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集体意识在继续 莫名恐慌和不安全感一直在心底等爆发 先是老人闲的没事说天热的异常 就有好事者传言地震 供销社觉得有利可图顺水推舟卖起积压囤货 等老百姓搭好帐篷结果没有地震 领导开了场大会找了个老师结案 尽管比同类型《黑炮事件》晚一年 极具讽刺意味的会议场景还是很惊艳 摊本拿笔抽烟 愚民为乐 |
|
一定是编剧开了天眼,预见35年后的事情,于是写了玉岩镇(寓言镇)的故事。不过美中不足,编剧把预言镇的基层工作人员写的太好了。 |
|
八十年代真的是风气大开,尤其是文学和艺术。2022年的防疫大局和电影中的防震部署有着神奇的相似。全剧的点睛之处,群众不需要知道真相,知道结果就行了。 |
|
你不结合现实去看都不知道80年代的电影有多牛逼,本故事纯属虚构,但每个细节让你确认就是现实回归。 |
|
玉岩镇,寓言和预言。乌合之众,媒体传谣,以讹传讹,责任绑架,官场推诿,民众不需要知道真相……2022年看内容也不过时,且依旧在发生着。 |
|
为什么非要让群众知道真相呢?知道结果就行了嘛! |
|
比疯狂的石头早20年的疯狂,今天来看仍然打脸。这部电影终于解了我童年时代的一个惑:我清楚地记得88-90年左右我们镇上的地震传言,当时隔三差五就有人散步即将地震的消息,或许这些传言真有可能是受这部电影“影响”的。结尾10分钟的会议太精彩了,足以永留中国电影史册。一座疯狂的小镇,就是一个泱泱大国的缩影。这样的荒谬,若在平时我肯定放声大笑。但在今天,我却再也笑不出声来了。 |
|
好电影。没想到是嘻嘻tv6放的。玉岩镇就是寓言镇,余供销、陈邮电、李银行、张供电,王不朽,杜不明,刘不断,吕不顺,赵不见,.啊哈哈哈。多好的寓言故事啊!荒诞而真实。国产电影这种写法可能只此一家,竟然还是1987年拍的,而且从来没听说过这部电影。恐怕以后也难得再见了。 |
|
愚昧、造谣、保守、捕风捉影、三人成虎、官僚的无能和推脱,在几处多重曝光、慌张特写和显而易见的细节中,尽显讽刺和荒诞。尤其那几场会议,矛头所向最后还是知识分子背锅,官僚的嘴脸,真是太形象(“为什么让群众知道真相,知道结果就行了”)。历来如此,近来更甚,玉岩镇原来就是寓言镇!没想到网上现存的只有CCTV6的片源,87年的写实荒诞,现在这环境也是拍不出来了。8.2 |
|
和T省、黑炮可连起来看,80年代这种“寓言”题材的探索,现在看来都是时代的眼泪,影片当然比较糙,但剧本出色,完全可作为舞台剧长演(我在说什么外宾话),主题可以深挖至文化中求真的缺位或者说让渡,对bureaucracy的模仿到位(阅字挂墙、临时小组、群众真相、丧事喜办),不,只要模仿就是猛料。 |
|
一部不过时的辛辣的讽喻电影。既有「不折腾」的历史反思,也有反对官僚主义的现实批判。可叹的是,电影海报还是那种文革「群丑图」风格,有一种「语汇」已经融入民族肌体,反对它的时候也在使用它?
「这里记载的是一段往事,尽管已经记不清时间和地点了,尽管有些不可信,甚至有些荒诞,但它确确实实地发生过……」抛开寓言体的形式,影片的母本可以追溯到王蒙50年代发表的《组织部来了个年轻人》。 |
|
好一出醒世预言啊,日光下无新事或天道好轮回或新朝旧事,现状的镜像或谶语,特写/镜渊镜头中口口相传的谣言,马上席卷为盲从的集体恐慌,一场人为恐慌是如何形成的——万人空巷+抢购风潮+基层部门口号作战+各种商业/政治投机,亘古未变的寻官庇护的民众最终沦为面目模糊的伤者、失踪者甚至死者,结尾长桌构图+动作整齐划一和稀泥式总结会是官僚系统绝佳缩影——“为什么要让群众知道真相呢?知道结果就完了。”(现今看来令人震惊的创作自由,难道不是再正常不过的现实主义吗?)
印象深刻的三点:1、所有人的名字都以职位代替,皆“平庸”的螺丝钉而已;2、唯有两个年轻人提出让群众知道真相——未来希望仍属于年轻人;3、知识分子再次成为替罪羊,妙啊。 |
|
3月12日:对《疯狂的小镇》产生观影兴趣并截了图,当时豆瓣828人评价8.7分;3月23日:观看《出嫁女》《福利院的孩子们》等片那天决定观影,但由于时间有限,就推迟了;5月7日:终于要观影时突然发现豆瓣已经1700多人评价升至9.0分。长期以来一般情况下习惯性看正片前不先了解故事内容的我更好奇本片的剧情了。观影过程中便猜测最近突然评价人数增加涨分的原因,看完后翻阅豆友短评,八九不离十。“…-事情的真相?怎么说才是事情的真相啊?我看不好讲吧?…-为什么非要让群众知道真相呢?知道结果,就行了。…-我看还是把事实真相如实地告诉给群众。…” → 最后10分钟的戏份尤其是临近结尾的对话台词升华了影片。曾几何时这样切实又荒诞的情节还能拍成电影,如今网络一些真实的声音影像都免不了被和谐的命运,更别妄想根据现实拍一部《疯狂的大城》了。 |
|
1.将谣言的产生、传播以及特性呈现得惟妙惟肖,愚昧无知的镇民们一传十十传百,导致了小镇的疯狂;2.将ZF部门讽刺得淋漓尽致,一镇之长不仅在没有核对清楚信息的情况下助长了谣言的成形,而后更是做出了一个简单却致命的决定,以至于从上至下,所有的权力机构都做出错误的决定,走偏了方向最终导致小镇的混乱与人员的伤亡;3.最后的总结大会,更是一黑到底,极富现实的真相。 |
|
1谣言是怎样产生的?真相是如何掩埋的?
2任何时候,造谣一张嘴,辟谣跑断腿!甘广播之流,庆父不死鲁难未已。
3不敢承担责任的镇长。官僚主义的扯皮甩锅之能事。组织决定,谁都有责任,谁都没责任。丧事喜办,厉害如此?真相重要还是结果重要?
4总是要有人背锅的,臭老九吃屎分子都说了几句话还是被认定。
5黑炮事件,寓言小镇。政治隐喻,群体无意识。羔羊。集体恐慌,哄抢物资。抢食盐,抢卫生纸,不一而足……
6政治讽刺,领导“阅”字写得多写得好。新人结婚坐拖拉机都是很高端了。姓名加职业,范电影,张邮电。 |
|
美好的八十年代,寓言体故事,以为是天灾,实际上是人祸,明明是管理问题,表面上却是知识分子背锅。马克吐温说得对,历史不会重复,但总在押韵。 |
|
黑色幽默。写实主义。社会心理学。 |
|
看的又想笑又想哭,想起当年第一次读《动物农场》的感受。多讽刺啊,三十多年前杜撰的桥段却是我们生动的如今。谣言四起,哄抢囤粮,从混乱的基层管理和人人自危的群众,从专业人士的百口莫辩到最后官僚形式的领导总结发言,像一个个响亮的耳光狠狠地打在今天的我们的脸上。为了预防一场不存在的灾难却制造了更大的灾难,而群众最后或许也不会知道真相。正如领导的总结:这件事情,谁都有责任,谁都没有责任,每个基层干部都有做得不对的地方,可同时他们每个人的行为也都有一定的正当性,但其实这才是最可怕的:这是一场系统性的灾难,并不是说当你替换掉哪个零件就能解决问题。然而真的无解么,不敢想了,只能感叹历史的轮回就这么在这片土地上一次次重现,而置身这时代洪流中的我们是多么的绝望和无力…唉… |
|
“成员有:王不朽、金不换、陆不平、刘不断、吕不顺、赵不见”……演到信用社和邮政局紧急动员这个区块,喜剧套路风格明显失控。之前的采购物资和烙大饼,也荒诞可笑,但可笑的机制完全建立在银幕内外信息差,也就是说观众知道怎么回事儿而剧中的参与人不知,他们始终保持在一种偏写实正剧的演绎模式,信以为真,紧张慌乱,全情投入。可一旦都开始捋不顺照不见了?就拐向了另一种高度间离近乎恶搞的喜剧形态!好像弗兰克卡普拉的电影半道突然画风突变成了梅尔布鲁克斯?……三星半。 |
|
80年代神片,竟然花这么大阵仗讲了一个政治寓言。群众盲目跟风、领导层不讲科学只讲立场、关键时刻还在争权、一边哄抢物资一边浪费、天灾变人祸、事后掩盖真相丧事喜办,“谁都有责任,等于谁都没责任”……都在当下被一一印证了。不过其中有场戏是某女因为孩子发高烧要撂挑子不干,领导说她没觉悟,她嘤嘤嘤哭起来,领导立刻就准她回家了。还是比现在人性多了嘛。 |
|
尽管看上去魔幻,但其现实精神依然在当下震聋发聩,电影中甚至做到了对体制内乱象丛生一黑到底的描绘,所要讽刺的绝不仅仅是三人成虎,结尾的总结大会更是突出成为全片的神来之笔,观照当下,更是耐人寻味。 |
|
他们的思想配得上他们所受的苦难。 |
|
①之所以分数如此之高,以至被封为神片,无非是今天的观众,没想到当年内地电影的题材,尺度竟然如此之大,但如果用正常眼光去评价,虽然影片有其寓言性(玉岩镇)和讽喻性,但技法上的粗糙和编剧上漏洞之多,还是相当扎眼。试举几例:如果说地震这个假消息是以讹传讹,那么凌晨12点半地震这消息从何而来?王老师说不相信地震,那为何一个人留在家里观察动物征兆?既然大家都提前驻扎在平地上了,那「地震」来了的时候,为何全都惊慌逃窜?要往哪儿逃?既然停电,广播站的喇叭怎么会响?……这类愚蠢错误不一而足,而导演和拍摄上的粗鄙不提也罢,似乎是那个年代的通病;②片源质量还不错,也没有cctv6的角标,虽无字幕,不影响观看,但多处嘴型与旁白不一致,可见后期调整台词并不在少数。 |
|
玉岩镇即“寓言镇”。小镇居民们突然失心疯一样传播地震来临的流言,各种防震措施操练起来,最后虚惊一场,物资浪费人员踩踏,上级部门事后调查,欲盖弥彰给群众结果不给真相,电影在这模棱两可的会议中落幕。讽刺性主要瞄准地方基层官员,一是流言肆虐时他们不跟上级请示,也没有辨析的能力,没有起到中流砥柱正本清源的作用,当然剧情设计小镇突然毫无道理的失去通信和电力也显得很刻意;二是官本位,镇上的头头脑脑都是“姓+职务”的名字,后面署名时还有人争论如何排名,以及如何在双数下表决出结果,结果此人被刷掉了也是好笑。剧情整体比较零碎,基本就是各种角色在“地震来了”的消息里即时的反应,不知道安排的那场婚礼意义何在,地震和婚礼基本没有任何互动。最后开会那一幕让人想起黄建新早期的讽刺作品。 |
|
纵横恣肆、亦庄亦谐的叙事手法,与真正的灾难相比,谣言造成的灾难反而更可怕。官场讽刺和室内美术明显有受《黑炮事件》的影响。 |
|
之前一直还在想,将来会拍摄一部什么样的电影来展现我们逝去的这三年,没想到三十多年前就有一部伟大的电影作为预言。但是不得不说片中的一些基层干部还是不错的,虽然愚昧,但起码还不是只看文件不问是非的傀儡。 |
|
犬儒的群众、推诿的领导、投机的商人,背黑锅的知识分子,所以说历史总是轮回的。 |
|
最后领导开大会的一幕是提分项,领导发型还正好跟某位最高领导人相似,整齐划一的抽烟拿资料做笔记,挨个询问并一一点评,最后活个稀泥,肯定一下精神继往开来;小书记的担心如今看来才是讽刺。其实流言之下,各个部门反应及时,工作安排到位,除了一些假公济私,基本上谈不上什么讽刺,不过看到守卫国家那部分时,我意识到作者的讽刺方向可能更多是“浪费国家财产”这部分,姑且算是新颖 |
|
4.0。1.放在35年前是玉岩镇的预言,放在35年后是现实主义力作。“为什么要让群众知道真相呢?”一句台词直接载入影史。2.邮电、粮站等已经不能算是基层工作,干部们在各自岗位上充分行使了“为人民服务”的职权,每个部门都冲锋在前、各司其职、各管其事,他们经受住了国家的考验、人民的考验,为接下来潜在的未知危险做足了准备,是中国人民的先锋队、是中华民族的先锋队。3.错的是谁?是教书先生,是知识分子,是臭老九,误判形势、瞎给建议、一派胡言,给人民生命和财产安全造成重大损失,必须问责。4.长叹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
|
|
驚艷!30年前的國產荒誕片,表演拙劣,但是台詞句句有力,沒有一句廢話。我對華語片的了解真的太少。是不是每一部以‘瘋狂的‘開頭的國產片都很黑色幽默😏 |
|
如若真有地震 老实说各个口的动员应急做的还是不错的 但决策层的错误往往要找技术层的背锅 然后决策层轻描淡写一句“未雨绸缪” 整个体制都把账抹平了 |
|
作为一种“技术主义”的意识形态(戈达尔)登临一个无名的中国沿海小镇,在开场一景中,视点就被首先悬置起来,观者无从知晓视点归属者的来源,从而感知到一种纯粹的摄影机调度,“技术”——中国现代性想象的载体——制止了功能性的情感流入,一切都必须服膺于导演的强力意志之下,但很快这种似乎难以理喻的意志强力就暴露出其“权力”的真面目。
抽象的几何图形近乎填满画框,摄影机接续着开头一景不断强调着物的客体属性,也进而带去了“人性”,时间的景深与画面的景深被全然摧毁,权力尽其所能地操纵着人物,如同提线木偶般做出僵硬,也是必然的行为,与观者通常的审美经验拉开一段距离,只有如此官僚主义的弊端才能被完整地呈现,被批判。
2023.3.10 |
|
在我们的电影序列中有一种可以称为:拍一部少一部,看一部没一部系列 |
|
后人应当拍我们如今《疯狂的防*疫》 |
|
地震将临,人心惶惶,小镇喧嚣之间,人间百态尽显。
有人百口莫辩:王老师;
有人一心为公、真抓实干:治保主任雷大汉,徐粮站;
有人大发横财:陈邮电家里开的小卖部,借机卖蜡烛;
有人是机关风格,人浮于事,形式主义:李银行;
有人抢班夺权、滥用权力:付政法;
有人表里不一:甘广播。
剧中那句:为什么非要让群众知道真相呢?知道结果就行了。其实可以改一改,现实情况是,真相早已经人尽皆知,何必再要发布出来呢,反正不会有人说破,就当不存在好了。 |
|
讽刺官僚主义和群众盲从的黑色幽默佳作! |
|
确实疯狂,但就是就这么魔幻,可以重复上演。 |
|
至少事情还有个起因是天气热,才导致的逐渐演变为地震谣言。算是拍出了半部现实讽刺,如果放到现在,应该会在前期加上辟谣通告,在事件中期加上模棱两可的“建议XX”、“非必要不XX”的广播通知,在事件结束后用新发明的词汇总结损失,发布警情通告拘留散布谣言者,宣布免职处分名单,总结教训下发学习文件。 |
|
36年过去了,这样的事每天都在发生。只是可悲,这样的电影却再也不能拍了。 |
|
面对突发公共事件,我们往往不缺少一切行动听指挥的执行力和众志成城的意志。决策者经科学研判后作出合理决定,是应对危机成败的关键。事后客观总结得失不蒙混过关甚至丧事喜办,是避免重蹈覆辙的关键。灾难一直会有,认知不应踯躅。 |
|
整部电影看下来就像听了一段讽刺型的相声,里面角色的名字很搞笑,像什么刘政府,余供销,徐粮站,陈邮电,付政法,甘广播,张供电,李银行还有四个不字辈的华山老弟子哈哈哈讽刺意味很深重,事情由短篇小说《凌晨有地震》改编,由于一个听风就是雨爱传播谣言的农村妇女以讹传讹引起了100只羊群效应从而引发了一场损失惨重的人为灾难,其实现代的人也是如此,比如你和他们认真说一件真事的时候他们大多都以为你在找乐,而你真的和他们开玩笑一样说一件找乐的事,他们又都会认为是真的了。 |
|
看似闹剧,实则严肃,看似荒诞,实则写实,千年传统,类似故事不新鲜……拍得有些粗糙,但意识已经很超前了,看看里面的人名,就够了。神奇的80年代,在精气神没被拦腰斩断之前,各种奇葩文艺作品迭出。 |
|
精华都在最后的大会上,反转了,坏事变好事! |
|
"为什么要告诉群众真相呢,告诉他们结果就可以了吗" — “小赵同志,你怎么看?” — “我看还是把事实真相如实告诉群众” — “为什么呢?” — “我真担心,真要发生了地震,就没有人再响应我们的号召,去搭防震棚” |
|
群众孩子死了,老婆跑了,自己骨头折了,但在领导们口中只是「这也不是一件坏事嘛,就当我们交了一次学费吧」。即便是在为自己争权夺利的目的下,八十年代的领导们至少还知道要把表面功夫做足,还知道「不能让群众饿肚子嘛」,哪像现在,脸都不要了。 |
|
220517,前1个小时很疯狂,后16分钟很沉重,玉岩寓言预言,我们到底是哪里出了差错?我不知道,我很难过,从头到尾都很难过,而且非常压抑,不仅因为这个疯狂的预言,还因为故事发生在中国的农村,村里的疯子让我想起了她,1987年,她3岁。 |
|
这是写实电影,一点儿也不荒谬,上世纪九十年代,在我所住的县级市发生过,本人也亲身经历过。也许还会发生。我骄傲,我是历史的见证者:) |
|
钟声代表的警告,过度曝光暗示黑暗时代,暴雨暗示灾难降临。玉岩镇是一个寓言,也是一个预言。高墙代表的封闭体制可能砸死人民,但却可能被自己人自掘城墙。嘴和耳朵特写暗示谣言散播,并逐渐扩散。手特写暗示暴力冲突,囤居积奇,哄抢物资。人群俯拍暗示秩序彻底崩坏。最终大国燎原,人财两空。领导临阵脱逃,副手夺权篡位,宣传推波助澜,治安带头传谣,其他部门盲目作为。只有老师代表的知识分子看清一切,却成为替罪羊。没有人调查真相,最终才酿成悲剧。不尚空谈,不搞形式主义,但上级领导和稀泥。书记代表的年轻干部暗示实事求是,为人民服务,才能不是民心。人物的静止镜头暗示百姓在这种摆布之后,逐渐走向麻木。没有天灾,只有人祸。一个小镇,亦是一个国家。是我们的过去,亦是我们的现在。 |
|
3.9分。
小镇上一则有关地震的谣言,如何越滚越大?所有的悲剧在一种集体无意识的作用下,一步步滑向不可挽回的深渊。而且这种尺度放到现在来看,竟然从来没有过时,它依然是个警世恒言,这才是最恐怖可悲的地方。
它让人想起黄建新在八九十年代拍的那些黑色喜剧片,揭露微观层面下的官场生态,把这里面的门道人情翻出来。电影里的不少镜头,也有着《黑炮事件》的风格,最具标志性的就是片尾那段开会场景,采用了纵深感十足的对称构图,只不过将钟表换成了“不尚空谈”的红字标语。
这部电影让人细思极恐的地方,不在于它直接展现了一段“人祸”,而是所有参与者都认为自己做的是对的,他们完全为群众着想,即使最终导致婴儿夭折、新娘失踪、老幼受伤,也可以丧事喜办,说是一次“预演”。那句“祸兮福所倚”,真将老中“哲学”发挥到了极致。 |
|
一则关于地震谣言引发的小镇“地震”的故事,黑色幽默且魔幻现实,本片无疑可以作为一个很好的传播学案例进行研究,探讨谣言是如何产生并扩散的。当然,最后关于事件的调查也足够反讽,老百姓不应该知道真相,只需要结果。属于是那种现在已经没法拍出来的好电影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