气球》,后半段拙劣模仿《特写》。倒不是说模仿大师不行,但有些人模仿是发扬光大,有些人模仿是拾人牙慧。 |
|
常规儿童题材,但是中间神转折,文本内外的“回家”,间离,“这是我自己的生活”,太狠了。自从出了个阿巴斯,你看看把伊朗其他导演都逼成什么样了。在一个如此小格局的片子里放出这种大招,贾法帕纳西也是真拼。【最后只捞到个洛迦诺,也还真是不甘心吧XD |
|
创意是可以的,但观感不太好。前后割裂,前面冗长乏味;后面又完全像是《特写》的照搬,剧情和声音画面等处理,给人感觉这是某个大学生在照抄《特写》,没有一丝波澜。中间的转折的那个片段确实不错,本来昏昏欲睡,到了中间转折又有了兴趣观看,接着又很快昏昏欲睡。。另外就是,小女孩的声音也太尖太吵了,听的太难受太累了。 |
|
影评 http://www.douban.com/review/1271013/ |
|
95分钟基本就是一loli在伊朗的大街上跑,然后拉着各种人的衣角说我没迷路,你能告诉我我家怎么走么。。。在电影院看得津津有味的我一定哪里出错了=-=不过说真的,虽然b格不如阿巴斯,但真心比阿巴斯有趣多了,也许是loli的战斗力超越正太么。。。又,看完回家的路上,我总产生一种自己在某部戏中的错觉 |
|
我最烦人叫那么大声了... |
|
本是普通的儿童电影,却因主角的临时罢演,变成了一部实验性质的影片,它也无意间揭示了电影与纪录片之间的边界——就是演砸了的真人秀;更巧的的是,主角罢演后的心思又与片中迷路小女孩的心境构成一组镜像(对应英文名《镜子》),仿佛化身为正在舞台上撂挑子的挪拉。她想即刻逃离那个虚伪的世界,因为她不忍心看到大众的善意被剧组私自利用。 |
|
帕纳西(Panahi)在2006年的一次采访中说,影片的目的是展示“现实与想象力是如何交织在一起的,它们是非常相似的”。
这项狡猾的实验将伊朗革命后的两大主导力量—古朴的新现实主义和浓厚的元电影融合在一起。它成为电影中的一部电影,揭示了制作电影的技巧。通过声音剪辑、遮挡摄影,我们拥有与小孩一样的信息,因为他们的知识和财力有限,对生活的恐惧感也不同于承认。将这个孩子的视角植入观看者后,我们又获得了儿童时期通常会忽略的情境,细节和对话,比如大人们的婚姻、对男女分开乘坐的限制。正在拍摄的米娜象征着男人仍在试图对女人行使权力,以完成自己想要的一切。后半部分成为前半部分的“镜子”,电影制作风格转变为纪录片,完全由特写镜头和跟踪镜头组成,从而使人们在德黑兰的街道上经历了令人难以置信的生动旅程。 |
|
摄影机从一双带有conscience的眼睛化为卷入混乱现实的观众的眼睛。难以发现米娜的身影,她的声音则被广告声车流声压过。开头在中段以新的方式重复展开。
要拍的电影里安排了很多障碍,米娜其实不怕过马路,很擅长动员周围的路人帮她,拒绝哭鼻子:“被朋友看到会笑话我”。不得了的小姑娘,后段对她身影的捕捉也是引导观看去发现这样的“不得了”。
结局揭示了大人才是她的障碍:“是你们逼我拍的”,之后的话观众听不见,只看到她忧心忡忡的脸。她用真实的生活反抗被安排,这也更接近导演本来要拍的那一部电影。
一点联想:进进退退难以过马路的老人, 最后留下了往前走的背影;伊朗片里农村小孩多半沉默,城市里的小孩则叽叽喳喳;汽车的封闭和开阔颇有深意,是阿巴斯中意的载体,有点像摄影机的变体;声音的断断续续,特写里的手法 |
|
6/10。帕纳西独创了一种私密背景下的摄影机角色,后半段浑然不知携带麦克风的女孩成了一个线绳般串起无关人物的焦点,摄影机非目的性、缺少事先安排的漫游城市,与各种各样的人交谈的声音范围,诸如老寡妇、被礼教拆散的年轻恋人和艰难的音乐艺人。借儿童反映成人世界的议题模仿阿巴斯,但更容易看腻。 @2016-09-25 14:35:20 |
|
导演在米娜突然罢演的情况下神想法继续拍摄。译名the mirror,镜子是虚构与真实的对照。跟着镜头一路领略伊朗风俗,儿女不愿收留的老人,好心的路人,和司机讨论已婚妇女权利的女人,john wayne的配音。了不起的小姑娘,-为什么不演了-因为不想-演了会有钱喔-我不要。 |
|
多少年后这个奇葩终于被我找到了,当年以为是电视台放错了 |
|
这种现实主义拍摄手法要求导演对真实的事件有一个提前的预判,并且拍摄要机敏,耳听八方眼观六路,否则很容易成伪纪录片了。 |
|
39分钟起,虚构与现实的界限已经模糊;小女孩眼中的社会就是真实的存在 |
|
来自90年代的“纪录片+伪纪录片”结合的佳作,原本只是一部平平无奇的新现实主义题材作品,但是在女孩直视镜头的那一刻突然拓宽了现实主义的定义,这种震撼不亚于舞台上所谓第四堵墙被首次打破的那一瞬间,并非出于精心设计,而是水到渠成的活的影像史。 |
|
无线麦效果这么好啊,小女孩罢工之前,你可以感受到导演做好直准备要讽刺一下伊朗社会,但在导演做出继续跟拍的决定之后,以打破电影虚构的规则,斗转成为记录片,一时间虚虚实实,令人瞠目结舌,这已经让这部片子和其他片子区分开来 |
|
剧情与纪录之间的杂揉。 |
|
日本有“女性专用车厢”,伊朗有“妇女通道”、“妇女车厢”、“妇女包间”。 |
|
虽然阿巴斯早在 橄榄树下的情人 就用过这种混淆电影与现实的手法。但片中小女孩解下石膏板时还是感到好惊艳。电影一度被视为造梦的艺术,但伊朗电影却可以将现实与梦境打通,是苦心经营还是浑然天成?并不重要。片中最喜欢的两段对话,公交车上大婶对子女养老的抱怨以及出租车上夫妇关于男女平权的争论。小女孩最终不想再拍电影的原因,也许和我们每个人都一样,装来装去有意思吗? |
|
我完全当作一个讽刺电影来看,看得我痴痴笑,一方面是聚焦于伊朗电影一大特色,儿童电影,其中不乏那种“出租车聊天”的段落,我都会想这是在打别的电影的脸,看得我很high也很爽,他的做法是我的心理话,再加上小女孩古灵精怪的表演,我也认为导演没有只局限在借题发挥上,后半篇幅是我更加喜欢的,我记得读书的时候电影史课,老师重点讲了《红气球》,后来侯孝贤又翻拍过,我都很喜欢,这部电影的女主角就像那只红气球,让我一直跟随这她,漂在荡在,一样活在。 |
|
她说有人请她参加生日派对,她妈妈叫她今天早点拍完,这样才能提早走。他们老是叫我哭,让我朋友看到,他们会笑我。他们还让我戴假石膏,好像我笨到会摔断手。我也讨厌这条围巾,看起来像小婴儿一样,我不是一年级了。但这是我的真实人生。他给了我一点钱,不过他有点凶。就是不想。因为不想。我不要。都是你逼我去拍的。你们把她怎么了,她很生气。。。。。这个小演员声音特尖。所以原剧情应该是怎样的,应该很有意思的。这种电影真是第一次见。在修车厂很多很多几十个男的围着她那个镜头有些不舒服。小演员真的是一点消息都没了吗,连张图都没有。 |
|
放学妈妈没来接,自己搭车回家去,进错男士车厢被骂,小姑娘索性把头巾外套假石膏全扯下来撂下一句大小姐我不拍了我要回家.导演摄像全傻了怎么劝也没用突然意识到她麦克风没取索性同意然后偷拍她怎么回家.构思很有趣,但拖的太慢有点玩过了 |
|
戏中戏?小女孩挺可爱就是演到一半罢工了 所以说有时候呀 这个小孩子呀 不能看她长的灵巧 耍性子的时候 真的是想下狠手呀! |
|
真与假并不重要。让女孩回不了家的不是导演安排,而是你眼前所见的真实一切。
|
|
原来电影还可以这样拍 不管真的假的 创意真是无敌了 |
|
背景音里贯穿全片的足球比赛是什么意思? |
|
那孩子太可爱了。德黑兰的交通真是乱阿真是乱。 |
|
#FIFF#形式上有些创新吧,内容上还是贾法帕纳西的老一套,不知道是剧本还是真实的政治话语。 |
|
我才不戴那傻了吧唧的石膏和围巾呢,老娘不演了!真是绝了,从来没看过这样的电影,为电影的创意给个5星!另外,米娜真的好可爱~ |
|
2008.4.28 DVD home |
|
《拉片子》例片:个人始终认为后半段绝对是导演刻意为之,并非米娜的随意发挥,所以将后半段称为纪录片确实有些牵强,但本片作为伊朗社会风貌的参考片倒是比较合格。公车上的对话、小女孩遭遇到的人的反应都值得细细品味。 |
|
伊朗电影的形式真的很巧,小演员突然罢演,就从剧情片变成纪录片,跟拍女孩回家的故事,依旧很贴合主题,而且更显趣味。
|
|
中间次元壁的打破十分关键,绝不仅仅是真实和虚构的连接,也是观察视角的转换,更承载了导演的作者表达,同样是回家,前半段米娜地表现是被动彷徨、依赖于他人的,这一动机本身也是被安排、被“操控”的,而在“逃离”摄影机(社会约束)之后,她的行为变由自我意识主导,这里米娜,就是导演所塑造的伊朗女性缩影,难能可贵的是他那些社会批判又是点到为止。对贾法帕纳西刮目相看! |
|
影片前后有情节和镜头上的联系,这点很棒。小女孩不但忘了拔麦,最后还成功回了家——本片能成得益于诸多的巧合,可遇不可求。我觉得伊朗治安挺好的,人也挺好的。我还觉得这其实是一部非常不错的女性主义电影。 |
|
谁能带帕纳西出家,叫你别拍了还拍~~~ |
|
不可否认的是,就在这样大胆的形式下,电影所描绘的伊朗也是相当透彻的。在这样一个泛滥的信息时代,我们对于中东的社会了解还是如此之少。这些镜头,至少让我觉得是相当有看头的。 |
|
言之无物,说实话我甚至看的时候都没注意到小女孩儿什么时候说不拍了。又是打破什么界限了,又是模糊了什么巴拉巴拉的,我不吃这一套的。明明就是在演啊,宝贝,为什么要装大yi巴狼 |
|
一半《小鞋子》《白气球》《让风带着我起飞》式孩子思维,一半《特写》式文本创新,这说明贫穷和善良的主题确实不宜过多贩卖,阿巴斯是早就意识到了,从此专往形式的牛角尖里钻,贾法·帕纳西则显然是想尽可能地让二者完美结合,做得不是不好,只是不新鲜。特别是形式上一重复,就近乎抄袭了。 |
|
影片分为前后两个部分。前一部分用平摇长镜头和现场收音营造真实感,用儿童高度镜头创造儿童视角。大人的脸不出现在镜头内,暗示社会的冷漠,没人给米娜真正的帮助。飘忽不定的视点镜头和所有人下车后的空镜头暗示米娜的无助。人们的话题几乎都是关于自己暗示城市人的自私。后一部分。镜头不再稳定,经常被汽车打断,主角也经常从镜头中消失。声音因信号原因卡带,甚至因为麦克关闭中断。镜头拉远后大人的脸出现在今天中,给予米娜真正的帮助。人的话题也开始出现女性权益这种宏大话题。两个部分分别代表电影虚幻和现实的真实。米娜采用了真实姓名住址打破了真实虚幻的界限。我不想哭哭笑笑,因为同学会笑话我,是导演逼我演的。各种手法营造的真实其实都是强加给演员观众的虚假,与我们所在的现实差之千里。 |
|
电影拍到一半,主演竟然罢演;导演说,那就把它拍成纪录片吧 |
|
先不论是否真诚,单影片内容,除了所谓模糊剧情片与纪录片的噱头,几乎无甚可观,仅路人的只言片语可供社会观察之用。 |
|
!!...先拍一个小女孩放学没人接自己想办法回家,到一半,小女孩盯着镜头来句“我不想演了”,脱掉戏服,扔了道具赌气走了,纪录片镜头转给一帮傻眼的导演摄影录音剧务,然后导演跟拍这小姑娘问路回家的过程,两部分情节无缝对接了.... |
|
后半部很写实 了解那个年代的伊朗生活 |
|
我觉得并非真的 docu |
|
精巧而无意识的设计,萌的好看。 |
|
真好玩啊哈哈,伊朗人民好善良.小女孩长大了还是那么任性哈哈哈哈 |
|
观影盘点期,看过留脚印~ |
|
电影真是能玩得这么有意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