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今天中午吃饭听到最不舒服的一句话,女人就应该怎样怎样。必须要让人之所以为人,人生存的意义大于家庭、政权和她的子女,人就是人,无论男人女人。 |
|
1. 这个出租车上发生的对话,这里乘客的生活,女司机的生活完全可以发生在中国,我们过多的强调了文化差异,无视了生活内容的惊人相似。无论是生活水平、感情遭遇、家庭状况,你看不出这个伊朗跟北京、上海有什么不同。2. 贾法·帕纳西2015年拍摄的《出租车》应该是像阿巴斯致敬的作品,那个片子谈论 |
|
很多片开场就能把你震住,但是阿巴斯的片总是平平淡淡一直到结尾才陡然来那么一下,本片又是这样的模式 |
|
女主最近爆出本片是她执导,被阿巴斯强暴两次,惊天大新闻 |
|
第三部(假的)阿巴斯,再也不会看他的片了,本来就不太喜欢这个啰嗦怪,知道了这部片背后的剽窃/霸凌/性侵事件之后只想把他坟给炸了,什么狗逼 |
|
比起阿巴斯其他现实主义的作品来说还是逊色一些,大概是先看了《出租车》再回头来看这部就觉得比较平常,虽然这部以女性出租车司机揭示伊朗女性的生存地位以及更深刻地在透视生死离别,家庭婚姻孩子等万象社会问题,比帕纳西只有政治性更为深刻,但可能这样的拍摄方法已经习惯了。侧面正反打两个固定长镜头,唯一的车外视角来自于目送妓女上另一辆车。十段倒叙的片段,大多是由歇斯底里,嘲讽讥笑与悲哀伤痛有关,摄像机正视着人们的脸,是隐瞒,试图装作若无其事置之事外的恐惧,生活的疲倦,生命的疲软。关于儿子出现的片段大概是最长的,但时刻伴随着纷争与吼叫,可这背后不就是人们的恐惧,控制和彼此职责吗?阿巴斯没有做任何的角度引导,大概是不同的观众从不同的角度去看待不同的人生吧。表面上看人类的悲欢并不相通,但面具和内心的溃烂是相同的 |
|
人生无聊之事,十之八九。如果只是为了听这些强迫与观众的对话,干嘛不去读一篇论文。 |
|
又是一部车内戏占据主要部分的片子。小男孩和妈妈咆哮式的争吵,反而难以睡着。 |
|
阿巴斯并不是伊朗社会的当代批判者,《十》只是将汽车—摄影机摆在了德黑兰的城市空间中,不同于荒野的沉思性,城市是人类的聚群以及社会,制度等大他者的居留地,汽车的行踪与视听空间则勾勒着路程的地理学,绵延往复,通过路程,在与若干人(或者若干“意义”)相遇之后做出反应,这样,主体与空间(挡风玻璃上飞奔而过的城市)在逼仄的车厢中完成了某种形式的互动,现实主义:相遇的影像。
《十》没有真正意义上的“男性世界”,但小男孩则是男性世界的缩影,同样是“前夫”的在场,它将成为前夫的那辆压倒性的吉普车,这也是影片中唯一一处激进的时刻。 |
|
请结合《十段生命的共振》一起观看。离异的女人、失恋的女人、失去丈夫与儿子的虔诚女人、以及醉酒的妓女。儿子不能接受母亲再婚以及他眼中的继母是要为家庭奉献一切的女人,直指男权。失恋女人以剃光头的姿态去反抗男权,剃发意味抛弃依附男人。妓女的“给予与索要论”。“我们都不快乐,无法独立。” |
|
趁我气还没消,抓紧来打两星。看见银幕上吼叫的小孩,分分钟想揍他一顿。。。。就是这么讨厌小孩! |
|
阿巴斯的又一开拓之作。1.以斜对副驾驶与驾驶座的两个固定机位贯穿始终,全程将视角局限于车内空间这一“非场所”,车外行人、楼宇与景致亦透窗映入眼帘,可谓以小见大、管中窥豹之举。2.主要以看似日常实则暗藏机锋的对话与真实自然的表演打动观众,唯一的男性乘客——儿子也在不自觉中呈递出了男权视域下对女性的苛刻刻板要求(无私奉献的贤妻良母),其他如为情所伤的女性、解放自我的妓女等角色也都以不同视角言说了女性情感与生存状况。3.除了对道路母题的钟情,阿巴斯也又一次消弭了虚构搬演与真实纪录的界线,而最让我有共情感的,莫过于等待司机时无聊而悠闲的时间。4.以同时充当片名与故事序号的[10]起首,由小男孩开篇,又以男孩上车的故事[1]收尾,完整回环,九九归一。5.妓女终于搭上另一辆车的场景,是唯一的车外镜头。(8.5/10) |
|
“为什么不让观众干点活呢?”《Ten》将主要情节一笔带过,而将传统电影中被一笔带过的反作为主要情节(的横剖面)。全程都要求观众的智力投入和情节拼图。文学上同时对应尧斯和伊赛尔,海明威和卡佛,以及昆德拉——Ten不仅制造空白,旁涉空间和女性主义,在形式上也同时完成了一段首尾呼应、戛然而止的复调乐章。伟大的阿巴斯。(以及,发现生活本身所蕴含的戏剧性,是柴伐梯尼,也是阿巴斯,消解虚构与现实。 |
|
缺席的男人一直在场,强烈的在场;
成熟得不自然的孩子:我只是个孩子,我不能属于我自己,你一定要走那条路;冰激凌的诱惑是母亲的黔驴技穷;
对人生头头是道的人,指路的姐妹,后来因为失恋哭得泣不成声;
被妓女教育太依赖丈夫了,批发&零售的区别,看着她上了另一辆车,后来用她的话教育别人:我们因过于依赖而不幸,是什么在阻碍你成为你自己呢?然后走错了路…
还没找到心灵的平静的朋友:人们祈祷是为了逼上帝赠予礼物;
最痛苦的是承认这件事情带来的伤害,为什么你把面纱裹得这么紧?原来她把头发剃了,又哭又笑的结尾只有音乐抚慰 |
|
最后十分钟因为碟卡住了看不到T T ,也难怪一张碟特别收录就有七八个小时估计能不卡嘛别整的跟盗版碟似的。 我喜欢这种在密闭狭小空间进行的电影,用对话撑起来,拥有无限的想象和可能。话题围绕女人和生活,简单又真实 |
|
20211113重看。从10到1,从男人到女人,从白天到黑夜,从长发到光头,从争论到沉默。女人与女人之间静水流深,仅有的男孩令交流成为一潭死水。|生活啊。最后的戛然而止。“你们是批发,我是零售。” |
|
@小西天。三星半。半个车厢,主副驾驶,呈现伊朗女性面对的窒息环境。儿子是唯一的男性乘客,但恰恰是由他口中说出的话语更能传达男权影响的根深蒂固。台词太满,观众注定会看得很疲惫。看阿巴斯谈电影的那部《樱桃的滋味》,里面自陈:“有时候,当剪辑一部电影时,我希望切到一个完全空旷、无声的场景,持续五分钟。这种效果类似于小说里的空白页,给读者一些时间停顿并思考…”《十》就太缺少这样的空白页,妓女在路边等车那场唯一的车外戏,让我长长出了口气。想到下一场是《伍》,喧闹过后是沉寂,大盈之后又转为虚。有趣。 |
|
一个漂亮得像女明星的出租车司机,离了又再婚,和儿子关系紧张,又对生活有点体悟,说得出如果你不爱自己就无能爱别人之类的话。电影讲的是她与她的儿子、姐姐、去朝拜的老妇人、妓女、失恋女人等乘客在路途中的对话。我还是时不时还要找个文艺片来自虐,但又发现自己已真心看不得闷片了。2012.1.8.DVD |
|
去之前群里说此片极催眠,全程看下来却颇得胃。对切单人近景镜头给得连海报都要把两个镜头拼成一帧画……笑。除了接孩子、妓女下车等短暂时分,我们一直在跟随车子行进,大量双人对话却只拍一方,偶有对切。而这个只拍一方却并不是长镜头,而是同一机位的分段连缀,每次剪辑时背景能看出明显的跳接,很有「精疲力尽」之感,难怪戈达尔赞不绝口 (不是。这种跳接将对话压缩得极细密,逼仄的近景与高浓度对话跟中心思想无疑是契合的。该舒缓之处也是极松的,安排了多处等人与犹豫迟疑,不会令精神紧绷。这种谈话并不推进剧情,可以说没有戏剧没有高潮可言,但人物却随着谈话逐渐堆砌丰满,体验比单向灌输的樱桃滋味好得太多。 |
|
只用了两个机位,特意消解画面性,这种有意为之在凸显对话的维度的同时,也耍了小聪明 |
|
豆瓣标记1000部竟然是阿巴斯!远看是个女性主义电影,其实探讨的是男人女人大人孩子婚姻家庭宗教……人类的种种关系、爱恨情仇都在这辆车上体现得淋漓尽致。有趣的是这也是一部公路片,但全都在车里,外部背景被彻底忽略,贾法·帕纳西的出租车与其形似,但探讨的还是政治命题,未见阿巴斯的高远和宽大 |
|
interesting film from "a history from below," but it is not clear whether the woman driver is a taxi driver at first sight, no indication. |
|
女性主义。就伊朗而言实在是有些难了,所以电影也只是电影而已。
母子俩之间的争吵看得我真是溃掉了。。。
“我以为我喜欢的一切都可能发生,我从来没想过不可能。” |
|
六七个人同主角女司机的十段对话,这哪里是伊朗,分明可以是世界上任何一个地方!一样的人生体验——痛苦与执着。一上来的母子争吵,让你不可能睡着,会被抓进去。完全的车内拍摄,除了妓女走出车外那一点点。因为先看过《出租车》,所以对这种模式倒并不惊奇,但应该是这部首创吧。女司机真的美,是那种标准的波斯女性,但内心独立、进步。她说她要画画、拍照和旅行,我就笑了。三观很一致,是为自己而活的女性!但你看,还是会受到儿子与继母相比不够贤惠的指责,即便已是2001年,好在她也只是一笑置之。恰和昨晚看的《梅艳芳》一致——人生就是有赢得、有失去,很难,可要坦然接受。就是怎么从没见她收车费?阿巴斯作品回顾展。无片名。无字幕外拍中黄字。结束打出“感谢观看!”。资料馆1厅约5成满。很暖和的一天尤其和上周立冬雨雪天比。 |
|
极简的手法,极丰富的人物和情节。尽管Mania的前夫并没有能看清脸的镜头,不难判断儿子几乎原样复制了他爸的嘴脸。比《地球之夜》更糙却也更细腻。 |
|
女主角不是出租车司机,不是出租车司机,不是出租车司机!“电影止于阿巴斯”这句话在这部片子里淋漓尽致。“我们小时候依赖父母,长大了依赖男人,老了依赖孩子,孩子被带走了依赖工作...”被迫依赖是女性最真实的困境。最后剃了光头释怀放下之后独立的女孩真的好美~ |
|
先后依赖父母、丈夫、孩子并不应该是女人的一生,阿巴斯在这部把摄像头放在车前,通过十段人物对话所表达的,主要还是女人的自主问题,儿子对这母亲大喊大叫,认为母亲忙于工作疏于照管家里是不可饶恕的,而女人就该在失去男人的爱的时候伤心欲绝。 |
|
真是上车不说去哪里,下车不给钱.... |
|
一开始会觉得这是阿巴斯在以“的姐故事汇”的形式见微知著,体察人生百态(《出租车》比这有意思多了)。后来想想不对,其实阿巴斯的焦点一直是的姐本人。人都有身份焦虑,女主面对不同的五个人,人设在不停切换,搭腔、攀谈、关照、争执,人物命运改变了吗?没有。那她自己又究竟在迎合谁? |
|
看着一个人说话跟只听它说话有什么区别? |
|
可以称之为“伪纪录片”吗? |
|
出租车女司机四处载客的见闻与经历,分十段讲述。表现伊朗女性生存的不易。
据女“主演”Mania Akbari说,这片是她私人录制的真实纪录片,而不是阿巴斯所说的“表现地很真的虚构电影”。如此事为真,那本片其实在影史的角度上并无太强的艺术价值,因为本片原本最大的艺术亮点在于「将演员调度地很真实,真实到仿佛不是在表演而是真的纪录片中的人物」(这配合上粗糙的画面、缓慢平淡的叙事节奏、松散的叙事结构、一些简朴调度的长镜头、极少画外配乐等营造了纪实感。不过即使是这种情况本片也存在过于tell don't show的问题)。但现在如果本片本就是纪录片,那这个亮点自然就不存在了。 |
|
作品被窃,女导演(女主角)被阿巴斯性侵。电影本身构成了第十一段女性生命律动……. |
|
搭配10 on ten效果更佳,艺术源于生活但不等于生活,极简模式下依然有设计,除妓女是演员饰演,其余皆为素人,在伊朗今年的女性浪潮下再回看这部电影,更能体会当地女性的境遇 |
|
三星略高。虽然整个过程还是津津有味的,却当真还是没法接受这样的表现形式。 |
|
如果全片只有两个机位且每段一镜一机位可能会给两星。 |
|
#资料馆留影##阿巴斯影展2021#三星半,即兴创作,全程出租车偷拍,粗糙的纪录片质感。终于知道贾法·帕纳西《出租车》的灵感来源啦——十个片段全部都是“话唠型”姐妹同盟(除了那个很闹的熊孩子姑且算是male),在出租车内放下戒备彼此坦诚相见,其中有虔诚教徒失恋姑娘也有站街女郎——说实话剃光头也挺美的,擦掉眼泪,摘掉纱巾,让大脑自由呼吸一下吧? |
|
80/100,汽车作为一个运动但又相对封闭的空间,在阿巴斯的电影中反复出现并发挥作用(并非只以意象存在),这一部中算是运用到某种极致了,摄制上大做减法,在这个微小单位中奏出了伪真实的私影像,不仅是以对话触及社会百态,后景的城市生态亦成为重要的景观。 |
|
Abbas#16 除了《特写》我最中意的一部;阿巴斯的极简主义女性向电影,老爷子对于车内场景的热爱在这部片里一览无余,将单场景的可能性发挥到了极致;在局限的场景里以制造冲突的形式开场是很聪明的选择,人物形象丰满性不减,结局的戛然而止意味深长;几乎值得一个五星了。 |
|
3.5,形式實驗,但表達得略直白了。伊朗女性的生活處境與情感。兒子小小年紀殺傷力最強,被男權教育浸得很透。以一種理所當然的態度指責她該盡"本份"與不應想太多..另外簡介好怪,女主不是計程車司機吧,感覺是教育程度不錯的中產婦女。十段搭載的人除搭便車老婦與性工作者外,其餘都是親朋 |
|
从《生生长流》《樱桃的滋味》就大部分跟随车内视角,到《10》则走到极端,摄影机完全在车内,4:3比例画幅的DV式画面。新千年之后的阿巴斯不断在形式上玩花活儿。2015年的《出租车》完全学习本片形式,做得会更有意思些。 |
|
4.5 与妓女对话最精彩 就如欧玛尔·海亚姆的诗 后面有变弱 但结尾摘掉头巾还是够震撼 |
|
电影居然可以这样拍 |
|
一个小屁孩对他妈说家庭责任,换别的妈早就打断腿了。讲道理并不是说教。母子关系特别能反衬这一点。 |
|
阿巴斯又在车上叽里呱啦,谈论的东西偏女性向一些 |
|
看这片看表演,与其说是表演不如说是接收到信息后的真实反应,情感引导演员动作。 |
|
Abbas Retrospective @ AFA 。阿巴斯电影中最惹人厌的小孩产生了。难得的女性视角,十段对话引出伊朗女性的爱情家庭人生日常,也可以感同身受。温柔女子取下头巾那一幕里哀伤的美感带来莫名的震撼。 |
|
阿巴斯先生,这是什么粗陋的玩意儿。明明不是出租车女司机为什么要让大家误解为这是个开车接客的故事?如果车载dv的混剪能称之为电影,那我的行车记录仪可能就是俄罗斯方舟再现了 |
|
要不是上豆瓣真想不起我还看过这么一部片子,说实话一点也不好看,也没有什么深刻印象,就记得那个小孩子跟他的的士司机妈妈不停的争吵抱怨 |
|
阿巴斯的女权主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