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第一部在国际上的获奖影片,第二代电影人蔡楚生扛鼎之作。充满了对底层的同情和对命运的无奈感,一系列的对比蒙太奇镜头,上演“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的平行幻梦,无疑很有开创性。“上海是个好地方,他们都很高兴呢。”这是中国的《城市之光》。8.2 |
|
全片三次《渔光曲》均有不同的含义,不知有没有影响到后来袁牧之的《马路天使》。蔡楚生真是走现实主义艺术创作道路的大师,小猫小猴为了找工作时插队便跟别人诉说家里的惨状,结果别人家甚至比自己家更惨,揭示了近代中国社会矛盾,控诉了统治阶级的腐败。小猫小猴的生活和富人家的生活平行剪辑,构成对比蒙太奇。小猴去当杂耍演员时蔡楚生插入了一段真正的猴子被调教的镜头,构成隐喻蒙太奇。镜子也得到了妙用。老板望着镜子,两块镜子的投影望着上方被二次曝光的回忆。最后小猴死在小猫怀里,镜头缓缓拉出,到达空旷的海面,未来这群穷人们将何去何从,没有答案。 |
|
中国最好的电影几乎都是书写小人物的动情故事 |
|
这《渔光曲》的歌一唱起来,真是煽情啊。穷人之苦,王人美的表演非常令人难忘,情绪烘托上已经非常精彩了。关于贫富差距的电影,如今同样很稀缺。
|
|
一起哼起这旧中国的凄婉曲调。 |
|
令人辛酸落泪的老片。比《愤怒的葡萄》还惨。 |
|
中国的现实主义比意大利早十年!
可惜原版(80分钟)已经丢失,现存的版本(56分)丢失了很多珍贵的镜头!
|
|
【中国电影资料馆展映】电影还不错。但狗屎一样的现场电子配乐把观影体验毁得一塌糊涂。迷幻奇诡的狗屁电子音乐不仅与电影完全不搭调,反而无调无曲无节奏,只听得一片鬼哭狼嚎,让人觉得十分恶心,如坐针毡。简直是对原声音乐和电影本身的最大亵渎!真心建议资料馆停止这种尝试,不要继续亵渎电影 |
|
空镜很美,印象深刻的是对比蒙太奇和何父镜中自视的段落。 |
|
蔡楚生的电影很有广度,基本上涵盖了当时社会的各种矛盾,故而广受欢迎。该片不仅主讲贫苦农民,还讲到地主,讲到工人,讲到民族资本家和买办资本家,讲到流浪者,还有母慈子孝,青梅竹马,看点颇多,无怪当时票房第一。 |
|
上课啊上课 |
|
老国片里面真正比较好的一部电影 |
|
片子是好片,年代太久远,画面太抖~~~ |
|
双线推进+蒙太奇的运用,非常好看,让人想起《党同伐异》,虽然没有党同伐异的宏大,但是是非常细致纤细的美丽。故事很感人,哀而不伤,只是最后让人落泪,这悲惨的人间一墙之隔,不同的阶层并行不悖,发生着不同的故事。蔡楚生赋予了电影非常清丽的气质,每一帧都美的像画一样。王人美与韩兰根的表演非常淳朴有生气。不愧是小野猫。看的57分钟版本。 |
|
《渔光曲》1934年由联华影业公司出品。本片由于年久原拷贝部分发霉,抖动较大,但这是中国仅存的孤本拷贝,为珍贵的资料影片。1935年2月参加了在莫斯科举行的国际电影节,并获得“荣誉奖”,成为我国第一部获得国际荣誉的影片。 |
|
在那个年代 电影被给予更多期望 电影人也皆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 扩展阅读http://tv.sohu.com/20100621/n272958059.shtml |
|
还是以前的故事纯粹 |
|
要不是表演太过夸张,就打五颗星了... |
|
今天看了修复版本,有几段仍然缺失导致不连贯,基本上仍然是苦情戏,剧情比较紧凑,剪接快速清楚,但感情比较单一,王人美演技一般,不如阮玲玉和周璇黎莉莉那么有魅力。6 |
|
那时候的拍的真不错 |
|
原片全程使用音乐伴奏,并配有同名主题曲反复歌唱,在配音片技术层面算是成熟。但是,从剧情上却完全不连贯,怀疑现存只是部分残片,能拍出《新女性》的蔡楚生不至于把故事讲成这样子吧。另外本片在莫斯科也没有获奖(只是第9名),却在片头后增介绍文字上特意强调荣誉,反倒是不讲讲有缺失段落的情况,种种迹象都很奇怪。 |
|
悲喜交加,善恶对照,贫富对照;王人美的三次渔光曲每一次都很触动;遗憾的是这个版本片长太短了,节奏比较快。以及,终究还是一出社会悲剧。 |
|
方块字。 |
|
一母同胞的两兄妹,为什么一个长成了王人美,另一个却长成了韩兰根……#电影资料馆# |
|
音乐好像是聂耳吧 一闪而过给忘了 |
|
类似题材的作品,却比卓别林的 城市之光 更能令国人动容。虽然早期效果较粗糙,题材和情节设置都有很高的水准。以渔光曲贯穿始终,很有整体感,不错 |
|
56分钟,应该是不完全版。有几个过场非常不错,其次就是对比蒙太奇,姐弟俩往脸上抹泥和富人往脸上抹奶油,最后小猴的去世和渔船的大收获。三星半。 |
|
和群众比起来,这部更侧重于外部性,没有人物内心世界的刻画和展现。 |
|
上课的时候果断扫描。 |
|
第四期 银幕玫瑰·电影中的女性形象 |
|
电影史。韩兰根,蔡楚生。 |
|
6,残片,太苦情,历史意义比较大吧,跟那个时代其他优秀的电影差距比较大啊 |
|
好苦逼= = |
|
真苦啊这日子,苦到月光洒下海面都觉着冷,苦到悠扬乐声闻着更想落泪。 |
|
……中国最早的制服诱惑\(^o^)/ |
|
怒澜电影,曹洋现场电子乐 |
|
小时候听《渔光曲》,从曲调上就能感受到它的悲,中学时学历史知道这是一部电影(而且是中国第一部在国际上获奖的电影),现在看它,当《渔光曲》响起,都会忍不住哭。无论富贵还是贫穷,人生都是这么苦。 |
|
绝版拷贝。。斑斑驳驳晃呀晃呀晃。。头晕了个去的 |
|
情节悲惨,一幕幕皆是哭泣,一首渔光曲响起,伴随时光因久远而带着的颤音,颇为伤感 |
|
一曲《渔光曲》唱尽百年情愫。感谢深圳音乐人陆正和波兰音乐人Grzegorz Bojanek的现场即兴配乐,让这部1934年的黑白影像与我们生活的时代差生了奇妙的化学反应。感谢影片最后Meggie的惊艳献唱,现场演唱是我们对这部经典影片最好的致敬。 |
|
中国第一部获奖电影应该是《农人之春》孙明经编剧,黄天佐导演 |
|
中国首部获得国际荣誉的电影。底层人民生活的困苦让人悲伤难过,艰难生计的夹缝里只能凭韧性用力活,怎奈生命脆弱,乌云遮蔽不见天日,希望的曙光总是触摸不到。
彼时电影的技术还不发达,影片中唯一的声音是开场时象征新生命到来的两声婴儿啼哭和婉转动人的“渔光曲”。印象很深的是招募女工时的排队和插队,以及小猫小猴往脸上抹泥时,楼上的富人却在以互相泼溅红酒为乐,悲从中来。 |
|
其实默片也蛮有趣。 |
|
部分蒙太奇让人印象深刻,以情动人的文化传统让人唏嘘。“比惨”并非本片的软肋,因为这种惨是有强烈控诉性的,和《摩登时代》很像,而到了《集结号》和《金陵十三钗》里,惨则成为了暧昧的政治宣传。 |
|
第一部在国际获奖的影片。 |
|
个人不是很喜欢,你说他现实主义吧,但又只有苦难展示,没有生活细节。也因为现存胶片不完整的缘故,现在看起来结构上似乎存在些问题。倒不如《神女》,扎扎实实一镜一镜把故事讲好 |
|
@资料馆 渔光曲那段MV简直太棒了!!! |
|
比谁更惨的过程真是感人至深 |
|
外婆死了,妈妈被辞了,妈妈瞎了,兄妹被辞退了,妈妈死了舅舅死了,哥哥死了...... |
|
画面语言颇讲究。比如,镜子。两个阶级的对比蒙太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