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这是文革中较为出色的电影,很写实的反映了农村存在的现实问题,究竟是按劳分配还是按资分配 |
|
长春!~长春~!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 |
|
http://v.pptv.com/show/QaF181vBMWicSULg.html |
|
长春电影制片厂1973年摄制的彩色故事片……是十年后期拍摄的第一篇故事片之一。……当时创作上从概念出发、主题先行、“三突出”原则、正面人物“高大全”、表演公式化的倾向已经相当严重,但以导演林农为代表的创作人员们顶着当时的政治压力,仍心怀坦荡,坚持自己的艺术主张,尽最大力量提升了作品的艺术性……然而,应该看到的是影片的创作包括演员们的表演创作还是有很大局限,没有更多的施展空间。//陈浥等.中国电影专业史研究[M]p259-262 |
|
还有地主啊 |
|
与改革开放后的中国社会现实结合起来看,有趣,有趣~~ |
|
操翻资料馆!! |
|
一定读浩然原著! |
|
小孩子失踪了,这一定是阶级敌人搞得鬼,我们先去打场收粮食,不能让阶级敌人的阴谋得逞(小孩失踪和阶级敌人有必然联系吗?而且如果是阶级敌人劫走了小孩,不是更应该马上寻找孩子吗,如果不是大娘正巧路过,小石头就被阶级敌人摔死了。所以电影的主题是孩子的命不如收割粮食重要) |
|
很难看,但是作为文革时期的电影可以理解。 |
|
真实反映了那个时代的农村和农民的风土人情和精神面貌。 |
|
发生在冀东平原上的故事。 |
|
与《生化危机》异曲同工!!一群行尸走肉!! |
|
“你和贫下中农不是一个心眼儿,大伙儿信不过你”,可是人家有文化有技术有资本,掌握话语权啊,如果现实中的贫下中农能像电影里的主角们那么头脑清醒,能写会算,有勇有谋,轻轻松松就把阶级敌人的阴谋给粉碎了,那后来也不用起急冒火地搞那么多运动了,当然,那样也就不是真正的贫下中农了…… |
|
谁曾想,几年后,一切都变了样。 |
|
当历史资料看 |
|
操翻资料馆!! |
|
太死板教条,一点生活气息都没有,刻意制造并升级矛盾,叙事层面已经失真了,怎么争取观众?比花好月圆差太多。 |
|
挺不错啊。 |
|
6/10,那时农村经济制苟延残喘垂死挣扎的作品。 |
|
贫下中农是阶级兄弟,富裕中农是阶级敌人。宣扬社会主义集体经济的优越性的宣传电影,原著获得茅盾文学奖。 |
|
那时候的电影,敌我矛盾黑白分明,也不懂得运筹学,就不能一部分人找孩子,一部分收麦子,非要做灭绝人性的选择,孩子可以不要,麦子必须收,但从这点,就说明中国电影比照更老的电影,退步不小。 |
|
小时候不懂事的时候看模模糊糊。现在看,不知从何说起。按劳分配还是按土地分红?儿子丢了,是去找儿子还是忙生产粉碎阶级敌人的阴谋?孩子他妈去哪了? |
|
生于73年,如此这般的国家和年代,集体丧失人性。现在看回去仿佛自己生于外星球。
上面是12年的感受。现在是21年。觉得地球又要变成外星球了。 |
|
很久以前看的,只记得好像高大全,光线很足什么的。 |
|
小说3卷呢,抓了主线改,去了很多人物情节了。最早拍过庞学勤、李瑛演的,后来没拍成,重拍再找庞学勤演不适合了。后来找到了榆次话剧团的张连文,张连文是长春人,正好演了话剧的艳阳天,找来一试镜正合适。张连文的第一部电影。文革后长影的首部电影。马精武和浦克在艳阳天里正反调个了,两人正派反派切换自如。浦克演反派村长了,出主意暗害小石头那段恨得人牙痒痒。剪掉了一段马小辫想暗害肖长春被马之悦拦住的剧情。王春英的最后一部电影,据说和张明子发生了生活作风问题,后来不出镜了。白英宽、夏佩杰、李亚林、陈学洁、仉长波、刘汉璞、王健华客串村民,叶琳琅演弯弯绕的老婆,黄玲演马之悦老婆。小石头原著是被害了,后来审议时候说是让无产阶级断子绝孙所以电影改成被救了。邵万林在长影的最后一部电影,74年调去北影了。 |
|
喊口号笑死我了 |
|
101分钟,16mm胶片版 |
|
弯弯绕 |
|
不太好看 |
|
以前是邊玩邊看,和《金光大道》我都搞混了 |
|
拍的挺好的啊,基本功扎实啊。别去管什么主旋律,那时候的人真的傻,我妈经常说。今天也是碰巧跟我妈一起运动时候看的。演员也挺好的。 |
|
个人不大喜欢的类型,但毕竟是中国电影的脚步 |
|
仰俯视角配合镜头推拉,红歌间奏着激昂配乐,完成度极高的脸谱化样板戏。焦点紧随主心骨,气氛烘托得很到位却又不过火。天塌下来了也不怕。把所有热血都撒入红色海洋,甘做艳阳天里一颗反光的尘埃。曾经确有过如此一段魔幻时光,仰面的铁石心肠包括被抹除的个性也同样那么真实。但是,六年后的那场暴风雨谁又曾料到呢?小石头摸着头上的伤疤,还想得起红太阳的模样吗? |
|
深深的时代烙印,越老越好 |
|
少年时期的回忆 |
|
了解过去的景色 |
|
千万不要忘记阶级和阶级斗争。 |
|
较原著改动较大:萧长春形象更完美,集原著中群众智慧于一身;马之悦更坏,政治-道德叙事更加突出;原著中清晰的阶级斗争思想在电影中混杂进了两条路线的斗争。要不毕业论文写文革电影对十七年文学的改编吧。 |
|
这不是应该63年的么? |
|
1975年又拍了一版,变动不大,只增加了几个镜头。 |
|
文革期间重拍的故事片。 |
|
2B当家 |
|
看完之后和老丈杆子喝了一顿酒,一致认为符合国情,真的特别符合国情,其他的我也不说什么了 |
|
20180603 文革期间对原著的改写,更为激进化,只剩下阶级斗争 |
|
2824.11.5 中国电影史课 未看完 已睡。 |
|
早期农村电影,艳阳天在剧作上,至少也开创了属于国民的 |
|
1966—1976; |
|
魔幻现实主义系列 |
|
文革:千万不要忘记阶级斗争。人物按政策分配道德,富农杀孩子,中农救孩子,最大的阶级黑手藏得最深。还隐了个感情线:姐姐变姑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