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温馨是要钱钱砸的;2.干金融很赚钱;3.一切虚幻都是建立在有钱儿子基础上。法语片文艺内涵果然浓厚,狐朋狗友聊天话题都带这么多我们了都来不及了解的著作和人名,翻字幕的同志辛苦了。很羡慕剧中那种曾经的炮友还可以聚在一起吹牛打屁的坦然劲头。怎么豆瓣炮友们日完不相往来,要向前辈学习呀 |
|
这真是的一部极其出色与睿智的电影。它想说的是,有一种价值或者理想在文明演进的同时无可挽回地逝去了,而在片子中是通过父亲与儿子价值观与生活方式的冲突到融合来表现的。儿子是典型的资本主义世界的实用主义代表,金钱至上;而父亲则是一个大学教授有着自己的理想和朋友圈。电影的主题很深刻,表现了极大的野心,可是看到最后,我觉得导演驾驭得很好,尤其是父亲和他朋友之间聊的话题十分具有文学和人文主义色彩。诚然人类社会需要文明,但是我们不能让某种野蛮的规则破坏了我们原来的和谐,这是导演的呐喊。 |
|
一部很平淡的家庭伦理片,充满了许多启迪人心的对白和情节,导演刻意回避了煽情的设计。值得细细品味,题外话是有点点像野草莓。 |
|
迷人的知识分子式电影。一个将死之人,一群对现世生活暗淡无力的朋友,在生死之交,掉掉政治经济文化史的书袋,顺便称赞几句中国的文革(后面继而提到戈达尔,还真是他那学来的=。=),温情、节制。跟那一代人比,金元天才的儿子无疑是野蛮人,而电影好就好在,那仿佛也没什么不好。 |
|
该片被誉为“生命的告别仪式”,以其平实朴质的影像和细腻入微的感情横扫各大影坛颁奖礼。2003年,法国戛纳电影节上获得了最佳剧本、最佳女演员大奖,并获金棕榈大奖提名;2004年,法国恺撒奖最佳导演、最佳影片、最佳剧本奖;2004年,奥斯卡最佳外语片奖以及最佳原创剧本提名。 |
|
该片被誉为“生命的告别仪式”,以其平实朴质的影像和细腻入微的感情横扫各大影坛颁奖礼。2003年,法国戛纳电影节上获得了最佳剧本、最佳女演员大奖,并获金棕榈大奖提名;2004年,法国恺撒奖最佳导演、最佳影片、最佳剧本奖;2004年,奥斯卡最佳外语片奖以及最佳原创剧本提名。 |
|
数一数此片中偷换的概念。
1. 并不是不是人之将死,之前做过的一切就都值得得到原谅。
2. 有文化的人内心猥琐,那么他仍然是猥琐的人,并不值得尊敬。
3. 并非打着为了家人的旗号,就有理由做任何事情,比如行贿和购买毒品。
通篇看下来,都是在鼓吹虚伪和自私。乱搞一辈子,只要自己不羞愧,还能和同样猥琐的老友以及老炮友胡吹,并以自己有文化来遮脸,便当这是正当的,此为虚伪。打出为了家人为借口,以钱开路,做规则之外的事,以达到个人目的,是为自私。
电影里几乎所有人都恶心。 |
|
2004 第76届OSCAR best foriegn picture, 老爸的单程车票.99分钟BD版。 |
|
父子和解的电影很多,比如《大鱼》,而在父亲临终,专门用“风流成性”来渲染父子与亲朋好友之间的所谓尊严的绳命告别,也是一种非美式喜剧的导演特殊的风格,然鹅,美国人也跟着沾光,似乎去美国做一次检查就必须有了“老豆坚过美利坚”的片名梗应该是看过DVD,但是已经没有印象了,尤其是父子从话不投机到最后的亲情拥抱,我们的父子一场其实不就是这样从不解到最后的“和解”吗?父亲身边离不开女人,妈妈也因此离开了父亲,父子也因此成了陌生关系,天各一方,在生命的最后时刻,朋友来了,妻子来了,就连情人都姐妹一起来了,大家似乎冰释前嫌,似乎用这样更“生活化”的方式和人生告别,真的是化悲痛为力量(力比多);而当电影最后,父亲不堪病痛折磨而用大剂量“海洛因”来快乐一下时,我们不禁又感到人生的脆弱和凄惨都说父一辈,子一辈 |
|
4.5 年輕人是最好的烈士,好好的擁抱熱愛的一切。會逝去的終究會被沖擊,但你能拽著它,陪著它一起。 |
|
老头儿太像蔡明亮了 |
|
04年奥斯卡最佳外语片《野蛮入侵》,在看似简单的生命和亲情的故事下,隐藏着更深的主题,关于历史,革命,社会形态等等。商业成功的儿子是现代社会的代言人,“反面人物”娜塔莎是资本主义抛弃的废品,自暴自弃吸毒。我们一般都处在这两类人之间,谁是谁非全由资本说了算,能逃脱的终归少数,称为野蛮 |
|
加拿大真是有意思,两种语言,两种文化,电影也明显分为两类。法语的阿康更人文,更沉静。对感情也是平静下的暗涌。两代人,两种文化,两种世界观 |
|
爸爸最后硬了吧 |
|
即使有再不堪的过去的人都有优秀的一面,宽容、乐观、责任,是我应该学习的 |
|
盘子太小,试图承载的力量太重,题材太庞杂,手术刀太小。加拿大充满知识分子气息的电影,谈历史、宗教、电影艺术、文学艺术、哲学、思潮,这一点上足够话痨,体现了 多元价值观和包容力。感情深度还是略微欠缺。最近在补奥斯卡最佳外语片。 |
|
看似一场生死伦理的亲情演绎,却也是一次野蛮和文明的短兵相接,价值碰撞怒目中,政治文化谈笑间,最后亲情得到和解,思想得以交汇,凝结成对于一个时代的回眸和缅怀。 |
|
死亡仿佛划出了两个时代的分野,父亲需要接受的也不仅仅是自己马上要告别这个世界了,在对曾经风云激荡岁月的回忆中,革命的激情、理想主义的梦想,性解放的自由,历史仿佛是由我们这代人改写的,但新世纪来临后,911的恐怖袭击,“野蛮入侵”的现实,父亲是幸运的,他得以以最有尊严的方式死去,也有曾经好友的陪伴,他们聚集于此,仿佛也是对自己的过去一部分进行告别,走出病房,每个人都找到了自己,看似是关于家庭的亲情题材,背后却极具深意地暗示着时代的转变,它解构着许多的原则,讽刺着臃肿的官僚,两代人的和解,文物并不是毫无价值吧,因为记忆会永远存在于我们之间,而记忆会帮助我们保有激情、有态度地面对生活中的痛苦和孤独 |
|
这部电影是魁北克用来粉碎欲移民者梦想,以避免过度移民潮的大杀器! |
|
有一个情节无法忘记, 当父亲和他的朋友们谈论历史和哲学, 并因此欢笑的时候, 善言的儿子只能默默地听着, 不知所云. 数学和经济学带来了财富, 却带不来优雅的人生. |
|
No matter what kind of life you have been through, the final question is always how to face the death. |
|
几近五星的强片。优点是大师级的镜头调度,缺点是知识分子的思想传达与父子关系的和解这两条线分叉的太严重,以致最后鸠占鹊巢。 |
|
11年4月看过一遍,标记“还得再看一遍”。今天重看,全忘了。这次看到了更多,很丰富的涵义,不仅是父子亲情,还有关于生命,社会文化政治的思考。结尾耐人寻味,一个故事结束,人生并未结束,仿佛又有新的故事要发生下去 |
|
1.风烛残年之际,身旁有一群志同道合的好友在身边陪伴是对自己一生为人的肯定;有一群女人陪在身边是对自己魅力的肯定;有子女儿子陪伴是对自己作为父亲身份的肯定;2.生一个跟你一样的儿子,则是对一个儿子最大的肯定。 |
|
儿子对父亲的不满会让人以为这是一部父子和解的常规电影,儿子讨好父亲的小花招也让人嗤之以鼻,不过就是有钱嘛,但一次次毫不拖沓的淡出之后,影片酝酿的死前氛围浓郁美好起来,昔日好友或者情人相聚一堂,随口罗列走过历史的那些主义,死亡竟然毫无悲伤。 |
|
除了过于卖弄了点,其他都还不错。 |
|
是的,年岁越长,越会沉浸在这样的片中,你会想起,父亲和你一切共度的美好时光,有多少已经不再记起...... |
|
最讽刺的莫过于老左最后还是得靠资本家儿子的银子才能在舒适的病房里和他的老战友老炮友们一起追忆那激情燃烧的性解放岁月。 |
|
那个护士像极了安吉丽娜朱莉……“你知道我对你的期望吗,生个像你一样的儿子” |
|
喜欢几处:黄昏时分,父亲坐在轮椅上看着波光粼粼的湖面,儿子坐在后面不远处木椅的边缘。父亲回头微笑,儿子低头,苦笑,父亲表情微妙的变化。转头湖水依旧,却顿生失落;后来女儿的录像里,说在外出海不能回来见他最后一面是因为他遗传给了她热爱生命的个性,自己是父母的奇迹;最后房间里的书。 |
|
荤段子和文艺型吐槽组成的温情故事,骨子里却有股左派资本主义的排外成见味~~~不过吐槽疙瘩那个确实太过瘾了 |
|
3.5
前半小时对白荒诞不经又揭下了角色的假面,之后就开始按部就班怀念过往的小知识分子那激情燃烧的性解放岁月,几个配角结尾迎来人生新起点过于突兀。很难说这是不是一部安乐死电影,温情的野蛮,残酷的文明 |
|
5年前看过,除了开场医院长镜头眼熟竟然完全不记得。野蛮入侵的是“未开化”的野蛮过度冲击文明社会,废弃教堂的艺术品被剥削、剩下的对资本市场一文不值却是珍贵的记忆,快餐式消遣(电玩、laptop、手机)取代了先贤思想(巨作),不能被主流接受的海洛因入侵接受各种“主义”的学者的血液…… |
|
四星半,半星差在配角上…… |
|
从头矫情到尾。。哈哈 |
|
本来是一个很有吸引力的题材 但是在处理上过于追求戏剧效果和 简单的“好看” 使隐藏在细节之中的精神层面思考缺乏深度和力度 确实非常遗憾 |
|
哎哟!!!男主角!!!分明是俄罗斯人的长相!我以为电影里这些事儿只能在我们伟大的祖国发生呢! |
|
真好 |
|
很喜欢前半段。多金的儿子带着他的钱包,以一种近乎暴力的姿态闯进各种秩序凝结出的房间,医院办公室,工人茶水间,警局……至此,资本主义金钱至上的野蛮逻辑侵入了我们生活方方面面。
可问题是,我也没看见什么文明人啊?
倒是看见一群高傲自大又一事无成的老流氓。
只会掉书袋比文盲更无趣,性解放也不是风流到出轨成性的理由。
更难以忍受的是,人物情感通通缺乏刻画,一步跃进至终点。学生们良心发现,儿子也突然放下芥蒂,几乎未出场的女儿也一定要寄来视频。
每个人都要在场。
老男人临终前的意淫罢了。
不想再看任何以父母角度拍摄的亲子和解。 |
|
【3】无聊透顶。喜剧本身就是很肤浅的东西了,看到结尾安乐死我简直心中有无数句cnm想飞过。果不其然整个电影都是一种极其做作的表现形式,为了喝醋而错包一盘已然馊了的饺子。非常的“野蛮”,用力过猛想讲一个家庭和解与破冰的故事,奈何最后真的只能是一股子中产阶级做作呕吐。用了那么多哲学,文字,真真幽默上了吗? |
|
电影是从室友那里拷过来的,一直以为是《云图》,看题头说是《野蛮入侵》,还以为是别名,以为是大片,没想到是部温馨的片子,这是其一;其二,是听到片子最后一句说“我爱你”,才听出来原来片中说的是法语……总体来讲就是孝顺多金的儿子为了临终前的父亲,送他圆满的走完最后一程的故事。三星半吧。 |
|
不用说二次世界大战,就算是相比起发生同样发生在美洲的种族灭绝来说,911事件也实在算不得什么 |
|
有这么成功的儿子和女儿,有那么一群老朋友,还有那么一个极品老婆允许性解放,这一辈子活的不能更精彩了。片子还以小见大的讽刺了一些国家社会和政治文化 |
|
2010.10.29 又一部人走到生命尽头的故事,感人得稍显俗套,但某些对白还是蛮有意思,特别是他们刚到湖边小屋吧啦的那段令人印象深刻。那座小屋也很美,梦想的生活呀。不过话说回来,得奥斯卡还是稍显弱了点。 |
|
最后,他选择注射的基佬毒药死亡。来照顾他给他海洛因的过去情人的毒虫女儿住到了他家,看着他的死亡,她好母亲关系好了,决心戒毒并住在书的环境中以后生活会变好吧 |
|
看简介就觉得看过,原来真的看过,记得当时很感动,现在反而没那么感动了,而且这些法裔加拿大老人这么爱卖弄,太小资了。 |
|
发现奥斯卡最佳外语片比较亲睐关于亲情的电影,本片完全按照好莱坞的模式演绎,电影中规中矩,稍有卖弄之嫌,但细节很完善,人物很丰满。 |
|
片尾的插曲,由francoise hardy唱的《L'Amitié》(友谊,1965年版)真好听。歌词的意境很像《小草》。
众友带着阳光和雨水/自云端轻装前来
他们让真诚的友谊/成为世上四季之最
他们如温柔的美景/如忠贞的候鸟
他们的心中总有无限柔情/但有时眼角也会掠过悲伤
瞧,他们来我家取暖/而你,也会来的
你可以再去云端深处/再向其他面庞微笑
给予身边人些许温情
在他人想向你隐藏其悲伤的时候
就像我们不知道生活赋予人们什么
我呀,可能只是无名小卒
但如果我有一位真心懂我的朋友/我将忘记眼泪和忧愁
唔,我也许会去你家/以彼之木暖吾之心 |
|
2004 HKIFF/大會堂/撞到林二汶 |
|
12/4/2004 6:00pm Cultural Centr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