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看过好多遍,我觉得这是最好的青春片,最美的十九岁,爱情很纯情欲张力也十足,简洁的剧情余韵无穷,催泪效果一流。而且黑白老片的光线往往是最精细的,构图往往是最讲究的,苏联人是真正的艺术家。 |
|
问我爸想看什么,他说只想看打仗的,于是我挑了这部,然后看了半小时他就默默地去洗了睡了…我妈在旁边瞟了一眼说苏联姑娘好美啊,可我想说苏联的军装小伙才是真他妈帅!看到结尾我泪奔了,人家历经千辛万苦才回到家,只能跟妈妈见面几分钟,我呢,回来就只知道烦,真是没良心! |
|
战火燃到家乡,我要上前线,“妈妈,对不起,妈妈,对不起,我一定还会再回来”;亲爱的舒拉,请记下我地址,记得给我写信,这次归途,有你陪伴,真好!战争结束,我来娶你;亲爱的战友,你父亲妻子都好,他们在等你归来。静静小村外,离人归来小路上,芳草萋萋,春去秋来,一位母亲一直在等着儿子归来 |
|
这片子属于看的时候三星看完四星几天后改成五星的东西。。。。越想越难过越想越神作TTATT |
|
阿聊沙你这个傻孩子~快去牵舒拉的手啊~快去~ |
|
反思战争,没有高大全的英雄主义、没有激烈惊险的战争场面、没有义无反顾的献身精神、没有全面胜利的凯旋之歌,只是一个小小通讯员出于完全的求生本能做出的抵抗,带着些许幸运的成为英雄;但他不在乎这,他只求回家一趟,见见母亲,修修房顶;一路上帮助了战友、邂逅了爱情、认清了真假、可是他才19岁 |
|
4.5;无论是剧本结构还是影像基调都堪称教科书级,黑白光影澄澈而具有质感,犹如诗意优美而不无伤感悲哀的散文诗;摄影美得惊人,几乎能把战场硝烟状拍成水墨画般。以公路片形式描摹战争给普通人带来的深重创伤,阿廖沙先是以旁观角度见证人们的悲欢离合(以两对夫妻的意外结果为例),最终亦以微渺个体之态成为千万个无法归乡者一分子;旅途如战火中短暂的乌托邦,爱情的发生与天成如此美妙,光映照着他们纯真明亮如朝云的眼神和笑容,简直无法相信外面炮声正隆,从误会冰释到携手诉心声,直至最后的告别湮没在火车声中,一首普通士兵的哀歌,爱情与生命皆如朝露,但人们会长久记住他或他们;与母亲的拥抱令人泪目。 |
|
李健《一辈子的十分钟》写的就是这个电影。“我一定会回来的,妈妈。”后来再也没回来。 |
|
这才是电影好吗!满分、满分!俄罗斯这个民族的苦难什么时候能到头?真心盼望他们有好日子过。男男女女都像雕塑一样美,摄影、摄像都是教科书级别的。 |
|
我在归来的漫长路上 嗯妈妈/ 你别担心别难过 我想你/ 想念让你的眼中噙满泪花
听我在战火中哼那一首歌/ 穿过那金色的麦田啊一条河/ 我是归来的鸽子哭泣过/ 我亲吻的那村落等待我/ 你可知这颗心从没走远过 |
|
轻快的士兵回乡小调,忧伤被对生活的热爱精心的掩藏,只有爱是推动脚步的唯一理由。 |
|
社会主义的优秀出品,公路片,没有战争场面的战争片。纯洁质朴的故事简单干净的讲述。真纯,除了纯没有别的话讲。 |
|
抛开它现在来看不甚讨喜的意识形态气息,[士兵之歌]本质是一部根正苗红的公路片。不知道为什么,前苏的主旋律片总让人折服于它变态级的摄影。本片无论是大特写中近景还是远景、镜头是静止还是运动,其构图和调度都天衣无缝,每一帧画面都是美的。特别是爱情戏和结尾母亲的奔跑蒙太奇,简直动人于无形 |
|
被感动得不行。士兵回家之途,谱写出的人性赞歌。俄罗斯伟大的文学传统,像一个托尔斯泰的短篇。摄影、配乐都出色。同主旋律电影,俄的自然与中国的虚假形成鲜明对比。好片! |
|
很难接受这样的纯洁美好终止在炮火硝烟中……但即使没有战争,我们大多数人仍会被时光磨尽那种春天特有的朝气。年轻的时候总想快些成熟,羡慕久经世故者的沉着淡然,待到真的习惯了聚散离合喜怒哀乐,才发觉,再也无法像当年那样尽情的爱恨,真切的感到自己活着…… |
|
8/10。苏联新浪潮简单明朗地表现战争考验下的普通人形象将长久散发光辉,片头从母亲凝望远方的眼睛特写浮现輾压大地的敌军坦克,坦克追逐身影渺小的阿廖沙时镜头倒拍,天旋地转衬托出士兵逃生的心理体验,当阿廖沙在弹坑的炮前仰起头反击,一个经历战争洗礼的青涩面孔初次展现。当阿廖沙造访背叛前线丈夫的妻子,他连包香皂都没留下,愤愤离开配有钢琴、茶具的豪华公寓,他经过妻子无奈的神情和楼梯上孩子吹的肥皂泡破碎,苏联人忠于爱情的高尚品质被战争年代摧毁。真正动容的落在了结尾,阿廖沙塔车寻母和母亲跑过田野的对切镜头动态十足,卡车鸣起的喇叭让母亲抓紧时间抱住阿廖沙、亲手把黑头巾围在母亲身上,一种说不出的惆怅。对情欲启蒙的描写非常含蓄,像是稻草堆中躲藏车厢检查的拥抱、叠印镜头随着清洗的双脚上拉至舒拉上半身,情绪温柔地流露。 |
|
少男、少女在火车上的时光真美,美得像青春,清澈易碎,美得像初恋,转瞬即逝,本片可以和米哈依尔·卡拉托佐夫1957年的金棕榈佳片《雁南飞》一起观赏,都是浪漫主义战争片。前苏联电影影响了很多国人的童年、少年时光,比如拍出《太阳照常升起》的姜文,写了《白桦林》的朴树…… |
|
75/100 Clouds and bubbles, youth oh youth. 其实是一部关于年轻人的电影嘛,遭遇特殊年代与陌生人的一系列偶然的联结,必须即时地做出判断:立刻奔跑,或者错过的将越来越多。能做出这样立刻决断的人物必然也是个理想主义者,虽然理想主义者有时可能成为英雄。电影应该在那些云朵、天空做更多的停留,或者让观众更加注意到那些易碎的泡泡,也许等待比追赶更适合作为战时的个体对时间的感知,也应该对这样的理想主义者带有谨慎的怀疑态度。又或者,干脆做出更强的音乐性和非现实感,不然我总想起小时候在操场上看的露天革命电影,香皂易逝,而现在只会提醒自己警觉短暂的共情。@武汉俄罗斯影展 |
|
#电影资料馆 永远会被如此朴素的情感所打动。一部关于士兵的电影,居然可以把爱情、友情与亲情融合得如此到位,达到了某个国家永远望尘莫及的高度。士兵的回家之旅不仅仅只是一场与母亲的重逢,也是回归社会,对现实生活的再探索历程。有很多细节加深了情感的真实性。残疾士兵与妻子远去时,拐杖不小心绊到了妻子的腿,从此不再需要携手,也能够继续同行。卓娅与阿廖沙时隔多年的相见,能看到卓娅对他产生了极大的陌生感。女性不再是被男性转让的工具,即便在战争年代,她们也能够发出自己的声音,残疾士兵的妻子坚持所爱,舒拉对阿廖沙的信任,甚至是那位出轨的妻子,都是鲜活的真正的人。最后短暂的拥抱是无声的,他依旧是士兵,但不再普通。镜头语言继承了苏联的精神,倾斜、倒转以及仰视的运用与光影的各种变化,强化了全片的情感基调。 |
|
俄罗斯双子座导演格利高利·丘赫莱依的作品,第13届金棕榈奖提名影片。一个普通士兵的两天,一个非战争场景的小视角,一条真正的归乡路。乌克兰,绝对的美女国度,黑白影像里,水灵的大眼睛,每一帧都是那样干净纯粹的美。“当我说我没有其他人时,我其实爱上了你。” |
|
“当我告诉你我没有意中人时,我就是爱上你了…” 竟然是部浪漫公路片,辽阔的俄罗斯,让阿廖沙快快回家吧! |
|
9.14俄罗斯珍藏电影展@颐堤港。阿廖沙打动人的地方是他的笨拙、善良和纯真。这部电影也是。命运既已被预告,最后的拥抱就格外沉重。屋顶终究没有补,给舒拉的告白也没有讲出口,“我一定会回来的”将永远回荡在田野上,和妈妈的心头。战争将普通人的生活碾得粉碎,留下一地难以收拾的刻骨遗憾。之前很喜欢的Зара那首《Алеша》,应该就是缅怀这部电影的主人公,和卫国战争中牺牲的千千万万个阿廖沙吧。摄影富于诗性又不失生活的质朴,长镜和蒙太奇都恰到好处,毫无炫技地为剧情服务。 |
|
诗一般的电影,满屏涌动的麦浪、烽烟和发丝,看得人魂飞天外。阿廖沙和舒拉在火车上对望的烟雾叠化,在明明最污浊的环境里拍出了最青春的诗意。是冒险片也是公路片,主旋律宣教的意图隐藏在公民美德的价值判断背后,也体现在遍地好人好事嫉恶如仇的社会风气上。第一次见识反坦克枪的威力。从战友出轨妻子处取回肥皂送老爹,铁道桥上的重逢,与母亲乍见惜别……经典段落实在太多。 |
|
@俄罗斯大师展 隔了半年就忍不住重刷,不出所料又一次荡涤了我的眼眶和灵魂。最近学了个新词 cheesy detector,这就是那种在cheesy 的这一边游走却从不越界的片子。再说个重刷发现的事,阿廖沙一开始和舒拉开玩笑的时候就说了你以为丢掉的行李会在桥上等你么,半个小时以后舒拉做到了,啊这,看得我的少女心止不住颤动。 // 20200201 阿廖沙,别害怕,火车在上面停下了,他一笑天就亮了。 |
|
一想到每个在战场上牺牲的战士都是阿廖沙就心脏抽搐…… |
|
与公路片的精髓有异曲同工之处,当然要比逍遥骑士早上十年,也不属于同一体系。丘赫莱依的镜头风格更倾向于隐而不露,不花哨不刁钻不喧宾夺主平易近人。本片牛逼之处在于无声无息之中便可轻易撩拨内心深处的柔软,结尾远去的汽车与母亲的背影,呼应到开头早已点明的结局,哥的泪点被精准戳中,内牛满面 |
|
生活多美好,生命多短暂。年轻的他们还有很多事情要做,还有亲人家中守望,还有朋友等待相识,还有理想尚未实现。苍茫大地,白桦如林,他们兴奋的奔跑,寂静的消失,如珍贵春风,也如渺渺野草。越来越相信,美好的东西总是最简单,然简单也难。 |
|
黑白的苏联老电影却出乎我意料的好看,故事丰富有趣感人,一路上士兵收获了友情爱情,当了“英雄”,却只和母亲短暂见面。。镜头继承了学院派的精髓,开场坦克追逐戏倒挂的镜头,爱情中主角的柔光镜头甚至充满了好莱坞俊男美女式的暧昧。值得一提的是影片对于背景声的运用,出现消失都极具煽情效果。 |
|
1950s 苏联电影,比《雁南飞》分高,觉得雁南飞更好哎。士兵真的是好士兵,结尾旁白削弱电影的悲伤,略一丝丝宣传那味儿。不过这样的宣传我是接受的,毕竟要我我也会爱上这个士兵么。看到友邻说表演略程式化,那个妹子确实有点,比较雁南飞就很不同。(但妹子真的超好看)令我有印象的是电影如何串联故事并塑造人物,看似情节散漫实际戏剧性很强。火车上执行任务的小士兵喜剧色彩让人印象深刻,群像人物的细节,如阿廖沙在火车上的两次群像。 原创剧本奖就很灵性👀 |
|
用与战争无关的士兵休假日常来讴歌俄罗斯的「雷锋精神」与伟大的爱国主义,如今却更多了反战的思考,究竟是何种力量让善良无辜的人们去死,让家庭破裂,让母亲绝望,这个世界难道真的有「正义的战争」或者「战争中的正义方」吗? |
|
不得不佩服編劇,讓電影裡所有的燦爛所有的遺憾,都發生在情理之中。原以為50年代的蘇聯電影肯定跟大陸電影差不多,撐死人種占點兒優勢,誰知道這劇情越展開越美好最後完全就公路冒險外加小清新范兒而且主角還活得很有追求!最後…這男孩真是帥慘了帥慘了帥慘了!全無死角地逆天地帥!TT口TT) |
|
彰显了大俄罗斯民族丰厚的人文底蕴;讴歌了普通人的美好人性;反思了战争与人性的冲突;影片黑白影像丰富的层次感如果不是超越至少可媲美于最好的好莱坞黑白影片。堪称世界电影115年来的最优秀影片之一。 |
|
#CGV影展。也算是公路片了。倒叙开篇,作了悲剧预设,却很快被阿廖沙的勇敢、纯真、善良打动。再次感叹人在战争中的渺小,一份刚萌芽的爱情可能要就此画上句话,历尽艰难才见到的妈妈也只能见到短暂那么一面。战争当前,士兵永远只有“士兵”这个身份,而不再拥有“自己”,多可悲。 |
|
无尽的白桦林,承受不住恋人们的凝望与热泪。来不及说的告别,还有没有说出口的爱。每个陌生人都那么熟悉,他们从彼此身上看到的是被战争夺走的家人——我们的邻居,战友,兄弟,亲人,爱人,孩子,父亲和母亲。在白色的花丛中,乌克兰人沉沉安眠于异乡,在金色的田野中,阿廖沙大喊着他一定会回来。 |
|
难以置信的出色,并和早两年问世的《雁南飞》形成一种视角上的精妙呼应(男性与女性/士兵与平民)。同样有相当细腻、诗意的摄影,《士兵之歌》当真是一首紧凑的叙事曲:事先张扬的死亡在结尾等待年轻人,但他却在开头的以卵击石中死里逃生;在这场被意外批准的探亲之旅中,他被好奇、善心和爱欲驱使,投入后方广阔的生活图景,被催促着体验向未来预支的可能性。它是如此朴素、美好,因而令人无比心碎,也让我重新领悟到,电影是一场与时间的赛跑——当电影中的男孩历尽艰辛奔向母亲身边,电影本身也历久弥新,不断征服观众的生命。 |
|
#2020上海俄罗斯影展#可能是最“古典”最纯粹的那种片子,简直让人想念起那首从前慢,从前的电影,人也简单,情感也简单,故事情节转折也简单。。人物一出现,你就知道他们要干啥。。但也因为简单所以纯粹所以动人啊,更不用说配乐、摄影、光影画面的极致审美了,还有男女主角这种纯澈的青春气息太迷人太到位了,在满屏幕奔跑的时候我整个人都苏俄了!最后见母亲的几分钟处理得也很好,真的是主旋律得太成功了,42同学说,我们就不可能把雷锋的故事拍这么动人,深以为然。。@上海大光明 |
|
至今看过最棒的战争写意 纯真到再无可及 苦难有时也代表着再也不会经历到的特殊和美好时刻 这些竟是达到一个接近完美标准的艰途 珍惜所有经历的 不曾拥有的 曾拥有复又失去的 悲伤也好幸福也好 一切即是最好的安排 |
|
由著名导演格利高利·丘赫莱依执导的苏联现实主义电影杰作《士兵之歌》,荣获1962年第34届奥斯卡金像奖最佳原创剧本提名,入围1960年第13届戛纳电影节金棕榈奖,并获得1962年第15届英国电影和电视艺术学院奖电影奖-最佳影片等多项大奖。© |
|
哭了大半场,一旦电影的主题是战争与爱情,我的泪点就降至零下。我敢打赌,将军目送阿廖沙离开时,脑中所想的一定是:“这是他最后一次回家了,这可怜而快乐的年轻人。”烽火中,他俩是多么最纯真的一对儿,只有死亡能将他们分开。于是他们分开了。而我的安德烈,他已经成为了别人的阿廖沙。 |
|
这个时期的苏联电影实在太出色了,影片对战争场面着墨极少(除了开头那段),但通过阿廖沙的视角,塑造了一幅战争背景下苏联民众群像,有喜有悲,如此细致且全方位的描写与导演丘赫莱依的战争经历不无关系。与少女火车分别那段被感动到了,结尾与母亲的差点错过不亚于“最后一分钟营救”造成的紧张感。 |
|
给我的感觉:很高尚,也很生硬。他想回家的意愿强弱完全是按剧情需要疯狂波动的,这点让我很难受,打动不了我 |
|
最大的亮点是摄影,特别是坦克追踪的倒拍画面.那条无尽的路是<我的父亲母亲>的源头.情节可以写得更好,不去珍惜看母亲的时间而去做那么多任何时候都可以做的杂事使得剧情并不可信,影响了观影. |
|
和阿巴斯异曲同工,从一个士兵的归乡之路开始,用诗意的画卷式叙事和图景展示了战时状态下不同阶层平民们的生活,富人房子被炸了,依然是富人,穷人则只会更穷。战争中的爱情拍的太美了,摄影和剪辑以及配乐的完美融合。个体的命运在特殊时代下的悲欢离合,念念不忘,必有回响。#CGV |
|
黑白质感那纯净古朴的美,难以描述。那块不给妻子的香皂,给了父亲;那个没有给女孩的吻,送给了母亲。那个大桥之上的镜头,看一眼就知道会是经典。 |
|
阿辽莎生死关头以命换取的两天回家探亲时间,却被路上的行程耽误的所剩无几。阿辽沙与舒拉的邂逅是电影最动人的篇章,再艰辛的旅程,再艰难的战争都因为爱情变得美好。虽是战争题材的电影,但美好的爱情冲走战争的阴霾。 |
|
离家成长故事,人情炎凉,爱国与爱情……关于苏联卫国战争的主旋律影片,却感人至深,不是因为宏大的战争场面或口号一般的呐喊,不是高大全的人物,不是脱去性的同志友谊。它讲述的是战争中国民的遭遇和心理,以一位战争英雄见证,参战或务农,关注着前线战况,想念着自己的亲人。一个男人因在战争中失去腿而徘徊不敢回家,一个士兵靠着留平民上军用货车而收贿,一个女人因丈夫在前线一去不返而实际改嫁,一个女孩编了去看望受伤住院的未婚夫故事……战争带来存在的危机,你为谁而活,这信念或强大或脆弱,因动荡年代随时而至的变数。细腻,温柔,纠结的情感伴随着主角来到火车经过广袤土地的每一个站台。舒拉真的是最清纯可爱的银幕形象。坦克碾过摄像机,360°旋转倒摄,摇拉移镜头,雕塑一般倾听广播的人像,泥泞中陷落的卡车,雏菊田的少女,蒙太奇 |
|
阿廖沙归家公路片,以小观大。真是些清新单纯的日子,old golden days,就像阿廖沙的那个演员,不论是为姑娘打水还是追汽车,都跑起来飞快。死宅如我,哪怕年轻的时候好像也没身轻如燕过……这部电影算是表达了人类的永恒情感吧。 |
|
只要你还活着,就是最好的。战争中的爱情永远简单而纯粹,有时又无奈而卑微。
阿廖沙,如果你还活着,会找到那位漂亮的舒拉吗?那位在恐惧的时候会大喊“mama”的可爱女孩。
战火岁月中,总有无数个这样的悲情故事在重复着,总有无数个母亲在村口的小路等待自己爱子的归来... |
|
相比于《雁南飞》和《伊万的童年》,故事和语言都更朴素(当然也有动人之美),意识形态上也更为单纯。但这种单纯的人道主义赞歌难道真的不用接受党性的煎烤乜?(160530)看周老师电影课,举母亲奔跑一场阐述运动,谈及此片当年作为文艺反修的专题片放映,作协一场由周放映,听到有人哭。 |
|
8.0/10。①士兵短暂休假回家乡去见母亲,路上遇到了各种各样被战争影响的人,还与一位同样去探亲的女生有过短暂的相爱,最终他成功与母亲重聚,但时间只有很短他就又回到了战场。后来战死。②不论是高水平的摄影(布光/构图)还是丝滑优美的高水准运镜/场面调度(虽然不是最强那档)都很好地营造了优美而悲伤的诗意;车窗外白桦林风景+闪回的女孩面孔的那段双重曝光极具情绪感染力。③男主的角色塑造空中楼阁,仿佛不食人间烟火,他从不彷徨、永远坚定永远理想主义(《雁南飞》就好很多),而且影片也没解释这种奇特的性格的成因是什么,所以说服力不够,扣1.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