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7/10)古巴导弹危机题材。白宫视角,对美国低层人物和民众、古巴和苏联都没有刻画。在这场冲突中,美苏两边最高领导层都是明白人,武力是用来谈判而不是战争的,但下边的人头脑热血,他们渴望“决一死战”。肯尼迪打开赫鲁晓夫写来的信时说了一句:“他的压力也很大吧。“ |
|
不管我们对肯尼迪和赫鲁晓夫有什么成见,起码在这件事情上他们能够定住两国军界的压力,本身就值得尊敬。因为如果没有他们,那也就没我们这代人什么事了。 |
|
“你有没有概念,上将?这不是封锁!这是沟通!是一种新语言!是肯尼迪和赫鲁晓夫间的对话!”这段台词简直道出了整部电影、整个历史事件、全部战争甚至人类间互动的真谛。 |
|
“我们追求的是何种和平,我说的是真正的和平,使世人活的有价值的和平,不是一时的和平,而是永久的和平,我们的问题是人为的,因此也要由人解决,归根究底,人类最基本的共通点就是都居住在这个小小的星球上,呼吸着相同的空气,我们都关心子女的未来,我们都是凡人” |
|
那段历史的跌宕与混沌,以及那些历史舞台中央人物的克制与坚毅成就了这部电影,电影本身其实中规中矩,要按着吕美特那个路子来真有成为杰作的可能。 |
|
终于回到拉萨,有wifi的世界了,这片子是几天前在珠峰大本营睡不着和早起等日出时看的,我觉得这肯定得是最高观影体验了 |
|
把古巴导弹危机时期那种剑拔弩张,一触即发的紧张局势还原得非常好,"O,GOD.THY SEA IS SO GREAT AND MY BOAT IS SO SMALL"
就是结尾有些主旋律…… |
|
可能在很多政客眼里肯尼迪是个懦弱的总统,但是在下一次大选中他又有很大机会连任,于是为了自己的利益暗杀了肯尼迪,这是可能的。可以参看《刺杀肯尼迪》。 |
|
古巴导弹危机,最接近核战争的十三天,电影很紧凑,惊心动魄,好在肯尼迪和赫鲁晓夫都知道核按钮会带来什么。再之后苏联大力发展核武器,核威慑在保证互相毁灭之后反而带来了和平...也是很有趣,光脚的不怕穿鞋的,古巴是跳的最凶的,对比现在的朝鲜。 |
|
实在看不出科斯特纳所饰演的这位总统助理在整个事件中起了什么关键作用,而且,既然影片已经让美国总统、副总统、国务卿、国防部长等现实中真正的重量级人物直接登台唱戏了而且每个人的戏码还都不少,那干嘛还非虚构一个不太重要也没起什么关键作用的人物来做主角? |
|
聚焦古巴导弹危机的政治惊悚片,大部分时间都在开会,但是其紧张程度分毫未减。年少时看惯了好莱坞战争片的狂轰乱炸,对英雄主义深信不疑,随着年龄增加,渐渐意识到所谓的战争英雄很可能只是卷入风暴中的一枚棋子。本片完整的展现风暴是如何悄然无息形成的,以及身处风暴中心的人所要面对的压力抉择。在一个特别的政治时间,你的语气,态度,方式,腔调,都有可能让事情走向不可挽回的局面,所以世界上压力最大的演员是总统。政治博弈如同打牌一样,大家都努力隐藏自己的底牌,只有疯子和蠢货才会不计后果的将手中的王牌甩出去,而更可怕的是对方竟然也不计后果的甩出王牌,于是这场疯狂的赌局将无限纠缠下去,幸好两个手握超级王牌的人没有这样做,因为那将赌上整个人类的命运。也许不是每一个总统都能成为伟人,但可以确定的是,谁都不想成为罪人。 |
|
世界两大超级大国最有权力的两个人都在努力的避免战争。真可笑那些言必及保钓鱼岛;黄岩岛;国家不够强势;打仗就捐几个月工资的人,他们可是连自己的房子都难保住的人啊。 |
|
"If the sun comes up tomorrow, it is only because of men of good will. And that's... that's all there is between us and the devil." |
|
7.0/10 分。2024.02.25,初看,GER德版蓝光。约翰·F·肯尼迪,黑料一大堆。古巴导弹危机一年后就被暗杀了。 |
|
随着年龄的增长我感觉我越来越喜欢看开会片了。本片虽然和真实历史有所出入,但是我觉得特别好的在于本片通过一个纯美方的视角,完美地展示了古巴导弹危机后果之恐怖以及走钢丝般的囚徒困境博弈(无苏方视角对这个剑拔弩张的氛围的塑造是很有帮助的,这点我反对很多点评中的观点),是一部非常紧张的惊悚片。对白宫幕僚的刻画也超过了传统傻逼政客中的个人英雄主义的窠臼,尽管这方面也是偏虚构的,并且以总统助理为主角削弱了群像,导致其他在历史中发挥真实作用的人刻画很水,但总的来说算合格了。当然这是美方视角的美国电影,那肯定是给美国说好话的,还包含美式价值观输出,但是做得蛮好,要搞这种输出真需要学习一个,哪怕是现在老美要搞输出也要好好学习一个经典。这样的电影很能吸引观众去了解这件事背后真实的历史,那作为电影的目的也达到了。 |
|
冷战的思维决定后人看待这场危机的角度不同,这部电影尊重历史进程,连中印战争的小细节也没落下,旨在表现心存善意的人如何和一心想挑起战争的人周旋,世界的危机虽除,好人得罪了权势,肯尼迪兄弟之后接连被刺杀,行伍腔的人啊,你们哪怕能注意这互相试探中唯一牺牲的飞行员,想想谁能保佑在天空的他 |
|
誰都知道最後沒打起來,為什麼還看得那麼緊張?我想主要原因是它聚焦層峰決策圈,同時突出圈中人的不穩定性格、負面情緒和非理性言論。總統爆粗口和倆出租車師傅互撕帶來的緊張感當然不同。看著人類命運交到了一群 智能不覺得比好萊塢明星高明太多的人手上,誰手心不捏把汗。他們真是這樣一群人麼? |
|
KevinCostner在《JFK》后简直是对肯尼迪题材得心应手嘛。整片下来还算紧凑,相关背景还不少,就是俩小时前戏后后面高潮萎了,不过这不赖谁,因为这由历史决定。肯尼迪是个人物,能够做到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
|
执委会大部分人变成了路人甲,勉勉强强把故事讲下来了 |
|
当前国际局势下看这片非常有意思。真实历史事件改编,美方肯尼迪政府视角下的1962年古巴导弹危机。缺点:前半段叙事节奏有大问题导致当年票房惨败。观感真心不太好,跟某些国产流水账主旋律电影差不多,全靠凯文科斯特纳和布鲁斯格林伍德两人的演技硬撑。惊悚程度不够,这可是目前为止人类最接近毁灭的一次危机,然后导演你这摄影运镜就如此平淡无奇?还不如隔壁HBO的迷你剧《冷战疑云》。
优点:后半段进入状态后逐渐好很多,把美苏高层幕前幕后博弈拍的还算有张力,肯尼迪作为大国领袖的智慧与决策力也逐渐展现出来。国防部长麦克纳马拉和鲍比也慢慢立起来。 最终跟苏联大使达成密约解决危机。
片尾的美式价值观输出也相对自然,至少比某些只会喊口号的还是高了好几个台阶。 |
|
在两国斡旋过程中,肯尼迪和赫鲁晓夫其实都是被手下的开战派架在火上烤,这俩人谁不坚定一点第三次世界大战就开始了。从本片展现出来的内容看,很难不让人怀疑肯尼迪对这帮好战的军队高级将领的打压态度对他第二年被刺杀起着一定导火索的作用。三星半 |
|
美式主旋律。故事本身很精彩。但可能是事先了解过,这事的起因其实是美方先在土耳其和尼加拉瓜部署了导弹,同时对苏联和古巴造成威胁,苏联才应古巴请求部署导弹。结果电影直接一笔带过,搞得好像是苏联主动挑起事端一样。电影一面说“这是对美国国家安全的威胁”,一面又说“不能因为自保而背叛盟友”,那么问题来了,土耳其的导弹是不是对“苏联国家安全”的威胁?苏联难道因为“自保”而放弃“保护古巴盟友”吗? |
|
虽然不像zxb治下搞出来的那些简单粗暴的英明神武,但美国人也总有把自己塑造得道德高尚的情怀。凯文科斯特纳的那个虚构角色设定很有意思,美式邬思道啊。 |
|
在55年后宛如亲身经历那段往事,全身充满了紧张和感动…感谢55年前那些身在最前线的智慧良知的当事者,感谢每一个人…PS.即使在因果看起来那么明显的关系里,也是充满了变数和博弈,单单一个海上封锁,就充满各种不确定性因素…… |
|
非常工整的政治惊悚,改编史实的部分恰到好处;全景式展现了ExComm的挣扎与妥协,对McNamara和Stevenson的刻画非常出彩。可惜的是故事过度夸大了主角左右决策的能力,又没能抓住“权力核心的旁观者”这一独特身份呈现出更加私人化的体验。 |
|
2010.03.10
肯弟弟竟然是Rex!
重温2022.03.29
成功的政客都是圆滑世故的,但只有保留一些天真,才能成为真正伟大的政治家。 |
|
粗略地套用胆小鬼博弈来解释:美国在意大利和土耳其部署对苏核导弹,苏联在古巴秘密部署对美导弹,双方对外都高喊死磕到底摆足了阵势甚至擦枪走火了,实际上如果不能一举全歼对方的核武,真打起来难免两败俱伤。于是私下都得认怂,各退一步。
冷战嘛,学会认怂的必要艺术,就不怕游走于战争边缘。 |
|
可以搭配《间谍之桥》看,虽然那部美国主旋律更重
剧情/政治/历史/年代,无评分,15岁以下青少年儿童不宜观看,15岁以下青少年儿童如需观看须满12岁最低观看年龄门槛,12岁以下儿童禁止观看,满12岁、15岁以下青少年儿童须在成年家长陪同下观看(分级警告)! |
|
鹰派满脑子打仗 蠢蠢欲动要打仗 这样一来在军政分离的情况下 即使内耗更大 斡旋成本更高 但权利之间有所制衡 独裁虽然不存在军事语言解析误差的情况 但正因为党管军队 一以贯之 一旦遇上狂人领袖 世界人民恐要跟着遭殃#看似美苏对抗实则政军之争# |
|
美国编剧们一贯认为,鹰酱遇见任何问题,都是一对专家及专门家们,在长桌前摆事实讲道理,辩论与协商,最后做出宏大的决策。
请问,哪位观众亲眼目睹过此类决策过程?
很多扳手腕的事情,其实手腕不重要,胳膊也不重要,大脑才关键!
君请看:
1959年9月15日,赫鲁晓夫启程访美。据说到美国访问时,在大庭广众之下,他提出了两个特殊要求。
第一个要求是参观迪士尼乐园,第二个则是和玛丽莲·梦露共进午餐。
美方很无奈,自然不能满足。玛丽莲·梦露虽然赴约,但陪同的还有400名各界精英!
1962年10月16日 至 1962年10月28日,古巴危机发生! |
|
放弃自己的判断是不道德的。There's something immoral about abandoning your own judgement. 囚徒困境典型案例。 |
|
美国立场的“古巴导弹危机”,匠气十足的一行活儿,由白宫幕僚的当事者主观视角描绘整个事件的来龙去脉及顶层秘辛,苏联和古巴都只是背景板工具人,更有意思的是白宫和手下军人博弈的决策过程,似乎白宫真正的对手来自军方倒不是苏联,而双方高层其实多少有一些默契,武力不过是博取利益的手段,而不是战争的目的,想要为了那些虚无缥缈的价值动武那也是吃多了没事儿干。 |
|
最后戴苏联徽章的是不是科斯特纳的老婆?求高人指点。。。 |
|
以白宫助理肯尼的视角讲述历史上可能发生的第三次世界大战,苏联在古巴部署导弹,这让美国高层陷入恐慌,本片为我们展现了当时的白宫盛况,主战主和拉锯,一有风吹草动,策略随之变更,争论从未止息,揣测五花八门,挪到室内的大国较量,同样紧张。 |
|
我们所有人都活在这个小小的星球之上 |
|
从美国人的角度还原古巴导弹危机。那时候中印也在开火。可见任何人都不会允许自己家门口被部署导弹的,说什么侵略都是放屁。还不是看谁国力强说了算。 |
|
有人希望战争爆发,有人希望永远和平,各种招数,各种谈判,各种商量,各种试探。涨了知识,知道了一些以前不知道的事。 |
|
==1==MKV-1024 科斯特纳成为后来的票房毒药是有原因的,谁叫你整天装啦?《与狼共舞》里装了个一反老美常态的同情印第安人的假仁者,《JFK》里装了个彻查JFK谋杀案满身装满正义感的检察官,此片里又装成了暗地里扭转乾坤的JFK的幕僚。。。知道不,兄弟,正义化身牛逼人装多了,观众也是会倦的。。。 |
|
古巴导弹事件的戏剧化历史重现。能把一个历史事件拍的惊心动魄,足见导演的功力。 |
|
看了一下午局座的军武大本营,找这个来看,好像又蜜汁好奇了……不过这类电影能让我看得这么津津有味也是不易,接下来估计就是开过n次头儿的JFK了……嘿嘿嘿都有KC |
|
肯尼迪总统:我去年看本书叫“八月的枪”,希望封锁线官兵都看过那本书,是讲一次大战,死了一千三百万人,因为双方军队都自以为了解对方的部署与行动,可以预测对方的意图,但所有理论都是根据前次战役的经验,而局势与科技都在变,前车之鉴已不适用,但我们别无经验,命令一旦发出便无可回收。沙场将士与后方家属都不知他们为何而死,但为何无法制止?他们可以怎么做?如今,50年后,假设他们有艘船拒绝受检,我们向船舵开火,登船检查,他们则击落我方飞机以报复,我们轰炸他们的导弹基地,他们攻击柏林,我们攻击古巴,他们发射导弹,我们也发射导弹。 |
|
肯家兄弟和军方大撕逼实录。Costner自己就是制片人之一,果真是专黑军方数十年,只做JFK脑残粉。 |
|
美国的霸权思想根源于缺乏历史文化沉积的安全感,在他看来,保证安全的唯一办法就是尽量消除地区安全隐患(当前针对部分国家的制衡措施不过是权宜之计),而这种办法的极致将难以避免地形成“天下一国”。美国,也许就是另一个秦国。 |
|
1 谈判技巧的教材;2 做为小人物却起至关重要的作用。 |
|
如果明天太阳还升起,那是因为有人还怀抱善意。我们追求的是何种和平?我说的是真正的和平,便世人活的有价值的和平,不是一时的和平,而是永久的和平,我们的问题是人为的,因此也要由人来解决。归根结底,人类最基本的共通点,就是都居住在这小小的星球上,呼吸着相同的空气,我们都是凡人。 |
|
美以一副拯救世界的姿态,也不想想自己在土耳其的导弹部署跟苏在古巴的部署是相同的意义。自己逼人家在你后院做动作。 |
|
美国视角下的古巴导弹危机,囚徒困境的经典案例:美苏双方无法正常沟通,各自理性选择是先发制人核爆对方,但不能根除对方核力量的情况下这种理性选择将导致集体非理性即全灭,而这是双方都无法接受的结果。所以肯尼迪选择对外恫吓赫鲁晓夫对内弹压鹰派势力,最终迫使赫鲁晓夫选择合作解除导弹危机。 |
|
成功推广美国价值观片子把一件推广霸权的事儿拍得冠冕堂皇甚至有是自己拯救了世界的感觉。这种效果得益于各种演员都造型出了一副正义的模样,特意去查了下当年那些政客的照片,竟都和演员极为相仿,但却没有影片中的正义感,十分微妙 |
|
啥时候主旋律电影能排成这样就算成功了~ |
|
相对来讲比较忠实,但也仅此而已了,配合冷战史看比较有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