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反思战争,没有高大全的英雄主义、没有激烈惊险的战争场面、没有义无反顾的献身精神、没有全面胜利的凯旋之歌,只是一个小小通讯员出于完全的求生本能做出的抵抗,带着些许幸运的成为英雄;但他不在乎这,他只求回家一趟,见见母亲,修修房顶;一路上帮助了战友、邂逅了爱情、认清了真假、可是他才19岁 |
|
看过好多遍,我觉得这是最好的青春片,最美的十九岁,爱情很纯情欲张力也十足,简洁的剧情余韵无穷,催泪效果一流。而且黑白老片的光线往往是最精细的,构图往往是最讲究的,苏联人是真正的艺术家。 |
|
问我爸想看什么,他说只想看打仗的,于是我挑了这部,然后看了半小时他就默默地去洗了睡了…我妈在旁边瞟了一眼说苏联姑娘好美啊,可我想说苏联的军装小伙才是真他妈帅!看到结尾我泪奔了,人家历经千辛万苦才回到家,只能跟妈妈见面几分钟,我呢,回来就只知道烦,真是没良心! |
|
战火燃到家乡,我要上前线,“妈妈,对不起,妈妈,对不起,我一定还会再回来”;亲爱的舒拉,请记下我地址,记得给我写信,这次归途,有你陪伴,真好!战争结束,我来娶你;亲爱的战友,你父亲妻子都好,他们在等你归来。静静小村外,离人归来小路上,芳草萋萋,春去秋来,一位母亲一直在等着儿子归来 |
|
这片子属于看的时候三星看完四星几天后改成五星的东西。。。。越想越难过越想越神作TTATT |
|
阿聊沙你这个傻孩子~快去牵舒拉的手啊~快去~ |
|
李健《一辈子的十分钟》写的就是这个电影。“我一定会回来的,妈妈。”后来再也没回来。 |
|
这才是电影好吗!满分、满分!俄罗斯这个民族的苦难什么时候能到头?真心盼望他们有好日子过。男男女女都像雕塑一样美,摄影、摄像都是教科书级别的。 |
|
我在归来的漫长路上 嗯妈妈/ 你别担心别难过 我想你/ 想念让你的眼中噙满泪花
听我在战火中哼那一首歌/ 穿过那金色的麦田啊一条河/ 我是归来的鸽子哭泣过/ 我亲吻的那村落等待我/ 你可知这颗心从没走远过 |
|
轻快的士兵回乡小调,忧伤被对生活的热爱精心的掩藏,只有爱是推动脚步的唯一理由。 |
|
被感动得不行。士兵回家之途,谱写出的人性赞歌。俄罗斯伟大的文学传统,像一个托尔斯泰的短篇。摄影、配乐都出色。同主旋律电影,俄的自然与中国的虚假形成鲜明对比。好片! |
|
很难接受这样的纯洁美好终止在炮火硝烟中……但即使没有战争,我们大多数人仍会被时光磨尽那种春天特有的朝气。年轻的时候总想快些成熟,羡慕久经世故者的沉着淡然,待到真的习惯了聚散离合喜怒哀乐,才发觉,再也无法像当年那样尽情的爱恨,真切的感到自己活着…… |
|
@俄罗斯大师展 隔了半年就忍不住重刷,不出所料又一次荡涤了我的眼眶和灵魂。最近学了个新词 cheesy detector,这就是那种在cheesy 的这一边游走却从不越界的片子。再说个重刷发现的事,阿廖沙一开始和舒拉开玩笑的时候就说了你以为丢掉的行李会在桥上等你么,半个小时以后舒拉做到了,啊这,看得我的少女心止不住颤动。 // 20200201 阿廖沙,别害怕,火车在上面停下了,他一笑天就亮了。 |
|
社会主义的优秀出品,公路片,没有战争场面的战争片。纯洁质朴的故事简单干净的讲述。真纯,除了纯没有别的话讲。 |
|
4.5;无论是剧本结构还是影像基调都堪称教科书级,黑白光影澄澈而具有质感,犹如诗意优美而不无伤感悲哀的散文诗;摄影美得惊人,几乎能把战场硝烟状拍成水墨画般。以公路片形式描摹战争给普通人带来的深重创伤,阿廖沙先是以旁观角度见证人们的悲欢离合(以两对夫妻的意外结果为例),最终亦以微渺个体之态成为千万个无法归乡者一分子;旅途如战火中短暂的乌托邦,爱情的发生与天成如此美妙,光映照着他们纯真明亮如朝云的眼神和笑容,简直无法相信外面炮声正隆,从误会冰释到携手诉心声,直至最后的告别湮没在火车声中,一首普通士兵的哀歌,爱情与生命皆如朝露,但人们会长久记住他或他们;与母亲的拥抱令人泪目。 |
|
与公路片的精髓有异曲同工之处,当然要比逍遥骑士早上十年,也不属于同一体系。丘赫莱依的镜头风格更倾向于隐而不露,不花哨不刁钻不喧宾夺主平易近人。本片牛逼之处在于无声无息之中便可轻易撩拨内心深处的柔软,结尾远去的汽车与母亲的背影,呼应到开头早已点明的结局,哥的泪点被精准戳中,内牛满面 |
|
黑白的苏联老电影却出乎我意料的好看,故事丰富有趣感人,一路上士兵收获了友情爱情,当了“英雄”,却只和母亲短暂见面。。镜头继承了学院派的精髓,开场坦克追逐戏倒挂的镜头,爱情中主角的柔光镜头甚至充满了好莱坞俊男美女式的暧昧。值得一提的是影片对于背景声的运用,出现消失都极具煽情效果。 |
|
不得不佩服編劇,讓電影裡所有的燦爛所有的遺憾,都發生在情理之中。原以為50年代的蘇聯電影肯定跟大陸電影差不多,撐死人種占點兒優勢,誰知道這劇情越展開越美好最後完全就公路冒險外加小清新范兒而且主角還活得很有追求!最後…這男孩真是帥慘了帥慘了帥慘了!全無死角地逆天地帥!TT口TT) |
|
彰显了大俄罗斯民族丰厚的人文底蕴;讴歌了普通人的美好人性;反思了战争与人性的冲突;影片黑白影像丰富的层次感如果不是超越至少可媲美于最好的好莱坞黑白影片。堪称世界电影115年来的最优秀影片之一。 |
|
抛开它现在来看不甚讨喜的意识形态气息,[士兵之歌]本质是一部根正苗红的公路片。不知道为什么,前苏的主旋律片总让人折服于它变态级的摄影。本片无论是大特写中近景还是远景、镜头是静止还是运动,其构图和调度都天衣无缝,每一帧画面都是美的。特别是爱情戏和结尾母亲的奔跑蒙太奇,简直动人于无形 |
|
无尽的白桦林,承受不住恋人们的凝望与热泪。来不及说的告别,还有没有说出口的爱。每个陌生人都那么熟悉,他们从彼此身上看到的是被战争夺走的家人——我们的邻居,战友,兄弟,亲人,爱人,孩子,父亲和母亲。在白色的花丛中,乌克兰人沉沉安眠于异乡,在金色的田野中,阿廖沙大喊着他一定会回来。 |
|
难以置信的出色,并和早两年问世的《雁南飞》形成一种视角上的精妙呼应(男性与女性/士兵与平民)。同样有相当细腻、诗意的摄影,《士兵之歌》当真是一首紧凑的叙事曲:事先张扬的死亡在结尾等待年轻人,但他却在开头的以卵击石中死里逃生;在这场被意外批准的探亲之旅中,他被好奇、善心和爱欲驱使,投入后方广阔的生活图景,被催促着体验向未来预支的可能性。它是如此朴素、美好,因而令人无比心碎,也让我重新领悟到,电影是一场与时间的赛跑——当电影中的男孩历尽艰辛奔向母亲身边,电影本身也历久弥新,不断征服观众的生命。 |
|
至今看过最棒的战争写意 纯真到再无可及 苦难有时也代表着再也不会经历到的特殊和美好时刻 这些竟是达到一个接近完美标准的艰途 珍惜所有经历的 不曾拥有的 曾拥有复又失去的 悲伤也好幸福也好 一切即是最好的安排 |
|
8/10。苏联新浪潮简单明朗地表现战争考验下的普通人形象将长久散发光辉,片头从母亲凝望远方的眼睛特写浮现輾压大地的敌军坦克,坦克追逐身影渺小的阿廖沙时镜头倒拍,天旋地转衬托出士兵逃生的心理体验,当阿廖沙在弹坑的炮前仰起头反击,一个经历战争洗礼的青涩面孔初次展现。当阿廖沙造访背叛前线丈夫的妻子,他连包香皂都没留下,愤愤离开配有钢琴、茶具的豪华公寓,他经过妻子无奈的神情和楼梯上孩子吹的肥皂泡破碎,苏联人忠于爱情的高尚品质被战争年代摧毁。真正动容的落在了结尾,阿廖沙塔车寻母和母亲跑过田野的对切镜头动态十足,卡车鸣起的喇叭让母亲抓紧时间抱住阿廖沙、亲手把黑头巾围在母亲身上,一种说不出的惆怅。对情欲启蒙的描写非常含蓄,像是稻草堆中躲藏车厢检查的拥抱、叠印镜头随着清洗的双脚上拉至舒拉上半身,情绪温柔地流露。 |
|
少男、少女在火车上的时光真美,美得像青春,清澈易碎,美得像初恋,转瞬即逝,本片可以和米哈依尔·卡拉托佐夫1957年的金棕榈佳片《雁南飞》一起观赏,都是浪漫主义战争片。前苏联电影影响了很多国人的童年、少年时光,比如拍出《太阳照常升起》的姜文,写了《白桦林》的朴树…… |
|
母亲如殉道者一般瞭望道路的尽头,想要捕捉儿子的影子,同样的场景分设在开端与结局形成闭环,沉重的悲伤得以唤起。无论是母子分别,还是爱情的走失,亦或是阿廖沙后来的死亡,《士兵之歌》的结局毫无疑问是悲惨的,但影片却始终以乐观轻盈的姿态进行,如此一来,在乐与悲的交织下,我们的情感被充分地调动。影片不乏许多经典片段:开头坦克追逐士兵的画面颠倒,战争的压迫感与天旋地转而无处可逃的窒息感扑面而来;后期梦幻蒙太奇展示阿廖沙和舒拉分别后的遐想,天真而纯洁的爱情令人惋惜;结尾母亲高呼着“阿廖沙”狂奔在广阔的麦田之中,终于母子得以紧紧相拥,用尽全身的力气好似不能再见,爱的力量在此刻宣泄,这是影史最真诚而动人的团聚时刻。《士兵之歌》是苏联新浪潮代表作,其本质上是一部苦乐参半的公路电影,是理想主义与英雄主义的颂歌。 |
|
哭了大半场,一旦电影的主题是战争与爱情,我的泪点就降至零下。我敢打赌,将军目送阿廖沙离开时,脑中所想的一定是:“这是他最后一次回家了,这可怜而快乐的年轻人。”烽火中,他俩是多么最纯真的一对儿,只有死亡能将他们分开。于是他们分开了。而我的安德烈,他已经成为了别人的阿廖沙。 |
|
75/100 Clouds and bubbles, youth oh youth. 其实是一部关于年轻人的电影嘛,遭遇特殊年代与陌生人的一系列偶然的联结,必须即时地做出判断:立刻奔跑,或者错过的将越来越多。能做出这样立刻决断的人物必然也是个理想主义者,虽然理想主义者有时可能成为英雄。电影应该在那些云朵、天空做更多的停留,或者让观众更加注意到那些易碎的泡泡,也许等待比追赶更适合作为战时的个体对时间的感知,也应该对这样的理想主义者带有谨慎的怀疑态度。又或者,干脆做出更强的音乐性和非现实感,不然我总想起小时候在操场上看的露天革命电影,香皂易逝,而现在只会提醒自己警觉短暂的共情。@武汉俄罗斯影展 |
|
这个时期的苏联电影实在太出色了,影片对战争场面着墨极少(除了开头那段),但通过阿廖沙的视角,塑造了一幅战争背景下苏联民众群像,有喜有悲,如此细致且全方位的描写与导演丘赫莱依的战争经历不无关系。与少女火车分别那段被感动到了,结尾与母亲的差点错过不亚于“最后一分钟营救”造成的紧张感。 |
|
阿辽莎生死关头以命换取的两天回家探亲时间,却被路上的行程耽误的所剩无几。阿辽沙与舒拉的邂逅是电影最动人的篇章,再艰辛的旅程,再艰难的战争都因为爱情变得美好。虽是战争题材的电影,但美好的爱情冲走战争的阴霾。 |
|
阿廖沙归家公路片,以小观大。真是些清新单纯的日子,old golden days,就像阿廖沙的那个演员,不论是为姑娘打水还是追汽车,都跑起来飞快。死宅如我,哪怕年轻的时候好像也没身轻如燕过……这部电影算是表达了人类的永恒情感吧。 |
|
只要你还活着,就是最好的。战争中的爱情永远简单而纯粹,有时又无奈而卑微。
阿廖沙,如果你还活着,会找到那位漂亮的舒拉吗?那位在恐惧的时候会大喊“mama”的可爱女孩。
战火岁月中,总有无数个这样的悲情故事在重复着,总有无数个母亲在村口的小路等待自己爱子的归来... |
|
#电影资料馆 永远会被如此朴素的情感所打动。一部关于士兵的电影,居然可以把爱情、友情与亲情融合得如此到位,达到了某个国家永远望尘莫及的高度。士兵的回家之旅不仅仅只是一场与母亲的重逢,也是回归社会,对现实生活的再探索历程。有很多细节加深了情感的真实性。残疾士兵与妻子远去时,拐杖不小心绊到了妻子的腿,从此不再需要携手,也能够继续同行。卓娅与阿廖沙时隔多年的相见,能看到卓娅对他产生了极大的陌生感。女性不再是被男性转让的工具,即便在战争年代,她们也能够发出自己的声音,残疾士兵的妻子坚持所爱,舒拉对阿廖沙的信任,甚至是那位出轨的妻子,都是鲜活的真正的人。最后短暂的拥抱是无声的,他依旧是士兵,但不再普通。镜头语言继承了苏联的精神,倾斜、倒转以及仰视的运用与光影的各种变化,强化了全片的情感基调。 |
|
男女主角都太可爱太好看了。公路之旅就是会遇到很多注定要说再见的人,短暂但十分美好。最后妈妈飞奔来看儿子的那段好心酸。可能是最早的也是最好的公路电影了。 |
|
纯情啊,当时的人都是这么的简单,都一根筋的脑子,就是这么的淳朴善良... 男主也真是好运,能最终见到自己的母亲,这感人得差点把我感动哭了.....DAAAAAAAAAAAAAAMN...所以演员的表演都是这么的简洁有力,苏联的旧时代影片真是很有一套,有思想,有底蕴。5星推荐。 |
|
俄罗斯双子座导演格利高利·丘赫莱依的作品,第13届金棕榈奖提名影片。一个普通士兵的两天,一个非战争场景的小视角,一条真正的归乡路。乌克兰,绝对的美女国度,黑白影像里,水灵的大眼睛,每一帧都是那样干净纯粹的美。“当我说我没有其他人时,我其实爱上了你。” |
|
“当我告诉你我没有意中人时,我就是爱上你了…” 竟然是部浪漫公路片,辽阔的俄罗斯,让阿廖沙快快回家吧! |
|
美的心碎。当天空升腾起巨大的云雾征象,当前行列车卷起的风吹乱情人的发丝,当士兵睫毛的暗影映在年轻的脸颊上,我多么希望那些眼泪与离别从此不再需要。十九岁的阿廖沙,他是一个普通的士兵,他是最善良正直的青年。 |
|
叙事铺垫的节奏一流,男主节外生枝充满变数的归程,始终牵绊着观者的情绪导向,又在过程中精妙嵌入主旨:战争如此残酷,葬送湮灭青春、生命、爱情、亲情的美好。故事流畅自如,情感诚挚纯净。记忆里永远珍藏着士兵的青春:水般澄澈,山般葱茏。 |
|
9.14俄罗斯珍藏电影展@颐堤港。阿廖沙打动人的地方是他的笨拙、善良和纯真。这部电影也是。命运既已被预告,最后的拥抱就格外沉重。屋顶终究没有补,给舒拉的告白也没有讲出口,“我一定会回来的”将永远回荡在田野上,和妈妈的心头。战争将普通人的生活碾得粉碎,留下一地难以收拾的刻骨遗憾。之前很喜欢的Зара那首《Алеша》,应该就是缅怀这部电影的主人公,和卫国战争中牺牲的千千万万个阿廖沙吧。摄影富于诗性又不失生活的质朴,长镜和蒙太奇都恰到好处,毫无炫技地为剧情服务。 |
|
这propaganda好得过分了,因为就算知道是propaganda,但还是human beings,tho idealistic,只再多一步就成了大兄弟假人凝视。 |
|
这部电影就男主一样,有点笨拙,但又纯真,你会原谅他所有瑕疵,忽略他所有的技巧,然后被里面的情感深深感动的电影。没有战争片惯常的宏大叙事,而是聚焦一个士兵的回家路,一个真诚善良的十九岁的普通士兵,见证了世间的现实,邂逅了美妙的爱情,却没有时间为母亲修修屋顶;而公路片的模式也将战争的残酷,以及人性的光辉善良在这一路展现出来,接受“贿赂”的士兵,出轨的妻子,“撒谎”的父亲,两天没闭眼的奶奶,一直担心被送去监狱又等到最后一刻的司机;而这既是战争片,又是青春爱情片,车厢的偶遇,草堆的拥抱,车站的重聚,没有表达出来的心意,两人关系的塑造以及情绪的推进都让人感受都爱情的美好(而在战争的大背景中这种反差的冲击力更强),奔跑的母亲,匆匆一面后的相拥,没能兑现的承诺,结局前置更是增加了悲凉与宿命感。8.6 |
|
诗一般的电影,满屏涌动的麦浪、烽烟和发丝,看得人魂飞天外。阿廖沙和舒拉在火车上对望的烟雾叠化,在明明最污浊的环境里拍出了最青春的诗意。是冒险片也是公路片,主旋律宣教的意图隐藏在公民美德的价值判断背后,也体现在遍地好人好事嫉恶如仇的社会风气上。第一次见识反坦克枪的威力。从战友出轨妻子处取回肥皂送老爹,铁道桥上的重逢,与母亲乍见惜别……经典段落实在太多。 |
|
一想到每个在战场上牺牲的战士都是阿廖沙就心脏抽搐…… |
|
一个士兵在战争中的回家探亲之路,如此曲折起伏,又如此纯粹动人,从假期获批到沿途所有的相遇离别到重聚即是分手的结局,其中所有的喜忧哀乐都丰沛而自然,直面苦难众生但并不苦大仇深,希望与乐观贯穿始终,观感是愉悦的感动。这是拥有天使之心与面容的主人公的功劳,也是流畅诗意镜头剪辑的功劳,互生爱慕之情的青春男女在火车上的对视、错失表达爱意机会后最后的告别与挽留被火车汽笛声吞没(私人感情消声于大时代)、母亲田间不顾一切的奔跑、残疾军人最后一镜才显露的断腿、送肥皂前一触即破的肥皂泡,等等等等,拍出了节奏韵律与回响,终成士兵之“歌”。 |
|
注意到萨沙单杀两辆坦克而拒绝嘉奖的有趣理由,开始意识到电影无关某种英雄主义的声张。然后你随着他的回乡路而一路体验,注意到他如何“粗暴”地给女孩子披上大衣扮军属,他如何犹疑地离开又坚决地返身取回战友的礼物,他如何明知是背叛却隐忍地答应辛酸的谎言,你会开始为他的精神劲儿而会心地笑,意识到这是一个多么棒、多么可亲可爱的小伙子。然后你突然意识到,你已经在一开始,就被告知,他已经牺牲了;于是从那一刻起,直到最后,都是含着眼泪看完的。
又想起来拖着破烂的布鞋而淌夜雨几个小时只为与伙伴会和的廖沙,过着我们这个时代里不会有人尝试的真诚、热烈的生活,最后同样倒在纳粹的屠刀下。也许我撇开书本电脑,走出室内,会发现外面照样是天朗气清,阳光强烈;但是内心深处感受到的那种忧伤情绪与遗憾感觉,可能永远也不会消失了。 |
|
一个普通的士兵,一群普通的人。最喜欢的苏联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的一个时期,诚实敏感,温柔宽厚,形式技巧也都已经十分成熟。和意大利新现实主义本质相通,这种真正“关心人类”的品质让人满是敬意。 |
|
修复版画质感人,散文诗般的意境,情真意切的“回乡小曲”,散场后仍然回味无穷。观影过程中脑海不断回想一句名言,“一个士兵要不战死沙场,便是回到故乡。”,在阿廖沙的归乡之路上,充满了成长的甜蜜与酸涩,他曾帮助过对生活绝望的伤残士兵,邂逅过真诚美好的爱情,让一位老父亲知道自己儿子还活着,拯救了一车厢旅客的生命,最后也幸运地回到家见了母亲最后一面,虽然时间太短却已弥足珍贵……他的眼里有一片纯粹的海,世界闪耀着琥珀色的蓝。尽管开篇旁白早已剧透了结局,但大多数观众的心中或许是知足而宽慰的吧?作为一个前线作战的士兵,19岁的阿廖沙已经是十分幸运的了,毕竟还有无数战士没有这样的宝贵机会,他们只能心怀思念一路向前,最终将青春与生命埋葬在了沙场,从此再也没能涉足故土再见亲人们一面。#俄罗斯珍藏电影展2021# |
|
生活多美好,生命多短暂。年轻的他们还有很多事情要做,还有亲人家中守望,还有朋友等待相识,还有理想尚未实现。苍茫大地,白桦如林,他们兴奋的奔跑,寂静的消失,如珍贵春风,也如渺渺野草。越来越相信,美好的东西总是最简单,然简单也难。 |
|
1959年的老电影,苏联新浪潮代表作之一,豆瓣评分9.1。公路片的形式,爱情片的模样,战争片的主题。给普通士兵的颂歌,干净的惆怅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