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发现除了众所周知的视听语言的革命性,亦有电影史上的延续性。如战争片和“革命样板戏电影”的痕迹:1.“三突出”原则,仰角度拍摄英雄人物。2.强调英雄人物身体的物质性和雕塑感,masculinity。其他如大远景与大特写突然剪切、残缺/不规则构图及突然爆发的原始能量,今日看来仍独特。 |
|
《鬼子来了》之后看到的又一部优秀的抗战电影,真实,感人。表现了一个自我救赎的过程。 |
|
第五代开山作,名不虚传。
雕塑一般静默的人物,造型性突出,黑白逆光拍摄,极端倾斜不对称构图,人物都在对角线,山沟,或是小点,画外音,画外空间,声画不对位,特写
两极镜头,特写与大远景来回切换
摄影,构图,声音,非常的突出,也就是视听语言非常的突出,and张艺谋非常的突出,在一个和八个,黄土地里,张艺谋的作者性其实还更强一些
#第一部资料馆,氛围很好
|
|
女卫生员叫那一声你快点回来,大爷,听到之后那个演员的表演真好,那细微的动作真是绝了,镜头别出心裁地使用了后背的拍摄角度。 |
|
大陆#600. 第五代开山作。啊原来[黄土地]的一部分构图原来是从这儿来的啊(确乎可以把归到凯爷头上的摘出来一些)。确实有影像太强导致叙事节奏不统一的问题,拍得很漂亮的剪影、特写以及各种奇怪构图(压边、压角、半张脸等等)实在是太出挑以至于抢戏了。剧作确实也是弱了些。啊陈道明当年真的好帅啊! |
|
第五代导演开山之作,当年轰动世界,还让国内影界一时蒙圈了!今天再看已成经典…… |
|
在那个中国电影刚复苏的年代,这种凛冽而生猛的视听语言对电影界确实是一种涤荡,造型艺术虽然别开生面,但价值观依旧是跪舔式的主流之态,几个初出茅庐的年轻人初到人才匮乏的西影厂,因而有了直接担纲的机遇,小试牛刀时还略为放不开思想教育的枷锁,但这已昭示一个新时代的到来。708资料馆 |
|
摄影果然是老谋子啊!!跟黄土地里的风格一模一样啊我去!!那种形式主义的作风还是给这样的剧增添了点黑色幽默的= = |
|
“他们拍摄的第一部作品,是根据郭小川倍受争议的同名长诗改编的电影《一个和八个》。这部作品虽然因为审查问题,被删节修改了107处之多,但今天看来仍然力透银幕:雕刻般的人物造型,昏暗险峻的影像与构图,大段的寂静配合低沉的男声哼唱,使这部革命战争影片获得了纪念碑式的庄严与凝重。” |
|
7/10。对人物缺乏准确的把握致使主题升华的意图未能实现,王金对囚犯的教育太概念化、软弱无力,特别是土匪恨不得杀掉八路军逃出去继续抢劫,八路军无言对着光秃的环境、烧剩的房架子和跑向镜头纵深的发疯村民,更不愿意与一伙汉奸、土匪并肩作战,单凭自发性激起恶棍的爱国心其转变过于生硬,结尾势单力薄的瘦烟鬼为守护战地女神打响的枪,突发神威打死一群鬼子,胜得不切实际,两位八路军互相支撑着形成一个‘‘人’’的场面固然感人,隐喻犯人黑黝黝的灵魂被洗净重新做人,但也是简单地直陈意义。许多手法具有反传统的光芒,开头将近十分钟看不见完整的人,只听见黑暗中摸索的人影发出动静,淡化了逃狱戏的悬念,然后王金要反映自己的情况,乱哄哄中一束光打下来,房子垂着一根捆犯人的绳子,重铸了狭窄黑暗的内景中精神和肉体被扭曲的人性状况。 |
|
革命叙事的突围,隐没在阶级斗争集体主义下的个体之光在第五代破釜沉舟的奋进中得到大胆的呈现,人逐渐回归人性的本真。仪式化的静态表演则进一步突破了之前学院派电影的单调形象,创新手法的运用令人印象深刻。 |
|
电影本身令人印象深刻,考虑这部电影的里程碑意义,和郭小川原作创作于“引蛇出洞”后高压打击,导致中国知识分子脊梁就此被折断的时期,5星! |
|
广西电影制片厂出品,根据郭小川同名长诗改编,张军钊导演,张艺谋、肖风摄影。大量运用两极镜头,在强调人物内心情绪发展的同时,用辽阔的大全景,衬托难言的心镜。第五代导演的创业作,对改革开放后中国电影造型意识的发展与观念嬗变,都起到了十分重要的推动作用。 |
|
8,第五代的开山作,既反影戏,也反主流革命叙事,土匪抗日以及刻意地在八路军战士脸上制造阴影效果,这在过去的中国电影当中绝对没有出现过的。第五代的出现第一次让中国电影开始理解影像画面对于电影表达的重要性,虽然这种静态的,注重造型感的美学思维对于西方电影来说不免已经滞后了一二十年,但是对于中国电影来说这是一个绝对崭新的方向,从78年到83年,中国电影的发展比过去三十年都快,开始彻底甩开戏曲和影戏这两条制约中国电影发展的拐棍,大步向前飞奔了。 |
|
土匪问:“老王,怎么打?”然后扛着门框就冲了出去,emo还用了升格镜头,配上悲壮BGM,我一时不知该哭还是该笑。很多怼脸大特写,还有不少前景遮挡镜头,大荧幕看真难为这些演员,好些在别的抗战电影也有出演。一句“老子,中国人!”看得泪目。#BJIFF2023No. 1横店王府井 |
|
第五代开山之作。中近景静态构图,特写如雕塑般的人物造型,充斥着强硬阳刚的男性荷尔蒙气息,也不掩盖其明显的激进革命和统战思想,更重要的前提是作为明显的宣传的样板(跪舔),但在当时居然还是被批判了。构图明显是《黄土地》的先行性,人物常在画框边缘或者对角线,摄影太有力道,看得出张艺谋早期的作者性。8.2 |
|
第五代电影美学的建立,张艺谋的摄影处女作。镜头聚焦于土匪、逃兵、投毒犯、奸细和一个被误认为叛徒的八路军指导员这些长期以来处于配角的人物,以一种不规则的构图和黑白大反差的影像风格,叙述这些身陷囹圄、面容丑陋但大多数还保留着一腔血性的男人,在血与火的洗礼中走完了灵魂和精神净化的历程,以此昭示民间历史话语的活力和价值所在。结尾跳接镜头,巨大的冲击力。 |
|
摄影的冷峻浑厚让关押一处的这些犯人的心理无法估量,他们的罪行也是不可知的,这提供了身份得以改变的环境,王指导员是导火索,镜头过处横七竖八的尸体,敌人那近在咫尺的炮火都是感官上的刺激,既然不怕死,死在民族的守卫之上,是更漂亮的死法。 |
|
一个和八个——张艺谋、张军钊、何群、谢园、陈道明、魏宗万、陶泽如、肖风、赵小锐 |
|
意识形态上确实比较主旋律,试图用个体英雄主义来同化他人思想,并且多次用特写塑造正义凛然之感,政治目的显然是达到了。不过更让本片载入中影史的是老谋子的摄影,压迫感的构图加上破败的环境赋予了本片独特的气质,一种绚烂的壮烈感,后面的《黄土地》也是有迹可循。 |
|
百度百科:1983年5月,广西电影制片厂召开大会,破格批准以张军钊、张艺谋、肖风、何群这四个应届毕业生为主体,成立全国第一个青年摄制组(平均年龄27岁)。下达生产令投产《一个和八个》,张军钊任导演,张艺谋、肖风任摄影,何群任美工师,郭宝昌为不挂名的艺术指导。大学毕业不满一年,就全部独立拍片,这在中国电影界是史无前例的。
1983年10月底《一个和八个》完成,当青年摄制组把“处女作”于1983年11月中旬送到文化部审查时,正碰上当时文艺界大批“人性论”,《一个和八个》被当成“精神污染”的活靶子来重点批判。广西电影制片厂原厂长韦必达于是在1983年11月21日的厂长会议上对于《一个和八个》发表了几点不同意见……但仍改变不了会议主持者的看法,影片还是没能通过,拖了整整11个月后……在社会上很多叫好的声音压力下才最终获得通过。 |
|
7.5/10 “一部忽略了人物性格的清晰脉络和故事情节的因果链条,讲究造型思维和观念更新”的电影,全片由近景和远景镜头交织构成。故事并不复杂,导演张军钊“选取了一个特殊的人物关系和规定情景,大胆地选中这一题材,在改编电影的过程中,将八名罪犯从陪衬地位推到主角地位,着力进行群像刻画”,但在这个过程中却淡化了策反的过程,着重描写惨烈的战斗和两拨人最后的相处,张军钊“把战争的描写推到后景中去,而着重表现战争环境中的人”,而“‘环境’跟演员一样,在其特定的造型扮演着自己独特的角色” |
|
http://www.m1905.com/vod/85359.shtml;第五代的第一部作品,很生涩,也很生猛,带有小白鼠的性质 |
|
国产战争片补遗。时代性的资源限制往往会逼出影像的表现力极限,而这极限首先由“字里行间”而直达导演的审美与控制力。本片选择了战争的一个不常见的侧面,取材落点小且贴近个人,群戏设定考验着人设的立与变。剪影、纯色、天压人等摄影风格非常张艺谋了,甚至超越了导演对影片的引导。陈道明毫无存在感,魏宗万也没用好,都是演员让位于导演的一例。总体来看,这更像是摄制团体尤其张艺谋的练级之作。表现力让位于控制力,7- |
|
太黑了啥都看不清 男声低吟很沉重。。。我还是滚我的蛋吧 |
|
第五代发轫之作,电影有前卫的自我表达在其中,但也有不少粗糙的地方 |
|
2014.6.12标记 2018.9.26资料馆终看。第五代开山作 第一个镜头就用下至上的竖摇从黄土到高天 和过去中国电影的传统镜头语言做了强有力的反叛 极致的仰俯 站在历史高点极力营造中国人的命运感。构图色彩造型感皆独特 暮色中随阶梯散落站立 黑暗中侧面仰拍八人牵绳而过 战争场面的破败与硝烟 柔和又不失质感 是目前看过的中国电影里表现战争最惊艳的。本片的真正结尾片段是:见女卫生员将遭受日本兵的凌辱时 大叔将仅有的子弹射向卫生兵 后被日本兵击倒 原结尾更具震撼力 当年制作完成放映后被迫更改了新的结尾 就是此版本。职员表出来时 随之而来的是对第五代早期共同对电影语言的探索和创作的钦佩。 |
|
第五代开山之作。不知多年后的老谋子砸大钱在《金陵十三钗》的爆破戏,用炫技式的长镜头极致地展示奸杀戏时,会不会想起当年作为摄影的他,曾拍过这样一部朴实而别具一格的战争片。彼时,一个能改变八个,如今,“妓女救国”钱速来 |
|
#资料馆#为了看结局果然是和谐版;地平线压得够低,西部片地貌很奇观,老谋子摄影出彩;鬼子说日语好评;道明叔年轻时气场没那么强但仍是男神;后期配的话剧腔台词太捉鸡;主旋律得都看不下去了。 |
|
绝对的化神奇为腐朽。老谋子的摄影比较突出。陶泽如、陈道明、谢园当年都超嫩超帅。 |
|
张艺谋摄影帅呆,道明,哇哇哇 |
|
http://www.56.com/w41/play_album-aid-10511108_vid-NTQzMDU5MDQ.html |
|
竟然是陈道明,结尾的设置在当时的那个年代足够勇敢 |
|
生猛、粗砺、直白、硬派…一个好人和八个恶人,本来很妙的设定,可以挖掘出关于人性、主义的种种,没想到被这种直接甚至简单的形式发展,虽有些失望,却饱含着蓬勃的力量和粗野的美感,想来还是我落入窠臼了…如此随性大胆的摄影,竟然出自老谋子之手,可真够他吹牛逼的了… |
|
戴锦华:第五代导演的发轫之作,第五代是要超越历史与文化的断裂带,来完成与中国历史生命的重新际会,完成一种新的电影语言语法与美学原则的确立,结果却在超越裂谷的同时,在新的震惊体验中跌落,他们的艺术则成了裂谷上的一座断桥。摄影张艺谋,画面很多遮挡,据说是为了表现空间的逼仄。我觉得一个战士被与八个囚犯关绑在一起的设定很有意思,但感觉八个囚犯的特点并未表现好,剧本可更扎实些。是在爱奇艺上的,根本没有等到那颗引起争论的子弹,原来看的是删改版本。 |
|
构图和人物造型的表现主义风格具有明显的第五代导演特色,可以看出积极的美学追求。战争仅仅是模糊的背景,像是在一个空旷的舞台上表演抽象的戏剧,故事不重要,所以就表现得不够细致,重要的是讨论伦理问题。大而化之,不食人间烟火,可能也是一部分第五代导演容易出的问题。 |
|
第五代;电影美学革命;形式上的彻底革命(极端构图、极简叙事、长镜头)反思父辈神话、体制问题。
正义之人所到之处皆是荣光,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旨在“情迷中国”,但没有拍出彻底个人化的作品。 |
|
去广西就是发配么?广西还是挺好的。 |
|
第五代导演的开山之作,张艺谋的摄影不错,可惜看的删减版画质太差。期待100分钟的足本结尾。土匪最后拜大哥走人还是有个性的。 |
|
摄影和故事都挺不错的。只是人物太硬,好得太好处处都好好得让人不舒服,演员的表演也太过学院派,各个卯足了劲跟上课做作业似的,而且一水标准普通话加话剧念白(当然还有配音的问题),完全那个时代的硬伤。结局还是比较满意的。整个场景很开阔,倒是很能见出影片的胸襟,但是整体节奏不舒服缺少高潮 |
|
第五代的开山之作。冷峻写意的电影语言,对于地平线的运用、摄法机位上的组接、隐而未见的画外音、两级镜头的使用,似乎在大声的宣告:中国电影的面貌,焕然一新了! |
|
第五代导演发轫之作,奠定了80年代第五代导演的主要表现题材和元素,黄土地和GM还有纯洁的姑娘。一开篇就用真实报道,和简单的黑白照片介绍人物关系,让人有了代入感,也能迅速进入剧情。接着一反常态在漆黑的环境下充分展现人物冲突。王金一方面要证明自己不是叛徒,另一方面想感化这些人;而剩下的八个人只想活命。这是源于一个背景在战争情况下他们这些囚犯甚至不需要审就可以直接杀掉。但是陈道明扮演的负责人一直很矛盾杀不杀他们。最后在王金的劝说和看到日寇偷袭的村庄后,所有人的枪口对准日寇。有几个土匪死得很悲壮。最后,小兵被杀想跑的老头救了差点被糟蹋的护士,俩人背着枪走远。一土匪走了但留下了杀鬼子的誓言,八路军和敌后工作者站在了一起组成一个人字!不知道剧本谁审的,非常符合官方意识形态,没有后来第五代导演拍片的暗戳戳 |
|
都说剪辑和表演是有先锋的,我却觉得有些复古了,呆板呆板,不过那种静止的呆板中细品,也是可以感到诗性的,前提是你是否想去感受~ |
|
八一建军节观影,本来想选大决战之辽沈战役的,但时间太长。多给一星,画质模糊,但题材角度比较少见,影片将重点放在抗战思想上而不是宏大的战争场面,其实这种战争片以前还挺多的。 |
|
那个年代,张艺谋的摄影,确实不错。电影资料馆放映的是4:3格式,奇怪 !还有100分钟的原版看不到了 |
|
平摇镜头下展现战争造成的死亡和毁灭,人跑进远景逐渐消失是对精神的摧残。大片阴影是战争的阴霾,人变成了剪影,变成了符号。不平衡构图暗示人物处境。遮挡构图暗示生存空间被压缩,边缘构图暗示人物边缘化,逐渐掉出画框。甚至半张脸在画框外,被镜头剪成两半。犯人在黑暗,士兵在光明。犯人在井底,士兵在井上。九个犯人代表各种成分,但在战争面前都被绑成一条绳子上。他们的选择展现出人性的善恶。除了投毒者和间谍,在指导员的g命牺牲精神和科长人道主义精神的指引下,在侵略面前同仇敌忾。这两种精神正是抗r民族统一战线的基础,而血性就是人们投入战线的动力。开头的乌云蔽日,到最后的旭日东升,胜利的曙光终于降临。镜头逐渐虚化,指导员和科长形成一个五星,代表着胜利。 |
|
黑黢黢的看不清楚,画面取景总感觉左右缺一块,在边缘处的人或物经常部分出画。前多半程的静止镜头偏多,人物一口不吭,还没有配乐,停留时间略长,显得沉闷。后半从打仗开始变好看,烟火效果还不错。
室外戏频繁使用背光的剪影,室内戏和夜景戏我甚至怀疑没有打光员来参与。
女卫生员选角好,长相清秀柔美,嗓音柔声细语,放到一群光头粗鲁的犯人中间对比明显。 |
|
一个给八个洗脑... |
|
影片整体有浓浓的前苏气质(褒义)。镜头影像耐看且有余韵,赞。抛却文宣成分,故事既有点悬疑,也有意义。一点点吧,会联想到《第四十一个》。 |
|
“不转不是中国人!”不知为啥当冲锋时我脑子里老回响起这条口号,开玩笑,但话说回来,凡事要放在具体的时代条件下去看,固然现在看来这部片子说教太多、主题刻意、人物扁平而脸谱化、且限于条件所限也是因陋就简,但在那个刚刚走出禁锢的年代,能够从体制内促成这些突破,且具有一些独创性,已是不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