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整体节奏慢热舒缓。雪中的宁静古堡太美了,对比炮火留下的伤痕令人心碎。共享乐声的敌对阵营士兵,骑白马的人,驶入教堂的坦克,战火中的雕塑,鲜血与冬日玫瑰等景象震撼又充满隐喻。比起战斗列车,这次是纯粹的艺术与战争的狭路相逢。最后连续枪声中的闪回就是书最好的序言。可水中行船的大众汽车,试图用性解释艺术重要性的对话,Red Queen美丽的女士们和鸡尾酒,废墟中的传教士,回到战场的面包师,战争年代的轶事点缀。女主真美,代表了战争中获得新生的幸存者。摄影可圈可点,美妙的古堡内外自然光和构图巧妙的战争场面,是梅尔维尔、夏布洛尔和马勒都有不少合作的亨利笛卡手笔。Did you hear the scream? A woman, or an eagle, or a world coming to an end. |
|
多好的故事啊可惜没成功展示出来,感觉就像某集兄弟连,而城堡和伯爵等都是另有所指的意象。冗长的大制作战争戏削弱了影片本身应该有的文学性,最终流于平庸。 |
|
https://www.ixigua.com/7064124637143269902?logTag=5941f769a420cda6ed40 |
|
二战期间,落难的美军八人小队驻防于中世纪的欧洲古堡之中,并为保卫古堡中的珍贵艺术品与来犯的德军进行英勇战斗。主线颇有看头,而八人小队无论是从人种上的多样性还是性格上的区分度也都符合好莱坞要求,如果翻拍一版说不定也能变成类似《盟军夺宝队》的群星动作片。但波拉克对故事的处理要更为深刻:不育的古怪公爵鼓励上校与妻子偷情,希望能为家族留下子嗣,似乎是在暗指美国为二战后的欧洲输血使其历史延续;当过面包师的中士脱离部队,与面包店遗孀搭伙过活,则温和地表达着反战主题;这其中上校却强烈反对放弃城堡,认为「向德国人让一小步就意味着失去一切」,又是对战争必要性的某种捍卫。然而最大的问题出在以用机枪击落德军侦察机为分界点的前后两段脱节感严重,前半段是沉静忧郁的城堡避难记,后半段又突变成紧张激烈的大阵仗战争片了。 |
|
典型仿照欧洲电影风格的美国电影,不育的公爵鼓励上校与妻子偷情,希望能为家族留下子嗣,是马歇尔计划对欧洲全面复兴的输血与文化根基的动摇;当过面包师的中士脱离部队与面包店遗孀一同干活,是不同民族之间的友好反战,而上校却强烈反对德国誓要决一死战,则是符合了传统二战的主旋律 |
|
戈达尔曾说,不是拍政治的电影,而是要政治地拍电影。西德尼·波拉克对此表示认同:我不要只拍保护艺术的二战电影,我要艺术地去拍!……此片虽然题材接近于另部同样由伯特兰卡斯特领衔的《战斗列车》,但风格迥异。它的正确译名应该叫《去年在马多雷》。 |
|
3.5星,群戏格外精彩,台词异常精辟,战争的真相就是毁灭一切美好的东西,美好的东西都被毁了,战争即使胜利了又有什么意义呢。。。这电影里至少有两种立场,一种无论如何都要保住城堡和城堡里的艺术品,另一种是无论如何都要打胜仗阻止对方即便玉石俱焚。。。最后战争本身成了最大的赢家它像个巨大的黑洞吞噬了一切人与物。。。独眼龙上校表面铁血内心其实也很柔软在和战争魔掌的争夺中他至少保住了城堡中最珍贵的一样“艺术品”。。。ps不太自然的诗意夹杂着半生不熟的意识流。。。 |
|
“你觉得我堕落?还是更糟——觉得我像个法国人?” |
|
啊,存人失地,人地皆存,存地失人,人地皆失,啊,真是的 |
|
有些地方很奇异,甚至有些场景很费里尼 |
|
整体太过于干瘪,兰卡斯特和波拉克没有起什么化学反应 |
|
6.5/10,多少有些磨叽,整体上减弱了主题。 |
|
诞生在越战时期的反战作品 |
|
内容太多,最后就疲掉了。 |
|
颇为意识流的悲壮反战电影
八位勇士与城堡融为一体,反衬出欧洲这片大陆艺术与精神文明被战争残忍践踏
高则古建筑,中则是绘画、音乐、文学等,连最底层的人民也要面临家破人亡
正如城堡主人所说,对他来说,敌人来自人类(从人类角度出发,正义的对手为敌人)
无论战场上的你是否正义,你永远都是参与破坏文明的一方
花葬过于悲壮,升格镜头+去配乐独白简直大杀器
PS:西德尼很喜欢开头与结尾呼应😂 |
|
在战争面前,你啥也不是 |
|
很不错 |
|
如果不是因为最后一场城堡攻防战拍得精彩,只看到前三分之二的话,我几乎准备给它打三星了。前三分之一有些拖泥带水。城镇一战拍得许多地方令人不解,败退下来的美军呼呼啦啦地走在小镇街道上,头上不停地落下德军的炮弹,居然美军似乎无感,撂倒几个其他人仍若无其事地蹒跚前行;街道旁妓院里的妓女们,仍是那么地平静如水,还能用酒瓶制成汽油弹嘻嘻哈哈中烧毁楼下的敌军坦克;一位会烤面包的美军士兵贪恋面包店老板娘的温柔乡和平静生活,也居然能在四周轰轰隆隆的爆炸中坦然自若地烤着面包。这一段过于儿戏,即使战争喜剧也不能这么拍啊,使本片大大地失分,好在城堡攻防战一场给捞回来了。本片想法挺多,探讨了战争对艺术的摧毁,属于反战片。7.5分。 |
|
兰卡斯特和波拉克在《浮生录》之后马上合作了第二部,本片也延续了《浮》那种虚幻交织着迷茫的质感。手法上也依然形式化,比如兰卡斯特发现德军紧接着就是观看德军尸体之类跳剪,早期的波拉克一直在用各种欧洲电影手法。八个美军进驻一个比利时城堡,准备抵御德军反扑。虽然是战争片,但主题更多是探讨战争与艺术、美国与欧洲。城堡主人为了血统纯洁娶了自己侄女,这可能是对老欧洲的揶揄;面对城堡可能毁于战争的命运,城堡主人不知是美国人还是德国人要毁掉城堡(以及其中的艺术品);跑去小镇当面包师的美军和军人与妓女结下的友谊(妓院老板是《萨罗》里讲故事的老女人),是反战的人性表达;淹不坏的大众车和全片诸多细节一样,具有象征意义。总得来说,本片元素驳杂,表意矛盾,前面聚焦城堡命运令后半小时还算大气的战斗场面失去了情绪支撑 |
|
荒诞而真实的反战题材影片 |
|
冲着名字去看的。典型美国人仿欧洲艺术电影的拍法和剪法。个别几处戏确实拍的可爱有想法超现实。peter falk真棒人堆里都能显出他来。 |
|
阿兰德龙的眼罩怎么到亲王脸上去了……上尉的艺术史讲座还蛮想听的。前后两部分割裂的。 |
|
因为箫声被打死的德国兵惊着了我,让我心痛不已。不然整个片子看不上劲,除了这个片段,还有那个十世纪的城堡 |
|
话剧,狗日的战争+操蛋的文艺。 |
|
另类的战争电影,这拍摄手法感觉是在说一个现实与梦想的故事,也许借一个单调的战斗故事敷衍出什么古堡、伯爵夫人……镇上的面包房和妓院那段感觉在做梦。 |
|
空白 |
|
别的不说,看背景我敢说这一仗笃定是阿登战役 |
|
玩寓言故事的导演,不能当正常战争片看 |
|
这个电影和“战俘列车”还有“野鹅敢死队”并列为让我看完特别伤感的战争电影… |
|
过气的老电影 |
|
很平庸。 |
|
战争摧毁的不只是古迹与宝物,还有希望和信念。 |
|
重温老电影,重回少年时! |
|
19/6/23 |
|
01:47:17 |
|
批着战争片外衣的文艺片 |
|
@2009-06-18 22:17:32 |
|
59° |
|
反衬出欧洲这片大陆艺术与精神文明被战争残忍践踏 |
|
一群人闯进一座百年古堡,没发生连续不可能犯罪反而说不过去,受本格派“余毒”影响太深,全程都在自行脑补,假如拿这大纲改头换脸变成推理题材,相信会更为引人入胜。 |
|
这是被战争所定义的逻辑,你只能做旁观者、被害者或施暴者,只能牺牲或被牺牲,而所有人对你来说非友即敌,没有任何中间形态。他想反抗那些无止境的战争和无畏的冲突,却不知不觉地,沿用着战争交给他的方式,去生活,去战斗。 |
|
很不错 |
|
战争场面制作得还算精致,特别是考虑到年代因素,剧情就有点不够精彩。 |
|
冲着战火中的文化保护和残酷妥协找这部片子来看。冗长的战争并没有把艺术或者爱情讲得很精彩。不过,无论战争或者和平,我们都需要作家,需要诗人,需要面包和爱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