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又励志又治愈的温情公路片,马丁斯科塞斯不玩黑帮也一样出彩。这一类的影片总能让人看到似曾相识的生活,有幸福,有悲苦,有命运,也有意外。妈妈带着儿子逃离第一站,找到第二份工作之后两人互相泼水那一段很窝心,暗礁浮动的人生路上,爱你的人和你自己就是最大的动力。 |
|
看得很舒服,音乐好听,剧情轻松,充满温情和幽默,冷笑话重复几次也能使我笑得前仰后合。小朱迪·福斯特饰演的假小子完全看不出女性特征,初看时以为就是男孩,动作和嗓音都控制到位,穿上裙装还感觉怪怪的。 |
|
马丁的公路片,拍摄于1974年,正处于第二次女权运动的高潮时期,尽管导演并不承认它是一部女性主义电影,然而其对女性的生存命运、价值追寻、角色转换等为主要表现对象所进行的性别探讨与思考却不自觉地融入女性主义视角,客观地表达出了对女性生命的关注。看完都还没发觉有朱迪·福斯特,晕。 |
|
忽略俗气的好莱坞叙事,依然看运镜,演员跟随镜头调度呈现出自然流畅的表演,镜头贴合人物状态挖掘出闪光动人的瞬间,两者在微妙平衡中达成互动。堪比《喜剧之王》《华尔街之狼》的幽默感,罕见地淡化设计与排演,最让人捧腹的恰是无法复制的人物神采,艾伦·伯斯汀的表演极富层次,落魄、自信、敏感、大条、风风火火、梨花带雨,近乎完美地融合了少女的天真与熟女的风韵。 |
|
爱丽丝 如果乌东在黑森林里呼唤
那就是你的消亡
你的双唇啜饮了岩泉蓝蓝的冰凉 |
|
单亲妈妈带着11岁熊孩子寻找幸福的坎坷经历……片名翻译太奇葩,什么《再见爱丽斯》《曾经沧海难为水》……什么玩意儿。马丁斯科塞斯居然也拍这种女性主义题材。整体上看中规中矩,没什么惊喜,结尾很弱。12岁就雌雄莫辩的的朱迪·福斯特是亮点。三星半 |
|
命运会把《不再住在这里的爱丽丝》带去哪里?年纪尚浅的爱丽丝嘴里哼唱着不知道。然而年轻的斯科塞斯却十分清楚——喜欢绕远路的《出租车司机》最终将喜爱唱歌的爱丽丝载回了家。他这部罕见的女性题材作品实际上是一部以寻找为主题的公路电影,女主角追逐的目标正是那猩红色的美国梦。从小她就立誓要做命运的主宰者,然而却一直在路上扮演服务员的角色:除了要喂饱像她一样浑浑噩噩的打工者,还要抚养像她一样不安于现状的下一代。在悲观之人看来,说走就走的爱丽丝永远也抵达不了目的地,因为看似是在艰难中迎接实际上却是在逃离中幻灭。所幸在极富乐观主义精神的马丁眼里,女主角找到了真爱就等于找到了一切。最后爱丽丝于那场浪漫的表白中终于知道了自己该去的方向——不再继续流亡。她能唱出自己的金曲吗?You'll Never Know. |
|
【草莓主竞赛】老马以自己独特鲜明的风格致敬塞克情节剧,连中译名都是塞克系列。虚构性很突出,但它最后又以很容易被看作是妥协的结尾来点明最顺理成章的现实,这很冒风险,也因此于我而言它完全不是陈词滥调的,可被看作是远离套路的女性电影,其实爱丽丝始终在走向自身的道路上。【1974十佳No.5】 |
|
488 老马丁为数不多的女性电影,内核和《末路狂花》极像,但结局却是截然不同的方向。 |
|
应该是“英国自由运动”的跟风之作吧,手法上大相庭径... |
|
拍好一半电影远不如拍好一部电影难。此片对我来说只是半部好电影(前半部)。单身母亲为生计挣扎的苦楚和坚强表现得深切动人,有一九六七十年代那种raw的weird力量。后面在众人面前示爱,鼓掌,几乎成了爱情肥皂剧,也完全颠覆前半部分的女权色彩,似乎女人找到合适的男人,一切挣扎都不值一提 |
|
老马丁的另一面。朱迪福斯特的另一面...卡司一出看到她的名字真的恍惚了 |
|
感覺沒有到女權的高度,只是世事艱難裡的一點可愛溫存。女主棒,兒子美,JF酷,音樂都喜歡。 |
|
老马丁选的什么演员啊喂,一开始剪辑跟镜头还蛮跳脱的,我还以为故事也会很神奇。就讲了个小人物的打拼故事,为了家庭,放弃梦想,为了工作放弃梦想,30多岁中年危机,蛮现实但就是太无聊了这个故事。演员演技也很一般 |
|
7.6/10。带一子的家庭主妇在丈夫意外死亡后充满挣扎与彷徨(包括期间她与儿子的争吵)的艰难求生记,以及她遇到了男A并最终与他相爱在一起从此过上了新生活。影片在表演、剪辑、摄影、台词、配乐都方面都十分精确,一些小幽默也不错,但作为传统故事片主题表达比较不连贯(前段侧重女性的人格成长,后段侧重无关角色人格成长的爱情故事),扣0.5。 |
|
为什么女的抛弃一切跟男走没什么,男的抛弃一切就是真爱。女主表演非常精彩,爱丽丝被抛弃的前三十五年。 |
|
算是老马比较一般的片子,有一些出租车司机的影子但未成型,似乎有些模仿卡萨维茨但停留在瞎剪的程度... 好在主角们都很不错。前半讲一个单身妈妈的挣扎有些不错的细节可惜到了后来变成小妞爱情,连主角都坦白说“我没了男人不知道怎么生活”。朱迪福斯特演了个雌雄莫辨的金发帅妞,太惊艳了!! |
|
途中有想到T&L,算是两种展开路径吧。这么萌的配色之下不是崩坏系就只能流于表象了。这儿子也是个干大事的人。朱迪福斯特未免太可爱!?(& self conscious? |
|
i would say Alice could be more weird and nervous,and much more predicaments should involved to reflect a women`s tough and persistence.But everything is nature,Alice is just authentic and cute.~~ |
|
2017053 有趣的母子火花,温馨的公路之旅,从取悦男人、依靠男人到自立更生、拾回梦想,亦是一首不能免俗的女性之歌。优秀的群戏表演,无论是拿下奥斯卡影后的艾伦伯斯汀,还是提名女配的戴安拉德,抑或是扮演人小鬼大二人组的小童星和朱迪福斯特,在片子里都有着奇妙的化学反应。 |
|
早期的马丁风格还没有确立,与日后总是以男性作为主角的作品相比,这部是彻头彻尾的女性电影,公路片的形式让剧情变得充满了六七十年代嬉皮士的自由风格,母子间如同朋友般的相处也比较别具,可惜越到后面越不知道怎么收,索性来个大团圆结尾,一定程度上削弱了电影要表达的主题。 |
|
老马也拍过女性主义电影...整体风格化不太明显,几个小花活儿还是不错的,比如开头的画幅和色调都在模仿胶片着色的质感(恰好之前看了格里菲斯)。实在是觉得熊孩子太聒噪,女主又喜欢不起来(后来去演了《梦之安魂曲》银幕形象没差太多),看着特别心焦...不过最后突然理解和释然,能达到这个效果也算是可得其所了。
另外那个街娃儿居然是朱迪·福斯特... |
|
【A-】实在是太过完美的情节剧,温情治愈向公路通俗肥皂剧,却是从棚拍场景开始,血色红光配合诡异配乐,生成恐怖片语境后又瞬间转向正常的家庭剧。于是斯科塞斯已经向观众展示了他制作这部电影的诀窍:轻盈且不受限制的类型变奏,通过反复跳跃来生成影像活力和喜剧感,信手掂来的运镜和贴近角色状态的表演都是为此而存在。最后十分钟真是极好的收尾,向马丁致敬,即使在结尾都拒绝为角色们的生活定调。
PS:这中文机翻字幕真是屎到不能再屎了。 |
|
「邊緣人格和社會批判」本身就是吊詭的 |
|
如果是女性视角的导演拍的肯定不会是这个结局。关于女性的部分,和女性情谊的部分拍的很好。傲慢,掌控,自恋,暴力……马丁斯科塞斯不愧是很父权的男导演,关于父权的部分拍的很真实。小男孩也烦人。反正父权就一定给女人安排一个男的来拯救她,要么就一定安排一个异性恋的“爱情”线。朱迪福斯特打小就是一个帅气的女同学。 |
|
一个以女人为主角的好喜剧,对女性的刻画非常淋漓尽致。心酸母亲的辛苦,但好在是一个温暖结局。[小孩子绝对不能惯]
女人会多愁善感绝对不是天生的,女主做服务员的戏,恐怕是整个影片最精彩最好笑的了。男人需要好哥们,女人需要好闺密。
有时候莫名就会笑起来,整天哭丧着脸的的维拉,在最后见到女主开始用老娘这个词后,竟然笑了起来,调侃今天有点冷。也许生活就是你不跳起来反抗它,它就会一直压迫你。
汽车情缘,两极镜头,跳切用的非常合适,第三部斯科塞斯,风格的形成。
|
|
哈维凯特尔也太浮夸了吧哈哈哈哈哈。剪辑还是相当马味的,那个服务员大姐简直太熬辣骚了,还好温柔浪漫的故事让观感提升~有不少地方想到卡萨维茨,也喜欢致敬绿野仙踪(?)的开头,老马是真的爱电影。 |
|
Après un prologue kirsch au rouge flamboyant qui fait référence au cinéma en Technicolor de l'âge d'or hollywoodien, Scorsese opère un passage à la réalité brutal et définit ainsi le ton de son œuvre. Avec modernité et une touche réaliste mais dramatisée, il dresse, épaulé par des acteurs géniaux, le portrait émouvant d'une femme libre désillusionnée cherchant sa voie entre l'aspiration et la condition sociale dans une Amérique libertaire des 70s. |
|
太喜欢这种生活流的电影了,平淡却不无聊,角色个性鲜明又真实,搞笑部分有自然的喜感,伤感的部分不矫情。11岁的朱迪·福斯特演一个非常帅气的小太妹,一出场说了好多个weird,即使不认识她,也会对她很难忘吧。 |
|
整体可以很明显看到同期卡萨维蒂的影响,女主甚至都有点像吉娜·罗兰兹。原来朱迪·福斯特在《出租车司机》之前就已经和老马合作了,尽管假小子的形象很难被认出来 |
|
https://movie.douban.com/review/4899156/ |
|
Once there was a little girl used to think she'd be a singer, got married, moved away and had a kid. Now she's just a morbid housewife who doesn't know how to live without a man |
|
8.0 既温情又幽默,看完才发现导演是斯科塞斯,那个小男孩是朱迪福斯特= = |
|
“把行李收拾好,我带你去蒙特利尔。那个该死的农场算什么!”年度最佳求爱台词 |
|
4.5; A naturalistic venture from Scorsese that smartly blends road movie with melodrama while dealing with the struggle for independence. |
|
青少年时期的九弟太帅太萌。还默默的黑了一下乡村音乐呢,哈哈。 |
|
话说,那个关于《邮差总按两次铃》里接吻的段子是不是马丁自己亲历啊?朱迪福斯特当年就雌雄莫辨,为今后奠定了基础 |
|
非常真实的情节,Jodie最“帅”的一次表演 |
|
老马正经拍女人的时候总是挺好看。Burstyn惊人的能量。JF这个年纪就是帅T了。 |
|
艾伦.鲍丝汀有种让人一眼就记住的不安. |
|
“曾经”的红光回忆开场 Darrell Silvera 搭建的昔日场景 瞬间变调摇进 Socorro 的一名家庭主妇现实 个人情绪的大起大落都是 Alice 这样的形象最有历史意义的呈现 马田的镜头适时适度的给予了冲突以晃动 不稳定 有冲突 当年 Burstyn 的演技得到认可 今天来看倒不如说是状态捕捉呼应了女性的那种刚刚浮出水面 重获呼吸的紧张与激动 Tommy 和 Audrey(Jodie Foster) 的配合也太好看了 p.s. 还有吃冰淇淋的 Laura Dern 一些母子关系上的张力来自于亲身经历与疯狂的即兴 整个团队里也都是各种情人 妻子 朋友们 2333 |
|
年代感十足,流浪单身母亲打工养子,再探人生的故事。评:3.8星 |
|
本来以为是关于女权的电影,老马独特的女性视角,前面的故事让我以为会像《末路狂花》一样发展,结果到了后面变成了爱情电影,很大的削弱了之前的女权主题。没想到朱迪福斯特还在这部出现了,好酷一女的。 |
|
【5】不过时的女性电影。去剧情化/背景化非常成功,但开头和结尾似乎又陷入男性沉溺的自我陷阱中去。寡妇带娃闯世界重新遇真爱的故事,没有见到丝毫的沧桑感,更不解这个“曾经沧海难为水”是what mean。艾伦伯斯汀的几场戏很有韧劲,只不过是攫取一部分女性的片段,足够朴实但无力。软绵绵的,但也足够70s的女性与当下。无趣但有用是本片的致命伤。 |
|
75年奥斯卡封后作,入围戛纳主竞赛,马丁斯科塞斯早期作品。中年女人新寡,失去经济来源,引发所有问题,电影开始;找到一个新男人,解决所有问题,电影结束。亮点是出现在片尾cast最后一行的朱迪·福斯特,因此片结缘马丁,第二年出演了出租车司机。 |
|
「I said we'll get there. I'm not gonna let anybody stop me this time.」 |
|
我不知道女主是否最后真的有所成长,在一个充满虐待狂的世界中找一个虐待倾向不那么强的男人,该说是时代悲剧呢还是世事一直如此,故事到后期感觉已经有点失去重心,结局也让我非常困惑,但对于当时来说大概已经算是很女权了吧。全片最吸引我的地方其实,除去七十年代的公路与街景,是女主和儿子之间的互动,让我不由得想起自己小时候和母亲度过的日子(我对我妈来说也一定烦得要命)。无论听声音还是看长相我都以为是小男孩的那个儿童演员居然是朱迪福斯特,well, sort of make sense tho... |
|
只是喜欢这个电影的名字,还有母子斗嘴的百无禁忌。最后所谓的女权,就是找个“靠谱”的男人,真是觉悟够高。。。 |
|
多年后重看还是觉得特别好,有很多印象深刻的场景,重温起来也还是那么可爱有趣,真挚不做作。跟儿子斗嘴的部分最好看。大概是最不典型但我最喜欢的一部Scorsese. |
|
致敬卡萨维蒂有点过头了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