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他爱电车司机,电车司机和他上床只是因为他长得帅,他爱混街头的女孩,女孩只喜欢钱和毒品,他爱哥哥,哥哥却利用它,他爱德国人,可俄国人喜欢的对德国人来说是要命的。 |
|
新俄罗斯地位最高的电影。苏联解体后叶利钦企图利用“休克疗法”解决经济问题,结果计划落空,货币贬值严重,这也是为什么影片中西瓜要1000卢布,买个专辑要几万卢布的原因。同时动荡且无望的社会环境也让俄罗斯黑帮进入了发展的黄金年代。就影片来说个人比较无感,风格化明显,同时这应该也是导演写给圣彼得堡的情书吧。片中一直出现的鹦鹉螺乐队就是圣彼得堡的乐队。/我第一次看没什么感觉。这次又把这部电影翻出来,按照英语字幕重做了一遍字幕,查了不少当时俄罗斯的资料,才体会到这部电影的妙处。只能说文化壁垒确实高,这部电影有很多关于俄罗斯本土摇滚乐队的内容,不了解的话根本看不懂这部电影。 |
|
我下周《城市神话》课上要教这个电影,作为彼得堡文本,用来与两周前讲的曼德尔施塔姆和布罗茨基做比较。另一个目的,是去改变提到彼得堡就“只”会想到果戈里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小资产阶级趣味,也就是布罗茨基讲的文学彼得堡与现实彼得堡的倒置。彼得堡不仅是十九世纪中产的,也同样是九十年代黑帮的。 |
|
这个黑帮笼罩的黑暗社会氛围与以往我们见到的日本、香港、美国、意大利,甚至巴西都不一样,其他大部分黑帮题材的电影描述的都是繁荣社会,或者成长中的城市中那些靠见不得光的黑恶手段发财的群体,而俄罗斯的这些黑帮,就有点像是在废墟里抢劫,
一个没落的社会,萧条苍凉,与这个社会比,弟弟几乎有点单纯,他听着喜欢得音乐离开,寻找新的生活, |
|
俄罗斯电影界抛却老传统的一部片。本片导演看得出来受欧陆和美国电影影响更大,对话戏中很明显的间离感,忽略长镜头带来的描绘现实张力却改用凌厉和遵循物理时间的镜头搭配来塑造影像,并且大量真实并突出人物的特写镜头,很有味道。倒是本身剧情和剧本散漫了点,并且有些符号运用挺中二的。当然,让我喜欢的是取景地方太多熟悉的地儿了,斯坦市场和狮子桥就不说了。公交车用钱一场戏就是在过我宿舍旁边的线路上拍的,悲剧就是宿舍楼。。。 |
|
和昆汀的片有些像,不过这里的浪漫冷得像吐出的白雾。听着音乐的死神静静走过街角。 |
|
8.0 叙事节奏控制地很好,不拖泥带水,每场戏的剪切点也都恰到好处,有限的篇幅内饱满刻画出一个令人难忘的俄国都市侠客形象 |
|
最后男主角搭了个便车。外面大雪,里面卡车司机穿背心。司机问你想干啥?他说想当个司机。然后怀里的长枪掉出来他赶快捡起来。司机微微一笑,似乎在说:原来如此,理所当然嘛。 |
|
蜜汁毛子,不是在喝伏特加就是在去买伏特加的路上。还蛮好看的推荐,比路边野餐厉害不知多少等级。 |
|
俄罗斯电影一贯的冷峻风格,有棱有角的角色,佐以简单粗暴的剧情,在灰暗中竟露出几分生机。可惜代入感不强,找不到共鸣,只能说不讨厌 |
|
喜欢到草泥马哑口无言。北风冷飕飕,小谢尔盖杀人时表情冷峻坚毅,说起音乐来羞涩腼腆,偶尔谈谈情说说爱脸上挂着和煦的阳光沁人心田 |
|
男主的所作所为代表了那个年代俄罗斯民众的价值取向。他的形象更高大而丰满,兄弟可以阴我,但我绝对只为兄弟。 |
|
包含的内容很多,但都在慢慢悠悠中叙述的很清晰,很喜欢与德国人分别时的对白,仿佛德国人才是看懂俄罗斯城市的人。电影里的人物就像下水道里的老鼠,从未见到过阳光。除了音乐,男主人翁放弃一切。感觉很真实,每一位演员都很入戏。淡出淡入的传统拍摄手法给观众留下很多遐想。就是背景音乐有点突兀。 |
|
一口气下了五十部俄罗斯电影,我对俄罗斯电影是真爱 |
|
巴拉巴诺夫就是苏联的一切 就是俄罗斯的一切 在他的电影里可以看到所有病态的政治集权 还有荒诞的欲望和人性 |
|
感觉很冰冷的圣彼得堡。比想象中差。。。 |
|
7。你要去哪,去莫斯科 |
|
巴拉巴诺夫真是个低调的实力派导演,不知不觉已看了他好几部电影了。90年代的俄罗斯又乱又糜烂,连圣彼得堡都一股废土味。开有轨电车的女司机太帅了,两人一起穿过废弃的电车厂,是全片最温柔的一刻。黑吃黑也就那样吧,道义、亲情和爱情没有一个可信的。discman的出镜率很高,90年代的装逼利器,CD在那会儿取代黑胶并不是偶然,因为它可以让一个人随时随地欣赏音乐。最后在冰天雪地中搭一辆卡车去远方,也让本片有了一个诗意的结尾。 |
|
这部不错,很像那么回事,杀手冷冷地很可爱,就是交代不够清楚。而且影片名字叫《兄弟》,其实大部分时间没有哥哥什么事,没什么交流 |
|
善良的俄罗斯乡镇摇滚文艺青年,进城跟错大佬,行差踏错,连累街坊后,杀无赦。九十年代的CD walkman情怀,真是亲切 |
|
暴力,哲思,爱情,都有。窃以为,是《这个杀手不太冷》级别的片。弟弟刚到大城市,新朋友告诉他,在这地方,只有强者才能待下去,弟弟一把双管打遍黑帮,离开这个城市时,感叹,城市是邪恶集合所在,能让强者变弱。 |
|
从库存里随手拎出来看的,太90年代了,味道太正了,处处都是年代细节,行人气质都是对的,退出瞅了一眼才意识是97年的电影,拍摄的时候大概是95年左右,难怪。主角杀戮果决毫不拖泥带水的人设很讨喜,还穿插了不少不动声色的冷幽默。情节跟预想的不太一样,不客气地说整部片有点像是为了圣彼得堡本土音乐这碟醋而包的饺子。 |
|
这哥们儿真的是人狠话不多,不服就干啊!而且非常重义气,爱憎分明,最后冰天雪地里搭了个便车,司机老哥穿的二流背心特么的,不愧是战斗民族。 |
|
8分,索尼Walkman,松下VHS,摇滚乐,宿醉的清晨,难以定义的情感,杀戮与背叛,混乱的年代,迷茫的青春,躁动的荷尔蒙。 |
|
无所事事又暗藏杀机的俄罗斯90年代。
可惜就是拍得过于冷峻安静,没有戏剧化处理情节,只是很写实,很客观地拍。 |
|
BAM 7/12/2013 2:00pm |
|
影片中的圣彼得堡像极了我儿时生活过的东北,充斥着萧条与破败,紧缩开支与下岗让人们眼神灰暗无光,仿佛看不到希望,只有那些雕像和建筑还在诉说着当年的繁荣与辉煌 |
|
俄国抛弃了苏联,苏联抛弃了俄罗斯,俄罗斯抛弃了俄国。
他们向来不缺乏英雄,却自甘匍匐在铁蹄之下;不缺乏艺术家,却在鬼斧之下纳投名状;血性是九十五度的烈和百分之百的宿醉,呐喊是撕裂一切的罪先将自己撕碎…… |
|
城市之恶。小谢尔盖·波德洛夫这么俊美的脸,居然已经去世了。 |
|
意外的通俗好看…五音不全却热爱音乐的退伍小伙到彼得堡找哥哥,被哥哥推去做杀手。乱七八糟各个阶层的人物好像构成了生态圈的不同物种,很有意思,这个名为大城市的生态圈有毒,强者也会变弱。主角长得像个小熊(还真演过熊啊?)淳朴可爱业务水平又利落干脆,满满都是反差萌,可惜演员那个啥了。。 |
|
小谢尔盖·波德洛夫饰演的达尼拉,笑容青涩、甜美,路见少妇拔鸟相助,杀人如麻,却又心地善良,简直就是爱上嫂子的罗刹国武松 |
|
no sound bridge |
|
男主改枪那两段,比什么变形金刚变身,超人撕衣服还爽。俄版《独行杀手》,现在不叫列宁格勒了,叫圣彼得堡。巴拉巴诺夫和小谢尔盖可惜了 |
|
对巴拉巴诺夫的电影,我真的很困惑,感觉很鸡肋,这可能就是所谓的学院派吧,叙事性超强,感觉像是一个电视剧,镜头都是规规矩矩的,但他是有点自己的小风格在里面的,但我又说不好那种“风格”到底是什么,3年前的我看到这种电影还是很高兴的,现在根本看不进去。一个较少被谈及的导演,可能拍的东西真的没啥意义吧 |
|
三星半——说说片子里的女性:母亲嫌弃他,老妞拿他填充寂寞,小妞想他的钱,上班的女人卖盗版碟给他。 |
|
算是一种硬汉电影 由道德引导的砰砰砰黑帮片 低调沉稳不失正义感的男主 行云流水的情节(应该说与同时期的英国青年片和法国cine du look都共享了某种后冷战青年文化内核)最突出的几个地方:索尼的cd随身听+男主钟爱的歌手、男主的手工改装、收垃圾的有轨电车、kat在麦当劳吃派 |
|
总觉得节奏是男主(颜值是我的菜)要挂,最后居然猜错了。前三分之一好看,通过流畅扼要的几场戏树立男主性格,刺杀换装追逃戏不错,开始恋爱以后就渐渐平庸了。 |
|
太喜欢了,杀人半截路遇偶像也可以上楼追个星。我要去找鹦鹉螺乐队的discography |
|
休克疗法时代的多样化需求与感受。锅炉工的预演。 |
|
哇哦,这故事简介牛逼啊。这个故事现在我们也能拍。当兵的时候一切都很简洁明了,死亡就就是一面墙,窥不透,看不穿。回到社会,这面墙前面有无数面花花绿绿的墙,有纽约涂鸦,有革命墙,有哥特……看不透也不懂。俄罗斯文学表现出的电影应该就是如此。 |
|
8.5 +硬核犯罪片 巴拉巴诺夫苏俄昆汀的名号不是盖的 |
|
那个用火柴制作的炸弹到底怎么弄的?喜欢听音乐的文艺杀手果然伤不起。 |
|
俄罗斯的冷峻、刚硬风格总是令人印象深刻,这片子前大半部分节奏都控制的很好,伴奏音乐令人沉醉,可惜收尾有点着急,过于追求扮酷,不然会是一部好片子 |
|
很有俄罗斯性格。结尾的货车司机,大雪天开车穿一个背心,身体真棒。 |
|
充满文艺气息的杀手题材片,阴郁冷峻的圣彼得堡和激荡的摇滚配乐营造出解体后朋克的俄国社会。联想到本片的摄制年月几乎与我同生,更有种恨晚的遗憾。给五星是因为觉得它值得比如今更高。 |
|
#第一部巴拉巴诺夫# 摇滚伪文青的失落和自我救赎,情节拖沓如狗屎。苏俄太不擅长这类电影了 |
|
狗毛子zf无能,个人的利益得失、内心想法就是那个年代的片段和色彩,音乐也不错,实则就那样吧,彼得堡也是个不错的地方 |
|
一边是情窦初开的文艺青年,一边是冷峻无情的独行杀手。苏联摇滚给劲的。。 |
|
狂风扑面心荆棘,刹时回旋梦中人;乐哀皆因一线精,奈何无人空对亡。 |
|
画面色彩能烘托出电影的基调,此片色彩整体上偏冷色调,从而营造出丹尼尔行为处事的冷峻特质,这很符合俄罗斯人的性格,直接、冷酷、勇敢、有仇必报。丹尼尔只有在挚爱的音乐面前才是最真实的,稍有的青涩如同邻家大男孩般,其对待亲情、友情、恋情毫不吝啬,也不拖泥带水,就如同他听着音乐冷酷地穿行于街头一样,从容应对到来的一切。一面是爱好音乐的羞涩男孩,一面是冷酷的杀手,这么大的反差,环境使然之,毕竟只有强者才能在城市生存下去。本来是善良的弱者,为了生存而成为一个强者,在经历了巧取豪夺、亲人背叛、恋人的抉择后,丹尼尔离开了,他认清所谓的强者不过是一个假象,抱怨、暴力带来的快乐并不多。影片剧情进展紧凑,如同片中人物性格一样不拖泥带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