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这都没拿最佳导演#用极强的形式感指涉了很多电影文化,比如先设置银幕又取消银幕来展现观看行为的主客体关系和电影与现实的关系,沿用《马里昂巴德》中杂耍式的超时空对接来探讨电影构建时空的可能及对逝去时代的怀恋;主题上则任然延续了在过去与现在的时间维度上表现爱与死亡。 |
|
雷乃的电影总爱跟回忆缠在一起。这片对大的魅力还是形式,在结构上的花样,不同的人演绎相同的情节。代入感处理的很好,从一开始的银幕拓展到观影室,再走出房间更多的布景,层层推进,接受起来也更好。分屏用的也很有趣,尤其是最后的四屏,让回忆与现实交织。演员更迭,戏剧的魅力却是永存的 |
|
形式即内容,戏剧的魅力通过电影毫无违和感地得以彰显。雷乃宝刀不老,秒杀神圣车行。可惜收尾收的太怂了。4星半。 |
|
自从有了阿伦雷乃,观众的生命延长了五百倍。 |
|
"这是怎样的一种语言!一种饱食终日、言不及义、沾沾自喜、过分自信的语言,一种深沉、洪亮而带有恶意的语言,你没有看到也可以凭本能感到,他们是一切智慧、体贴、美丽事物的敌人" |
|
对生死的淡然和向永恒的致敬。这样一部透着浓重轮回气息的作品出自一位九十岁导演之手好是让人感慨…… |
|
演员之魂。这一作也满是遗作感,雷乃自己有心要这么拍吧。 |
|
84/100 明确的电影本体,借由希腊神话戏剧文本,创造戏剧-电影、银幕-观众、导演-演员、演员-角色等多层关系,有开场有谢幕,有上世纪电影对演员/角色spotlighting的方式,也有各种分屏的形式和数字电影时代的大量特效,除了舞台内的空间在跳转,似乎时间也是开放的,仿佛浓缩了一段电影发展的历史,谢幕之后电影仍未完全封闭,电影仍在向前发展,正如“你们见到的还不算什么”,这次呈现给观众的依然是雷乃式的时、空迷宫。墙,只是最不重要的罢了。电影仍然保持着下一次的排演、复现或变奏,就像那个不会停止规律摆动的钟摆,也是以一定的能量维持着生命,这个生命是电影的,也是电影人的,只要它还在动,生命就依然可能在以某种方式被维持着。#2014/04/27 #2021/05/20 |
|
后头也没什么好戏。 |
|
又见雷乃神作。如果这是他的最后一部电影也不意外……总觉着老爷子有交代后事的意思。影片打通舞台时空和电影时空,并在“表演”这一元素上做了颇为先锋的解构。本片简直是六十年代那些最牛逼的艺术片的重现。2013个人十佳(或许是第一?)#第三届北京国际电影节#有望展映。#2013个人十佳# |
|
爱把我们禁锢在组成时间的最小单位之中,涟漪不是爱的痕迹,死亡里没有爱 |
|
21世纪的作品仍延续去年在马里昂巴德、穆丽爱和广岛之恋的创作,戏剧十足的开场,戏中人点评戏中戏,分屏,运用各式极端的创作元素。耄耋之年的雷奈再继续为电影理论丰富灵感,这算是一种轮回吗? |
|
这玩意儿比《去年在马里昂巴德》妥协多了,所以看着也舒服很多。不过还是老雷乃一贯的内容和风格,印象和现实交织在一起,严格意义上讲不能叫做戏中戏吧(你要非得说,那也是戏中戏中戏中戏)。爆点总在最后五分钟,我想这就是雷乃为自己画出的场景。P.S.评分都不上7.0呢…我能说看懂雷乃真的很高兴么 |
|
还是很迷人,有如雷乃以往的片子。2012年法语电影真是大年啊,我的十佳前四大概都是法语电影,而且无论这部还是欧容和卡拉克斯,在结构上都玩出了花样,也不约而同都是戏中戏,nice. |
|
神神叨叨,就一绿茶婊的故事。 |
|
#HKIFF# 阿伦·雷乃重述经典,其实是由经典讲述自身被演绎的、重复曝光般的叠加记忆。布景极简,舞台剧式的,电影的跌宕全部交由这一大堆法国实力派演员来控制。 |
|
D+/ 给出了一种用角色及其程式(不同的姿势、声音在叙述之流中的相互扰动)来定义“人物”的方法(这难道是近乎戏曲了吗?)。但没有觉得完成度特别好。 |
|
戏剧的魅力,感情充沛的要溢出银幕了。“我们第一天的回忆永远有这个讨厌的人”,90岁的雷乃谈死亡才能重逢。#法国大师展@宛平剧院 |
|
形式主义极致。分屏推进,调皮双子座导演的操作。荧幕内外三代演员同构一出与时俱变的古典戏,打破舞台剧维度,角色在虚实真假(想象)的场景布局间穿梭游离。死亡两次反转,叙事中光阴的逝去,仿若步步阐述对艺术生命无止境的追求。好戏还在后头。 |
|
8.0/10。乃爷对电影本质的探索无可匹敌,强而有力的形式感将叙事上的沉闷节气一扫而空!希腊式悲情、分屏、多重戏中戏,现实与剧作中的百感交集,影像回恋过去,文学电影的最高极限大概不过如此。 |
|
英语字幕影响我理解,但是有趣的是代入感,不知道带入的是片中导演的那个角色还是导演本身,有点意思 |
|
看话剧表演,看舞台布景,看众多台词和动作的重复与变化。看Sabine Azéma和Pierre Arditi的动作表情声音,相比之下另一对Anne Consigny和Lambert Wilson有点花瓶感,但还是很喜欢Anne会笑的眼睛和Lambert悲伤的眼睛。 |
|
老頭的心我不懂。。。 |
|
这部很喜欢了,对结构做了大胆调度,舞台上下,荧幕内外,三段戏中戏,又穿插荧幕下方的人用以展现时间的流逝,大胆而新颖~#开头大家逐一进到房子里,忍不住在想这个house 好适合拍部婆婆啊 |
|
我太浅薄去给这样一部电影评分 |
|
L'année dernière à Pékin |
|
戏剧电影爱好者狂喜,但get最后的“好戏”失败(除非说雷乃真是当遗作拍的(并预感到自己要归西了 |
|
没懂 |
|
将俄耳甫斯的希腊神话改编到如此中产阶级琼瑶剧的形式也真不容易,好在现代戏剧戏中戏的形式还算可爱,多少也唤起了近些年来一些戏剧体验的回忆。只有平庸无趣才能获得幸福美满的爱情,这种害人不浅的文艺调调还能继续唱多少年呢? |
|
不喜欢这种戏中戏的设置,内外戏搅合在一起看的很不舒服。 |
|
20120816 2150 The Grand Cinema |
|
戏剧。 |
|
89岁的导演竟然这么前卫! |
|
中段的冗长室内戏让我窒息……可能还得消化消化。雷奈真老了 |
|
Sabine Azéma和Pierre Arditi这一对儿怎么愣是把希腊神话剧演成了乡镇爱情范儿呢,台词跟表演完全是分裂开的,折腾的老子都要吐了 |
|
老爷子对结构的颠覆和革新无人能敌,通过重复营造出空间的繁复跳跃和时间的线性流逝;剧作家欲打破舞台上下画框内外界限的野心,也正是导演对以往作品的总结陈词;世界是个舞台,戏梦人生无谓真假;莫提老而弥坚,雷乃青春常在,配乐真美。 |
|
又见大师神作,舞台时空和电影时空交错经典再现,超现实结构电影,形式大于内容,各种致敬,各种不入戏。戏中戏累死人,还三幕一起上,本场陆续有人退场,天朝观众要是能轻易看懂并喜欢这片,中国早成艺术大国了。 |
|
俗套卻噓唏的一句:電影與人生。 |
|
剧作家将所有从前的情人(演员)们召集在一起,但自己最爱的那一个不在其中,为了再会欧律狄刻,在“复活”之时决然赴死,终于现实与戏剧、作家与作品和笔下的人物融为了一体。那导演雷乃和他的电影呢?|喜欢的部分几乎全在于形式行云流水的顺畅变化。 |
|
太受不了直接把舞台剧拍出来的电影了…… |
|
拍电影的好手。棒极。 |
|
找来一帮法兰西戏霸给自己拍个临终感言。 |
|
在巴黎看过的第一部电影,100人的影厅里就我和十五个爷爷奶奶,一个字没听懂… |
|
Théâtre filmé ou cinéma théâtralisé, Resnais brouille la frontière faisant coexister le temps et l’espace dans un prosaïsme stylisé maîtrisé (avec une texture étrange et incrustation numérique nostalgique).1 mise en abyme qui met à l’honneur ses acteurs f |
|
这种诡异的奇葩电影太牛逼了点,我真的什么都没看见。。 |
|
91岁的雷乃在接连几部法国轻喜剧之后,重回自己擅长的结构主义,通过电影与戏剧,戏剧与人生的工整对仗讨论了时间,记忆,死亡和爱情。当导演安托万出现与众人拥抱的时刻,我们以为影片将以喜剧收场。但随后的投湖自杀,恰恰是对应了《欧律狄刻》中的俄耳甫斯的自杀。 |
|
连看一天 雷乃似乎很喜欢搞“回忆”下午两部都不喜欢 但是这部看的津津有味 喜欢戏中戏的形式 这部戏剧后面有空再回味下 |
|
很难相信有人会给一星!雷乃的腔调是我极喜欢的,自由穿梭在回忆与现实之间,老辣且让人震惊的表现主义手段,几下区别开装逼和真粉。90岁的回归,让人肃然起敬 |
|
当看完前三部半以为开始有点了解阿伦雷乃的时候就看到了这部 |
|
很有挑战性的故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