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史上最雷台词:“哈罗德·品特死了。”——该片上映2个月后,哈罗德·品特死了。
|
|
如人生般漫长诡异。 |
|
从头到尾高能复杂,太意识流太超前,跳跃的时间线和思维状态、梦境与现实的交织交错、性别身份的互换体验以及濒死状态的晦涩表达,都足够击垮观众。一刷完全看不懂,二刷过后留意了很多细节,但仍然没有完全跟上导演的思路。 |
|
讲故事的方式确实有点绕且一反常态,从开头寥寥几分钟塞进数月的时间就可见一斑,导演通过增加角色、插入看似无意义片段以及将生活与戏剧两者无缝互文等多种方式来增加剧本的复杂度和观看的难度,跳跃性叙事也与好莱坞背道而驰,不过格局和野心都值得鼓励。这种电影很难在短时间看第二遍,太费脑了。 |
|
1、神作,自反之自反,扮演之扮演,戏剧的界限和生活的界限,虽然不讨观众喜欢,因为难懂。2、直奔《8又二分之一》而去,这片子值一个金棕榈,大手笔的艺术片,现在这个气候还能有几部?3、关于过去也关于未来,一部电影能讨论什么?sigh,这部电影超前这个时代太多。 |
|
艺术家们可以用自己的作品去抵抗孤独和无意义,给混沌的现实赋予一个自己所理解的形态。但最终,当用自己的肉身去面对虚无的时候,才发现生而为人,只有死亡是唯一的解脱。 #太高级了,但也太不好看了。# |
|
但就編劇的部分來講,神作。即展現了創作的痛苦,又在剖析痛苦的根源,最棒的是不忘記批評這種痛苦的創作的虛無。 |
|
查理·考夫曼处女作,奇诡晦涩。烧脑程度远超[穆赫兰道],虚实交织与时空跳跃性胜过[八部半],奈何我找不到看第二遍的动力。主题核心是死亡和存在主义式的永恒孤独,人生困境。绝望与无力感贯穿全片。着火的房子。PS:修订翻译了字幕,由于内容难度不小,个人水平有限,质量还是不够好,哎。(8.5/10)【20200131重看】几乎所有考夫曼的作品都在讲述一个“扮演”的故事,最终都由于过于入戏而模糊了虚幻与真实,这部则是集大成之作。时间或跳跃或断裂,或凝缩或不再存在(对于主人公而言)。由便尿色异与抽搐起始,疾病如铅块般阻滞着身心,人生成了一场漫长而孤独的死亡。在浩大庞杂的人造纽约里不断轮演着舞台上的生活,直到将一生集中在一天里演完。编导渐次变为听从指令的演员。及至所有群演死亡或离场,原来所有人都有同样幻灭的人生。(9.5/10) |
|
开头几个预叙之后,影片便不可阻挡地奔着死亡的终点而去。几段音乐运用得很棒,这也是美国独立电影的特色。有些缺憾的是自从Sammy介入之后,影片一下子收窄了,可能也是随着生命衰老的节奏吧。关于时间穿越的分析可参见个人影评 |
|
看完好想谈恋爱。Nothing,even art ,but fucking can be the momental certificate of life. |
|
8/10。不愧是查理·考夫曼,在探索形式的过程中同样注重于剧情,本片理应接近作家电影的范畴,平行又交错的复杂结构,把幻想、人生、荒诞、戏中戏、繁多的场景组接成片段化的非线性叙事,故事承载的的信息量自然无比巨大,虽然有点失控、难懂却别具匠气。简直是当代阿伦·雷乃有木有啊!!!! |
|
所有发生的都成为戏的一部分,正在发生的也成了戏的一部分,还没发生的戏将要演到。最后戏死了。 |
|
从对生活琐事的解释形容,一直到这出戏剧的完成,始终以自我的节奏步步推进最终将最初的设定全部指代。凯顿的人生,逐渐搭建起来的剧场,所有人物细节随时间推移构成了一个庞大壮阔的影像世界,直到置身事外的人再也分不清谁是主角,直到产生幻觉。这部电影如果能完全被人看懂,它的意义也就荡然无存。 |
|
很闷很自我。远离观众,随心所欲,自我解构,隐喻众多。人生如戏,戏如人生。扮演与反扮演,舞台化与实验电影。展现了创作者对作品的自我臆想、陶醉、反思、痛苦。编剧当导演的后果就是主题太大,欲表现的太多以至于电影过于文本化,视觉展示效果不好。想起了《李献计历险记》的差时症。三星半 |
|
戏中戏的设定很烧脑,只看一遍有点看不懂。 |
|
剪辑乱,但乱出了风格;观感漫长,但电影中要表现的人生事实漫长;又点超现实,却又处处脚踏实地;排不完的戏剧很浪漫,看完想哭事实上又找不到具体的哭点是什么。这片挺神的。 |
|
结构上的巅峰之作,《云图》之流和它相比根本不配被称为有结构呀。影片到排戏的段落真是惊喜不断,有文化有情怀,很好看。有能力有机会去玩这样一部电影,真是有些难以想象。能够完成这样影片的导演才配被称为作者呀。层次上的庞大和反向包裹世界、及内部各层的汇通,执行的严谨且丝毫不乱也很可观。 |
|
感觉有点太。。超乎我的智商理解范围了。。。这个微缩纽约真壮观。 |
|
无法用短评来形容。准备好你的耐心和对孤独的认同感,从这里上路吧。 |
|
神作 |
|
颇有当代《八部半》的意味,考夫曼一直在探索复杂的人性,并且擅长打破常规框架和规则,去传达充满内涵的信息。影片通过意识化手法和梦境逻辑去讲述现实的故事,客观时间不断跳跃,主人公Caden内心的时间却是停滞与前行交织。戏剧和现实的互文非常巧妙。Caden这个人物,步入了生命之秋,始终无法逾越自己筑起的高墙,结合PSH的人生经历让人心生唏嘘。主要人物的名字设置颇具深意,Olive这个名字和其形象所代表的生机与Caden所代表的死亡恐惧,正好构成了一组对立面。 |
|
1.剧作之剧作,扮演之扮演;2.解构与提喻;3.寻找和解惑,孤独与死亡。 |
|
kaufman实在太不主流,太大胆,太真实。 |
|
构思巧妙,还不错 |
|
将此片归类为”第一遍没有看懂也不大有兴趣再看一遍若是别人要看可以陪着看一遍的电影“。 |
|
这么好的构思……考夫曼您别亲自上阵该多好。。。所谓各司其所。。人各有志 |
|
请撑完前一个小时. |
|
说实话,我真的看不太懂,也许要到很久很久之后,也许这辈子都不懂了。 |
|
首先,我要给十星;其次,我大概还想再看几遍;剧院里那一场被艾伦安排的葬礼,凯顿看着棚顶倾泻下来的人工假雨,我找不到除了台上这段台词以外更贴合一切的合理说法 |
|
闷死了 |
|
荒诞讽刺无聊有趣:女儿的绿便便、男主的各种怪病(还尿血)和丧失时间感、主动贴上来的红卷发大胸妹、燃烧着的房子、自己就有病的心理医、他爸的小棺材、跟踪他20年的男人(这货孤独得都精分了啊哈哈)、成年的女儿、戏中戏或现实、去前妻家里当不见面的钟点工、扫地老尼、脑内少女的声音…… |
|
9.0;我只有两天,一天用来出生,一天用来死亡 |
|
好难懂的电影,但是演技还是没得说的。everybody is everybody |
|
梦里醒来,收音机在放里尔克的诗。
小女儿在拉绿屎。
打开报纸,品特死了或是荣获诺奖。
被水龙头打破头。
首演之夜,女粉丝想要和你搞车震。
喝了酒就会阳痿。
火宅之中,失火的女人和熄火的你。
喝不喝酒都阳痿。
老婆跑了,荣获麦克阿瑟奖和奖金。
第四堵墙,什么时候搭建又什么时候封顶。
傀儡人生,马尔科维奇扮演马尔科维奇。
改编剧本,既有阴茎又有阴道的怪物。
遁入虚无,电影染上戏剧的梅毒。
入戏太深,直抵建筑师之腹。
请停一下,八又二分之一。
格林纳威,笑而不语。
纽约提喻,是梦 |
|
刻意!太刻意的! |
|
电影不是文学,想表达点儿内涵就必须要用电影自己独有的语法,而不是大段大段的只具有文学属性的台词 |
|
很晦涩 |
|
生活其实就是你不得不去面对发生在你周遭的所有细碎之事。生活其实真的很古怪、奇特和拧巴,同时伴随着所有你能想象到的美好。——又长又难懂,跟《暖暖内含光》完全两种节奏,偶尔冒出的“燃烧的房子”这种创意才能唤起我对剧本的关注…考夫曼还是做他的编剧去吧! |
|
这其实是很久前看过的,大为动容,直到热泪盈眶。这就是创作的过程,开创世纪;然而人不是神,注定被理想和欲望压倒。创作者就在这道沉重的黑色夹缝里向光明攀爬,至死方休。人对抗命运,理想碰击现实。这是希腊神话的悲剧,至悲至纯,惊天动地,但宇宙却依然寂静无声。 |
|
“大家都说没有所谓的命运,有的只是你所创造的东西,即使世界年复一年地转动,你也只是这一秒钟里极小的一块碎片。你们大部分的时间都留在生后或者生前,但当你们活着的时候,你只是徒劳地等待。” 许多作品都选择消解时间轴来说故事,可是这一部消解的是空间和存在主义,生活与戏剧等价模糊,牛逼。 |
|
没看懂,但是还好 |
|
如人生是一场微缩戏剧,只有自己演好自己。 |
|
这部“死气沉沉”的电影,充斥奇妙观感。由一开始,死亡阴影就在逐渐扩大,从身体的病变(脓疮、便血、无唾沫分泌、无泪),伤残(淤青、流血、癫痫、残疾),到衰老,乃至死亡(老死、自杀、他杀),再添上火宅、墓园、无人街的指涉,末世意味油然焚起。Caden从壮年走向暮年的历程,时间总在跳跃,现实交叉幻觉、梦境、戏剧,说话添上日记、便条、画外音,身边人叠加演员、演员的替代,紊乱套着紊乱,庞大的提喻网织了人生种种设定与可能,然后发散开去。孤独、寂寞、疲倦、厌世,心境像过早发黄的日历,一页一页撕得飞快,最终遁入甜美的虚无。四星半。#桃花岛观影团#(女演员阵容格外强。低语者头领笑起来总觉得要使坏) |
|
#083#由排泄物颜色异常引发接二连三到来的疾病,像一场病毒侵蚀机理的瘟疫;中年危机是燃烧的房子,渐渐演变成呛死人的生命无常;再次看到考夫曼在《成为约翰·马尔科维奇》中的戏剧嵌套,从一开始戏剧一层一层包裹生活,到后来二者已经浑然难分,人生如戏。 |
|
工整有余... |
|
虎头蛇尾 |
|
人生究竟是梦还是戏 |
|
你是我心中冉冉升起的新經典。Charlie.Kaufman 不是人。 |
|
很伤感 极端的无奈 有很虚幻 但绝不童话 无与伦比的孤独 |
|
终于自己当导演啦!
出入时空的能力也太强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