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每个半吊子水的文艺青年都会觉得自己身上有伍迪艾伦的影子,然而他们半个字都憋不出来,也没读过多少书。 |
|
登堂入室也玩儿文学与现实的模糊性?到了老爷子这里就是小巫见大巫,老爷子用一个半小时的絮絮叨叨解释了文学之于创作者存在感的最精髓价值,又侧敲旁击的评价嘲笑了婚姻,爱情,犹太人等各种老爷子电影里的常规话题。再深奥沉重的话题到了老爷子这里都轻描淡写的乱侃则通,更别提那风骚的跳接镜头喔~ |
|
解构爱情狂是一个极端利己主义者写给自己的圣经,他就是那么自私、刻薄,不在乎身边人的想法,不爱所有人,用谎言去得到自己想得到的东西然后抛弃。即便前女友拿着枪要打爆他的头他还在为他写不出来的故事焦头烂额。我很喜欢里面他写的“失焦的人”的故事,一个演员在拍戏的时候发现自己变模糊了,身边所有的人看他都对不了焦,最后他去找医生,医生给了他的家人一人一副眼镜,才能让人看清他。这就是利己主义者的本质,让所有人去适应。对于这个人来说却不是自私,只是不自觉的选择。到最后所有人也没有原谅他,即便自己要被关监狱了他仍在劝说保释他的两个朋友不要结婚。但是他解构了自己的笔下的故事和人,在自己的故事里找到了属于自己的结局。跳出电影,最后发现这部电影可能也是他给自己开脱的一部作品而已。 |
|
(地狱里)“书评人,第五层;媒体人,第七层……抱歉,这层已经全满了” |
|
伍迪艾伦的《野草莓》,但是比伯格曼的NB多了……那销魂的跳切啊,那玄妙的编剧啊。结尾虽然不坑爹,但是着实凄凉的,好像是在拍“最后的作品”似的。@萧龙忍 ,这部片儿结构更玄妙,快去看。 |
|
小老头对黑妓女说整个宇宙都在坍塌你知道什么是黑洞吗?然后黑妓女说那是我谋生的工具 |
|
在用N多体位,翻云覆雨,香汗淋漓地共赴巅峦之后,左手细支袅袅,右手浓缩飘香,从普鲁斯特聊到萨特,从卡尔维诺聊到李斯特,从慕夏聊到巴斯奎特,从伍迪艾伦聊到希区柯克,从解构主义聊到极简主义,从极权聊到建制,从身体奔赴灵魂高潮后再温存许久,是不是你们这帮文艺青年朝思暮想的至圣时刻? |
|
“我失去焦点了!我变得模棱两可了!”这老头还真是有趣。 |
|
这老头,您得慢慢看,一年看一次,还行,一次看完他十年拍的,就噎着了,下地狱那段是他的经典之一 |
|
他又一次向世人彻底解剖了自己,他的内心有无限的黑暗和光明。 |
|
解释到头来都是安慰自己的,没人会听你的 |
|
老头最复杂的作品之一,不仅涵盖的内容丰富,表现手法亦颇为繁杂,以快速剪辑和跳切镜头表现人物的神经质,营造现实与虚构、真实与幻想之间的界限。“生活取决于我们如何扭曲这一真相”,严肃的喜剧电影。 |
|
又一部Woody的半自传片儿,天马行空的剧情,嫉妒他天才的脑袋。 |
|
伍迪.艾伦一流阵营中的一部。演员阵容令人震惊,保罗.吉亚玛提仅仅最后出现在伍迪.艾伦身后脸上带着他的经典表情……对作家/导演等创作者的仁慈之作。 |
|
艺术家在创作时不由得将自我经验投射入作品之中:灵感枯竭与强烈的性欲。WA本人对于《野草莓》的致敬,却在伯格曼和自己的风格基础下博采众长,戈达尔式的跳接反复暗示哈里本人混乱无序的焦虑感,现实与作品中的嵌套叠加。最后的所有人物的同时出场仿效费里尼。入选伍迪艾伦作品中前三名毫不为过 |
|
看得真欢乐,有力的解构总是幽默的,尤其是那个地狱,everyone is in deep shit。现代人的怪癖与坦白,那些不正常的虚构与想象正在成为现实。好像结尾说的:“我们的生活由我们选择,如何去扭曲这一真相所构成。” |
|
年纪越大就越厌烦伍迪艾伦。每个片子里都设定为一个软弱的自私鬼,一直絮絮叨叨替自己开脱。中间有一段陪人上诊所的,感觉像两个艾伦出场了双倍的腻味双倍的讨打。 |
|
从前的老五迪,是真的有才华。现在才华不大行了,但还是很勤奋。不管怎样,他拍什么我都会看,可能因为他是这世界上最能拿自己开涮的人,没有之一。 |
|
解构作为工具为表达者的宿命和婚恋围城的无力感之间架起桥梁。梦、激情、艺术都不是栖身之地,但都更值得托付爱,生活的乐趣也许就在于如何逃避生活和扭曲生活。 |
|
玩跳接,玩局部失焦,大爆f-word,但看得出这是一部伍迪艾伦很用心地拍给自己的作品。伍迪艾伦的电影最不缺的就是精彩的对白,不过Harry与他妹妹的那一大段对话还是异乎寻常得精彩。 |
|
模糊不清的人、抑郁强迫又自我中心的作家,伍迪艾伦用形形色色的虚拟角色来解构真实的自己,关于无法忠诚的婚姻、无法摆脱的犹太身份和渴求得到认可又孤高骄傲的事业,解构的结果也如此残酷,自我说服的理由也不过是文字游戏的翻版,灵感的枯竭不过是真实生活的反击,谁叫你只懂得索取而没有牺牲与付出 |
|
还有什么比(想看一部电影,找遍Netflix Amazon Youtube都没有,不得已看了优酷,最后发现看的是删减版)更悲惨的事情呢? |
|
刚开始真正看电影的时候,我实在太喜欢伍迪艾伦了,那种自我化的激进让我沉迷,甚至一度把曼哈顿、安妮霍尔视做最好一批电影之一。但之后随着对世界各个地方的电影的了解,我好像越来越难去喜欢伍迪艾伦,不可否认他作品的独特性,但这也是我现在免疫的地方,我离这种不断的自我重复越来越远,就像美人看久了就没感觉了,我真的是电影渣男。 |
|
所有人都知道同一個真相,我們的生活由我們選擇如何去扭曲這一真相所構成。 |
|
—“让他去天堂吧。”
—“不,我是犹太人,不相信天堂。”
—“那你想去哪?”
—“中国餐馆。” |
|
很久没看小老头的影片了,伍迪·艾伦的影片总有种浪漫的小资情调。每一部都很爱情也很艺术,生活的乐趣大概就在于破坏与重构吧,逃避着却面对着,直白却也扭曲着。
我们的生活由我们选择,如何去扭曲这一真相所构成。只有写作能让他平静,以这样或那样的方式挽救了他的生活。所以,其实他不爱任何一个女人,他爱的只是每一次陷入爱情一瞬间的刺激与若即若离的快感。
电影实在是无奈又好笑。天马行空的想象力,现实与幻想的穿插进行,这位天才艺术家对讽刺的极端处理。
know yourself and embrace it.
伍迪·艾伦其实他很适合拍这种影片,他是那种很有灵感的人,影片的描述其实也很像他本人对于爱情的感受。
他需要激情与爱情的迸发带给他灵感,
他更需要一位缪斯,一位他永远都得不到的缪斯。 |
|
华人文化圈怎么就没有woody这样一生不停的纠结在男女之间那点细碎的情感,不停的反思、咀嚼的男作家呢? |
|
看老头子自编自导自演,再通过对爱情的解构,看到一个自私、在生活中一无是处的失焦模糊的自画像。老头给出的自我认识是:who can't function well in life, can only function in art. 解决方案是:know yourself, stop kidding urself, accept ur limitations, and get on with ur life.生活本身,就是既悲伤又有趣的。解构悲伤,在其表面之下其实是快乐。只是我们没有意识到而已。呵呵。 |
|
三星半,最粗俗的伍迪艾伦.八十年代中期以后他在剧作框架或曰"设定"上总是鬼点子层出不穷,但场面调度越来越让位于几个陈年包袱,此处到彼处的旅途无非被用来接起好玩的插段,真正值得享受的旋转木马和摩天轮却玩得心不在焉.大约他已经忘记,自己七十年代作品中最动人处既非段子也非"事件",而是那些保持为本来面目的动作和物件:一家餐馆,人在那里唱歌然后吃饭;一条笔直的街,这街上我们首先走路其次才交谈;一把长椅,人们坐在上面偶尔讲笑话,更多只需相依,对视,说――或者不必说――"我爱你". 这一切是多么可惜. |
|
不知怎的有一种拍完这部就息影的气息,结果 25 年过去了,还在。 |
|
"Your whole life is nihilism,is cynicism, is sarcasm and orgasm."
"You know, in France I can run that as a slogan and win."
这一部看得唏嘘感动,分不清Woody Allen究竟是真的痛恨那样一批人所以讽刺还是想通过讽刺为他们挽回一点颜面。 |
|
woody自己演的作品中最喜欢的一部,非常非常有趣,有很多很棒的点子,多次大笑。把生活写成书,解构生活,和书中人物对话,二次解构,对话中迸发的灵感再次成书,三层解构。模糊的人、地狱电梯、歇斯底里的心理医生……具体桥段也都很棒。“生活取决于我们想如何扭曲真实。”good! |
|
对伍迪艾伦的不满常在于结局。干嘛突然来个总结陈词皆大欢喜幸福快乐的结局啊。 |
|
“失焦的人”应该是我到目前为止看过所有电影中最接近卡夫卡文字的情景了吧?PS,跳切是把双刃剑... |
|
实际上这个片子的主题不是爱情,它天才般地解构了一个可悲的无法自控的男人的全部生活——关于他如何彻底毁掉生命中最珍视的东西,但又凭借创作才华在世界上苟延残喘。还没等观众去大肆批判,电影里已经穷尽了交锋的可能。过于清醒的自我诊断可能只是逃避主义开的药方,逃无可逃到“浑身失焦”才发现是自己的软弱把幸福挡在门外。
当模糊虚构与真实边界的做法越来越成为导演们的家常便饭,伍迪·艾伦依然可以举重若轻地游走于人间与地狱,微妙地把握以痛苦来取悦观众的分寸,用人肉二倍速在90分钟里实现无数个精彩的创意。跳切比笑话更加冒犯,嵌套的文本在不经意间完美融合。伍迪·艾伦创造了哈里,再以哈里的名义创造更多角色,所有人都带着他的影子,而他得以在作品和现实形成的裂缝里获得自由和快乐。 |
|
建構與解構共存,是解剖台上的新鮮尸體和劃開血肉的手術刀,在生活被自己一步步親手摧毀的同時,在創作中尋找自我辯解、自我和解,最終只有創作出的角色們為伴,最終還有創作出的角色們為伴,某種程度上也是一種阿Q精神。 |
|
多么睿智通透的伍迪啊!对生活充满抱怨的时候看一部伍迪·艾伦,很大程度上可以帮助自己走出阴霾,眼看他把那些庸人自扰的烦恼云淡风轻的解构,变成随风而逝不痛不痒的情绪碎片,突破自陷的鬼打墙般的囹圄,一切都会豁然开朗——还有什么困难是紧要的呢,还有什么不快是不能一笑而过的呢? |
|
1.俏皮话集锦;2.看伍迪艾伦自导自演对我而言,看久了容易腻;3.失焦模糊的人;4.现实、书中人物、梦中情境相互交织;5.尽管导演向我们面面俱到解构了哈里,却没有一点痛痒,看着无趣啊。 |
|
#南方录像厅 真的好喜欢,伍迪·艾伦把所有生活当中发生过的事转化为想象力输出到艺术作品里,并添加进了他的主观感受,实践了所谓艺术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在对身边人冒犯的同时,又成就了他自己的小说宇宙,搞笑之余有点小感动。在接受荣誉当天,带着一个妓女,一个死尸,以及拐卖儿童的罪名,孤独全由他一手构成,作为性格尽是缺陷的人,世人也不可否认它存在的价值。所有激进的话题都被化为轻浮的调侃,不断出现的跳切不仅调整节奏,还流露出艺术工作者无法压制的灵气。失焦的人简直是鬼点,怎么能做到这么有创意。 |
|
谁人不是活在自己的幻想里?艺术家只是有能力将之付诸纸面罢了。对他人与外界的想象,分明是渺小的人类自我慰藉的方法,这样我们才能缓解愤怒与孤独,用虽是说给他人却大概只有自己care的解释来让自己好受。哈利还是太自私,浑身小聪明而无大智慧,于是也不过是个庸才。selfhating jew,out of focus |
|
伍迪·艾伦的《野草莓》,a guy who can't function well in life,but can only function in art |
|
毋庸置疑《解构爱情狂》说得是伍迪艾伦自己。这部戏仿伯格曼并由伍迪的《曼哈顿》变奏而来的回忆体“超人”分身表演,充满了结构上的创意和想象。它显然在分析人的焦虑,其结果也自然悲观不已。无论眼下是多么浪漫美好的爱与性,但人最终都会爱上尼采。知识分子到底有多不快乐?看!妓女都在同情他们。 |
|
常规老伍迪,且渣且嘚瑟,好玩儿的点很多,但是如此挥洒浪掷这些灵光一现的点子,也是一种嘚瑟。 |
|
就在我开始深度质疑老头是如何凭借抖自己的烂摊子赢得一片拥趸的时候 他迅速的用十分钟把三观正了过来 结构很nb 有亮点的台词也很多 鉴于叨逼叨有点烦到我了五星变四星 决定找野草莓来看一看 同时表示我怎么那么喜欢Billy Crystal啊! |
|
很经典很伍迪艾伦,轻描淡写地完成了一个天马行空的套娃般的叙事闭环,还同时具有批判性和各种黑色幽默,不愧是我的第一个爱上的导演,虽然老伍迪的絮絮叨叨会有人不喜欢,但是我就特别喜欢他这个劲儿,比如爱在罗马。同为出身于东岸的独立导演,他的批判不像马丁斯科塞斯那么尖锐那么具有政治色彩,更多的是一种戏谑or嘲讽,which is我喜欢老伍迪的原因,因为我觉得幽默感是很难的的品质。拉里在地狱里跟伍迪的话大家可以借鉴一下:生活就像拉斯维加斯的赌局,不要太在乎输赢,因为最后赢得肯定是赌场,想通这一点就可以尽情享受生活的恩赐了。 |
|
伍迪惊世之作 |
|
开头鬼畜我以为看的是盗版w
蜘蛛侠vs死神
我也不想讨论普鲁斯特
你变模糊了
好喜欢这些乱七八糟的短篇故事啊戴眼镜
women are god
最美的词语是良性的
女招待是最糟糕的工作
黑洞和俄狄浦斯
相遇电梯的虚实错乱
曲奇好可爱 妓女儿子和💀
卧槽和书里自己对话
露西演的太好了
女人太复杂了
虚无犬儒讽刺挖苦和高潮快感嘎嘎嘎
汉尼拔max的犹太黑色秘密
死亡是生命自然的一部分,不得不拥抱两个
既然那是地狱,我可以利用下优势把成年老帐算一下 我爱死地狱了!带我去中国餐馆
敬罪恶!那使世界运转
赌场赢 新郎笑死
爱结局!梦里啥都有
怎么还有澳门威尼斯彩蛋
唯独没有爱情
应该算看的第一部伍迪艾伦味的伍迪艾伦
乱七八糟的解构艺术生活
可爱跳切 要素过多
找到的是1:35:47的版本,所以删了啥 |
|
好久没给WA的电影打五星了。这部算是目前我看过的所有WA的电影里信息量最大对白最密集的一部,里面的角色多少都有些歇斯底里,但台词一如既往的interesting和ironic,精彩的对白看得我时不时击掌叫好。WA再一次体现出了他自己在自己的作品中永恒的犬儒主义者特性,即使在这部里是一个满脑子都是fuckfuckfuck的被性支配的男人,给人的感觉也不是猥琐而是忍俊不禁,就像个小丑一样,我都有点怀疑他对话录里说自己现实生活中不是这种人的真实性了。真是讽刺无处不在、无所不讽,甚至连自己也不放过,老头实在太有意思了。 |
|
这个老头儿就是絮絮叨叨絮絮叨叨但说的都是扒开血肉露着骨头的大实话。男女由于生理构造不同真的差异太大了,别想要对异性本身有太多了解,了解太多还不如保持多点误解。爱情本身特别美好,看开点,别纠结。have fun~(站着说话不腰疼哈哈,共勉。) |
|
碎碎念的神经质小老头,结局很妙。话唠、幽默、神经质、充满想象力,讽刺……概括不了我对这个老头的爱。值得我一看再看。这一部的结构非常的妙,作家把人生都写在小说里,人生和小说的互文。死神来敲门,还有碰见自己小说里的人,那个虚焦的人物简直绝了,反映了潜意识是想改变他人来适应自己的状态,用各种笔下的人物反映内心的欲望和真实的自我,也很犀利了。下电梯各种层的地狱的设计太邪乎了,太犀利了!有些故事有些情节和他中央西路公园的话剧有些类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