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点击豆瓣的推荐,发现了这部中学时看过的作品。武打很炫,但印象更深的是那些充满历史情怀的对白:“成败不过一线,为什么失败的总是我们?”“自古忧国忧民之士,皆是千古伤心之人”“故国非国,有家无家”。类似的悲情,在近百年的中国历史中一再上演,至今未已。 |
|
把历史剧当武侠片拍,只有香港人拍得出来,谭嗣同、袁世凯都成了武林高手,但家国大义又是那么燃,多少有点历史感。九零年代合拍片,取景在内地,男一号杨凡也是内地演员。狄龙演《英雄本色》已见谢顶,但演谭嗣同,竟英气逼人,有年轻时的范儿。关芝琳纯花瓶,戏份全删不影响剧情。 |
|
有史以来台词最好的武侠电影,没有之一. |
|
喝不尽杯中酒,唱不完别离歌,放不下手中刀,杀不尽仇人头。 |
|
张炭这个编剧好,人活一口气他分为吸气和吐气,吐掉晦气那叫扬眉吐气;吸入清气那叫新鲜空气,大刀王五陆隐于市那就是清虚日来,滓秽日去,呼吸的都是清新空气。气清而心静,所以借一把刀,杀一个人,送君子(谭翤同)上路,替小人(袁世凯)收尸。就连孙子兵法中的“将在外军令有所不受”也变成了改革派的当机立断和保守派的待时而动,不愧是90年代功夫宇宙之成员,台词写得铿锵有力,大有人在千里,枪在眼前的感觉。中国写不好历史剧,关键还在于文史教育教的都是功利哲学,什么政治上的就是直接原因和经济上的就是根本原因,小孩学多了,少年老成,世故俗气,还不如影片中的小女子,谈的是情(琴),助的却是威啊! |
|
“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 ”,“故国非国,有家无家”,到最后,谭嗣同慷慨赴义,王五舍生取义,惜乎窃国者总是侯,长使英雄泪满襟。侠义柔情加之清末国破山河演绎家国天下的壮烈,这才是真正意义上的侠之大者为国为民。台词牛X,动作设计也是华丽霸道非常专业,单刀、长枪、软鞭、流星锤的展现,我尤其喜欢袁世凯(赵长军)那一段醉剑。导演是洪金宝!7.7 |
|
杨凡、赵长军一正一反表现上佳,国语版历史厚重感尤其强。谭嗣同作为中心人物也让人眼前一亮,历史上他的名字总是出现在康梁之后,但英雄气概其实远超康梁,在维新派群体中最显悲壮色彩。现实中朱毛相当于谭的徒孙,片中引用了两句与毛密切相关的名言恐怕不是巧合。 |
|
现在的武侠片 你很难找到这么负责任的台词 洪金宝这个导演我觉得倒是一般 不过编剧绝对是很有功力的 暗喻很多 比如比武大会上一句“我喜欢自己赢” 王爷赐给袁世凯的剑 谭嗣同在法场上的那条狗 可以说这些细节都很到位 如果有徐克在黄飞鸿系列里面刻画的那些小人物对白 或许能更有意思 |
|
当年票房奇差,搞得罗维破产,然而却是好片,刚健悲壮。1994年的华语好片倍出,埋没了。主题歌很好听。 |
|
7。走得出天牢,走不出天下。经典台词很多,但是动作偏快了,一快就什么节奏都没有了,什么美感都没有了,洪金宝比较擅长的还是拳脚和木棍,刀剑不是很适合他。很好的一个题材,很能拍出现代性的议题。除了李翰祥的《倾国倾城》,一直没人能拍好过这个题材。 |
|
台词和动作都“猛”到过火,流畅无比。其实谭嗣同就义已经是高潮,可结尾还是要打一打的。“将来中国一定会走我的路”,这片子也可以放到90年代港片家国情怀的脉络下看。三毛客串了个蛊惑狱卒,“我是狱卒,不是历史学家”,哈!吕方的主题歌真好听。老港片就有这个好,一把把你拉回青春期! |
|
回忆,补标,小时候在碟机上看过,后来又重看了一遍,有一部失传的纪录片《武之舞》也曾大篇幅推介此片。乱世豪侠正邪缠斗,杨凡饰演的大刀王五阳刚气十足,简直就是我心中理想的五爷化身,狄龙饰演的谭嗣同最大义凛然,“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这首诗从儿时听到后,从此一生难忘。ps,关大美人惊鸿一瞥重情重义也让人荡气回肠。 |
|
不怎么喜欢。动作戏一般(洪金宝的动作戏老出现快进播放过界的情况,快进的痕迹实在明显,且暴露无遗),文戏也平淡,很多对话它尽显刻意,情节衔接就更是如此,其实对于戊戌变法这个题材,光是这几个人物就可挖掘一堆故事,但影片的整体成效却也太过停留于动作戏的打打斗斗中,因此人物也没怎么立起来 |
|
No.9:罗维监制,洪金宝导演的经典之作。武侠-1993-狄龙-关芝琳-杨帆-杨丽箐-邹兆龙-洪金宝 |
|
一部被大大忽略和低估的好电影,历史武侠片中的闪亮之作。洪金宝导演并且客串的片子,武术方面相当牛叉,每个演员几乎都是专业出身,而且出手不凡,特别是王五和袁世凯的扮演者,狄龙的谭嗣同也展现出了一代仁人志士的风采,杨丽菁不但美打的也好,片中台词的设计堪称大气豪迈,音乐烘托出了壮志情怀。 |
|
CCAV5播过 派了好多便当 看完伤透了心 |
|
凌然正义,一打起来就很销魂是那个时代特有的印记。时代是一去不复返了,但依旧活在记忆里。记忆虽然支离破碎,却仍旧是个神奇的东西。 |
|
重看。过于一般的跟风制作。在现在中文互联网上能被认为是被低估的时代遗珠也是奇葩。本身开头的戏份即黄飞鸿第一部的复盘,不过第一戏说氛围过浓,第二台词语境也塑造的混乱无比。本以为后面会越来越好,谁知道却愈演愈烈,很多无意义的热血台词以及现在看来逻辑很感人的场景真的让人想笑,还塞入的各种被认为有卖点的人物关系以及娱乐化设定,只能让本就糟糕的电影愈加无趣。洪金宝的武打戏也很乱,剪辑上面想要大搞夸张,却使得各种对打都凌乱无比,明明是大场面却总是显得小肚鸡肠。总而言之,真是部一般的作品。罗维真的是活了一辈子,半辈子都是笑话。 |
|
我看的时候叫做《神州第一刀》,《一刀倾城》这名字也太娘炮了,哪个想出来的? |
|
这一仗,输的是你们,如果你们赢,还不是一样尸骸遍地? |
|
拍得很傻很天真,但意外地让人忘不掉,金曲《血像火》贯穿始终,弄得关之琳居然也会演戏了。杨丽菁很赞。 |
|
19004:挑来选去,临时决定观看这部反复在豆瓣刷到过的《一刀倾城》。发现B站在线版只有99分27秒,于是就去找完整版观影,最后看的版本是104分35秒。在影视解说盛行的当下,因为解说去看原片的人相对较少,知道网络在线的原片有删减就搜寻完整版观影的人少之又少……附注:豆瓣片长103分钟,咕咪视频103分32秒,哔哩哔哩99分27秒,优酷视频103分21秒,爱奇艺99分25秒,1905电影网103分46秒,IMDb Runtime 1 hour 45 minutes …… |
|
好喜欢这种英雄盖世的电影,洪金宝能拍出这样的电影很不错,记得上初中时历史书上的戊戌六君子,谭嗣同的我自横刀向天笑,却留肝胆两昆仑。英雄气概了得。大刀王五的故事也听老师讲过。当时很讨厌袁世凯告密者,可是历史总是被这些以利益为重,玩弄权术的人所掌握。理想主义和浪漫主义 |
|
洪金宝客串高手说,我只是狱卒,不是历史学家,所以对这种电影就不苛责历史了,有武有侠有情怀,已属难得。 |
|
死包子你要不要一出來就淫濕啊濕……那個什麽袁世凱的,好像沒眉毛版陳道明,出場很拉轟啊。三個星太多,兩顆星又太可憐,還是三顆星吧…… |
|
精彩!20190609二刷,就像一坛烧刀子,仰头喝下只觉得从五脏六腑开始燃烧,烧的血也沸腾起来,把坛子一摔,赞一声痛快。有小人,有阴谋,但更多的是捐躯赴国难的浩然正气。龙哥啊龙哥,水牢里的泪,法场上平静的眼,看的真是让人心如刀绞,除了本身的剧情外,再想起曾经种种,无法自控。PS男主怎么回事,从头到尾就一个表情,感觉很浪费其他人啊。然后关之琳,这种美人就要有这种英气勃勃的角色才活泼,比花瓶似的十三姨强多了。也要感谢导演的洪胖,江湖出身的导演和某些社会出身的导演真是不一样,见过才能拍出江湖情。 |
|
一曲革命悲歌,豪气冲天。背景铺垫再深入点是可以和《黄飞鸿》相提并论的。三人相识,听琴,劫狱几段戏棒极了。动作戏按了快进键,但洪胖子的武指依然精彩 |
|
服化道很古朴。武打戏都是练家子演员。那架势一看就知道和现在的妖艳贱货不一样。 可是剧情实在是撑不起来。票房失利并不冤枉。不考究历史细节也就罢了。袁世凯从一个胖墩变成消瘦的武林高手也就罢了。总得有个起承转合冲突高潮合理吧。看看 徐克的黄飞鸿系列就知道高手的样子了。 前半个小时剧情散无线索。兄弟结拜的莫名其妙。 谭嗣同也不是莽撞书生。狄龙的年龄也实在偏大。 关之琳明明是颜值巅峰居然如此显老。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这些台词太穿越。 大陆的演员都剃了头。狄龙作为主角竟然不肯剔头。 九斤这个角色毫无存在的必要。莫名其妙。 血腥尺度大的惊人。另外本片全片都是快速加放过当正常放映的。说话快动作快。快的太夸张了 |
|
一部戏说戊戌变法背景的热血动作电影,台词有惊艳之处,但镜头语言十分缺乏像电视剧。主角是大刀王五,与谭嗣同和袁世凯相交,谋求变法,但遭袁出卖,谭被处死,王五大杀一番和同伴一起不敌弈亲王的洋枪队,只留下了徒弟。之间王五认识了红颜知己却是王妃。 |
|
“喝不尽杯中酒,唱不完别离歌,流不完英雄血,杀不完仇人头“是古龙的话,出现在糟糕得不能再糟糕的《七星龙王》里,《午夜兰花》结局则出现过只有两句的版本。开头杨凡耍大刀(不是!)十分好看,有几个镜头非常像赵文卓,看得出来罗维确实想找赵,问题是他到底有多不受待见啊,赵文卓宁可去演《方世玉》的男2,也不来演这个男主。剧本有一定问题,可以对比同样是张炭编剧晚清维新题材的《黄飞鸿2》。 |
|
勉强及格。万里电影有限公司出品,但这家公司查不到任何资料?张炭这时刚写完徐克的前三部黄飞鸿,台词上延续了形式工整、追求意蕴并有豪情、大气的古风,只不过在视角上稍显主旋律,把人写的有点古板了。对人物的塑造成功,比如最后一场戏先动手的一定是急性子的杨丽菁了,小徒弟也又莽又纯真,谭嗣同与王五的狱中诀别也写的壮观,狄龙一捏刀锋留两句血诗,这种笔法在华语电影史上并不多见。洪金宝的武指尚可,让赵长军舞剑表示决心已定,利用了演员的身手也起到以形证心的目的,都很聪明,不过最后用了大段的特写和快放来呈现动作场面,实在是糊弄事。本片在合拍片的历史上,是充分利用了两地资源的一个范例 |
|
小时候学校包场看的电影,多少年后重温别有一番滋味,这部戏无论是剧情还是动作都称得上是完美,家国恨更是展现的淋漓尽致。可惜当年票房不佳,徒叹奈何。 |
|
除了这部电影,以大刀王五为片名的电影就有三部,但是这一部自始便知道结局远在初中时候就看过的《一刀倾城》使我很难忘怀,它将历史与武侠相结合,充分体现了侠之大义、为国为民的情怀。喜欢这部电影,我想就是电影处处透出的这份家国情怀吧,从袁世凯和王五在进城门时分别将其比喻成“里程碑”和“墓碑”时,影片就布上了一层英雄衔恨的悲伤情调。“喝不尽杯中酒,唱不完别离歌,放不下手中刀,杀不尽仇人头”,“成败不过一线,为什么失败的总是我们?”“自古忧国忧民之士,皆是千古伤心之人”“血溅黄沙路,一死天下殊”……台词写得铿锵有力。演员阵容也很强大,饰演袁世凯的演员赵长军让人印象深刻,狄龙饰演的谭嗣同虽然年龄偏大但英气依旧,最意外的是没想到导演竟然是洪金宝。
|
|
毫无武术逻辑、低级武术审美的电影。另外,这种对于某一运动的赞歌无异于说某将行大事者头顶有彩云圣光。中国好像最缺的就是人文主义的实权以及它所带来的绝对的自我意识,这欧洲在文艺复兴后建立了以及最近渐渐变味着的东西。那段醉剑比赞歌要宝贵上许多。知道为什么吗?因为中国人太腼腆了,从不愿承认归隐的重要性,或者说禁锢在“归隐”-“忧国”所构成的世界观里,就连道家也顶多说一个听其本性,要追求善就是就义或求福,他们从未高昂地歌颂“醉”-“醒”这个世界观结构 |
|
非常扎实的剧本。奕亲王把武术推崇为国技,一心保守,可是最后却不惜用洋器毁灭国技,谭嗣同呢,一心革新,最后新军却不能为 之所用,支持他的反而是传统的冷兵器,这是何等的讽刺啊。这部电影的矛盾对立点设置得还是很好的,有利益之争,有观点之别,有国仇家恨。邹兆龙习两家之长可以打败师傅,京城四岳的于万山说自己十几年不出天牢,京城就出了这样的高手,这样的表达克制、合宜且喻意深长啊。动作设计比较夸张,但是从整体还是可以接受的,毕竟动作戏不推动剧情,如果不让主角身怀绝技,一个打十几就更无法接受了。对于袁世凯的描写可以再多层次一点,有些观点,他并不是没有道理,袁世凯与谭嗣同之间不应该只有利益之争,更深层次的观点之别更应该是著力点。 |
|
总体挺烂的,受不了这些人的表情。台词写得很搞笑。。。每个人都很能侃。动作设计没什么新意。(2024.3补:有些镜头挺cult的,竟然让我看得挺有趣味) |
|
这部电影我在CCTV6看了很多遍。电影中王五和关之琳的几段对白,送伞那个桥段,和温瑞安的四大名捕之谈亭会里,追命的一段感情戏基本一样。本片编剧是张炭,张炭和温瑞安关系也不错,也没见温瑞安追究过这个问题。 |
|
当杨丽菁没有拉皮而是清爽的八字开,当王五不是赵子龙而是杨凡,当邹兆龙还是炮灰,刚看完CCAV6重播,少时的记忆随着血脉自由喷张,只不过当初一点也不记得结尾是光明的,而且片尾曲挺好听,更不知道还有关之琳的这出,谭嗣同如果泉下有知,宁为此片流泪,绝不再盼中国社会。 |
|
晚晴名侠大刀王五和谭嗣同、袁世凯的传奇故事。从王五视角,描述了袁世凯背叛维新派、谭嗣同慷慨赴死的这段历史。洪金宝构建了一个江湖,有人忠肝义胆快意恩仇,有人侠之大者为国为民,有人背信弃义遭人唾弃。王五、谭嗣同、袁世凯在电影里都成了武林高手。电影台词很有文化底蕴,字面说的一句话,内里又是另一个意思。“自古忧国忧民之士,皆是千古伤心之人”,“我们做大事的,不是大成,就是大败”“故国非国,有家无家,天下之大,何处有我王五容身之所”这等悲情让人唏嘘 |
|
以前的电影节奏快,内容多。港片最主要的是武打戏份多。救王五就看出来,谭嗣同革命党做事的直接和不懂圆滑,很容易得罪人,用现在的话讲,要顺势而为,不能强上,等时机成熟了,才能做成。袁世凯无非是权衡利弊,选边站,你们这边赢的可能性太小,他不会帮你们。不过至今也是搞不懂,谭嗣同为何有机会却不逃命? |
|
重场戏的情感都处理得十分到位,但普通的戏就有一种廉价感,戏得衔接写得很不好,尤其放在谭嗣同和袁世凯这样的鼎鼎大名的人物上,狄龙演得很偷懒,杨丽菁删去都可以,关之琳又是一个符号,这些都是很粗糙的部分。因为背负着大的主题和在沉重的历史背景的当下,所以才显得荡气回肠,但这个电影将谭嗣同和袁世凯换做一个普通名字,谭三袁四和王五,就显得气韵不足了。 |
|
https://yunpan.cn/cBQqDficm6XqW 码 348d 文武双全的公知 |
|
魔改历史,剧情稀烂,节奏狂飙;动作设计精彩,动作戏的剪辑相当凌厉; |
|
模仿《黄飞鸿》的家国情怀,却像是东施效颦。前二十五分钟很难看,谭嗣同与王五相遇后,终于有些看头了。都说台词极好,但不是会掉几个书袋、说几句顺口溜就是好台词。谭王初逢、狱中永诀、听琴几场戏的台词确实不错,相逢与离别向来容易出彩。 |
|
故事整体混乱,讲到哪算哪,没有一条清晰的主线,剧情有些失焦。台词没能为叙事服务,有些地方像是把一些所谓的金句硬塞进去,武打也没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当年票房失败不是没有原因的。 |
|
除了音乐一无是处,被当下自媒体各种吹嘘,魔改历史,论严谨不如李翰祥,论娱乐又不如徐克同期电影。这部电影真的没你们吹的那么神 |
|
台词很优秀,优秀到它剧情完全配不上的程度。适合怀着中二心的时候看,不然还是难被角色的热忱感染。
故事主要讲袁和谭的对立,两人都被塑造的很有英雄气,王五就和袁在开头说的一样,只是刀而已,只是武侠里“武”的载体。
算上角色背景当然也可以说是英雄,但电影里干的事情,只是“刀”。所以结局我也很满意,本身就对影片里袁的观念表示认同,谭虽然能够反驳,却不够有力,只有热忱,所以也最终打动不了袁。
武戏方面最好看的部分居然是袁一人舞醉剑,最后大战吊威亚的镜头太多,弄得很不美观,还有个夸张的腰斩把影片浪漫悲剧的气质给毁了…… |
|
借着《黄飞鸿》系列的势头跟风出来的,三个角色起初志同道合却因性格迥异走上陌路的设置有点像《刺马》。可惜剧作上比那两部电影逊色不少,首先始终都缺少推动主角的叙事因素,谭嗣同把希望押在袁世凯身上在剧情里极不逻辑,日本武士的角色不了了之,刘洵等诸多角色都是为了增加打戏特意设置进来的,金句频出并不代表文戏优秀,常规武侠片吧。 |
|
五星。9.0/10。台词简直太绝了,凭借这台词就值得五星。电影从王五展开以王五结束,主线是谭嗣同进京到被杀害。本片不像陈家林84版<谭嗣同>,只是借谭嗣同的故事,意不在还原历史,主要表现在武打、侠义、江湖等方面,本质是武侠片。摄影、音乐、台词、剪辑都非常棒,是一部难得的佳作。编剧:张炭/司徒卓汉。音乐:卢冠廷。“人生于世追求的是希望,但是得到的只有回忆”“但愿生生世世回忆之中都有你”“但愿年年月月都有五爷这样的知音”。 |
|
晚年的罗维蹭上了90年代初的武侠热,拿出了自己的棺材本投资拍摄了本片,影片有着那个年代香港电影的鲜明特点,可以说是一部优缺点都非常明显的作品,故事脱胎于历史上的维新变法,编剧围绕王五、谭嗣同、袁世凯三兄弟展开,并对历史做了戏说式改编,突出了三人在国家命运和个人前途面前的不同抉择,弘扬了王五的侠义精神以及谭嗣同等人的家国情怀,台词非常考究,金句频出,看的人很舒服。此外洪金宝在打戏上也下了不少功夫,指导的动作场面干脆利索,人物动作潇洒漂亮,看的人热血澎湃。但影片说到底还是兄弟间反目的故事,缺乏历史厚重感,也是那个年代香港电影的局限性,而且此片在逻辑上也有缺陷,部分情节过于儿戏,不过总体上还是一部制作精良的武侠经典,可惜影片在上映后票房成绩不佳,也让罗维赔的倾家荡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