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以“righteous among the people”对抗“平庸之恶”。 |
|
又一个独特角度切入二战德国的一段隐秘历史。1939年开始的种族清洗中,有600万犹太人惨遭荼毒。1943年6月,纳粹宣称首都柏林已经“清除了犹太人”,事实上却有7000名钉子户在故乡地下隐形生存,最终,他们中的1500人幸存。电影用纪录片+剧情片的方式纪录了其中四个年轻人的求生故事,低角度、小成本制作,使用大量的历史档案镜头和大段单机拍摄的人物同期声采访,严峻压抑,更像一部纪实电视片,重在向公众重述了这段鲜为人知的历史。导演克劳斯·莱福出席电影映后会,披露电影只有300万欧元的投资,09到11年制作,四位主角已有三位离世,在世的这位女主已有95高龄,还写了邮件向导演道贺影片在中国放映。对于电影内外的德国都不得不面对的难民潮问题,导演回应:整个人类的历史就是一个不断寻找居住地的历史。 |
|
公车苹果,作假手艺,制度漏洞,暗房之吻,丧服剧场,反抗传单,游艇单车,告密者约会晚餐,枪口下犹太经文……43年到45年内,生活在无犹之城柏林里的四个犹太人,真人采访事件还原;再坏的制度下,也存在着的德国好人,不错 |
|
在人性善良勇敢的光辉下,一切都渺小黯淡了。导演正在映后谈,他说影片中四位主角唯一还建在的老太太(就是染成金发的姑娘)95岁了,她得知影片在北京正放映时回复导演说:Claus,太美好了!世界上能有那么多人愿意倾听那个白色恐怖的年代下的故事。第六届德国电影节 百老汇电影中心1号厅 |
|
德国电影节@百老汇MOMA。结合了纪录片与剧情片,讲述了二战期间躲藏在柏林的7000犹太人中(1500人活了下来)的四个人物的故事。实际上因为有了再现与演绎,让四位幸存者口中的故事更富冲击力。一个比较少被人关注的二战视角。 |
|
一小时一小时、一天一天的,活下去。身处地狱,也可以选择不与撒旦同舞;全世界都疯了,不代表你不能坚持做一个正常人。历史影像、真人现身、剧作排演穿插合一,讲一个讲述了无数次却仍难以理解何以发生的故事。反思不能停止,反思需要继续。 |
|
纪录片采访与故事片演绎双线并置的形式非常聪明,极大地提高了电影戏剧化后的可信度与观众的代入感,使之富有情感冲击力。 |
|
Whoever saves one life, saves the world entire. 最后犹太祷告文真是一下子哭出来。喜欢这样的电影。沉重但是爱。 |
|
半纪录片半剧情片有点割裂 |
|
《隐形同盟》,本以为纳粹故事已经太多,但没想到其实还是非常多的角度可以继续深挖。二战时犹太人被赶出了柏林,但是有六七千人隐藏在柏林,成为隐形人,这是其中四个人的故事,最终有近两千人活到了战后。导演说,片子拍摄成本300万欧元,最早想以纪录片题材拍摄但没法得到资金支持,于是尝试采用口述历史加历史影像加剧情重现的叙事方式。 |
|
7分。Aaron Altaras太帅了……像Xavier Dolan但更man。影片记录采访的部分太多了,让人有出离感,其实可以不总是跳到采访的画面,保留voice-over就好了。德语原名和英文名都只有隐形的人一层意思,而中文标题“隐形同盟”则是讲得关系。二战题材从隐形的victims和帮助他们的这些德国人之间这层地下关系这个角度来叙述还比较有新意。结尾还是有些感人的。观影于德国电影节开幕式。11/09/2018 |
|
只要反法西斯就是高分 |
|
很喜欢叙事形式,真实与戏剧性非常好的融合。被隐藏的历史,闪闪发光的始终是残酷真相中最平凡的人。犹太幸存者的故事,善意德国人的视角。但痛苦是否还是被主观性弱化了?如果痛苦不可被表现,那重述历史的目的与终点又是什么? |
|
纪录片式的电影(不知道影院有人在看这部电影时候笑是什么心态? |
|
霍夫曼在这里真成潜水艇(猫在暗处的犹太人)了…… |
|
形式非常好,真人口述穿插在剧情重现中,既增强了历史感又保证了戏剧性,是高层次的虚实结合。 |
|
@Goethe Screening+Director Q&A 丨Drama film in a documentary way. 剧情+纪录的良好结合 纪录片部分的老人口述带来了耸人的真实感 剧情部分又很好梳理了情节 将起承转合铺排得很动人 整部片的气质偏向纪实风格 不露观点 不煽情 只给观众展示那些离我们太远太远的过去 私以为这是继<和巴什尔跳华尔兹>后又一种效果极好的影像试验 保存口述历史真的太难太难 / 导演提到影片在德国共54个拷贝吸引了200万观众 并在耶路撒冷也放了这部片 成功建立了contemporary sensibility |
|
挺好的一部电影 结果提问的观众问些问题真的弱智 |
|
二战题材的影片,也是反映犹太人命运的,但却是从一个以前很少反映的角度,描写的是躲在柏林而生存下来的犹太人。他们各自的传奇,他们所遇到的各种提供帮助的人,成就了他们异常幸运的共同命运。影片是半纪录片形式,真实的个人讲述,加上所演绎的故事,这种方式虽则真实,但让观众容易出戏。
|
|
I want to save my country. |
|
三星半。。涨姿势电影。。能让你更了解二战一些。。但是影片这种形式真是看的人蛋疼。。真人口述和影片交替着进行。。电影部分其实都是水平之上,结果被口述切的特别碎。。弄得你不知道这算是看了一部电影还是纪录电影。 |
|
原来犹太人躲在柏林时,也还看电影的。 |
|
我们是不是要帮助别人?开场冰冷的建筑空间跟难民去美国登陆的岛屿太像了,代入感就很强,都根基于4个幸存者的口述,导演从一个听故事的人转变成一个讲故事的人,纪录剧情片的形式在电影院呈现出真实的巨大张力…… |
|
Whoever saves one life, saves the world entire. 最后那两个幸存者的犹太文祷告让我瞬间泪目,终于在黑暗中迎来了曙光。 |
|
好家伙别人都是碰到贵人三生有幸团结一致,西莫是真的牛啊直接看透未来十步 |
|
被结尾的拥抱感动到 |
|
题材角度和素材选取都很有力量,采访记录和搬演结合的形式则消解了“奇情”的意味,见仁见智吧,反正主题呈现是清晰有效的。 |
|
电影+史料影像+访谈纪录片。手法新颖但显得冗余重复,带来的观影效果一般。 |
|
存在过的德国历史,人性中的光辉。尽管它难以置信,但却是事实。他们经历了这一切,这让故事充满了力量。 |
|
影2076:活着的人很幸运。那些帮助的德国人很勇敢。战争的残酷在其他电影已经有很多。这部较略。但现代社会还是存在着宗教种族之争。 |
|
#MOMA |
|
纪录片和剧情的交叉略显破碎。但是如老人强调曾有无数德国人帮助他们,人类的双面性大概如此。 |
|
这种形式不喜欢 |
|
唉… 多年噩梦情景再现的感觉… |
|
犹太人真恶心 |
|
反抗暴政蹂躏的唯有人性中的爱 |
|
夹杂真实访谈的剧情片,也是原景搬演的纪录片,按前者算,张力稍稍差些,按后者算,真实原画的深刻性也不大够,好在临近片尾军官和他俩举枪祈祷的场景足够感人,局部给整片的情绪加上两颗星。 |
|
故事片演绎+纪录片采访的形式,多线叙事,将真实性与戏剧性相结合,向公众讲述了二战时期德国白色恐怖下,四个年轻人艰难求生的故事。在战争的背景下,人性光辉更加耀眼。 |
|
导演交流会变成了政治讨论会 |
|
纪录片+重演。 |
|
历史是挖掘不尽的。 |
|
相对一些有着强烈戏剧冲突、呼天抢地的电影,这部片子相对“平静”了很多。片子说到很多德国人也帮助和保护了犹太人,也有犹太人为自身利益做盖世太保的眼线出卖自己人,这个新视角冲击力还挺大的。 |
|
Warum machen Sie so? Ich möchte mein Vaterland retten. |
|
影像再现与口述采访结合 这种方式在纪录片中并不少见 但放在故事片的维度中还是冲击力匮乏 并不明白这种感受是具体来自哪个情节的演绎 |
|
口述半记录打开方式不对. |
|
导演真的应该单纯拍部不卖钱的纪录片,这样半纪录半剧情,观感极其割裂,“又要开始逃亡了,但是我们的道路通向光明”,听到这句瞬间泪目 |
|
后疫情阶段的第一部电影。只抢到了资料馆的这部。秉承了一直以来不看简介的盲看习惯,这一次的盲盒效果挺好。二战集中营题材似乎已经被挖掘殆尽,更多电影开始把目光集中到了藏在德国的犹太人身上,比如《乔乔兔》和这部…纪录片访谈的真实感和电影感很强的虚构再现画面结合得挺好。接点特对,完全没有割裂之感。人物选取都有代表性,孤儿犹太女孩,犹太大家族,没死还能赚大钱的叛逆丑男艺术家,继父德国人的负心帅哥…电影部分的青春脸庞和纪录片部分的苍老容颜,形成了一种奇妙的对比加成作用。最逗的是老人回忆自己丢了通行证如临大敌,却竟然彻底洗脱博士对自己的怀疑…老人自己都笑了…而这个骑自行车从德国跑到瑞士的男人是受访者中最早过世的,回想起他受访时不剩什么生机的双眼,以及他回忆动情处的那一点点生机流露。你不得不感到镜头伟大
|
|
资料馆刷大银幕。还有这么多细节和侧面,你就知道那场战争还远远没有拍尽。 |
|
形式有让人眼前一亮,但是这种新鲜感并没有支撑到最后。#德国电影展# |
|
摄影/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