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在时代里被碾压过去,回望过去,悍匪与真探都是砂子 |
|
太沉闷了,硬生生把悬疑片拍成了传记片。 |
|
我们杀死了最危险的罪犯,而他们成为了英雄,一曲西部硬汉的悲歌。 |
|
电影用特写来展示苍老,用远景来呈现孤独。单个场景氛围把控很好,通过配乐、镜头和布光可以营造出任何想要的感觉。但整体节奏略显冗长。
正邪对立之下暴露出更尖锐深刻的问题:杀人恶魔被民众当做电影明星一样追捧崇拜,这是多么令人胆寒。“我祝他们好运。他们只抢银行的钱,而银行的钱是从穷人手里抢的。”为什么法外之徒和暴乱分子总能得到一部分人的青睐和支持?那是因为被杀死的不是他们的亲人。
最后把满是弹孔和血迹的汽车拖来“游行”,狂热的群众、错愕的表情,和橱窗后两个同样杀人无数的人那种平静和空虚对比,充满深意。悠长的配乐缓缓流淌,两人落寞的身影从喧闹的人群背后走过,接受英雄般欢呼的不是他们,仿佛他们才是躺在车里的那两人。 |
|
可能又有人抱怨平铺直叙,流水账,冗长。NO,这是一部非常工整、沉着老派、手法娴熟的公路片,不炫技,不煽情,不脸谱化。尤其对臭名昭著恶贯满盈的雌雄大盗,被民众封神的那种魔幻现实主义,呈现的淋漓尽致,另一个角度体现一种类似斯德哥摩尔综合症的扭曲社会价值观。以小见大管中窥豹,重现那个时代广泛的一种焦虑。 |
|
同样是讲两个人的故事,《邦妮与克莱德》以小见大,以个人行为彰显一个时代,而《劫匪》就仅仅是两个人的表面行动,老演员虽好,但内容空洞无物。 |
|
《邦妮与克莱德》的背面,一次异样的「翻拍」,相较于背负着新好莱坞盛名的前作以及其放置于时代语境下的多重解读性,这部干脆做成了工整老派的公路追击戏,把重心集中在事件本身,编导演协调的都相当不错,两个暮年警探更是让人瞧出了某些西部片里的悲情意味,说起西部片,《虎豹小霸王》也完全可以照着这个路子来一部嘛。 |
|
其实挺工整挺对味的,只是看着科斯特纳老爷子连跑步都快跑不动的身影,难免太让人太心酸了。 |
|
除开故事,两个主演的演技和魅力就值五星!画面和氛围十分对味,观看的每一分钟都很享受。和伍迪演的角色不同,潘乔怎么一直在换领带啊,出来抓人还不忘穿衣打扮么... |
|
三十年代大萧条时期的真实故事,主要看两个硬汉演员。对比之下,其实有意思,1967年嬉皮士年代拍摄的《邦妮与克莱德》,站在劫匪角度全然是浪漫爱情故事,雌雄大盗是反政府、反主流、追求个性解放的叛逆英雄,时髦人物,像大众偶像一样挑拨人们的神经,获得粉丝无数;现在拍的这部《劫匪》,站在警方、政府的角度,是捍卫警方尊严,捍卫老牛仔精神的传统故事,就像辛辛苦苦去狩猎怎么说都要有个结果,没想到凯文·科斯特纳、伍迪·哈里森这么老了,只有骨头还这么硬朗。 |
|
身为奇云高士拿老师的狂热粉丝,任何他演的电影都自带1星。本片中规中矩不功不过,但是有奇云高士拿老师啊!而且还有伍迪哈里森!就看他俩说话都够了。 |
|
又是一部网飞被骗投资之作(误)也不能说被骗,就是导演OK,演员OK,但看完就是中规中矩,还不如从两个劫匪的视角拍。 |
|
失望,我原本期待是老无所依呢,结果连黄石都不如 |
|
“他们在偶像化邦妮和克莱德。我要阻止此事!”……片中科斯特纳的台词,既在谈史,也好像在评论那部六十年代同名经典。早就有评论反思,说它为了捕捉六十年代反文化浪潮的时代脉搏而将臭名昭著雌雄大盗包装成偶像的方式终将无法经受时代考验。不过转念再想,科斯特纳和哈里森不也是明星吗?网飞敢不敢让无名老头领衔以求表里如一?用电影的方式反思电影本身问题,终归难免打脸。更何况,这故事如改为全警方视角去讲,单纯在叙事张力上也有问题――强弱悬殊,很难融情。 |
|
放在5年前,这样的片子我可能连简介都懒得看。如今的我,听着窗外的春雨,泡上一杯茶,看两个老戏骨娓娓道来。就连结尾处的小趣味,都只是在内心哼哼了一下。年迈骑警的心境,想必能理解一二 |
|
主要就是解释为何要直接连人带车打成蜂窝。美國還是美國的時候,手提機關槍和自動步槍自由買賣,路牌用的鋼板厚到30-06普通彈打不穿。哈墨在槍店挑的那隻BAR當年零售價超過1500美元,說明幹什麼都離不開錢。 |
|
穿了制服後看了更有感觸,某些部分還是有神學基調和所謂「呼召」的影子存在,一個清教徒和酗酒者依循德州古法執行必要的制裁。巴洛幫車上繳獲那三隻上了膛的BAR和多次蓄意殺警的鏡頭只更確定當場格斃和補槍的必要性,福特車已被證明無法用點四五湯米槍射穿,點三零零六是必要而非執法過當的有效選擇。那位達拉斯童年玩伴警員自願端起BAR和其他人一同開火也是表現了相當的勇氣和決斷。 |
|
2019.03.31
不错,节奏很舒服,毕竟都是老人家了,追缉犯人也得悠着点不是~~站在执法者的角度讲述邦妮和克莱德的案件,光这就很有看点了,更可贵的是,本片所反映的观点并不单一,没有将警方、罪犯、双方亲友、围观群众中的任何一方作简单粗暴的脸谱化处理。 |
|
萧条时势绿林英雄,千里送兔瘸腿爆头,高油价怒拳问路,捉迷藏沙尘迷途;胡佛干涉,父亲嘱托,老德州骑警出山就地正法;没有花里胡哨动作场面,只有人命草芥千苍百孔;老派,好看 |
|
典型的中老年美国右派电影,把邦尼和克莱德给修正了,还要让天生杀人狂去抓他们。。。时代变了,再也没有新好莱坞时期的反叛了。国外应该会有电影宅把两个电影剪在一起。 |
|
警方视角的邦妮和克莱德。整片最具讽刺意味的一幕,大概是邦妮与克莱德那些所谓的狂热粉丝们连他们的尸体都要消费一番的景象,乌合之众。 |
|
3.5星。过气网红,尿频尿急。 |
|
他者视角的邦妮与克莱德,对这对亡命鸳鸯所吸引的狂热的刻画倒是透着对当下的思索;不过拍的太情绪化也太现代化,失去了时空距离所带来的幻想美感。 |
|
哈里森一如既往演好了ムードメーカー的好パートナー,让全片像一部ハードボイルド版公路片真探,二人组的角色塑造几乎完美。至于雌雄大盗的结局,从他们的犯罪升级到让政府默许放弃逮捕可以直接射杀后已经注定,区别只在于是谁来设局,谁来处决。而如此冷酷的处刑对执法者本身的影响,在那个没有事后心理疏导的年代只能由两个老男人独自承受了… |
|
雌雄大盗VS双雄真探 |
|
又慢又闷,几无亮点。老实讲,现在我每次看到Netflix的片头就会暗叫不好,都快成条件反射了。 |
|
结论是:JLH和Amma Asante一样对那种挖掘“隐藏历史”有种神奇的执念。当荧幕形象和浪漫演绎已经对原型角色进行了非常浓重的粉饰后,从事件的另一边出发,对两位德州警员白描的传记风格显得踏实而又稳定。两位男主搭档得很自然,不过选来的两名“Bonnie”和“Clyde”在前期那么多的刻意铺垫和隐藏下,到最后开枪射杀时恍若走错片场的懵逼,有点好笑。 |
|
4.5 看得舒服。英雄迟暮拼尽老命,亡命之徒也总要“回家”。一切不过是命运的赌博。不顾一切上了路只为一个简单又确定的结果,中途经历了那么多的意想不到,而当结果突然实现的那种怅然感,真是如鲠在喉。盲目和狂热的追随者,追击者黯然离开的身影。真正的自由和向往只属于每个人的内心,这是每个人之间的区别。 |
|
sxsw首映,另一面描绘了邦妮和克莱德,节奏有点过于慢,就靠两大男主调节气氛,结尾完全还原现实倒是令人百感交集! |
|
之前都是从b&c的视角 还说第一次看ranger角度的电影 哎他俩真的是被打成筛子 最后还有游街 不觉得很吓人么 |
|
知道邦妮与克莱德是在外国电影史课上老师放的Bonnie and Clyde,so cool却残忍、极端。这次的“背面视角”还算成功,人物性格、气氛渲染、配乐画面都恰到好处,非常收敛的一场追击,各方挫败失控,灰头土脸,虽然两位大盗几乎不曾露脸却不停和脑海中的肆意嚣张形象相对照,双方无言对峙直到最后众人皆知的高潮。片尾震撼!john lee用过kevin两次,可以说是很拿得准他的点了,满分!thomas newman配乐不抢戏但有亮点,尤其结尾那一大段,满分! |
|
美国历史上最讽刺的一幕:数万人参加臭名昭著的雌雄大盗的葬礼,表达对经济萧条和失业的强烈不满。 |
|
翻拍重看,欣赏戏骨 |
|
另一个立场上的传奇人物。还原了更多的历史细节。 |
|
妈呀!这个卡司!这个题材!仿佛回到了十年前……【NetFlix做电影真的是有点儿不太行。 |
|
看过这部再也无法直视67版,被用恐怖片手法处理过后光看两匪徒名字就后背发凉 |
|
俩退休老头靠看资料就追到了悍匪,那帮监听监视的特工是不是该辞退了? |
|
两个行走在高速公路上的Old Fashion被电子时代的高科技商标文化集体无意识和犯罪明星所包围,当他们穿行于沙漠地带的洲际边境线,被邦妮和克莱德卷起的沙尘迷住视线时,仿佛踏进了一个巨大的沉睡的梦。这是一部关于故事中的故事,思考中的思考的电影,但导演把冷静的旁观视角直接转换为灰暗而沉闷的节奏却有点照本宣科的意思了,相比起奥利佛斯通在《天生杀人狂》里用媒介理论拍洞穴理论尤其显得过时。如果说一种媒介以另一种媒介为内容,那么与雌雄大盗相对照的环境和社会心理就应该像荧幕上的背景画面一样幢幢往来。思考被唤起的那一刻恰恰是画面消失灯光骤亮银幕上空无一物的那一刻。影片的结尾两个老古董站在橱窗内目送被机关枪打成筛子的new school,像柏拉图所描述的半死的人脸上露出了若存若亡的哲学表情。噫! |
|
70/100 通过两位象征保守主义精神的资深骑警,讽刺时下美国民众的无知愚昧甚至同情心泛滥以及对政府腐败、堕落的痛恨。汉考克这样的右派作者现在在好莱坞确实不好混。 |
|
工整,平静。被冷漠的英雄,被吹捧的罪犯 |
|
老派,扎实,标准的保守主义价值 |
|
邦尼和克莱德的故事越是浪漫潇洒激情狂野,站在对立面的本片越是要克制悲悯冷酷无情。 |
|
也许有一天他们会老无所依,但他们仍然还是德州骑警。 |
|
非常古典的“低俗”盗匪侦破片,包括它的粗暴糙劣都是不可或缺的,对逝去精神的追忆不妨看作是对霍克斯&福特一代铁骑影像的敬畏和怀念。 |
|
深沉!不错。对群众的刻画角度有意思。2个人物怎么看怎么带感。 |
|
6/10。强烈的红色隐喻杀戮、邪恶,邦妮在影片中宛如红衣魔鬼,当雌雄大盗在夜空的道路下打劫过路汽车,丢出车窗的红色烟头、身影被街灯照射下来的红光笼罩,展现出犯罪的恐怖,数次出现邦尼偷袭善良的警察,把脸着地倒下的警察翻身击杀的暴戾场面,将雌雄大盗的侠义性彻底消解。追捕者的角度从侧面反映了邦尼和克莱德的性本善,譬如邦尼突破警方层层包围,在漫天尘土中开车原地转圈,失去踪影,只为给母亲送宠物兔,克莱德的老父亲向海默求情,在家中搜查到的服装体现二人爱打扮、孩子气的性格。大肆屠杀不但没激起普通人的愤怒,反而成为普通人追捧的偶像,失业大军的破烂帐篷、拒绝打听消息的加油站工人,都充满了对劫匪的同情,结尾二人被打成蜂窝的躯壳却受群众的狂热拉扯,劫匪的死亡像一座被竖起的丰碑,让一旁的追捕者表情无奈,不知对与错。 |
|
6分。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本片两位主演全程疲态尽显,而对手雌雄大盗狠心无比,最后的结局也平平淡淡,虽说是真事改编,但改的太温柔了。 |
|
节奏真是太…慢…了…比大表哥(的动画)还慢…难以下咽。 |
|
当这个世界与你背道而驰,信念可能是让你坚持下去的唯一动力,当然路费还得可以报销。 |
|
让他俩演雌雄大盗可能更有趣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