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其实我每次去看电影看画展,都是想在途中经逢一两个传说中的无话不谈的朋友,一起躲雨,一起分食同一块三明治。但始终失败。青春澎湃的性欲退散之后,这个世界可能也会跟着变得清凉,或者荒凉。 |
|
他们三个想破《不法之徒》里面的跑步记录那里我喜欢死了 |
|
片中描绘的三人关系意外地跟68年整件事情的本质一样:资产阶级后裔的脆弱、天真、虚张声势、粉红色。美国人带着流行文化入侵却佯装腼腆,欧洲人看上去成熟纵欲却是处女。是古老的欧洲诱奸年轻的美国还是年轻的美国诱奸古老的欧洲?左派符号只是装饰,法国年轻人需要享用他们的祖国所没有的摇滚乐。 |
|
这就是为什么我们需要电影…… |
|
看片之前——我相信,这片子高分不会只因为伊娃格林的裸体。
看过之后——卧槽,能把3P色情片解读出这么多内涵,我也是真服了你们这些文艺青年。
什么新浪潮电影啊,什么相关背景五月事件法国学运啊,没有豆瓣网友的影评,这就是纯黄片啊…… |
|
她说我们不用做爱 因为他就在我身体里 |
|
从记录片来说呢,,,我不懂。。。。从爱情片来说呢。。。。马修真是被二到了。。。整一个吐槽无力。。。。马修后面整个人都傻了。。估计会回美国。这TM都是什么人,什么变态啊。 |
|
处女开红的鲜血,残忍地涂抹在青春的躁动上 |
|
重看。不要把沉沦一场说成什么历史反思。那种肮脏混沌的欲念,纷乱的迷惘,锐利极端的色彩和情绪都只属于某个特定年纪,彼时用看电影代替生活,现在感知早已到达另一重维度,戏里戏外分得清楚,梦也是件很奢侈的事了。 |
|
幸好我不是文艺青年,他们的基因太可怕了。除了“断臂维纳斯”的那一幕彻底惊艳到我之外,大部分时间里还是为自己是个接地气的庸俗的实用主义者而倍感自豪。 |
|
……重点关注情色画面去了…… |
|
青春跟政治、文艺的3P |
|
披着政治外衣的伪3P。在如此一个动荡的年代大家都有一份不安分的心,自然也就造就了一段如此令人匪夷所思的畸恋。黑白老片与影片如此自然的融合,虽各演员都全裸出镜,但同时也表现的十分自然。很多镜头定格下来依然觉得很美。★★★☆ |
|
我觉得电影拍得没有书有韵味...
虽然作者本人说这是两样又相干又无干的事物,有点象泰奥和伊萨,呵呵.
但是把两个男孩的关系处理得太简单了,没有那种暧昧的张力了.
|
|
假3P,真乱伦。 |
|
当然,与喜欢政治一样喜欢性描写的Bertolucci自然不会忘记他最擅长的东西。我之所以在前面提到十八岁以上,也便是因为他坦白而热烈的镜头。兄妹间互相爱抚亲吻;三人几乎没有尺度的裸露;Isabelle和Matthew在厨房的地上做爱并失去贞操,而Theo却在一边若无其事地煎鸡蛋。他们甚至彼此相爱。 |
|
革命有很多方式,比如:做爱。而无拘无束是革命的宗旨之一。起码是身处革命中的人的宗旨之一。电影非常文艺。我不认为是情色片,虽然这部电影毫不介意生殖器的裸露。但我更认为这是青春爱情革命电影。电影的结尾震撼而无情。法国人浪漫,然而浪漫的美好终究抵不过暴力的快感。另:毛主席多次客串,赞! |
|
纨绔子女戏梦红色巴黎远没有父母任其3p的支票来的朋克和浪漫 |
|
处处都是向新浪潮致敬的音乐和画面,开篇就是《400击》的ost。恩,是否过度沉溺于电影(或是梦境),就会不知道外面纷扰的世界呢?那一抹鲜血,涂在脸上,青春之于他们,果真就是暴走的性欲啊。伊娃格林好美! |
|
#重看#献给影迷与摇滚乐迷(原声满分)的血色浪漫情书。相似的社会背景可同步联想到阿萨亚斯的《五月之后》(且男主亦有几分神似路易·加瑞尔)及路易马勒之《五月傻瓜》——“60年代全世界的青年都在革命,全世界的青年都在迷幻,全世界的青年都在flower children,呼吸一口巴黎激进的空气,就站在了理想主义的门前,那是只有青春独享的特权”。1968年真是独特的年份,巴黎飘荡着左翼迷醉的风,伟大舵手与梦露在攻占巴士底狱的城市相逢,越战正如火如荼,新浪潮诸将声援朗格鲁瓦,翌年Woodstock就要扇起“make love not war”的风潮,而这三位在精神和肉体上从联结到分离的年轻人,以汹涌的勇气和四溢的情欲对抗着虚无青春的流逝,逃离父权的掌控指挥,欧洲和美洲对自由的不同定义,最终成为属于自己阶层的梦想家。 |
|
女主角的乳房形状好奇怪。 |
|
世界上最邪恶的一种生物叫双胞胎。You may say I m a dreamer, but I’m not the only one. |
|
馬修是個旁觀者,他理性、嚮往和平,是這裡最清醒的人。他想和伊莎貝爾有正常的愛情生活——只屬於他倆。而不會愛的伊莎貝爾不習慣,更不能接受有人“搶走”她弟弟。作為夢想家的姐弟倆對所謂的無產階級革命抱有極大幻想,尤其提奧。他們不懂這“革命”到底意味著什麼、會有什麼後果,他們只有熱血。 |
|
本片最特别的地方,不是学运街头、迷影情怀、尺度大胆、和巴黎美景,而是一个来自美国的年轻人在餐桌上给文化自负我思故我在的法国高知一家四口上了堂有关寰宇和谐的哲学课!“打火机的长度刚好等于桌布方格的对角线。”…… |
|
倘若不是铁杆的西方电影粉丝又对新浪潮和五月风暴了解甚少的话,恐怕很难体会这部电影的真正魅力所在吧。这是一场再现文艺青年无可救药的青春梦,无可救药地打动了我。贝托鲁奇对于电影的热爱与向往以及对戈达尔的无限崇拜,如同Eva Green赤裸裸的胴体一般,如此真切和刺痛。 |
|
两个长得非常好看的神经病 |
|
断臂维纳斯那一幕简直惊呆了。。。 |
|
马修:“我常因为不够变态而感到和你们格格不入。” |
|
他们是连体婴儿,拒绝长大,拒绝分开,有着和所有法国年轻人一样的梦想和激情,当马修试图介入他们之间并教会他们长大时,他们拒绝了并义无反顾地加入了革命洪流。也许他们不懂政治不懂革命,但是正是这样的群体活动才能让他们找到自我存在的价值。 |
|
这是一部拍给电影的电影,也是一部拍给影迷的电影;这是一部献给巴黎的电影,也是一部献给昨日世界的电影。1968年,学生涌上巴黎的街头,左倾运动在全球达到顶峰,红色思潮蔓延到世界各处,昨日的世界尽在眼前展现。
如果说“电影就是偷窥”,那么从《戏梦巴黎》我们窥见了1968年巴黎,也窥见了一个理想主义者的堕落:“他”站在世界之外批判暴力,马修爱着他,爱着他男人的一面和女人的一面。贝托鲁奇无限放大这份爱,让镜子代替镜头来传达爱意,大胆地展现裸露的性,又隐晦地展现同性与乱伦情节。在光影世界里畅游的他仿佛忘记了历史的洪流,从《法外之徒》里的卢浮宫掉进了《穆谢特》里的河流,走上街头的他成了你,成了我,成了每一个盲目的理想主义者。
(从电影里,我们窥见了24岁的伊娃·格林和她的酮体,就像断臂的维纳斯一样美丽) |
|
从发梢上那一窜不小心点着的火苗开始,到浴缸里肆意溢出的血红月事,理想主义的梦想家们,通过流连于年轻的肉体来掩盖自己脆弱不堪的愤怒,外面大街上是学运的热潮,而一墙之隔他们在梦幻摇滚和老电影中寻找反抗的出路。犬儒的诗人用诗句替代请愿书,传统的欧洲文化在努力抵挡美国流行文化的冲击,一切露骨的、炽热的、迷茫的情爱,从巴黎这间雅致又有些许斑驳的屋子里散发到整个不羁的六十年代。而那几幕从电影中复刻出来的蒙太奇画面,真正浪漫到骨子里,是给永远懂得反抗的影迷最好的礼物。 |
|
又是一部小时候就看过的大尺度电影,这部电影的尺度大到让小时候的我瞠目结舌,看到三个人一起的那一幕,吓得我赶紧换台,至今想起仍然接受不了这样荒诞扭曲甚至有些变态的剧情。
|
|
乱伦在日本、西班牙、法国是居家旅行必备之事。 |
|
喜欢文艺,但接受不了这样的“yinluan”。所以不认为这片是文艺,顶多是个三级。青春不代表无理智的疯狂,文艺不代表堕落的另类。在我看来,兄妹二人就像两个“死变态”。父母脱不开责任。 |
|
政治背景下的情色 不懂却让你感动 |
|
【7.8】革命,摇滚,荷尔蒙,裸露的肉体,电影的谜题。一直以为是三人行,原来不是。孪生兄妹才是真爱,与世隔绝,违背伦理。亲吻嘴唇,赤裸相对,已经颠覆了马修的认知。到后来哥哥在妹妹面前手淫,妹妹在哥哥面前做爱,三个人一起泡浴缸,马修也已经能坦然相对。伊莎贝尔是很喜欢马修的,从邀请进家里到每天做爱,肯定不是随便挑谁都可以。但马修要的不是“也爱”,不是“非常爱”,而是纯粹、独享的爱。而他用失态换来的约会,最后只是让伊莎贝尔更确信自己无法离开哥哥。被父母撞见就自杀,伊莎贝尔也算说到做到;转头冲进一场游行,兄妹扔出了燃烧瓶,马修转身离去,成为一对出格的灵魂生命里转瞬即逝的过客。 |
|
被老电影附身太可爱 |
|
想不到这导演六十三了,会弄出这片子,不对他们做任何评论或说教,就那么直白地展示,那个裸体的维纳斯惊艳无比。我果断拿之作为头像,一天后,被豆瓣君无情地删了。 |
|
伊莎贝拉烧糊的那道菜是Ratatouille~ |
|
青春期其实是一种病,症状是烦躁、反叛、狂热,并伴有纯真的迷幻感,遇到某些时代,此病会致命,不过大部分人都会熬过去,留下失忆的后遗症,对下一代的青春期表示难以理解。ps:自以为前卫的美国小青年在疯狂的法国青年面前只能昏过去啊,literally。 |
|
这是我目前看过最电影的一部电影,电影就该这样子啊,青春、理想、革命、电影、性与爱、疯狂又脆弱、颓废又激进、博学又局促、他们是孩子,又是成人,在音乐、鼓点、变转里融合的淋漓极致,酣畅淋漓,这是年轻人的戏梦一场,而梦的迷人只能停留在时代与电影之中。 |
|
这个女人的身体呀,像是一件艺术品 |
|
1968年在巴黎,吃饱了没事干,干完大家散。法国人的文艺传统、反抗精神和好客之道真是......好啊!同样是电影发烧友,为何老衲我就没有这样的待遇?8.2 |
|
男凝想象下的阴道冠迷思,像是有了这个流血时刻才能外显dreamers的纯洁。房子的内外是想象现实的界限,纵然里面似伊甸园,哪怕断臂维纳斯再生,都会被一块运动的石头从窗外击入、打破。政治不在海报里书籍里电影里,也不在一盏会发光的毛像灯里,而在一枚燃气瓶里。Eva Green美得令人难以忘怀,相比之下其余两位的美真是黯然失色。 |
|
伊莎贝拉的房间是一个核心的象征,理想主义和中产阶级(羞耻的秘密)其实是共存于她/青年身上的。马修作为一个中立点的倾向和回正表明了导演的立场,在左与右,反抗与崇拜,口号与暴力,存在价值的迷途等一切运动和时间面前,他匆匆离去,事实如此,自由主义从不是一面旗帜,只是一个幌子。 |
|
贝托鲁奇肆意地搅拌着政治、青春、性爱与电影,昭示了革命的悖论("革命不是请客吃饭..."亦被引用于[中国姑娘][革命往事]中),亦是导演一次华丽的自我辩白-对理想政父的寻唤。| 猜电影游戏,基顿长得像戈达尔,[法外之徒],共浴与断臂维纳斯前的3镜并置,抹血于脸的拥吻,梦露+自由引导人民。(9.0/10) |
|
两个正负极主体和一个附体在大环境下的小点中产生磁学反应。贝托鲁奇是左翼导演和共产主义者,同时又是表现男女情爱关系的大师,原小说应该就很像其以往电影作品的主题的集合。 |
|
我更喜欢三个人一起死的结局,不然显得Mathhew太苦逼了点。 |
|
电影青年真是恶之源,你问革命青年?难道不是同一拨人吗? |
|
伊莎贝拉弯腰吻马修的时候,蜡烛不经意间点燃了她的头发,这怎么想都是一个既美丽凄婉又危险无比的画面,在压抑的政治氛围下,这场三人性爱显得更加无助、绝望,热烈的爆发下暗潮汹涌,一切似乎都有所指,却又难以明说。马修改变了那么多,差点以为自己就是他们的一员了,如果他们赤裸着身体死在房中,那这个谎言是不是永远不会被揭穿?扑火可能注定是痛苦的,但飞蛾却未必就是不幸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