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异域撩人,圣女思凡的挣扎和代价。镜头里有视角绝妙的仙境写真,镜头外有轻描淡写的欲望挑逗 |
|
一群修女被神秘的东方力量和男人诱惑最后失心疯。唯一的白人男子天天穿超短裤,被修女们视奸,这种女对男的性审视在那个年代倒是新鲜。广东话、旗袍、瓜皮帽、印度苦修徒、锡克教大头巾、细密画杂糅在一起,中国印度傻傻分不清,50年代西方对于东方的异域想像还是蛮炸裂的。 |
|
【大光明英伦大师展】1.颇具魅力的鲍威尔/普雷斯伯格代表作,足以证明古典的主题、叙事和视听语言依旧不过时。2.象征性、表现性的色彩运用:红色(激情、爱欲与死亡)与黑白(戒律与禁欲)的对照,红衣、红唇与红眼的魔化修女令人惊骇,外加蓝色的舞厅。3.影片在形式与内容上建构了多组二项对立式:宗教vs世俗、理性vs情感、文明vs原始(自然)、种植的谷物vs种植的鲜花、女性vs男性、成人vs小孩、西方vs东方。4.修复效果极佳,不知贯穿全片的细微闪烁的光线是否为原片效果,闪光与不断吹动的风都使影片浸染上了隐隐的不安与颤栗感。5.棚拍布景的又一次胜利,在万丈悬崖上敲钟的修女亦成为经典形象,结局似为希区柯克[迷魂记]所致敬(而[偷窥狂]与[迷魂记]之间亦有丰富的互文关系)。6.黛博拉·蔻儿美若天仙。7.美中不足的是影片有点东方主义。(8.5/10) |
|
看过CC版花絮部分,你就知道MichaelPowell 和 EmericPressburger 有多creative。 |
|
真是部变态的电影。宗教和修道院成了这帮逃避现实和自我的傻女人的出口。当到达偏远自然纯朴的北印度后都一个个原形毕露。但她们不愿承认,反倒指责是当地的环境和文化诱惑她们。最奇怪的是片子塑造的院长完全就像个自以为是的独裁者,说起话来下巴抬得比鼻子还高。可其实她进修道院的原因蠢得和猪一样 |
|
小修女年方三八,正思春被嬷嬷发配天涯,我本是初嫁娘,不是老师太…… |
|
一、“国王诞生了,他属于以色列,穷苦的牧羊人,在田野上劳作。” 这是莫普城堡的空间隐喻,对即将四散而去的被绑架者(殖民地)的权力绑匪式忧思,那些貌似圣洁的牧羊人们在印度的雨季开始前离开,日不落帝国与布道的荣耀之梦被积雨云遮蔽。二、后殖民主义下的北印度臆想:歧视与异化——“他们都是未开化的人,他们都是孩子” & 随时可能发生的被压迫的他者暴虐; 对受害者的二次暴力与降级,男性角色的人为见黜(迪安先生-阳刚。少将军-阴柔),女性角色的妖魔化(康奇淫荡如蛇,阿娅疯癫污浊);受戕害者映像放逐——全部印度角色都是白人演员扮演,但允许华人面孔出现;一切罪责归因下位者,莫普城堡的自然风景与男人都成了背誓的诱因;民俗奇观与不严谨失真:混淆了中国与印度文化,王子与乞丐女孩的传说。三、禁忌的癖好,修女爱欲之屋 |
|
"我已经喜欢上这个地方,快让我离开这个地方。"喜欢把那位把庄稼都种成花朵的修女。为什么要如此压抑自己的本性呢?喜欢就去做吧! |
|
从音乐之声到龙凤配,最后成了迷魂记。混搭风着实好玩,不过配角实力不济,整体质量有所影响。一直都不明白,风景好的清净之地为什么不适合修行? |
|
剧情有点拖沓 人物因为年代久远都比较扭曲动作很造作.... |
|
3.8 誰都救不了誰。美術很漂亮,儘管知道是佈景和假的但也覺得MP老師在整體把握環境的掌控力很不錯呢。女人吶....真可怕.... |
|
CINEFAN九十月鲍威尔&普雷斯伯格@ M+|剧本涉及要素之复杂令人吃惊,但喜欢不起来这个故事。分不清亚洲人的白人老毛病当然也再次出现了……修女里最稳定也是我最喜欢的一类女人的代表就是那个又高又壮的butchy修女,精神稳定、不事儿、当机立断,尤其不受男人影响,怎么不是一种类似蕾丝边POWER的代表呢👍疯女人其实也蛮可爱的,但还是因为男人……没必要啊gurl你完全可以单纯为你自己疯的(笑 |
|
9 欲望存于心,极致的压抑会导致极致的反弹。鲍威尔的宗教崩坏电影,投身宗教不过是逃避与压制,不只是男性,就连充斥于片中的种种美景也会成为诱因。这部电影还取代了好莱坞与欧洲两者的精华,在流畅叙事中善用意识流塑造人物。缺点在于对亚洲文化的无知与错用,不过也可直接将之理解成世外桃源 |
|
美术和置景非常突出,看看那些壁画的描摹,钟摆下悬崖山谷,逼真万分。有惊悚恐怖片的氛围,而影片也是呈现了环境改变给人物带来的影响。环境变化,有物理层面的,也有心理层面的。人一旦变了可能很难再回到过去。 |
|
意淫中的东方,是挡不住的诱惑,就如青春黝黑的少帅和甘姬,柔媚艳俗,很是奇观...... 在令人心旌摇荡的环境中,所谓理性克制者,下场不是精神分裂,就是忍成内伤。 |
|
两生花般的修女,如倒影般的重新审视“自身”与“他者”。黑水仙即外界诱惑对人无法抵御的异化,核心即是被压抑的性与欲望,通过如此先锋性的披上的宗教色彩的外衣,虔诚表象更能反衬迷恋失常的痴狂。|另外的议题则是女人在战后的社会地位,及殖民统治和英国在世界舞台上位置变化。棚内四季变化与奇观异景的建制神乎其神。150 |
|
黑水仙是那种罕见的东西,一部关于修女幻想的色情英语电影,在印度于1947年8月脱离英国独立前几个月,它才被发行,因此当修女们放弃喜马拉雅山,走向山下时,这部电影的最终画面可能会被英国观众在1947年解读为对他们日渐衰落的帝国的最后告别,对于电影制作人来说,这不是一个失败的形象,而是一种对英国从未拥有和理解的东西的尊重和理性的退缩。马丁·斯科塞斯曾说这部电影是最早的色情电影之一,这一切都是通过暗示完成的,但色情自始至终都存在于每一个画面和形象中。大屏幕上展示的充满活力的粉色花朵的镜头在当时是一个奇观。 |
|
刚读完的《电影的秘密》里讲到遮片绘景,把本片作为经典范例讲解,故事发生在尼泊尔却没有一场戏是实地取景,都在伦敦郊外的摄影棚里完成,因此观影时尤其留意景色,外景大银幕看起来以假乱真效果佳,但室内窗户看出去则明显许多了。从电影史角度值得一睹当时的典型电影制作特征。悬崖边鸣钟仿佛一幕大型暗示,故事上和红菱艳有相通之感,虽然对于异域的描绘有点西方人的“想当然”色彩,但压抑的暗示,禁锢的环境给人带来的“魔怔”,在表现上方式上令人印象深刻 20190105@大光明重看 |
|
原来和红菱艳同导演。怪不得颜色惊人得夺目。剧情米下意思。但拍摄一定很不容易。颜色啊颜色。好奇这导演。摄影Jack Cardiff。 |
|
布景真是绝美,演员也美。全片充满了对人性和东方风情既倾慕又蔑视,既耽溺又警惕的复杂情感。 |
|
3.5;前半段的雪山纯净蓝光与后半程的玫瑰色血意映射,正是修女们情思萌动、摇曳生姿的对照,克制与狂放的镜像两生花,在修道院里交替完成了西方宗教在东方奇观前的失语。不无猎奇,不无夸张,情欲的奔涌与撩拨,在进入这个无人之境后,「世界挤进来了」,遗忘的过往纷纷复活,如渴死一般强烈的爱欲淹没了奔走在暗夜的孤魂。摄影极美,远山如黛,修复版质感一流。 |
|
本片另外两个译名分别是《思凡》和《雪岭春梦》,故事发生在印度偏远高山上的修道院里,修道院的前身是当地将军藏娇的宫殿。这里常年刮着强风,悬崖边耸立着一座老钟,修女的窗外能看到绵延的雪山,室内亦有春光撩拨得石心消融。尽管剧情乏味,但也为其中的异域奇观折服了。扮演印度女人甘姬的其实是皮肤涂黑的简·西蒙斯,有一种俗媚的美。 |
|
颇具东方主义的[黑水仙]用了一个《魔山》式的经典动机来探讨理智与情感的冲突问题。东方被表现为规范和禁欲的对立面,喜马拉雅的风吹鼓了修女们的衣袍,带回了她们对爱与美的向往。这样俗套的主题,幸而导演组合在情感细节上做得极出色,才不显得过时。此外电影在彩色摄影上令人叫绝,颜色之间的冲突在影片后段、特别是哥特式的结局里极为亮眼。只需一抹红唇,魔性就呼之欲出了。某种程度上,幸亏电影采取了布景和英国演员,让效果显得如此风格化,才让这个西方对东方的意淫故事忽而有了寓言性。影片结尾修女们的离开也暗合了英国殖民主义在印度的败退。 |
|
有俩点,第一,只能说老导演在尺度上面的把控,真的是让人叹为观止,并没有过多的刺激性情节场景以及镜头,就把一个宗教团体的方方面面,他的高尚,它的愚蠢,以及它的真实表现了出来,而西方世界对抑郁国家探索历史的寓言也做得很好。第二,彩色摄影的华丽程度,也就是迈克尔鲍威尔的拿手好戏,多层次的人物关系以及有趣的纪录片事实配上神奇的打光和运镜,行云流水,又没有落入新奇叙事的俗套,特定物质与精神上的关系反应,甚至让人联想起后来的安公,太神奇了。 |
|
越在世外桃源接近自然,就更容易勾起曾有的美好,信仰與世俗的拉扯。慾望如同黑水仙香水般瀰漫浮動於空氣中,最後心魔的具象化的對峙與爭鬥太經典了。美術超強!想不到居然是在棚內拍出來的。Deborah Kerr把原本以為早已心如止水卻又起了漣漪的狀態演得真好。珍西蒙絲居然塗黑演土著少女,完全沒認出是 |
|
B+. 美术上是纯粹的东方主义臆想,内涵上却颇显暧昧:乍一看是西方/禁欲/文明vs东方/欲望/原始的二元对立,但思凡背后的信仰危机和徒劳“救赎”,是否也暗示着“文明”本身的失效?所谓“原始”,究竟是无可救药,还是无需拯救?耐人寻味。色彩和光影极富张力,相比之下,心理刻画倒可再用些力道。最经典的,还是精湛的棚内布景与遮片绘景,是再多CGI也无法替代的奇观。 |
|
#BFI #BigScreenClassics 布景太强了,很难想象可以棚拍出如此景象。光影效果超好,十字架的影子打到修女的脸上,那被压抑的欲望要迸出身体,还有很多次脸部的光影塑造,让很多情绪都得以体现。镜头上,眼部特写也能帮助角色建立情绪。大远景对环境展现也可以加深观众对于角色的理解。人物也存在对照性,肉体上,院长和追随Dean的女子,克制对照外放欲望。精神上,Dean和盘坐在树下的圣僧,入世对照出世,夹在中间的修女们,则接受着考验。这考验不是情欲上的,不是自然环境的,而我的理解更多的是文化上的,这种文化就特别像《大问题》中自由章的小故事,把“自由”这个概念带给一个与世隔绝的小岛,同时打破了小岛上的结构与和谐,这是真正的自由和帮助吗?而对于这种无法改变的感觉才是整个修道院所处的状态。 |
|
宗教是神圣的,宗教也是残忍的,宗教是鼓励善行的,宗教也是最泯灭人性的 |
|
睡了半小时,让人不舒服的对东方的意淫,还有变态的压抑感,属于技术佳但内心不适的电影。 |
|
春天不是观影天,
满城盛开石楠花,
花气袭人欲破禅,
此花必是石楠花。
呼啸山庄改做修道院,
一身白衣包裹思凡心,
心中火是眼中血,
白莲化做黑水仙,
黑水仙成红菱艳,
搭棚风景美又假,
又负基督又负卿 |
|
人在环境的驱使下,会逐渐被抽丝剥茧,无法抗拒无法逃避。影片的剧情让我觉得有丝可怕,人的内心承受力有限,何时爆发很难预料,环境是个关键因素。影片的布局很令人印象深刻,几位演员也表现的出色~ |
|
2019003 大光明。聚焦修女的人性一面,黑水仙作为香水是欲望的象征,异域世俗的吸引诱发压抑性格中的渴望,有人挣扎,便有人放纵。 |
|
2.5 / 摄影机和剧作设定所营造的环境是空的甚至是假的,全是一群drama queen随着俗滥的故事骨架在尬演。人物之间、人物和空间始终处于僵硬干瘪毫无互动的状态,是无深入的扁平而非压抑有爆发力的静水深流。到头来心理描绘失败不说反倒是像一场东方猎奇。算得上是自己看的“还俗”故事里最愚蠢的了。 |
|
深淵上的鐘和修道院,形成了一種巧妙的隱喻和象徵,一則是宗教所含蘊的超脫和救贖,及某種意義上的自我規避與放逐,一則是現實那難以逃脫的淵藪,慾望和人性的兇險,最後在聖靈之鐘聲下的搏殺,不論是誰最後墜毀,都是高尚的一次隳滅,人欲扼殺了上帝之贖,現實碾破了虛妄之遁,那突來之雨,挫敗侵襲。 |
|
Technicolor拍出来的经典,无论是夜间修道院里的阴森与烛光的昏暗还是花园里鲜艳的花朵与当地人各色着装,都表现得很饱满。当Sister Ruth放弃信仰穿上贴身的艳丽红裙一下出现在镜头中时,效果的确非常震撼。和Clodagh的纯白修女袍形成了鲜明对比,仿佛一个人就是另一个人的心魔。片中里有大量过时的东方想象,但其实讲的是一个传教最终失败的故事,展现了基督教文明里的善恶二元论/禁欲主义等等范式在印度北部这个原始村庄完全找不到着力点,也就是说,片子其实讲的是传教乃至传教的前提与基础——殖民——在遇到某种本体论上的异质文明时的彻底失败。 |
|
"I couldn't stop the wind from blowing, and the air from being as clear as crystal, and I couldn't hide the mountain." |
|
色彩(内景蓝紫光,红色水池)和光影(十字架、窗户影子打在脸上的明暗)的运用简直极致了。故事倒没觉得有太大意思,表演也显得做作好笑。 |
|
无论是高山上的修道院还是臆想的印度风光都充满了一种非现实感,使得这个与欲望抗衡的故事更像个寓言,敲钟的修女与被禁锢的性欲是最为对立的两个符号,作为片名的黑水仙则是生理上的诱惑,其实思凡这个名字也不错,电影前半段稍显枯燥,修女发狂后增添了些悬疑风格,明艳的色彩也犹如从欲望之门里喷涌出来的,和修女的衣服构成强烈的对比。 |
|
老版本的大修女Clodagh比2020版杰玛演得更庄重冰清玉洁更像白莲花(无贬义),对外人也更有距离感。她虽然也有对信仰软弱的时候,也有暗涌的情欲,但她的这些情绪都是被藏得很好,或者很微妙地流露,可以说她几乎是全程面不改色地应对着陌生环境的人情杂事,最后在面对考验的关键时刻她也很轻松地就收住了凡心。但杰玛的Clodagh又比老版本的更加像普通人更人性化。 |
|
如临深渊如履薄冰的思凡欲念非常惑人。惴惴推罪给深渊,给薄冰,可惜东方主义并不负责人类共有的痴嗔。(质感惊人,难以想象成片于40年代)(简西蒙斯少女时期好像费雯丽啊) |
|
时间地点人物、建筑场景信仰,都是毁灭的催化剂。色彩太惊人,后段大银幕看一定很棒。 |
|
整个故事完全依赖环境才能成立,但若是用现在的眼光重新看待电影所呈现出的环境之虚假,只会觉得电影后半段的疯狂有点可笑。这一点上,科波拉翻拍版的《牡丹花下》要好不少,视角和环境的处理至少不会让法瑞尔跟《黑水仙》中的法拉尔一样,像个木讷的暴露狂。 |
|
《黑水仙》并非那种修道士与恶魔诱惑的宗教情节剧,不同于布努埃尔,影片关于基督教的探讨几乎是悬置的,并没有任何宗教虔诚的一席之地。喜马拉雅山巅的修道院并非对基督行迹的模仿——西方随身携带的以色列,而是某种isolation以及对于基督教的异教陌生化处理。迈克尔·鲍威尔试图诉诸影像的表现主义以及一些主观化的镜头,闪回创造一种接近当代电影观念的感官-影像,从而克服影片的棚拍特征抵达某种意义上的情动真实,但是《黑水仙》依然受困于体制之下的观念,它只能是旧巴洛克的,也在某种程度更像是一部黑色电影,充满城市的百叶窗以及人物之间的勾心斗角,最终,我们看到修女Ruth以黑色电影蛇蝎美女的装束出现在一片黑暗的房间,如同卡拉瓦乔作品的光线时,来自城市的幽灵被召唤而出,此时等待着克罗塔修女的只能是一场蓄意谋杀。 |
|
AMSTERDAM FILM MUSEUM VERSION 英国40年代的绚丽电影代表 "技术化色彩"运用的范本 剧情和拍摄都十分精彩 仅影片中稍微带有对东方的歧视意味 |
|
9.5/10。①女主(印度修道院的西方修女们的一员)在男人和神秘的东方风情的诱惑/挑战下逐渐失心疯。②调色极强,配合绝美的东方风土人情(风景/建筑/画/雕像/僧侣/等),营造了一种精致、禁欲、色彩丰富、充满生命力的氛围。这其中以白色表现修女们的禁欲感,以红色(红衣红唇红眼线)表现女主失控的激情与欲望。③一些片段用暗调摄影和脸部阴影表现心事重重和惊悚诡秘。④和雷诺阿的《大河》有类似的问题:人物们的表演太戏剧化,与电影整体的禁欲感克制感不符。 |
|
Les décors et l’ambiance sonore participent pleinement à la montée de tension et de frustration magnifiée par le flamboyant Technicolor. |
|
虽然Michael Powell和Emeric Pressburger在我心目中有着非同一般的分量,但这个故事确实是太生硬、太无趣了一点。 |
|
12.2 牡丹花下的灵感应该就来自这部电影吧。1947年二战刚结束,导演就有时间思考这种清新脱俗的问题了,这也太神了吧。。。 |
|
2024.10.13. M+戏院,“天作之合”系列放映。三个核心角色:黛博拉·蔻儿全程美丽自持不受男色诱惑不忘初心,凯瑟琳·拜荣(露丝修女)则全程负责邪恶、眼神杀N次+歇斯底里N次+额头冒冷汗演完全片,而大卫·法拉尔(迪恩先生)则全程不怎么穿衣服(深V或敞胸衬衣或纯粹裸上身+齐D超短裤)负责做一个sex symbol诱惑各位修女姐姐阿姨。然后呢,众位修女阿姨们就陆续都崩溃失心疯相互残杀了… 这个三人组设定,基本就是初代的《牡丹花下》:一个纯花瓶的白人男主角,男色诱惑、女性禁欲、反向凝视,放在1947年算是新鲜和大胆的。但无奈所有角色都太单薄、太刻板印象,露丝修女最后再一次瞪大眼睛凶煞出场都引起了笑场,这是剧本的问题、不能让年代背锅,毕竟1946年同位导演的《平步青云》方方面面都强过此片太多。 |
|
19世纪40年代的作品,电影还没有作者化的年代,讲故事仍是电影的核心。在这个色彩绚丽的故事里,克洛塔年轻时在水边钓鱼的画面,美到不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