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踩碎手指本该给女儿庇护,却竖起了一道高墙。戴上戒指没成为权力霸主,倒成了它一生囚徒。若不是当初发动机坏掉,怎么会变成飞鸟去试探天空的高度。倘若没打赢那场官司,如何会变成死鱼在汽车里散发恶臭。我们以为在改写时代,浑然不觉在给自己掘墓。历史终会将我们忘记,但我始终记得心里的那道门缝。 |
|
吉米霍法,一个脚踩黑白两道、一手遮天到锒铛入狱最后活不见人死不见尸,这么传奇的一个故事其实还真不是这部三个半小时史诗电影的重点,虽然我看完之后对此人兴趣大增,马上搜出许多八卦阅读。片子主角是德尼罗演的这个“中间人冷酷杀手”的角色,在黑帮盛行的年代,这样一个从不多问、感情冷漠、杀人利索的人,当然最吃得开,但黑帮道义的目的是什么?忠诚一生只落下最孤独的结局。斯科塞斯拍了那么多黑帮片,这部算是最不热血、最怀疑人生的一部,一种老去之后的凄凉和无奈令人唏嘘。电影出人意料地十分幽默,整体虽然是沉重的冷色调(摄影和场景设计相得益彰),但总体不显闷。另外还有什么比三个影帝再次同台献技更让人激动的呢?帕西诺是火一般的爆裂,德尼罗是化骨绵掌般的逐渐深入,乔佩西则是定海神针一般永远都是一场戏的主宰。都太棒了! |
|
最后实在是,,,太伤感了。终究,我们敌不过时间,这才是最可怕的杀手。其实这是一部老年人心态的黑帮片,相比马丁之前的黑帮作品,少了狠辣,多了些温柔与情义,以及一个时代逝去之后的感伤。片子节奏很慢,入戏更慢,前面各种铺线索,差不多一个多小时之后才真正入戏。最后一小时才真正精彩,有犯罪的紧张感,还有最后的感伤。“找我的律师”“他死了”“谁干的”“癌症”。这样的台词,真是笑过之后又难过得想哭。能重看罗伯特德尼罗、阿尔帕西诺、乔·佩西、哈维·凯特尔等人重聚,已经很难得了。 |
|
阿尔帕西诺老了这件事情,让我一下子就有点想哭。 |
|
分三四次才看完这部三个多小时长的电影巨作,好精彩的美国六十年代黑帮历史题材电影!拍得好,演得好,导得好! 导演、演员们和我一样,都是上世纪40年代出生的人,经历过相同的二战之后之世界历史风云。本片重笔浓彩地把他们-美国40后一代-经历过的精彩历史时代,用艺术笔法再现出来;为后人留下了生动、形象、史诗式的记忆。这是任何一代电影人的责任和功绩。老马丁、德尼罗、帕西诺干得好,在专业技法和情怀境界上让人五体投地!反观我们自己这一二代,有多少作品对得起中国的时代和后人呢?!唉,只有长长地一声叹息。 |
|
于公于私,也不知道今年为什么如此的怀旧,
在《好莱坞往事》中看到了惊鸿一瞥的帕西诺,
在《小丑》中看到了婉若游龙的德尼罗,
距离最近一次他们同框应该是11年前的《正当杀戮》,
距离他们最近一次合作的小高峰也是24年前的《盗火线》,
距离他们“有缘相念不相见”,最最经典的《教父2》都已是45年。
有生之年,当然还奢求再次,多次看到好莱坞方法派代表的联袂,但岁月不饶人。
可能,我们告别了一个又一个荣光的时代,却看不到一点点未来的曙光。
索性,开启怀念吧~ |
|
首先值得肯定的是演员们都是戏骨 演技出色 不过虽然用了特效把70岁老人还原年轻了 但是看起来还是岁数很大 有违和感 三个半小时真的应该拆分成两部上映 反正我是有一段坐着睡着了 美国历史对于国内观众来说带入感不强 所以得认真看才能看出名堂 如果以后有空再仔细看一遍 再来改评价吧 |
|
nyff全球首映。Al Pacino和De Nero是国宝。 |
|
啊啊啊!马丁斯科塞斯阿尔帕西诺罗伯特德尼罗跟我就相距十米不到啊!!阿尔帕西诺宝刀未老,依旧是二十年前的那副神韵,罗伯特德尼罗在影片中变回了年轻时的模样,眼袋松松一时让人不大习惯。想了想,一个学电影的人能跟教父相距不到十米,这辈子也值了!哎我怎么老是有这种没出息的想法。整个影片真的是属于那种回馈几十年迷影铁粉的一份大礼!所有你想看到的华丽调度和宏大场面,有起有伏的历史悬念与黑色幽默,还有影帝们返老还童般风韵犹存的卖力表演,都会让你从头到尾一眼不眨狼吞虎咽吃饱喝足。 |
|
“减龄”技术掩盖不了肢体表演的迟缓衰老,如同老马借“穷街陋巷”的衣钵“返老还童”重回街头传说的血雨腥风,却将更多思绪停留在了“渐渐死去”的时间洪流里。消失的霍法不再是谜,与之伴随的帮派斗争的上层建筑却永远成为了历史的阿茨海默,阶级友情的坚固纽带是面包与葡萄汁,而黄金利益的忠奸博弈是那么言不由衷。命运兜兜转转,当“好家伙”成为了“老家伙”,还未曾与沉淀下的岁月握手就已形单影只,忏悔的记忆,伤痕的幽魂,从留开的门缝涌入,模糊了弥留之际的恐惧和孤独。百叶窗后的光晕与战友都燃烧殆尽,长别离的终了是一场重温旧梦的大眠,老马将手中的枪扔进湖底,为这些新好莱坞的枭雄好汉们立了一座碑。 |
|
老马已经过了创作巅峰期,但仍然用最工匠的精神打造出一部犯罪史诗。帕西诺和德尼罗谁拿影帝都不稀奇。 |
|
十年前,喜欢上了帕西诺,后来看到盗火线,喜欢上了德尼罗。大学里,他们以及丹泽尔华盛顿、罗克罗素等等太多,二十世纪70年代到90年代片子永远给了我最温馨最窝心的记忆,仿佛那才是电影世界,熄灯的宿舍里,抱着mp4,一部接一部的沉迷在里面。现在想来,都是最美好的。老朋友们,再见真好。 |
|
从听从安吉洛的指示反杀雇主开始,他就走上了一条不归路。
杀人灭口、炸出租车、运输军火……到最后不得不亲手杀死自己的前辈。
人们叫他做什么他都照做,他没有勇气拒绝,也没有能力反抗。
美国是一片大海,他就是一艘小船。
他没有选择的余地,任由人们把他推到现在的位置。
他得到了很多,也失去了很多。失去了女儿,也失去了前辈。牺牲了家庭,也没有圆满事业。
吉米死了,罗素死了,安吉洛死了……所有人都死了。他跌跌撞撞又回到了原点,回到了当初只有一个人的时候。
他似乎做过一些轰轰烈烈的事情,又似乎没有对世界产生任何影响。
时间过得太快,以至于昔日家喻户晓的吉米也被人们遗忘。
曾经风光显赫也只是历史的过客,没有留下任何痕迹。
但至少,当他回首此生,见识过世面,经历过风浪。尝遍酸甜苦辣,看尽人生百态。也算是不枉此生了。 |
|
Netflix好不容易攀上个大导演和名角儿,不敢提任何要求,就任其放飞自我。什么细枝末节都往里塞,絮叨旁白,随意的摄影灯光剪辑,第一小时节奏还不错,之后就是流水账,德尼罗帕西诺难得同框,但表演也没什么变化或突破。总体感觉就是美国往事或goodfellas非常松垮地再拍一遍。贼想吃阿尔帕西诺的圣代。 |
|
看完老马的《爱尔兰人》了,怎么说呢,他这是用《纯真年代》的方式拍了一部《教父》啊!让这群老家伙们可以借助减龄技术再次返老还童,重回那个逝去的黄金年代,有种时光倒流的感觉。三个半小时的电影,全程配着旁白,用意识流的叙事讲一个如此长时间跨度的故事,浓缩进一个老家伙的一生,这样的故事也只有这群老家伙们做出来才这么史诗这么可信吧。Netflix愿意花这么多钱,投一部这样的电影,也算是这个时代给影迷的馈赠吧,搁在传统的好莱坞制片公司,这很难想象吧。《爱尔兰人》不同于任何一部当下的艺术电影,它是一部马丁·斯科塞斯电影! |
|
不出所料,整体气质与Goodfellas和Casino一脉相承:又一部黑帮史诗,3个半小时的片长一点都不觉得拖沓。但对于年近八旬的斯科塞斯来说,有了更多的惆怅和内省,把当年科波拉想在《教父3》里想表达但没能拍好的东西给拍出来了。而能再次看到帕西诺、佩西、德尼罗同台飙戏,尤其是在减龄特效的帮助下,简直就是视觉享受 |
|
少了《好家伙》和《赌场风云》的肆意癫狂,更多的是身不由己的无奈和人到老年的苍凉。他们都老了,and that’s okay |
|
英雄迟暮,不是他打不动了杀不动了,而是整个世界的规则都变了。从前的那些good old days, 有规则,有礼数,他们总相信“做错”的人必受惩罚,强者能去烧弱者的房子,下手狠的人会笑到最后。那时候连黑帮都在经营实业,哪家公司不用心经营股东就会抛售股票。谁知到头来黑帮/公会,那些他们以为会千秋万代的东西一下就土崩瓦解了。只有国家的军队能去科索沃烧房子,他们孜孜以求的权力如指间沙莫名流逝。世界以他们完全不理解的方式飞速变化,原来宇宙里没有规则和意义,唯一公平的、可以理解的事情原来只有衰老和孤独而已。 |
|
09/28#NYFF 电影黄金时代和黑帮曾经风云的挽歌。活着等这部真好。这大概是世上演技密度最高的电影,这些人的对手戏,这样的表演这样的化学反应,不会再有了。(以及我为decino场合流干眼泪 |11/01#院线 一刷时太受刚读完的原著影响,十分遗憾Frank的刻画有太多缺失,此番sink in之后,深感这些人物的原本面貌已经不那么重要,毕竟那些情仇血泪没人再懂,褪色的照片在生者看来也不过是一群似是而非的笑脸。他们一一告别,逝去凋零,或悲怆悔恨……十几岁时与老马相识于街头的老德,一辈子互相在电影里透射演绎彼此的精神世界,这次携手来诉说衰老人世,淬火的岁月熠熠生辉。 |
|
#LFF# 看老影帝们同场对戏三个半小时,太特么爽了,可太喜欢阿尔帕西诺和德尼罗在这一部的搭档感了。气鼓鼓的德尼罗走出办公室,阿尔帕西诺追出来看他,“你干啥啊?”“我干啥?我他妈辞职!”阿尔对他瞪着puppy eye“为啥啊?”“你叫我motherfucker!你可以叫里面另外那些人motherfucker,你不能叫我!”“No,no,no我不是说你啊!我都没注意你在里面!” 俩人真的太可爱了。对话很多,有时候放空了英文台词不往脑子里进就只是专心感受表演。这一部会不会成为下一代人的教父呢。德尼罗三次看向镜头,和他最后那个行动,感觉像扇了观众一个耳光一样不可思议,你惊呆了半天,结果戏中人没事一样故事还在继续,“没有什么比那件事更复杂了”。琐碎但精彩十分,很高兴老演员们还在银幕上生龙活虎。 |
|
这几个人凑在一起拍电影,观众想说句“失望”是万万不敢的,但说句“没感觉”倒是可以。对于210分钟的时长,电影想传达的东西太简单了点儿。“年轻的”德尼罗迈着明显年迈的步伐,乔·配西对着这小老头喊“kid”的时候,你叫我怎么不出戏… |
|
拿到1.59亿USD预算不拍漫画超级英雄,而是找来一帮样貌身材都走样老人家,用最老派的讲故事方式,拍一部三个半小时污言秽语打打杀杀的黑帮年代戏,传到网上播……当今世上,得此老马丁一人了吧! |
|
和《好莱坞往事》一样,开场配乐响起就把人吸进去了,三人表演不分伯仲——肯尼迪遇刺后帕西诺的面部表情变化;德尼罗得知被派遣坐飞机去底特律后的凝神;见面后第一句台词便对德尼罗形成气场压制的乔·佩西;四人谈判时依靠对白传递出的剑拔弩张…以上皆是表演上的高光时刻。家庭,权力,背叛,悔恨,斯科塞斯并不回避过往作品中常见元素,仍完成了对弗兰克·希兰这一人物传奇且悲情的刻画。铁三角自然不再像上世纪那样风华正茂,21世纪黑帮史诗的标签又似乎太大,但谁又能说这部暮年之作不是更显典雅苍劲,对于暴力场面的利落处理和对于过往片段的温柔回眸同样令人留恋,最后半小时犹如化骨绵掌,让德尼罗打开的那扇门对《教父》片尾形成呼应,斯科塞斯明白,弗兰克·希兰最终面对的命运只会是教父式的,或者说,历史上所有黑帮枭雄的命运皆是如此。 |
|
三个多小时宛如重历《穷街陋巷》《出租车司机》《教父》《美国往事》,开场逡巡长镜梦回《好家伙》+迂回长廊游弋结尾,在折叠的时间褶皱里,“时光赐我青春与死亡”,我们与他们在银幕内外一起走向共同的伟大归属——死亡。索科洛夫说:“挽歌是好的记忆,对过去的眷恋。”将这部多年磨一剑的电影称为黑帮挽歌再合适不过,也是斯科塞斯回望人生的静静凝眸;热血叱咤不再,往事定格在发黄的旧照片里,当敌友俱已归于湮灭,所有秘密的尘埃会盖在爱尔兰人所有的生者和死者身上。 |
|
黑帮史诗我已经完全无兴趣。对于很多人来说是一层层的精美点心,对我来说只是一些面目相似的男人,你杀我,我杀他的傻逼游戏,你也是我,我也是你,都有着相同的命运,是揉在一起的面团,一团死面。弗兰克算是被命运眷顾,活着走出枪林弹雨而已。 |
|
看完把马丁《纽约时报》那篇文章又看了一遍,他说:“对我来说,电影是关于真相的——美学、情感和精神上的真相。它是关于人的——人的复杂性和他们的矛盾,有时是矛盾的本性,他们可以相互伤害,相互爱护,然后突然面对自己。”《爱尔兰人》讲的就是这个。 |
|
老人儿和旧时光。黑帮成为史诗的时代是一个没有手机,没有摄像头,没有人脸识别的时代。他们当街爆头,炸汽车也不会被记录。 |
|
MASTERPIECE |
|
或许,这真的是一代电影人与电影中的黑帮的最好谢幕,罪犯若不死于非命,也终将渐渐凋零,衰老蚕食了生命,忏悔与祷告也成了固定日程。即便固执地拒绝透露内心想法,即便知道永难获得家人的原谅与宽恕,也还是渴望能有一道门缝留给自己。德尼罗仅仅依靠眼神的流转就能让一切在无言中显现,帕西诺依然展露着外放的演技,乔·佩西则终于坐上了黑帮老大之位。老马丁的运动长镜头也由[好家伙][赌城风云]中穿越而来,尽管一切都似乎放慢了阵脚,但却自有一番云淡风轻的从容。无数黑帮片中皆有金钱本色、卑鄙叛卖、繁华落尽与事败身死,唯有[爱尔兰人]突入到了衰老与善终的可能性之中,进入了在麻木与清醒、领求救赎与深知救赎之无望中沉荡的弥留之心。(9.5/10) |
|
褪去《好家伙》时的盛气凌人,《爱尔兰人》相对平稳慢调, 主角还是中间人,他的存在定义着某种伦理的、道义的边界。三个半小时,看一个老人家娓娓道来一段关于权力斗争的往事。《爱尔兰人》 底色苍凉,过去再波澜壮阔,到老也是孤独,难寻归处,这时自然死亡反倒比被人暗杀更加不幸。不存在过多的血雨腥风,一个重要人物的退场可以毫无波澜。斯科塞斯不再去用人类学方式拍电影了,家长里短也变得简单,庞杂的配角没有什么存在感。老戏骨们这次的挑战是用80岁的身子演出50岁的气势。特效祛皱过的脸庞还是会有些怪异,毕竟我们通过斯科塞斯的电影,目睹了德尼罗和乔·佩西如何变老,而技术大抵只能让他们面部回春,但人的年龄感不仅仅由模样决定。而不知老马丁是不是想重回盛年,但岁月不饶人,人还得服老。 |
|
可能是最好的能用来阐释“木乃伊情结”的电影?减龄特效完全无效而且适得其反,甚至产生了恐怖谷效应或者相当可笑的“演技”,这就导致影片的形式跟主题意外地相当匹配:不服老,不想老……有一些相当精彩的时刻,但其实也没有太必要搞这么长。这个项目十年没人碰太正常了,谁跟钱过不去是吧……把这部片看成网飞的一次下血本的巨额广告或者公关行为就对了,在这个基础上再来谈谈到底是作者性还是任性,是托大还是艺术家的追求才是合理的。风水轮流转,每个人都会被时代淘汰,这个道理每个人都懂,不过几乎每个人都会选择拒绝而已。这部影片恰恰论证了自身的不可能,所以马丁出来吐槽漫威,尽管说得相当在理,但验了货才发现,不过也是一次营销炒热度而已。这么一看,实在是让人翻白眼。奥斯卡要是够硬气就别给那么多提名! |
|
流畅叙事下已不再是往日的酣畅淋漓,而是愈发浓郁的惆怅感。马丁对“消逝”足够坦诚,一切腥风血雨都抵不过片尾女儿对Frank的质问。原来黑帮最大的敌人,不过是平静的生活本身。 |
|
老态龙钟的肢体语言和老当益壮的视听语言,举手投足间都是电影在黄金时代的余韵。但不是《好家伙》,也不是“老兵不死”,只是一次稳当的回望,而眼神里满是踉跄。十分确定现在没有人这样拍电影,以及拍这样的电影了。二十一世纪的第二个十年,在“主题公园”的重重包围之下,斯科塞斯用电影为自己辩解,并郑重地写下盖棺定论。在电影这个最大的黑帮里,他们贡献了最好的岁月,而今逐渐走向时光尽头,也许这是最后的聚会。“只是简单地写下这些话,已经令我肝肠寸断。” |
|
从脱缰到凝固只有一瞬间,像是一夜寒风吹黄了绿叶。一切置放于“史诗容器”中的都如行军鼓一般,早有预料、尽在掌控,是不容置喙的弹指灰飞烟灭;待机关算尽之后,进行曲变成安魂曲,不再谈人事只看天命,不再论手段唯剩感情。历史终究是被碾碎的,坚硬的石头终化作握不住的沙。 |
|
一切都那么成熟稳重,一切都那么陈旧。任何人都不该无节制地拍三个半小时的电影,就算是马丁斯科塞斯 |
|
停下来两次,分三次看完。中间部分两位教父在一起的戏最好笑。frank不得不杀jimmy那段出手干脆利落,和杀任何人一样,你就知道江湖并没有道义可言,一切都是利益至上。毋需再有丝毫美化,只剩残酷年代。ps这绝对是一部伟大的电影,因为世上再也没有这样的电影了。 |
|
“我让别人替我去处理事情的时候,我指望的是他们亲自去做。” 前后都很好,中间略无趣,少了锐气,这也能理解。看进去了,年度大戏。看出戏了,一败涂地。“我们不敢找你帮忙,因为害怕你做出更不好的事情。” 面对女儿的质疑,面对生活的困顿,甚至以为死的时候还会留下一些什么?但是他们都走了,一切结束,你在保护谁?时间过的很快,弥留之际,也只能缅怀那留一道门缝的人生。 |
|
老马识途,相同的配方,熟悉的手法。之所以这道菜料理得沉闷、松散,不加味精,应是故意为之:不厌其烦地展示生杀予夺、肝脑涂地的所谓枭雄,落到生活与人性的细节层面,是如何的琐碎、庸常、软弱、纰漏百出;而垂老的暮年时光,又是如何沉寂、狼狈、萧索。每个人物出场,先交待他的死期、死法和死亡地点,难道还不清楚老马的意图吗?黑帮并不是什么真正的江湖,真正的江湖是一个人从生到死的全过程。出卖了友人,出卖了良心,一枪把老友崩得脑浆四溅,又庇护得了什么,维持得了什么呢?荣耀、利益、权位、光芒?这不是什么眷恋的挽歌啊,这是对一段历史的出殡,是送葬。拍得真长啊,然而后半段开始极为惆怅、揪心。这不是“黑帮片”,这是对黑帮片的解构。老马明白人。 |
|
竟花了两年才看完,更喜欢后半部,前面虽然用特效去了皱纹,但是大家的动作还是颤颤巍巍的啊( |
|
不是年度十佳,而是年度最佳,谢谢你们,还在拍这样的cinema。 |
|
57 NYFF/期待了四年 Capstone of Martin Scorsese’s films 史诗时长配上层次感十足的故事 延续了good fellas和casino直面而来的暴力 戏谑 多的是反思以及retrospective 一段意气风发 二段陷入各种社会与家庭因素角力与纠结 三段孤家寡人/还是男人的故事 但少了些语气中的果断 更多的是回望反思 卡司都老了 结尾看到joe pesci和德尼罗互相搀扶的场景还是动容了 女性角色的作用被分散 但也是继casino后整体女性作用在电影中较显著的一次/坐在第一排 但看到老马 德尼罗 帕西诺 一一入场 虽然只是三言两语 但鼓掌到手痛 结束后 主创站在二楼balcony致意那一刻觉得爱电影真好 |
|
三大老戏骨飙戏就已经是一种奢侈了,cinema大概就是这样吧,不需要全部人看懂,但看得进去的人,会在心里腾出一块土壤把它种下。而且《爱尔兰人》还发明了新的种族歧视词语”you people!!!” 提问:阿尔帕西诺饰演的吉米.霍法骂了多少次”龟孙子“。 |
|
#TIFF# 阿尔帕西诺啊. 当年的年轻教父. 如今的老霍法. 无论他出现在哪部电影里. 一定都是最有魅力. 最让你记住的那个角色. |
|
老年人的节奏,慢悠悠地聊聊天,开开车,杀杀人,想想事。 |
|
阿尔·帕西诺言暴戾、乔·佩西道诡谲,表形上淋漓酣畅;罗伯特·德尼罗抑善念、狠断肠,波澜不惊中尽显自私虚妄。满盘男人的执念,功败垂成尽在自己手中,每有所获皆是自鸣得意。可“佩姬”早已看腻了一切,她是一面照妖镜,男人的心虚忧虑、男人的阴险狡诈、男人的热忱躁动、男人的纯良美好,全都在她不动声色的脸颊上找到真相。恫吓着男人们,永远不要关门,放弃逃脱的念想。马丁·斯科塞斯找到安娜·帕奎因来饰演佩姬太过精妙,帕奎因天生的冷感面眸却总能承得住万般情绪。欲望呀,毁了自己,残破了家庭,搅翻了社会秩序,甚至颠覆着世界。 |
|
好无聊啊... |
|
核心部分的张力是靠德尼罗的表演撑下来的,剧作提供的养料并不丰富,不论是人物关系还是情感维度 3.5 |
|
反讽中的反讽与闪回都属于结构性错误;从《好家伙》延续而来的黑帮自述题材已经是再三重复;情节里主角缺乏主动性,也就意味着故事缺乏戏剧性,在表达上,反讽受限于人物之扁平,主题必然失位,因为观众必须在批判的角度去面对进展中的不当认同;较之同类型的前两作,冗长的沉思性结尾这些当然都属于画蛇添足了。 |
|
斯科塞斯给自己挑好了棺材,绿色的,锃亮 |
|
看完之后完全没感觉这是一部三个半小时的电影。一个电影时代已经过去了。或者就像马丁说的,大门已经关上了。我们该如何面对未来的“电影”,没有人知道。未来的电影会有新的形态新的观众吗?也没有人知道。但我庆幸自己见证过那个电影的黄金时代尾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