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选取的视角相当独特。
全片并没有俄式的浪漫与壮阔,骨子里还是德国电影特有的冷峻、沉着:选择一个德裔苏军士兵的视角,非常稳重的以近乎“日记”的形式呈现出1945年4月前后苏军在挺近柏林一带的所见所闻:德军兵士、纳粹市长、知识分子、普通农妇,以及孩子、少女……自然的随着主角的视线出现,表现出战后德国的现状。
整个故事很闷,表层戏剧冲突极少、叙事结构非常松散:除非文学脚本就是基于真实的见闻,不少情境的设计实在是多余。串联起素材的线索在于男主Gregor Hecker的心路历程:初入德境时的好奇,身份焦虑间的思考,战友罹难后的愤怒——最后升华为留在德国改造德国的愿景。比较让人不满的是摄影:即使是1960年代,镜头的调度也实在太落后,甚至不能满足表达需要。
不是很理解一些人对苏东电影的恶意,影片平淡素直根本没有什么政治元素。 |
|
这个片子是最好玩的,东欧社会主义阵营都把德国人同质化为纳粹,结果只有东德自己人把德国人分成党卫军和逃兵--总要分出来一部分站在新世界打击坏人。。类似的还有一个韩国战争片的场景 韩军俘虏,朝军和朝鲜族志愿军因缘在同一辆车上,结果其中一个说,大家都是朝鲜族,怎么会是三个阵营? |
|
Hecker,一个德国人却以苏联红军的身份,如此独特的视角展现二战的后期战役,即是所谓真实的残酷。 |
|
如苏德混血,兼具苏联长镜诗意,德国冷峻气质 |
|
战争太可怕了 |
|
①萨克森豪森集中营刽子手描述的毒气处决毛骨悚然,工业发达、文明滞后的结果②中央集权,绝对服从,希特勒有德国特色的纳粹主义新思想③苏德双方军人把酒言欢,团团圆圆包饺子,太和谐了④老兵回到家乡,沐浴在和煦的阳光下,由近景后拉,中景,远景,伴着音乐,情绪感染到位 |
|
导演是受纳粹迫害流亡苏联成为红军军官,后来拍了此片。看得我各种别扭。 |
|
东德主旋律电影也可以拍得如此有声有色!同类电影中仅仅比匈牙利的回家之路稍稍逊色。同样的HOMOEROTIC啊!苏德之间的男性气质之战。。。 |
|
听着听不懂的德语俄语,看着看不懂的英字,悲伤的插曲现在还在脑中盘旋。可能只有德国人自己才会正经八百地严肃地同情德国人。离战争时间近的片子没后来那么矫情。 |
|
我高中的时候就看过,竟然看过,在万圣书园对面那个破音像店买的碟 |
|
半自传日记体作品,穿插纪录片手法,苏联式影像,德国式思考。 |
|
特别角度,散文化战争。第一次看到被占领的德国里面盟军和苏军的相互攻击。 |
|
很难想像,在意识形态非常浓厚的东德、政策片屡出不穷的年代,竟能拍出如此冷静客观的作品!!
可惜我看过的DVD字幕特别烂!! |
|
为了片名看的片。19岁德裔苏军小中尉的1945战地日记,没什么故事结构甚至没有贯穿全篇的情节,但是意外的好看。劝降一节不动声色的演绎出了扣人心弦,犹太裔大尉tz要求入堡垒劝降的一刻真是形象瞬间高大如山岳。包饺子奇妙的集合了囧萌欢乐中二燃,还能和自带文艺气息的典型毛式战地宴会无缝切换。喝醉的少年爬上阳台栏杆摇摇晃晃走过填满灯火歌声和酒的窗口,坐在卡车上哼起喀秋莎,如诗如画。苏军女军官和德国姑娘的争吵,和哲学家的对话,毒气室操作流程,战争尾声突然倒下的战友,德军少年兵,交火中站在篱笆旁懵然无知的德国小女孩…战争的残酷以及对人在死亡之外的摧残不需刻意渲染就已经令人悚然默然。散淡轻灵但又端正严肃,沉稳克制但又时不时的流露出一点伤感几分浪漫些许孩子气,淡如水清如水还有波光粼粼,确实配得上战火中的19岁了。 |
|
愣愣的毛头小伙手足无措的迎接战争的尾声,朴实真切的表演,没有过多的浪漫煽情,克制冷峻的镜头不禁引人同情被战争裹挟下的青年一代 |
|
很有意思 二战的电影不管苏联还是美国的 大都体现了他们入德军队和德国军队的年龄差别 片名说明了一切 在亲身经历两次战败的德国军官和20上下的苏军军官与男主之间世界历史以自己的理性做出了了结并缓缓展开;同时也标志着东德从建立之初就开始的对纳粹德国的坚决反思 球姐的短评说错了 其实把德国军人都看作坏人的是被纳粹关起来的亲共分子而苏联人恰恰明确区分了不同成分的德军 全片的重心根本就是男主和他的几个苏军青年军官如何劝降德军 在小镇在堡垒在乡间 甚至因为真诚相信德军投降几次被残余顽固分子偷袭 最后身边的苏军长官战死 这种短评基本事实描述都错得离谱。片子核心其实是希望 希望能推动好的变化带动人的精气 而绝望是黑暗的 这也是作为战争片最需要的东西 胜利本身并不重要 |
|
影片以冷静理性的镜头展现一位德国裔苏联红军战士,在尚显稚嫩的19岁的年纪,站在了二战基本结束、苏军攻克柏林、即将与盟军分占德国的历史节点上。他以自己的亲身经历见证了德军溃逃、绝望投降、集中营解放、民间的颠沛流离,没有煽情,接近中立的立场。他以复杂的身份,从历史的分水岭上懵懂趟过去,盟军与苏军在德国土地上的互殴战斗,多少展示了二战后期战争利益的争夺实质。而作为战争发起者到战败国,战后德国巨大溃烂的伤口疼痛和满目疮痍的痛苦才刚刚开始。 |
|
看了两遍,太美。导演的自传式电影 |
|
这部电影从我的角度来说简直是太棒了,俄语和德语正好是两个我都会一点的语言,对于了解的语言,心理认知度必然会提升。但绝不止于此。苏联姑娘质问德国姑娘,她说我什么都没有了不然也不会加入军队,你的国家为什么要侵略我的国家!还有最后在两德炮火中不知所措甚至不敢哭泣的小女孩。战争的反思 |
|
《我当年19岁》从不同的角度看历史,看个人命运。
在苏联长大的德国青年,在19岁的年纪,站在了二战基本结束、苏军攻克柏林、即将与盟军分占德国的历史节点上。
德军溃逃、绝望投降、集中营解放、民间的颠沛流离…… |
|
很少看到的东德电影,镜头冷峻,令人沉默,甚至近乎笨重。这种直白反而触目惊心,让影片格外沉重。 |
|
4.5,2015.06.08 |
|
原来男主的原型就是导演本人 |
|
影像上更接近前苏联电影,精神上却是一部德国电影,而这样理智和客观的面对战争才是影片最成功之处。PS“差劲的舞者总是试图掩饰自己脚上的缺点。” |
|
Je l'ai vu sur la chaîne Arte. Très bon film. |
|
三星半;东德电影风格还真像苏联电影,故事也讲的是参加苏联红军德国小伙的经历。影片对德国战败后苏联接管这一特殊时期的形势进行了详尽描绘,有进入据点的成功谈判、有军民联欢聚会,也有德军残余势力的偷袭。看过了群众或信任或反感的态度,经历了同志牺牲的难过时刻,一个十九岁的孩子,就这样慢慢成长起来 |
|
差一点点点就给5星,大概是最后看困了。。。 |
|
2018239 三星好片 |
|
非常好,值得看! |
|
东德这部作品没什么意思。这种历史背景还不如去看书,何必花费2小时看这个。 |
|
片子好看,我看的翻译烂死了。。。翻俄语比翻德语准确
这部电影里面很有趣的地方在于男主角的身份认同。看女军官和德国少女的对话就知道,苏联人那时是很恨德国人的。男主角起先对自己德国人的身份抱着一种不置可否的态度。德国女孩问他,你是德国人吗,他不回答。去劝降的时候,德国军官问他,你是德国人吗,他摇头。然而在听过了德国人对自己民族性的剖析之后、见到了最后关头仍然不愿投降的德国军官和投降后开枪打自己战友的德国士兵之后、亲历了自己战友的死亡之后……他在影片的最后却承认了自己德国人的身份。“我是德国人。那年我十九岁。”男主角就这样在战火中告别了在军用皮卡车厢唱着喀秋莎、醉酒后踩着营地窗框晃晃荡荡的青春岁月。 |
|
劝降的过程,战后也同样恐怖。 |
|
写实 冷静 |
|
如果不是意识形态凌驾一切,那就不该只有德国单方面让康拉德感到痛苦 |
|
哇杰作!好几个场面镜头语言简直绝了!留声机播着战争音乐,zoom out的场面,还有片尾Gregor呼喊的场面。亚裔面孔Chingis的出现算是惊喜。不太清楚这部片为什么被禁。 |
|
7.3 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如此客观不多见,像是伊万长大后走向《士兵之歌》的背面 |
|
这部剧的制作水平很高,是一部不可多得的好剧。
|
|
身份跨越德苏的青年军人 |
|
视角独特,节奏控制自如,情感在不刻意的氛围之中逐渐升温,很不错的二战题材电影 |
|
仄就素懂得!仄就素懂得!好久没看过这么真挚的电影了,满满的苏味儿,但独有的只有懂得立场才有的对得果人的悲悯,ss更多成了一种纳粹精神象征,用于在片尾发出主旋律的斗争到底的疾呼,懂得,你真的,我哭死……完全是懂得和素素的爱情片
照例把wh洗成清纯大白莲,意料之中,ss就是你们爱情的工具是吧,不过也没什么错处,劲儿劲儿的很对味 |
|
很久以前看的。当时记录:战争中的人性。 |
|
前半段十分惊艳,后半段字幕丢失,基本就是德语听力课了。 |
|
开篇战争画面蒙太奇与旁白自述的家乡情境相交叉+1。 |
|
纪念一下第一次因为国内资源太卡而去油管看西语字幕版的………这就是学四门语言的好处了,但学艺不精没有全部理解,可能以后还得再看一遍………全程重度脸盲只能靠发型认人,萨沙为什么领便当了呜呜呜呜呜!最后格雷戈尔也在沉默的悲伤中毅然决定继续在自己的国家奋斗唉……“我是德国人,我当年十九岁。” |
|
苏联味挺足的,视角特别,总体来说比较平实、朴素、冷静,作为一个夹缝中“第三者”来审视苏德关系,本身也是导演亲身经历改编。 |
|
演员们的颜值和演技并存,让人赏心悦目。
|
|
影像版战地日记,基本上是东德人拍的苏联片,内容很庞杂,但却反映了战争后期的方方面面。技术上乏善可陈吧,视觉效果也谈不上惊艳,只有几个长镜头还有些特色,不论近景拉到远景,还是平摇,抑或运动镜头。最大亮点可能还是无限接近客观的立场,让人最终对战争产生深深的厌恶。 |
|
剧中的爱情故事很感人,让人相信爱情的力量。
|
|
没经历过 战争的人不会理解 |
|
一般吧!没有自己期待的高,还有男主为什么越看越猥琐啊!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