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某种意义上说,除了视觉上的震撼,这片观影过程于我就是一种折磨~如果想说的东西想表达的情绪在头十几分钟里已说完,又何必花费一个半小时不断的吼叫重复宣泄原地踏步呢~不过,奥逊威尔斯大概会挺适合拍小cult片的,毕竟把莎剧拍出这种粗糙的原始感和鬼怪片效果真心是种天赋。。。 |
|
怪不得奧胖多年後說,他有把握用16釐米電視特寫拍出一部優秀的《李爾王》…… |
|
是一部表现主义作品吗?忠于原著,布景与道具服装都很“原始”,镜头的调动和剪辑是奥寻威尔斯的强项。但我还是喜欢黑泽明的《蜘蛛巢城》。 |
|
舞台剧风格,意象化布景,古英语大段朗诵,怀疑黑泽明的<蜘蛛巢城>严重参考本片 |
|
在这部莎剧的改编中,威尔斯用画外音巧妙地做到了唯有电影能做到的事:镜头前的角色沉默,词语变成鬼影般在耳边回荡的迷雾,“出自一位年轻导演之手,却已然是一个老者的作品。” |
|
威尔斯演得及其投入,脸部像藤蔓一样布满有作用的肌肉——表达着。最后攻城一幕的两组推拉镜头运用的出奇到位,配着弦乐,攻城和胜利表达的紧张(特写和中景)和疏松(全景和中景)让人印象深刻。 |
|
麦克白式威尔斯?女巫影响了咕噜?女王影响了梅丽珊卓?《伊凡雷帝》稍受惠于威尔斯早期,但是《麦克白》则在很大程度上借鉴了《伊凡雷帝》 |
|
奥森威尔斯的麦克白。将故事放置于一个阴暗而超自然的世界,极简主义的场景却创造出了震撼的视觉效果。开头三个女巫捏造出来的麦克白雕像,强化了电影的黑暗、神秘而原始。增加了一个圣人的角色,将日渐崛起的基督教与苏格兰古老实力对立,以此揭示新旧对抗、善恶冲突的主题。奥森威尔斯用极度夸张的拍摄角度和剪辑,让观众代入麦克白无法压抑的野心逐渐转变成疯狂甚至疯魔,真实和幻境也逐渐模糊了界限 |
|
比起法鲨版本略逊一筹,虽然莎翁的这个剧带有一定的犹如现代黑色电影的元素,可是奥森过度强调黑色的氛围,轻视描绘人物心理。 |
|
7.5/10。耳熟能详的麦克白故事。影片有着充满优美旋律的高水平运镜/调度(同质于《午夜钟声》)和颇有表现主义韵味的高水准光影/构图,但作为传统故事片(从叙事结构和对戏剧性的倚重等可看出)角色表演和美术设计都太舞台剧。 |
|
没其他几部麦克白改编有趣味,人物造型倒是别有风味,这版Macduff很迷人。美是比出来的,没有对比就没有伤害。 |
|
想说的话都在54版《鲁滨逊漂流记》的短评里,不过这个多给1星,一来是觉得莎翁《麦克白》的故事本身很精彩,二来该片处理的也不错。 |
|
修复版 @RefletMedicis |
|
不棚拍会更好。有几次和摄影机之间的直接互动(如所谓“可视而不可触碰的匕首”)很棒。 |
|
20070624 1400 Space Museum |
|
公民凯恩之后的奥胖之作,大量借鉴了20年代德国表现主义的审美,比如在这版中,几何形状的王冠,低角度的仰拍,面部大特写,形式感极强的背景,草原民族感的服装(感觉在致敬尼伯龙根的指环),极好地烘托出本片的宿命感和压抑感,此外女主舞台剧感极强的台词表达方式,更适合展现女主因为权力欲望扭曲的心灵和精神状态。同时这部舞台剧感十足,可以看做是奥胖导演艺术的过渡,到了午夜钟声时期,他只留下了表现主义,舞台剧感就不那么强烈了!看了这部感觉奥胖还是胖点好,这部还是太瘦了太像小伙子了,全景根本没有威仪压迫感,只有近景时才有气势!男女主本是一对爱侣,他们没有孩子也过得很甜蜜;男主本来深得国王信任,结果因为一次被迫听到的占卜结果,手上沾满鲜血为他人做嫁衣,成了坏人,毁了自己的名声害了自己的性命!还是不要打听未来! |
|
没有“倾斜”就没有奥逊·威尔斯,“屋顶” 视为伴随着“倾斜”而必然出现的要素。“屋顶”的出现一种是空间的收束,另一种即为巴赞所言的空间对人物的挤压,而还有一种,就是崩塌的古典中心之后产生的新的中心,是奥逊·威尔斯电影神性的来源。德勒兹:“威尔斯电影本质上保持着一个中心”。 |
|
俗话说的好:没那金钢钻,别揽瓷器活。麦克白本来就有野心,再被三个女巫一番撩拨,才干下这弑明君夺王位的勾当;麦克白夫人也是,一边推波助澜,一边又难逃内心枷锁——莎翁笔下的这二位,和理查三世做了一样的事,却绝对谈不上枭雄。一条道走到黑:什么王和后,其实就两个可怜人。2014.4.22 |
|
一种残缺,被稀释画面里漫溢的膨胀心魔 人于是挤出画外苟存,真实或是完整的自我隐匿背后甚至消失。最说明性的镜头:威尔斯在黑暗角落发问 巫婆梦呓般的咒词从上至下充盈空间 镜头一路运至充斥画面的局部的脸(亦是稀释)“我”的决裂。暴君是最不自由的 以暴饰弱 其实被欲望奴役恐惧裹挟。声音也好 像一场梦。莎士比亚太可爱咯:有什么大黄 胖大海 将他们泻走呢? |
|
A / 107分钟版。仅用乐章般交替的超长镜头与利落剪辑便改写了“戏剧”,打磨出时而皱缩时而膨胀的时间;仅用多封闭空间的连缀与绵长的特写便重造了“舞台”,达成了对人物内心空间的最大程度外化;看似依附着莎翁原作,却又让人物如此远离文学性的结构而无时无刻不以电影的力量释出,走马灯一般吸附着、冲击着、统治着镜头。奥逊·威尔斯狂妄的天才已然完全投注于那麦克白与命运无限拉锯的无垠黑暗中,难以逾越的莎剧电影化高峰。 |
|
莎剧三部曲经费都太寒酸,奥森招牌式的大仰角镜头还是处处可见. |
|
这时候的威尔斯还不是很胖 |
|
不比不知道,一比下一跳,谢谢老师没事让我们读莎士比亚还写论文,不然我还真没觉得这位大师高到哪里去,只有在论文压力下,一点一点拉镜头的情况下分解电影时,才会觉得他估计就是为电影生的,导演把人物的命运与当时整个社会联系起来,诡异的音乐,人物的眼神,和自然交合在一起,让你知道什么是命运 |
|
http://v.youku.com/v_show/id_XMTg3NTE0MTk2.html
http://www.tudou.com/albumplay/h5VoRVHUtqI.html |
|
服装道具对这戏起了实实在在的反作用,原来是穿插在《上海小姐》期间拍摄的。麦克白最后死的方式拍得似乎为了声张正义一样,掉价了。 |
|
真是厌倦了威尔斯自恋的大头特写+瞪眼演技。用恐怖片的拍法搭配阴森舞台风格的布景,氛围是足了,但缺乏视觉上真正大胆的处理导致也没什么观赏性。60 |
|
威尔斯迷恋麦克白,二十岁就在剧场导过全黑人班演出,似乎是他第一次导戏,之前还编过这剧(和其他若干莎剧)的教科书,所以后来回忆说“不知道关于这剧我还有啥没做过的”。至于本片,有几个长镜头的调度精彩,但剪辑节奏的张弛略有点无度,而且剧本改得也太凶了,有些场景大缩水或直接整个砍掉,台词顺序大动,甚至能换给别的角色来说,本来没交集的麦克白夫人和麦克杜夫夫人这里直接对戏聊麦克杜夫何以跑路,以及麦克白出现在多场没他的戏里看到听到他不(该)知道的事情,还亲自带队抄麦克杜夫的家,都给人看懵了,没必要,真的没必要…… |
|
作为莎士比亚的信徒,奥逊威尔斯在经费严重短缺(没人投资他)的情况下,拍摄出一部既符合原著精神又具备鲜明个人风格的悲剧。弱化了故事叙事,关键情节点以台词和表演呈现人物心理状态以及命运走向,布景在戏剧逻辑基础上高度利用摄像机的优势,把远近高低大小的对比夸张到戏剧舞台无法实现的程度。《麦克白》可能是四大悲剧里最靠近黑色电影的,奥逊威尔斯翻拍的效果,让人心里也有了一丝迷惑:那些巫婆和恶妻究竟是真实存在的,还是根本就是麦克白自己臆想夸大的自我心理暗示呢,毕竟黑化这种事,只对心里有黑狗的人有用,环境改变不了没有贪婪嫉妒之心的人。(这样的人太少太少了,所以莎翁写的是世间所有人的事,所以他厉害。) |
|
这不是莎翁的麦克白,而是奥森·威尔斯的麦克白。 |
|
是经费问题吧一定是钱的问题吧,整部电影做的那么粗糙,还删减了那么多台词,简化了很多剧情。我一点都不喜欢这个lady macbeth,演的太温柔了不阴狠。威尔斯的个人演技太赞了。场景什么的都挺普通。我不喜欢这里的三个女巫的角色。 |
|
奥斯威尔逊莎剧三部曲之一,又是一部舞台剧般的电影,场景转化不多,人物对白很多,整部片的剧情主要就是靠对白撑起来,这个风格和《奥赛罗》是一样的,不喜欢舞台剧的观众绝对会觉得这部电影超无聊的。本片的内核就是告诉大家无止尽的欲望会把人拉入深渊,最终招致毁灭,麦克白得到了领主地位后,却被女巫的话所蛊惑,他想得到更多,他想成为国王,他想自己的子孙后代也能代代为王,正是这样的欲望让他疯狂,把他推入深渊。影片最后也没有交代那三个女巫的来头,她们为何要对麦克白说那样的预言,她们的目的是什么,这些都没交代就结束了,有点不明所以。 |
|
这个麦克白夫人没有诱惑麦克白的能力,选角失败 |
|
服!大师手笔。 |
|
改编的非常棒,但是真心是只能以电影的形式演出来啊,台词变换位置拆分多的要哭了。就是节奏有些慢 |
|
奥逊这部的打光,实在是太🐮🍺了。
通过几个简洁的场景营造出一个黯淡荒凉的苏格兰,将故事置于一个阴暗超自然的世界。摄影呈现出的阴暗诡异氛围,类似于表现主义的风格。夸张的摄影机角度和剪辑,将观众代入麦克白的内心深处,感受他无法压抑的野心逐渐转变成疯狂。很大程度上还原了戏剧的表演方式,这一点我还是挺喜欢的。 |
|
2022.12.26 |
|
摄影炫技倾向重、存在感过强,分散掉对故事和人物的注意力。Jeanette Nolan演的麦克白夫人气场十分强。 |
|
片头便将原著第四幕的三女巫置釜熬汤来营造邪恶堕落的氛围并在麦克白离开后让三女巫说出赫卡忒那句“定叫他抗命运、藐生死、灭情理”,使电影延续原作文本中塞内加式的命运悲剧,让麦克白成为女巫的玩偶(片中三处玩偶:刺杀、加冕、砍头),被命运所掌控玩弄,麦克白夫妇不过是纸牌上的王与后
奥逊威尔斯以镜头语言重构文本而不失其内核,特写与内心独白结合明显是在弥补演员的台词不足(廊道上女主一直靠提词器)
片中仍留有表现主义的造型(崎斜的山崖、回折的廊道、吊死的尸体等)也刻意使用阴影暗面来映衬角色的内心独白,而刺杀邓肯前麦克白视觉的虚焦变换更是极为先锋的表述方式,将麦克白在理智与野心间挣扎的恍惚诠释得淋漓尽致
本片中班柯傅满洲式造型与蒙古装束颇具黄祸论寓意:班柯的幽灵在游荡,他的子孙将称王,但谁都不知道他何时称王 |
|
看得我直恶心,你他妈能别给自己那么多特写吗? |
|
砍头前切个镜先。比起后面的《奥赛罗》,奥胖这部《麦克白》太舞台剧化,无论布景、走位、表演、独白。当然摄影还是可以,自恋的奥胖! |
|
完全不考虑电影应具备的情节发展逻辑,完全把原著做成了念诗歌独白的舞台剧,奥逊威尔斯,就这?越看越感谢黑泽明,让东方人真正领略到莎士比亚的魅力。
小处真诚,以博得我们的信任,使我们在大处上当。 |
|
1.14 为刷SNM重温经典。这版疑似急就章,浓重舞台风,简陋布景与棚内自带回声音响平闷出戏。而自导自演的Orson恨不得分分钟用自己的仰角特写宿醉脸定格整个右部画面,女主嘶鸣如野马2333。三女巫被符号化内心拒绝。 |
|
年初了看了科恩的版本,对比之下只能说美国电影八十年都无法摆脱奥逊威尔斯的影子,美中不足的是著名的森林戏在砍树部分对整体美学上引起了错乱。看完想给奥逊威尔斯下跪,但会先给黑泽明下跪然后磕三个响头,顺便问问布列松改编的时候是不是受了这个影响。 |
|
奥胖那出神入化的镜头调度和精湛的戏剧表演 |
|
我想说 书还是很不错的+) 电影好血腥 书没有的血肉模糊场景 电影里简直太... |
|
听了这么久的BBC再看这一版简直就是天雷滚滚…… Banco那一段Thou hast it怎么可能是对着Macbeth说的啊我勒个去。对台词的把握极其糟糕,譬如Ms. Macbeth那句Stand up not in thy order…… 语调差太远了。整个感觉极为糟糕…… 我好不容易对名著改编有了点兴趣又全无了。还有那诡异的满腔大舌音= = |
|
节奏还蛮明快的,电影天才依旧是天才,只是年轻娃娃脸的威尔斯演麦克白还是太稚嫩了 |
|
奥森•威尔斯(美国)版的麦克白。内容上删减了一些细枝末节;形式上(主要表现在表演风格和布景)更像是借鉴了德国表现主义;剪辑和镜头一如奥森•威尔斯既往得流畅;由于整体风格的原因,电影舞台感比较强;又编又导的威尔斯演得也不错。应该是除波兰斯基版最强了。 |
|
全片最靓的仔就是奥逊威尔斯自己啦,哈哈哈哈 |
|
鬼魅气氛衬托人物内心的阴险挣扎;奥逊威尔斯的精神紧张表演确实在不同电影里都有点流于表面;照搬莎翁的华丽对白和电影的表达手法不大搭调,屡屡走神;制作实在太简陋了,近乎舞台剧的场景设定不能更假,非常影响观影体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