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戏曲舞台纪录片。开头结尾两个戏台镜头。光满堂亮,演员脚下踩着十字影(好有趣),颜色上高度还原色,酷似年画(包括服装化妆)。绘制布景很赞。调度上运动甚少,偶有缓推,长拍居多,绝少剪辑(唯有祝英台哭坟那场戏)。另外桑弧老师的蝴蝶选错了(不过化蝶后的服装对了),梁祝化蝶是丝带凤蝶…… |
|
所以养孩子啊,得有一以贯之的指导思想,要么放开了养,都由着她,要么从一开始就管严实点儿。像祝老爷子家这么半放半管的,最后自己孩子落不下,还把人别人家老实孩子的命也给搭上了…… |
|
正好两部放在一起说。邵氏的那部比较养眼,范袁的这部就好听多了。毕竟人家是专业人士嘛。不过更心水范老和傅老合作的那版梁祝。范傅二人才是我理想的黄金搭档啊。。。怨念一直没找着范傅版的梁祝电影。吕老的银心很可爱啊,比宝钗讨喜多了。 |
|
十八相送,回十八,楼台会,这些从小听 |
|
颜色修得太漂亮了,服化道也精致极了,程式化又通俗易懂的美。移步换景十八里送,电闪雷鸣素衣哭坟,并不拘泥的视点与剪辑。情真意切有板有眼,含蓄优美感人至深。桑弧导演,中国第一部彩色片。4↑@资料馆 |
|
好伤心的故事,服装舞台道具都做的极致唯美,好棒的电影拍的很有感染力。英台略有含胸驼背。 |
|
越剧版的梁祝最经典,梁山伯与祝英台的桥段到现在也很难超越,今天再看年轻一代越剧演员舞台演绎,很精彩,还是更想到老一辈艺术家的经典。 |
|
那个结尾表现得还是很有中国特色得魔幻现实主义的。故事好,没那么好;语言精,没那么精;音乐有意思,没那么有意思;表演形式也是很一般的。大概是属于一个整体欣赏水平还算不错的年代里大众所喜爱的艺术形式。那些诗词还是出自南方人手笔,读起来顺,轻。实际上对男女相爱方式的比较几乎没有,也显得十分拖沓,实际上无可沉浸 |
|
真的没想到,中国特技设计那么厉害!李版的有抄袭之掀!越剧,听起来有点湖北话的味道! |
|
国之瑰宝,神仙眷侣。看那花红柳绿,万紫嫣红。 |
|
原来是。。。蕾丝边吗!? |
|
梁祝真的太美了,就是那种非常纯粹的以心换心,既真挚炽烈,又发乎情止乎礼,所以才能感天动地。可是我们都知道,这样的感情在现实中是不存在的,祝英台千千万万,梁山伯却万里无一。梁山伯这个角色之所以显得苍白,因为他根本就不会存在,现实中本就没有,文艺创作也只能是巧妇难为无米之炊了 |
|
经典不容忘却 |
|
这颜色修复地也太俊了吧!引风气之先的作品,全人工搭景,色彩斑斓。十八相送移步易景,简洁漂亮,而书房别离一段就拖得有点长了。但是总的来说,只能感叹,太华丽了,简直太华丽了。 |
|
圆满“完美”的爱情一定是两个聪明的人创造的;相反,那些绝世的爱情悲剧中必定有一个笨蛋;结构上稍微有点不平均吧 后三分之二处的戏有些长了 导致结尾真快真短 周总理的意见提得还真对|9.30宝塔再看 十六七岁的爱情 真可以不要命|高蒙出口遇到,咦,這是巴黎電影節的包啊~ |
|
袁雪芬的经典 |
|
1954年袁雪芬、范瑞娟,越剧版本。小时候看浙江卫视倒是很多越剧,现在越来越少了。 |
|
贤弟越说越荒唐,两个男子怎拜堂;梁兄像只呆头鹅,英台她自己做媒自己配。不时冒出俏皮灵光的唱词,同修复下过分亮眼的色彩一样掩盖不住“注定”的遗憾悲剧。银幕时间占比几近长到无法忍耐的楼台会一节,同时衔接聚与散、喜与悲、生与死,牢牢扣住这出悲剧足以传世的灵魂——每一句随戏曲唱词时间无限延长的衷肠言语,都是凌迟观众灵肉的钝刀。 |
|
很小的时候,对戏曲影视剧很是痴迷。 |
|
咿咿呀呀睡了半场,听不惯唱词的散漫。 |
|
眼波流转,顾盼生辉~ |
|
资料馆欣赏之。好感人啊。 |
|
原来是桑弧导的! |
|
中国第一部彩色故事片 |
|
唱腔优美 |
|
梁祝和红楼梦最悲的不是《哭灵》,是《回十八》和《洞房》。 |
|
色调不错,像年画。唱腔不懂,越剧还是小时候偶尔听过邻居人家收音机或电视里的咿咿呀呀,自己从来没有听过或看过完整的一本。手法上更像是电影戏曲,而不是电影戏曲,基本上不存在场景调度之类的。另外,本片只能说是49后第一部彩色戏曲片,它既不是中国第一部彩色故事片(《祝福》1956),也不是中国第一部彩色戏曲片(《生死恨》1948)。 |
|
前半段搅基,后半段les,十八里相送非常精彩。 |
|
虽然还是更喜欢原版,不过谁让袁雪芬同志是越剧先锋呢,谁让她跟周总理关系好呢~呵呵 |
|
中国头部彩片?? |
|
@Gaumont Opera |
|
很喜欢,但法国朋友觉得很可怕。。。我一入戏她就会打断我说会做噩梦的呀 |
|
经过纪录片《男生女相:华语电影之性别》里关锦鹏的点拨,方才察觉《梁山伯与祝英台》有些许同性情节的意味,尤其是“十八相送”段落的“反复暗示”(-祝英台:这里还有一口井,不知井水多少深。你看井底两个影,一男一女笑盈盈。-梁山伯:愚兄明明男子汉,你为何将我比女人。前面到了观音堂,送子观音坐上方。-祝英台:观音大士媒来做,来来来,你我双双来拜堂。-梁山伯:贤弟越说越荒唐,两个男子怎拜堂?),确实有几分龙阳之好的感觉。—— 百度百科:1.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后拍摄的首部国产彩色戏曲艺术片;2.在审看样片时,周恩来总理提议在“楼台会”和“山伯临终”之后加上一个祝英台思念梁山伯的场面,让剧情更连贯,于是剧组又补拍了“思兄”一场,增加了四句唱词;3.本片是第一部在法国公映的新中国影片(1955.05.27,巴黎明星电影院);…… |
|
唱腔有点不太适应,不过这应该是我没听过什么戏的关系。梁祝的故事可说的地方倒是挺多。最不理解的便是祝英台既然愿意和师母表露身份,为何不在临别时明白告诉梁山伯?十八相送百般暗示,更像是一出自娱自乐的玩火;祝在到家后又为何不告诉父亲自己心意,而非要等着梁山伯亲自上门来给父亲惊喜?而且祝英台对这份爱情的投入似乎也不及梁山伯,要不是梁山伯一病呜呼,她似乎也就打算悻悻嫁人了?怎么都觉着这三家子的灾祸都是源自祝英台的一番任性。打着求学读书的名义,实则私营情爱。私相授受之后,又缺乏计划和责任,说是一时上头的情欲冲突也未有不可。当然这些在封建礼教的严苛之下,确实是勇敢的行为,只是她也只能勇敢至此,继而又退缩在狭小的自我中,将命运交给别人。女子只要处在客体的位置,就永远无法主宰自己的命运。 |
|
桑弧是编剧之一,服饰非常多的花卉彩蝶做装饰,奶奶辈的演员。对于这样一个从小就知道的故事我居然还是看哭了,因为其实祝英台的爸爸对祝英台并不是绝对的限制,给了一定的自由的,但是婚姻大事还是想自己说了算这一点更让人绝望。两位主角表演的优秀,编剧铺陈的合理,从俩人第一次路上偶遇,梁山伯发表自己的意见认为女孩应该和男孩一样读书明理时我就明白祝英台为什么动心了。化蝶化蝶,只有超脱于人世才能获得在人世时最想要的幸福。 |
|
补卡。最好的梁祝,以及所有抛下祝出来乔装读书是出于她本人对读书的向往和意愿+梁祝相遇相知的起点是她们都为女儿不能读书抱不平 的前提的梁祝故事都是一张废纸😠👎👎 |
|
VCD二碟 |
|
2011.11.23,资料馆。楼台一别成永诀,人世无缘同到老。 |
|
我就喜欢十八相送!看英台调戏梁兄,好玩着呢;最后变成悲剧就让人郁闷了,尤其是梁兄居然这么快就挂了……真心觉得袁奶奶若单论容貌只是中人之姿,然而身段仪态却有十分袅娜,真如弱柳扶风;范瑞娟的梁兄则是朴直憨厚中偶有傲娇,可爱得紧。 |
|
祝英台还真是英气逼人啊 |
|
8,还是受舞台影响较大,开场和结束还有设计幕布,不过整体已经是一套完整的电影化语言,特别对祝英台看井的幻象影响深刻,布景虚实结合,也是明显的传统舞台艺术的遗产,作为新中国第一部彩色电影,能做到如此算是相当了得。 |
|
重要作品,但无感。结尾有恐怖片的氛围。 |
|
不喜,完全舞台效果,那还不如直接去看越剧得了。本人对中国的各种戏剧可没有兴趣。对比李翰祥版真是天差地别。 |
|
桑弧的贡献在于开拓了舞台艺术的电影表现空间,黄绍芬的摄影颇具探索精神。PS:求教一下专业人士,越剧的伴奏也需要记谱么?如果是的话那可真是一个浩大的工程…… |
|
修复版精致地像画上扣下来的。袁雪芬的男装扮相比女装好看得多 |
|
|
|
突然今天静下心看了2个小时的越剧版梁祝。发现戏曲的好的戏曲人物刻画并没有一般概念中的脸谱化。想到梁祝的遭遇,其实也想到他们所处社会周遭的一些观念与想法。比起化蝶的他们,也许周围的人留下的才是真的悲剧故事 |
|
导演用电影的手法展示给了我们在戏剧里看不到的一切。 |
|
死了都要爱 |
|
桑弧 袁雪芬 范瑞娟 這部經典是小時候廣州看的, 但王天林先生有參與? 因王生應在港, 這部內地拍的, 王生回內地幫手???不大可能, 可能是幕後人有同名的人被誤會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