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能不能给我一点希望啊?”“希望只有一个,给了你我就没有了。”——原来拒人可以这样说 |
|
电影工作室开山之作,奇趣幽默。饿殍流民,伤残军人,物价飞涨,美国大兵……有历史感,全靠室内布景对老上海的还原,惊为天人,张艾嘉,叶倩文真美,李丽珍还没长开,却也玲珑可人。施南生女士的十大港片第一名就是本片(见《香港电影百年》一书),足见其地位。 |
|
3.5 神经喜剧混搭后台音乐片类型,出来的效果时而惊艳时而灾难,大家都像没吃药就出来混的。物价飞涨的国统区上海,即便只是轻浮地嬉笑怒骂也能带来一丝悲凉。莫名却又奇妙的一面之缘与十年等待在断电之夜尽显魔幻时刻,徐克用最大条的方式展现底层的浪漫,俗套却感人。张艾嘉当年灵气逼人。 |
|
徐克电影工作室的开山之作,即给出了一份很有水准的作品。说是喜剧,但是从头到尾都处处显露出悲剧的色彩。战乱的流离失所、投奔的无依无靠、桥下的苟延残喘、屋内的相依为命。但徐克聪明的是,没有一味的煽情买苦药,而是用欢快音乐带动节奏,穿插各种喜剧场面,承载出那个时代下“小人物”的悲欢离合。同时又极具浪漫主义,阳台上那场戏,巧妙的色彩构图,浪漫又令人神往。上海之夜是美的,但终究这美却不是属于所有人。 |
|
不曾存在的苏州桥,大桥下面的抗战士兵。电影有历史感,但终究是喜剧。 |
|
超越了一般意义上的歌舞片,既接续了30年代国片复兴运动时左翼电影批判现实主义的路子,描写阶级对立,贫富差异(法币贬值物价飞涨,天桥下靠卖血度日的抗战老兵与夜上海的纸醉金迷)——这很难不让人想起马路天使,不论是左翼的批判现实抑或一板之隔的笑料闹剧——也同时包含早期默片时期特有的喜剧修辞格——杂耍蒙太奇,而这又涉及到了Gunning所论述的吸引力电影,早期默片所包含的一定的现代因子,上海摩登与白话现代主义。
类型上看,兼具默片喜剧与歌舞片两种类型:杂耍,错置,夸张,混乱,长久的误认与悬置,到最终的回归,歌舞类型又隐括有香港的地域类型特色——唱歌对嘴型,这在后来蔡明亮的电影[洞]中所穿插的歌舞选段中对其有怀旧式的表现。 |
|
只因我不爱张艾嘉 |
|
很喜欢。
故事没什么好嚼的,重要的是徐克的拍法和小心思,还有选角,第一次发现钟镇涛很有魅力 |
|
比我年纪还要大的电影,很青涩
旧的东西发生在旧的年代,才有味道 |
|
色彩,一路笑料(虽然很多很庸俗,不过一些设置倒也巧妙),人物太夸张。人力车夫模仿自行车刹车。 |
|
David Bordwell:“片中,选美会、睡房闹剧、探戈舞、大号乐器笑料、大骤雨,还有时间控制分秒不差的视觉喜剧效果等等,如走马灯般逐一登场……徐克称自己用歌曲歌词构思这连串镜头,于好莱坞而言,把歌曲、声音及视觉韵律结合得同样迷人的场面,恐怕要回到罗宾·马摩利安(Rouben Mamoulian)《公主艳史》(Love Me Tonight,1932)的火车高潮戏才见得着……徐克借此向香港电影的源流致敬,该片让人联想起上海经典片《马路天使》(1937)与《十字街头》(1937),但他没有像新好莱坞电影般搞低级滑稽笑话,反而想把一个有价值的大众传统翻新。 |
|
不错不错,生机勃勃,天真烂漫,有旗袍有情怀。故事老套简单,细节充盈真挚。这才是有诚意的作品。 |
|
天真烂漫有真情,嬉笑怒骂路不平!徐克又一经典暧昧姐妹搭。 |
|
徐克居然拍出过一部兼具霍克斯神经喜剧和明奈利后台情节剧的古典好莱坞式的作品,甚至放在黄金好莱坞做比较都不落下风,各种室内戏的场面调度更是让人眼花缭乱。此次修复画质非常棒,而声音方面将对白都用沪语重现配了一遍,不知道和年初《繁花》的大火有没有关系 |
|
李丽珍演张艾嘉的贴身丫头 |
|
施南生的十大港片之首,这是她和徐克的爱情乐章。他们的事业始于灼热的八十年代,新世纪一路北上仍能屡创神话。可惜爱情没能跟来,中途走丢,死在苏州桥下,掬一把月光,仅表纪念。 |
|
最能体现香港与上海之间的情结的作品。钟镇涛与张艾嘉住在同一屋檐下,却有一层之隔,双方就此引起很多误会,故事模式非常像《十字街头》,阳台上的洗澡房也很有老上海的韵味,朱石麟来港后拍的《水火之间》同样有这样的设计。摩登文化是上海最为绚烂夺目之处,只不过在经济发展与局势大乱的主流之下,还有很多看不见的社会底层藏在桥洞下,抑或是想尽一切方法苦苦生存。太喜欢里面的歌曲,钟镇涛在天台上拉起小提琴,悠扬的琴声在霓虹灯的注视之下,飘向了上海的每个角落,小人物不会不被看见。徐克在全片当中用到了很多躲躲藏藏的戏码,尤其是在狭窄的房间之内,通过出色的人物调度,让这四五个人不断形成看与被看的关系。 |
|
故事非常非常乱七八糟,这正是港片一贯优良作风,看的我这个正宗港片迷高潮一浪接一浪。爽快、锐利、生气勃勃,往高点说,就是“虽千万人吾往矣”。B级片的粗糙、即兴,虽是缺点,但何尝不是优点?想拍就拍,爱怎么玩就怎么玩,还能花哨无比,现在有几个导演能做到? |
|
港式狂想曲,古典浪漫,借古抒怀,暗喻九七。有必要照着本片致敬的三十年代老上海电影去把《马路天使》《十字街头》《楼上楼下》等片全部搜寻来看看。徐克:“我着重去写一段爱情——那份分离之后重认,又再分手,那种久不接触而又突然重认时所产生的感觉,大家都很矛盾、彷徨、惆怅的心理。” |
|
片子是个好片子,不过有个小BUG,这片子的故事应该是解放前吧,海报里的《南太平洋之恋》可是1958年的片子 |
|
开场桥下战乱别离之重红,仿佛看到了乱世佳人。可进入正片之后,情绪却急转为神经闹剧?痴情/退让的徐氏三角恋主题,各种类型标配的误会桥段,以及霍克斯的破洞、刘别谦的睡衣等一干好莱坞经典元素……应该说,徐克经典作品中该有的概念技巧本片已是一应俱全,只是运用时机和火候把握地明显不够成熟。两星半。 |
|
《上海之夜》的序幕很有费兰克·鲍沙其(Frank Borzage)通俗剧的影子。故事讲1937年,郁郁不得志的作曲家Do-re-me(即董国民,钟镇涛饰)遇上在歌厅卖唱的舒佩琳(张艾嘉),两人夜里在桥底浪漫邂逅,随后却因上海沦陷局势纷乱而失散。战后,两个凑巧成为同一座楼房的住客,而刚从乡间迁来的凳仔(即查小乔,叶倩文饰),却爱上了Do-re-me。片中,选美会、睡房闹剧、探戈舞、大号乐器笑料、大骤雨,还有时间控制分秒不差的视觉喜剧效果等等,如走马灯般逐一登场。此外,也有动人的表演时刻,如Do-re-me走上天台,在上海的霓虹灯光映衬下拉起小提琴,犹如给予整个城市奏起小夜曲。
影片高潮富有幽默感,同时亦紧张刺激,是今天好莱坞没法再拍得出的。Do-re-me凭一曲《上海之夜》赢了 |
|
这片从气质上就是徐克范儿!很多的语言在老怪的后来影片里都有出现。 |
|
其实徐克是个很会讲故事的人。那年的阿B可真是鲜嫩啊! |
|
想不到徐老怪会有这种片子 |
|
徐克电影工作室开山之作,虽然比不上日后的各路杰作,但个人真的超级喜欢这部电影啊。当年的徐克一路解构了各个年代的香港电影,在电影情怀之余玩出了自己的风格,大大咧咧的角色之下又有细腻情感。当年的他看见现在的自己请肖战演郭靖,不知道会不会对现在的自己嗤之以鼻呢? |
|
#bjiff#俗套又闹腾,尴尬。还在片尾字幕里看见了以前CM的老师蔡甘铨。=_= |
|
真的不好看,不好玩,有些笑料已经太老了。 |
|
乱世小儿女的悲欢离合,爱情胡闹电影的典型。徐克早年的电影真是五花八门,新鲜有趣。 |
|
這套也是我其中一部的favourite電影! |
|
按现在的欣赏眼光,这部电影已经明显是爷爷辈的了。。但由于它的真诚,依然能打动现在的观者。。另,,原来徐克还拍过这样的电影。 |
|
#第六届香港电影展#无锡百丽宫 |
|
真是回憶無限好。戰後坐火車去hk,再見上海 |
|
这部电影或许应该算是徐克的电影工作室的头炮吧,中规中矩,这部电影并没有投射出太多徐克的风格,只是徐克的玩票之作。不过呢,电影中很多细致的桥段也被后人多次借鉴,也算是创了先河了吧。 |
|
徐克也有这么柔情的时刻。
张艾嘉真的是那个时代香港那几位导演最喜欢的演员啊 譬如许鞍华 徐克。
能大能小 场面掌控很到位。叶倩文真心漂亮 钟镇涛原来也有那么年轻的时刻。 |
|
有几段很搞笑的,如影评里所说,很有《马路天使》《乌鸦与麻雀》的赶脚。那时候的电影都拍得太急,对白来不及写只好口不停念”一二三四五“再后期配音,看到成片的张艾嘉怀疑自己有没有参演。 |
|
这部电影其实听掺杂着上海话的国语配音更合适。叶倩文超级灵的,眼睛瞪起来圆鼓鼓,和张艾嘉同台搭戏毫不逊色,更添一层年轻的活力。有多场戏是在狭小空间内的互相躲藏,用空间感制造出误会和笑点。或有意或无意,镜头机位的选择总是露出女演员的裙底(都是安全裤)。
最后一帧定格在阮玲玉主演的《再见吧上海》海报广告牌前,叶倩文挥起紫色纱巾挥别,眼角似有一滴泪痕闪烁。 |
|
偶爾看下懷舊電影也不錯,這片名和內容簡介全是文藝片風範,電影本身卻是輕鬆的喜劇,各種插科打諢……當然用現在眼光來看是有點二……適合我媽看…… |
|
2.5;过于闹腾了一点,但对默片/好莱坞黄金期的喜剧模式的借鉴也算可圈可点,充分调动肢体语言以达夸张效果,利用人物间的误差/误解制造笑点。全片高光时刻是众人齐聚一室的各种场面调度,利用门窗的遮挡和开关甚至依稀可见雷诺阿的影子。各种历史梗(漫天要价、选美盛会、赴南洋潮、南下香港)一个不落,“打仗都没死,还能死在桥底下吗?”听起来似有所指。 |
|
张艾嘉洗澡演的很活泼 |
|
很多桥段似是向内地旧作致敬,非常眼熟...花絮有半个钟徐克访谈,大都是没听过的故事 |
|
反正我挺迟徐克一套的。 |
|
作为徐克电影工作室的开山电影表现得成熟且精彩,众多的笑点泪点放到今天仍不过时。虽是乱世故事,但并不刻意煽国破家亡的情,节制且心怀好意。到电影最后穷困潦倒、流离失所、情侣离散都有了好的归宿,这种对大时代的小心愿,恰恰是主创心胸大气的体现。 |
|
鸡飞狗跳男女,乱世懵懂情深。此时的上海或许也可以发生这样一个故事:封控小区同一楼里的一男一女,在微信群里相识并心动,约定封控结束后就见面,又在测核酸时先后接触到穿着厚厚防护服的志愿者,三人长期打交道却互不知道真面目,多少误打误撞可能借此发生啊。 |
|
误解,冲突,告别。夜上海,不是真正的上海,如王家卫所说。实际上还是香港。卖血开饭,似有《危楼春晓》的影子。苏州桥下的故事,不会继续,南下香港,再见上海。
王家卫曾于《第二十四届香港电影金像奖颁奖典礼特刊》推荐。 |
|
欢闹与感动。。 |
|
3.6分。
算是徐克第一部浪漫爱情片,在后来的《刀马旦》《梁祝》等电影中,仍然有延续,但由于徐克之前的几部电影都是阳刚狠戾风格,所以很难想象他可以拍出这样的爱情故事。
钟镇涛和张艾嘉、叶倩文这三个男女主角,在一系列巧合、误会中相遇相爱,又在战火纷飞的世道遭受苦难,大时代和小人物的相互映证,竟然有点张爱玲小说的况味。
但徐克的本事在于对彼时大环境的讽刺,对人心世道的针砭。乱世之下,曾经抗战的老兵得靠卖血度日,金圆券贬值的荒唐人间仍不乏纸醉金迷,所谓的月历皇后只不过是给资本家选后宫妃子。但这又不是一部苦大仇深的电影,它充满了小人物的悲欢离合,让你在观看时,品味细节上的阵阵乐趣。 |
|
港片真不是我的菜,受不了那么夸张的表演,刻意的搞笑和烂俗的桥段。 |
|
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上海情结,繁华梦里多少醉人泪。电影过于理想化,但是又何尝不可爱,原来十年前桥底的承诺还能在十年后实现。凳仔代表一种纯朴,并在各种巧遇中得以保持,却终究回到一个人的境地;阿舒显然是久经世事,但心底保存的纯真使她最终得到爱情。「再见上海」其实应该是「再见上海梦」。 |
|
叶倩文怎么那么地味,《上海之夜》这主题曲不错听。话说战前的魔都女人穿着四角裤睡衣见男人是常见现象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