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血缘很多时候不是至亲,而是至伤,至敌,甚至至仇。不信仔细想想,一辈子排除血光之祸等极端情况,有谁有机会残害你到片中这位恶母的程度?给你最多、最大欺辱的,往往正是父母。用什么“孽缘”啊“命中劫数”之类的东方修辞系统,去界定这种虐童行为、亲子暴力,简直就是粉饰,带着浪漫化的嫌疑。幸好片尾没有安排什么谅解的结局,女儿的释然不在于“原谅了”,而是发现自己的爱并不需要寄托给这个从未爱过自己的恶母了,它们早就有了更好的去处。 |
|
8 脸盲表示电影看到2/3才发现女主一人饰两角;表面是亲人间的羁绊 深入则为日本与台湾的历史羁绊;战后社会混乱到五六十年代经济好转 即便如此个人依旧必须靠自己改变自己的命运;小津说过孩子出生就结下了悲剧的亲子情结 东方人想要挣脱这份沉重的羁绊恐怕是一辈子的事业吧 |
|
她妈妈从来没有被男人真正爱过,直到遇上她爸爸,而这从天上来的爱,她最怕的就是失去。漂亮的女儿无疑对妈妈来说,是来抢夺爸爸的爱的。这就是她那样虐待女儿的心理根源?! |
|
她就像所有孩子一样,无论自己受到多大伤害,都不希望谁受到惩罚,只希望自己得到善待,然而就像在这场母女孽缘之中乞爱一样,两样都成奢望。结尾处从母亲撩开她的刘海触到疤痕开始我就一直在哭,母亲带着五味杂陈盯着她的背影,而她始终不曾回头;心照不宣的两不相认,真是绝妙的处理。 |
|
虐待小孩子的地方看得真是咬牙切齿,不能理解这种人要孩子做什么…表演是看点,女性情感的刻画非常细腻。贵贵一如既往的苏破天际,简直是中国人专业户啊 |
|
即使从小备受虐待也改变不了女儿对母亲的爱,亲情就是这么不可理喻,听到女儿最后在理发店的那段自白忍不住泪目。原田美枝子一人分饰两角真是完全看不出来,不仅是演技问题,长相都找不出相似点,好奇最后理发店那段戏怎么拍的。这片女演员从小孩到大人,一水儿的都是美女,野波麻帆的泳装真惹人注目。 |
|
我用九分真换你一份心 |
|
残忍的母亲,善良的女儿,上帝给的荒谬组合,隐忍绵长的悲伤故事。幸好有女儿的角色从头温暖到尾,要不然很难坚持看完这个电影。小时候得不到母爱,一生都是乞爱者。惨惨寒门风雨夜,彼时有母不如无。就差一句道别,让她介怀了半生,和“死去”的母亲道别,也和乞爱的自己道别。 |
|
后殖民主义文本,畸形的伦理关系反照出殖民关系隐秘扭曲的心理/欲望/权力结构,可由片中台词管窥:假扮乞丐后继父说“我们向他们低头,他们认为自己很出色”;丰子对文雄说“想要我,像他们那样(强奸)就可以啊”。他者作为弱者支撑着色厉内荏的霸权话语之神话建构,而“弱”之中不乏自我贬损的表演性质,日本对台湾虐待+训规和控制+养育,殖民者把台湾人的地位置于日本人和大陆人之间,正是残留的一丝爱的可能性加剧了台湾人的身份认同焦虑/错乱;而在稗草般的命运中枯望爱之蜃景、逃避无所凭依,却也吊诡地构成了一种反向的欲望捕获和权力反控,施虐者的愤怒是无能之体现,而台湾的甘蔗地构成了终极信仰。母亲向失落的空无发出失败的质询,结果是歇斯底里症候,女儿向施虐者乞爱,回应是挫败的/反向印证的,母亲真正的欲望与其言语/要求常常背道而驰。 |
|
这部故事片里居然看到了迄今为止最逼真的一人两角同镜。不过的确是的,许多时候,想再见只是为了想要道别、放下。(注意片末的农田劳作镜头,这部片子和90年代的许多癌症、故人、邻国主题片一样,都是90年代“自我寻找”潮流的一部分 |
|
台湾部分看得比较囧特别是那些完全听不懂的国语(包括台语)。就算知道原田美枝子一人饰两角我也真认不出来,主要亮点是在一众女角吧,包括几个童年少年的演员也很不错,年轻的野波麻帆到是太年轻了没啥感觉。母亲对男人女儿对母亲,一辈子都在乞求的爱 |
|
成长与寻父(骨灰)两条线索平行展开,但最终她还是要“遇见”母亲。童年的阴霾毕竟难除,但多年后面对苍老的母亲,还是会道一句“要健康地活着啊”。母亲虽恶,但有他的“抛弃”在先。电影有些拖沓,小演员演技不错。 |
|
【其实,因为“穷”】日本当年黑市地摊的黄金时代终结,是造成本剧情感纠缠的本因 https://www.douban.com/note/794403553/ |
|
休戚与共是一个不公平的词。向来都是快乐比较少,难过比较多。最后要去和解,要去正视而能正视其实是一个理想结果,然而我知道在现实里是很难很难发生的。能给自己画上一个句号需要的不仅仅是勇气。可这是电影,我接受这一点。所以在影片结尾,当她和女儿来到台湾的稻田间,回想起父亲的心愿,终于把过去放下的那一刻,我也一并跟着笑了。在那一刻,我也可以不再想到自己的家庭。我和自己说,现在我也真的放下过了,哪怕仅仅只在这么一刻。感谢电影。 |
|
最后剪发一场戏处理的太好了,还好没有以哭天抢地的方式来释怀,真正的以痛吻我报之以歌,两代人都是一辈子都在乞爱,但我确没有忘记爱的能力,女儿最后那句可爱真的暖酥了。回台寻根的一段更是把场外因素道全,这个小岛不也是永远都在乞爱么 |
|
美发—梳发,疤痕—家暴,虽然片头父女离开母亲的原因没看懂(不太认同孙女口中是因为知道命不久矣,那样还带走女儿岂不是比家暴的母亲更残忍?),但片尾收的很细腻…
一人分饰两角和交叉叙事在女主演技衬托下相得益彰…
抛开背景台湾…日本…殖民等可能隐喻的因素不谈,重逢看到母亲并不是独自孤独生活后的那句“你一定要健康呀”是对亲情最含蓄又最直白的表达了!
“生活虐我三百遍,我待生活如初恋!” 致~苏轼 |
|
如此现实向的影片,就如用利刃划过早已是血淋淋的伤口一样痛彻心扉。很明显母女二人之间的“爱”是根本不存在的。两人早已失去了爱人的能力,“乞爱者”看似是不断追寻乃至远赴台湾的女儿,实则也是早已“死去”的母亲。影片通过一对母女的爱恨纠葛实则也是在隐喻台湾与日本剪不断理还乱的错综关系。原田美枝子一人分饰差异如此巨大的两角也能如此驾轻就熟,让人着实佩服。 |
|
1.虐待女童的段落过于真实疼痛,触目惊心。哪怕直到最后,我依旧对母亲虐待女儿的缘由无法理解和释怀;2.女儿乞求母亲的爱,而母亲是否也在乞求他人的爱? |
|
就算是妈妈 也有伥鬼
庆幸当年的小女孩 终于逃离了那个令人窒息的家 |
|
墙壁上的故乡,夜半齐学飞,台中山镇巷口寻找不存在的父亲骨灰,母女再会身份互换梳头之情,一望无际甘蔗地;人可以如此残忍,却又无法去恨;厉害 |
|
拍的古朴又略微死板,好在导演很懂得操控情感。之前一直压抑着,就等着小时候女主从母亲怀里跑出来那一刻呢。一瞬间,刺耳的小提琴划破空气,情绪终于得到了释放。只可惜,释放过后就开始泄气了,后面都是为叙事而叙事。在情感上,这部电影在女儿逃出母亲怀里已经结束了。
另外,结尾完全可以停在女主和年迈母亲相认那儿,接着摇向远处的夕阳,全剧终。后面融入生活的片段和聊天片段,可有可无。 |
|
在残暴到泯灭人性的母权压制下艰难长大,即使如此作者仍然坚信并且去渲染一种无条件的亲情羁绊,如果仅仅以个人叙事进行解读我则完全无法接受这种价值。我只能把母亲的形象(包括与父亲的分离)理解为历史的必然,时代的产物,地域的符号,抽象的时代叙事系统(回忆段落)。而在结尾,导演让母亲变回了“人”,那种天然流淌在血液里的情感发生着反应,这时母女间的释然自然不难令人动容,同时文本之外还体现着一种作者对历史对过去的和解态度。六分 |
|
最喜欢女儿骑车载着女主,女主把头抵在女儿背上问她:“我是个好妈妈吗?”还有女主最后从妈妈的理发店走出来,发现妈妈从店里出来,停下了脚步,不过只停了几秒没回头就继续往前走……这段戏的处理真是挺不错。到最后没有相认啊,但大概真正放下了~ |
|
有些人因为缺爱而变得残忍,有些人因缺爱而更多地付出 |
|
双线并进,一方面在寻找父亲中溯源寻因,一方面在回忆中与母亲和解。
只是很奇怪,如果母女关系是在影射台湾与日本的关系,那么由日本拍出来,岂不是太吊诡了? |
|
美枝子阿姨演技最高作,等于是一个人演活了《乱》里的阿枫和阿末。母女俩不一样的性格,却有一样的可怜,都是被时代裹挟的小人物。用汉语叫出“阿伯”的一刻,无比亲切。中井贵一和小日向扮演的台湾兵很传神。国村隼扮演的骗子,西田尚美扮演的办事员也很棒。美发厅的重逢层次和感情拿捏得十分细腻。对战后贫民窟环境的还原几乎能让你嗅见体臭,谁说日本人历来爱干净的,建议多看看这些经典电影。一家人离别的那段弦乐简单而感人。 |
|
泪如雨下……
来自台湾的父亲遗弃日本妻子丰子,在雨中带走了女儿,后来离世。母亲丰子把女儿照惠从孤儿院接回家,却恨她、打她,母亲认为照惠夺走了她的爱,所以她把所有怨恨都发泄在了女儿身上……后来照惠不堪忍受,永远逃离了……
30年后,照惠寻找父亲的遗骨,了解了过往。她去看望年老的母亲丰子,二人却未相认。照惠离开时说“一定要健康啊”,从此永别,各自天涯……母亲丰子久久望着她的背影,就像很多年前父亲带着照惠离开的那个雨天一样……
泪如雨下…… |
|
男导演的垃圾臆想与对母女关系的污名化。 |
|
两个不同的乞爱者。
加害者的母亲想要得到爱,却一直在伤害自己的女儿,一直也不知道什么是爱。
受害者的女儿一直渴望得到来自母亲的爱,终,爱而不得,只能放弃。
女儿却在寻找的过程中,得到了自我的救赎。
爱这种东西,有就有,没有也不能够强求。
求不到,但是可以自发的去给,没有给予自然没有得到,付出了自然也就得到了救赎,有无之间,主动去爱人才是最重要。 |
|
电影获得好评还是原田美枝子的表演占了一半,剧情什么的老套,野波麻帆青春幻彩,可惜获得一个新人后流入平凡,导演更是一般。 |
|
结尾是败笔。不知道是不是翻译有误,我看到版本是,父亲因为生病离开母亲。这解释不通。听说另一个版本是母亲打照惠,父亲才抛弃母亲。回忆部分真的疼,照惠期待从母亲那里得到肯定和温暖,换来的却是突如其来的毒打,伸出去的手被烟头烫伤,她还是选择信任,以为自己做得足够好、让母亲满意,就能得到爱。镜子前的梳头,殴打后的肯定,她仿佛看到了希望。信任的重建有多难,难过让一个孩子相信她的母亲不可能爱她。请不要说那是爱。 |
|
适合雨天的电影. |
|
想放给我妈看看,也许外婆和她就是这种关系。感觉在我妈的眼里,外婆不是一个很合格的好妈妈也不是一个很合格的好妻子。
我多么想探寻父辈们他们与父母的关系以及我和他们的关系之间的联系。 |
|
我现在的状态,根本看不了这种虐童画面,看得我青筋暴起。对,这其实是这位母亲的故事。这就是边缘型人格的极致。《无人知晓》的母亲用逃避暴力她的孩子们,《被嫌弃的松子的一生》也是过于缺爱无处治愈。这年头,缺爱被《喜宝》之类的片子塑造得好时髦,但其实是很可怕的一种心理,这种人是黑洞体质,永远也填不满。寻求爱会让他们没有自我,形色慌张。受虐者极易自卑,甚至已经意识不到自己的自卑,无法拥有正常常的关系。施虐者因为被抛弃过,时刻害怕再次被抛弃,虚弱的受虐者离不开这种关系惯性讨好、与他共情,容易在情绪中迷失,故而宁愿在关系中拉扯也决不放手,只能任由自己被伤害、破碎。孩子会重蹈母亲的覆辙,得要多大的勇气才能离开这种命运,厄运传递。 |
|
需要乞求的爱 永远也无法得到 原田美枝子对两个角色的演绎都好 不过整个氛围很暗沉 观感一般 从出生起就结下的悲剧太沉重 最后的释怀又像夕阳下的风一样轻 “バスの最後の列” 照惠靠在fukakusa身上流泪 但笑着 真是 平和啊 |
|
太好看了!!最后的结尾重点在于“算了”,甚至不是“放过”,这是最好的。有好多好多动人的时刻。配乐和摄影都很美,演员也太好!故事超级流畅,一百三十五分钟完全不觉得长,注意力完全被吸引。母女三代各自闪光。(然而即便是上课我真的无法忍受老师高潮前停住点名开始讲然后结尾也不完全放完,情绪断裂的这么厉害然后问结尾好吗虽然讲的蛮好的)深深的爱情。 |
|
许久未看日影的我,还是被深深击中了。结局或许是这残忍故事中最温情的一幕,那不忍道破的重逢,是对骨肉亲情最温柔的包容与宽恕;她们都是在冰冷世间孤独卑微的乞爱者,岁月可以把人变得冷酷,亦可让人学会宽恕;饱尝悲惨童年的照惠,虽用自己那单薄的爱回温了疮痍的亲情,但她从未享受过母爱的温暖… |
|
找了两个小时,找回一场离别。即使是妈妈这样的人,老了还穿一件花衬衫,动容。日本的庶民电影,战后破败但是平民光着屁股的小孩在玩耍,感动,和台湾好像,黑泽明拍不出。剧本平实,完全相信就会发生在哪个角落的事。现代戏拍的太散。两场离别长镜头对切,室内镜头就比较中规中矩了。对话戏,景别,距离,反映心理。离别的氛围,一场大雨,一场夕阳。母女间三次离别,强调纵深,强调观看。镜子处总拍的有奇效。 |
|
女主演的很好,一人分饰两角,暴力母亲和女儿的爱对比,最后理发那一场戏彼此和解,而且很少见的展示了二战后台湾及日本直接的联系,双方都是乞爱者,但是对于母亲来说这做法真的太暴力了。 |
|
是《地狱》的女主演,那位如同在地狱里开出一朵惊艳的彼岸花的女子。一人分饰两角,实在厉害。尤其喜欢少女的她第一次也是唯一一次反抗妈妈,背景乐配上酣畅的小提琴声,结尾她和母亲的告别,她和女儿的对话都很感人。 |
|
弟弟问,妈妈为什么只打总是打姐姐。现实之中,父母着实有偏心之嫌,但绝非电影中这般残忍。剧中的母女总会不自觉让人想到罗新那本《漫长的余生》,魏晋史中特殊的「子贵母死」制度。极端生存环境下,畸形的亲情关系是乎也有由头。台湾亲情那一段,真应了远亲不如近邻。所谓血缘,也只是一厢情愿罢了。 |
|
漫长而虐心。时间线的设定很日本化 |
|
2019309 两个乞爱者,却不似乞丐一样低头就能得到垂帘。结局加分,不落俗套,也是两段母女情的升华。如此浓重的故土情结,剧本原来出自《烧肉龙》的郑义信。 |
|
前半部分母亲打女儿的时候,真的气得我大骂禽兽。后面的和解,不是因为爱,也不是因为恨,只是单纯时间的冲淡。电影几条线的架设都很棒,该吵的时候吵,该静的时候静,情感的矛盾冲突和表达都非常准确,足以打动人。兼带一些台日关系、血缘地缘的掠影。 |
|
原田美枝子分饰“施暴”与“乞爱”两角,表演爆发与细腻兼顾,很喜欢结尾美容店那场戏,“你不想说破,那我也就不再回头”。 |
|
由寻父引出当年被母亲虐待的遭遇,母性不再是手中线身上衣的慈爱,而是藏在细微之处却将残忍的人性表现得淋漓尽致。照惠成长的经历固然痛苦,但却摆脱不了对「祖」的认同,这是东方人特有品质及家族情怀,学会包容与弥补既是成为母亲后对母性最好的继承。 |
|
老年版也是原田美枝子演的吗?出现在镜子里那种感觉真是太真实了。台湾是败笔。 |
|
4.5 最後幾場戲會不會拍的太好了,理髮店裡母女的沈默,感覺每個動作都可能引發未知暴力的發生,不管是外在或內在的。配樂也為這部片加分不少。90年代的台灣實在太美了,想念還有走入鄉間的復興號的存在。最後腦袋一直有個問題,為什麼那個年代他們去霧峰不找大地主標哥呢(?)要選舉了,選民服務還是會做的⋯ |
|
女儿乞求母亲的爱,母亲乞求丈夫的爱。抛开妻子、母亲的身份,作为女性的丰子执着而又癫狂地深爱着自己的丈夫,她甚至恐惧、嫉妒亲生女儿会夺走自己的这份爱。虐待、施暴。日复一日。她们最后怎么可能和解呢?她们甚至再也无法相认。谁敢先开口?戳破过去真实存在的一切暴行?最后的梳头与其说是慈悲,不如看作是恐惧。好在深草治愈了照惠,让她逐渐得以与“乞爱”的自己和解。人生这么残忍,母亲这么残忍,下一代的血缘至亲终究还是投射了一丝光线进到裂缝里。 |
|
看完了,哭的头昏昏沉沉的。童年被母亲毒打虐待长大,是一生的阴影吧。长大后世界大了很多,这阴影被挤到了角落,可是一旦翻出来,它还存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