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這是一部隊中國電影發展史的美好回憶。我們感謝第一個把電影帶到中國來的人,感謝第一個放映電影的中國人。 |
|
令人惊叹的合拍作品,致敬了中国第一部影片《定军山》,用一个虚构的故事带领我们还原了电影进入中国的大致过程。
但是,本片在艺术外,却因为其描写的晚清社会背景而具有着极大的张力,传统还是新兴?封闭还是开放?中外合作还是仇视?狂妄还是理性?个人还是家族?自由恋爱还是包办婚姻?平等还是等级?特殊的时代背景下矛盾的人,友善的外邦人和无法再回到过去的“离经叛道者”,不可避免的改变和遗憾丢失的传承…这部影片中的这些要素联合起来构成讲述了一个特殊时代的一个特殊事件,并且并不显得冗杂反而构成一个有机整体。实在是令人惊叹。(唯一的问题:打架那一段戏的感情变化太快让人感到突兀)
一个自己选择出国然后打拼多年返回的导演,在这部影片中表达了无数对于自己的祖国和民族的过往与未来的思索。也让观影者无不深刻地反思。
|
|
看演员阵容就知道不可能是烂片。事实也的确如此。一部致敬意义远大于剧情意义的电影,感谢一百年前的那些人,让电影扛起了更多人的梦想。 |
|
《西洋镜》也可以算作一部致敬的电影,尤其是看到那个经典的《火车进站》,观众都被吓到,以为火车要撞到他们——和《雨果》里观众的反应很一致。穿西式服装的洋人,和留长辫的中国人,在同一个镜头前有同样的表现。但是转而想起影片中,中国人戴着有色眼镜看洋人,似乎看怪兽一般。但是他们忘记本质上,他们都是一样的人,在火车驶来时都害怕被撞到。所以我认为,胡安在影片中叙述“中西结合”友谊受到的误解,其实更是以此为小的基点,力图展现西方文化与中国文化碰撞时必然要先受到情感上排斥。但是文化的碰撞一定会走向文化的融合,然后在互相成就的基础上以一种更崭新的姿态向前迈进——就像中国人接受并爱上了电影这个“舶来品”,最终诞生出中国自己的电影。
|
|
《定军山》的影像早已不在,但幸运的是拍摄了中国电影的起源故事《西洋镜》。可以直观了解丰泰照相馆的历史,任景丰,刘京伦与电影流入中国并发现的故事,这属于必看电影吧! |
|
08年老师推荐给我们看 里面有一句话触动我的心 外国人对刘京伦说大概意思是 走吧我带你离开这儿离开这个愚昧的世界 现实里谁能带我去我想去的新世界? |
|
能做到举重若轻,把一个大事弄成一个小事,而且人物都很鲜明,确实不易 |
|
基于致敬角度,是不错的历史剧情片。夏雨天生是荧屏的脸,太吸睛了!很多老戏骨加持,电影诞生记的大观园的感觉。少年与电影的梦想,坎坷但至性,电影与戏曲的联姻,新潮与守旧,先进与传统,洋人与清人,自由恋爱与媒妁之言,门户开放与闭关锁国。剧本创作比较好莱坞式,配上京片子中式时代感,杂糅的味道甚是绝妙。感情戏加的也很诗意,画面和配乐都很有质感有考究,感受到了导演的用心。 |
|
清朝版《天堂电影院》 |
|
近期学术新论《定军山》是首部中国电影为误传。那么此片便是个女导演用力裹挟想象亦或者一厢情愿的历史fiction,(原)剧本倒是扎实。因为失实被电影史家集体讨伐,可以理解。换个角度,漂亮的光影细节,老北京日常空间和夏雨天然呆的脸也许暗含新解。作为中国电影史的迷影式猜想,略有可咀嚼的余味。 |
|
小时候中央6看的,记得好像还不错,印象最深刻的是那个吻,两个人的那种想吻又害羞的样子,真实又可爱,后来看幕后故事,两个人的吻戏是清场拍的,两个人特别害羞,然后还有人在上面偷看,哈哈哈哈真的好有意思~ |
|
一个清朝人的英语好得让我汗颜。透过窗口以窗帘为幕布给女朋友放电影真是个太浪漫的桥段。夏雨好多地方表现的还是有点刻意,比如上台讲话时的紧张和结巴。电影最初是用来记录的,到现在已经远远不止这么简单了,或者说“记录”这两个字的意义已经不再简单了。总之,电影是个梦,尤其对于一无所有的人。 |
|
「影片同时内嵌着一个悖论,即故事的成立是以某种历史逻辑和历史时刻的搁置作为前提,包括主角刘京伦其内在逻辑的改写。这再次凸显出电影作为西方现代社会的舶来品进人中国之后面临的历史书写困境,并提出追问——我们是否需要创作一种新的逻辑和视点才能讲述我们自身的历史。」 |
|
上电影课老师给放的。是根据中国首部影片《定军山》改编而来,据说《定军山》残本已经找不到了,可惜。这一部2010年的片子在我看来较成功地诠释了1905年时的场景,也很能把人带进当时的氛围。主要演员也很强,很好地诠释了这样一个故事,让人感动也让人唏嘘。Pioneer的路途总是布满坎坷,但这份勇气确实令人钦佩!
来到北京一年多了,却还没去过长城,看完电影突然有去参观的冲动,打算这周末去啦!晚安😊 |
|
中国人并不愚笨,只是落后的物质条件蒙住他们的眼睛和耳朵,只待有机会,他们就会冲破壁垒,绽放光芒,中国还有许多像小刘这样的人,中国不应该建城墙,中国应该把自己展示出去,接受新事物,拥抱新世界,把属于自己的文化,风景传播出去。当看到最后播放祖国大好河山的影片事,不禁泪目,谁说中国人封建啊,你难道看不到父爱如山,看不到谭鑫培对新事物的接受与欢迎? |
|
7.北影厂,多么好的早期电影进入中国—西洋镜—影戏史话的公众科普片,影片试图再现当年北京观影盛况的情景,不时的在迷情的假象当中搬演了一些脍炙人口的迷影趣闻,尤其是那一张张观众的脸是最能让影迷观众动容的影像。从媒介发展的角度来说,我们常说的新媒体旧内容就极好的被西洋镜所诠释,任何新的媒介的出现,早期都是采用旧媒介的形式来传播内容。用固定的胶片摄影集拍摄市集、街景、相声、京戏 |
|
曾经央六看过,没太大印象了,只是记得还行。。。 |
|
好感慨啊 处处都是思潮的对抗 像双方都以千钧之力在针尖儿对准 而这个点却是个小伙计 父权和个人意志 封建和科技 传统思想和新奇创新 不分好坏地随时角逐 洪流里的人不明所以地应对着 最后还是要成为自己
台词铺得好 但英语还不够chinglish 夏雨演得真细 Ready 嗯 那句 你就留在这里了 也相当动人 他也演过这么多不痞的角色 也都演到了 这得是本色出演 的程度 不应该只记得一个马小军 |
|
朋友老早给推荐的我一直拖到现在才看了(骚瑞)!整体的观感比较平淡,但也偶有打动人的时刻,关于影戏的由来以及中国电影的诞生,最初都是以“入侵”的方式,无法离家便让电影扎根于此。场景年代感的塑造很足,关于东西方文化之间的交融与碰撞,剧情上在影戏传播的过程之中也包含了儿女情长,不甘穷命的小伙渴望通过影戏逆天改命,一些矛盾和冲突的设计有些过于突兀(到来与散去)。最有趣的地方莫过于关于群像部分的写实,那些粗糙真实的面目,面对新鲜事物的到来,守旧和接受所展现出的截然不同的态度,面带微笑或是动手打人,那些触碰,告白,轻吻的浪漫时刻,亦是西方文化的影响。任掌柜对小刘子的关照,仿佛从他身上看到曾经的自己,同样是面对父母之命的婚姻,他却没有那份抗拒传统的勇气,俯视着那眼里的泪光,令人伤感… |
|
夏雨到位
老外在长城上那句台词膨胀了我12岁的爱国心:当中国人有了国防系统的时候,我们在干吗? |
|
一群人坐在电影院里被电影震撼到的时候真的把我看哭了 感谢电影 我爱电影 |
|
拉那么大阵仗,不菲的服化道布景,
却用拍电视剧的节奏和运镜去拍电影。
叙事流水账且沉闷,节奏拖沓且冗余,
说句台词憋半天,太多没必要磨唧硬抻,
几无华彩之处,文本拿不出手净水时长。
后面为了让一潭死水的故事有戏剧转折,
强行设置突兀的剧情,也不考虑合理性:
穿西服去看戏挨打,宫廷放映巧合失火,
怎么方便怎么写,毫不动脑的都合主义。
男主夏雨也奉献了他精湛的痴呆儿表演。
一个人价值的贵贱,全看老佛爷的脸色。
本可以在议题空间上大展拳脚的守旧派和开眼派,包办婚姻和自由恋爱,新文化涌入封建社会后的世俗冲击,甚至风雨飘摇的帝国反应,只是蜻蜓点水浅尝辄止,落脚点放在铺垫良久却依旧干瘪不可信的电影梦上,格局狭隘,注定是一部会被岁月遗忘的平庸之作。6/10. |
|
电影有两大功能,一是记录,一是造梦。和老马丁的《雨果》类似,都是献给电影的情书。人在里面了,社会在里面了,那个时代都在里面了。 |
|
1、小刘指着照相机对谭小姐说:“你从此就留在这里了”“人没有办法躲避自己” 2、结尾小刘和谭小姐的一吻算隐喻性的西方生活方式通过影像进入中国人的生活3、小刘:“都是洋人的玩意害了我。”雷蒙:“你回不去了”“你无家可归”4、很多早期影像复原,包括老佛爷照相都还原了历史照片,剧情还有《火车进站》,谭小姐妆造也像旧照片里的样子5、06年的《定军山》抄袭里面部分片段,但是档次上低了不止一档,算拙劣模仿。 |
|
不管是西洋镜还是东洋镜,只要能让你现出原形,就是照妖镜。 |
|
这是一部改革派视角的电影,尤其——“这洋人的东西,你起个什么劲儿啊?”“只要是玩意儿地道,咱看了就长见识啊,管它是谁的呢,您说是吧。”——让人联想起《神鞭》(“你把神鞭都剪了?”“鞭剪了神留着。”)。影片对于洋人、国之先觉者、老佛爷、民众在世纪之交的状态都有十分新鲜和积极的刻画,但又不免显得过于乐观而略微失真。同时影片也难得提供了对于特定历史条件下的西洋人、慈禧的独特视角描绘——例如在晚清年代的中国,并不是我们惯常认为的中国人在面对西洋人时总是更加难堪和弱势,许多早年试图“捞中国”的西方底层冒险家的日子也并不好过;慈禧确有创新求变的视野、包容和魄力(流行确如《文明的历程》所阐释,是惯常自上而下获得更广泛认知和普及的),这些见识与呈现都相当新锐且具有勇气。女主惊艳,两场戏调度感极强、风情极好。 |
|
关于电影史的电影,电影进入中国之初,中国人的接受情况,作为故事片可看性强。从历史讲,很多细节还是值得推敲,1902年前中国人已有幻灯经验,观看活动影戏,对动的态度与西方人第一次观看《火车进站》有所不同,“震惊”是基于西方经验的刻板印象。比如原型刘仲伦的角色,看活动影戏后立马利用镜影原理操作,史前经验肯定是有的。作为故事片似乎很难苛刻史实,不然很难成故事。但杜宇拍电影时第一次使用了反光板,开头拍照提到的反光板是否随照相就进入,也有待考证。 |
|
向中国电影史致敬/无奈第一部影片《定军山》没有保存下来/个人觉得摄影拍的不好 |
|
世纪之交出的新鲜玩意儿,把照相的风头比下去了,也让传统戏曲感受到了威胁,国人第一次坐在黑暗里看到会动的照片表露出的欣喜之情,是应该有一部电影加以描述,也算是对定军山遗失的弥补,最初不相信,深表怀疑,真的见识了,于是乎叹为观止。 |
|
在上海豫园里现在还有西洋镜这个小玩意儿 |
|
某种程度上,算是中国版本的《雨果》。是前大片时代合拍片里一部被埋没的佳作,小哈里斯就像《末代皇帝》里的庄士敦那样,带来了老外的视角,也带来了老外西洋镜的技术,但更有意思的是透过对于西洋镜的好奇与喜爱,展现出百十年前晚清社会世情众生相的缩影(火车进站的片段吓得观众赶紧闪躲一幕虽然能想象出来,但是看到的时候还是非常生动),下至三教九流,上至太后老佛爷,他们对待西洋镜的既爱又怕,正是西方文化切入时代断层占据社会变迁主流的某种象征,小刘和老雷的对话最集中的体现了东西方两种文化之间的碰撞,最后切入中国电影的诞生,自然是水到渠成。至于小刘和老雷之间亦师亦友的情谊、小刘于感情于职场之于人生选择的困惑、都是附着在这条主线上生长出的灵活生动的故事,值得推荐。 |
|
看剧情反倒想起来看过这部电影了 |
|
西洋镜,我说怀念这个词,会显得很老吗?- -||| |
|
新闻课 没看完 老高留了思考题 1、了解1905年中国电影诞生的时代背景 2、了解电影摄影 剪辑的一些技巧 3、观赏世界电影之父——卢米埃尔兄弟拍的《火车进站》《工厂大门》《水浇园丁》 4、同一重大事件,电影故事片与纪录片不同的表现手法。 |
|
“只有那些最下贱的人,才会不忠!”电影真的成了世界之王…… |
|
哈哈,视听语言第一课看的片子,爱上一个老师~ |
|
最近在《三七撞上二十一》里看到邢宇菲,才想起来自己曾在很久之前看过这片子。对邢美女是啥印象也没有了,但那个小刘和谭小凌因为一个吻而引起了火灾的情节一直记忆犹新... |
|
拍的一段历史,对国人接受新思想的心态倒没多少感觉,可能看多了吧,倒是对洋人破釜沉舟的想到中国来发展为了再回到国内去出人头地有很深的感触,其实很多时候我们只是为了活的更有尊严活的更有质量,对于通过什么方式在哪个国家倒无所谓,反正最后出人头地了还要回去,享受自己的生活。 |
|
美版蓝光~
电影传入中国的趣事,故事挺有意思,布景和场景的还原很有老北京内味儿,还有在故宫和长城取景...
邢宇飞好看 |
|
对早期电影史的一次回溯,以一种生动的方式呈现了电影原理:光——投影,连续移动的照片——造成视觉暂留。电影开篇是照相,人们认为那是摄魂术,但其后记录下人们的影像,完成了一次对照相摄魂的回应,影像同样承载了这样一种摄魂的“功能”,记录、保留下的影像可以传承数十、百年,“你留在里面(摄影机、胶片)了”,遥相呼应了巴赞的“木乃伊情节”。影片也展现了电影叙事发展的开始:不满足于记录,通过剪辑、倒放,可以制造幻象,因此有了故事。值得一提的是,影片巧妙厘清了电影初期国人和洋人对待电影的看法:雷蒙宣传时用的词语是“moving picture""living photograph"——活动的照片,照相的延伸,于我们舶来的技术与概念;国人理解电影,从“影戏”这一翻译可知,以影像方式呈现的戏剧,初次观看影戏的观众也是以同样的姿态观赏京剧的 |
|
1998年,电影《西洋镜》剧组寻找女主演,当时众多大红大紫的明星纷纷角逐,名不见经传的邢宇飞(邢宇菲,歌洋)成为幸运者。那年邢宇飞17岁已经从舞蹈艺校毕业了,《西洋镜》导演到学校挑演员,选中了邢宇飞。于是从来没有学过表演的她上了大荧幕,跟夏雨合作出演了她人生的第一部戏。 |
|
夏雨绝对是票房毒药 |
|
片子致敬了中国电影诞生的那个时代 同时也描绘了民众在接受西方“影戏”时的不同态度 蕴含着对新和旧的探讨与思辨 高潮戏落在为市民放映影片而非进宫放映 让人物的发展不受封建的裹挟 而是充满人文气息 |
|
高中时跟装逼女同学约会看的!~ |
|
这种高水准的服化道和演员阵容,本片怎么的也得8分起步,结果落得个7.6?原因很简单:剧本单薄又俗气,这是让在校学生写的剧本/故事么?完全就是对1900年代的意淫和猎奇。而且逻辑混乱:男主偷摸自学英语却词汇量惊人、不但精通英语在物理方面也无师自通、一口一个寡妇嫌弃但第一次看见女主眼就直了就挺恶心的… |
|
最近才刚回想起来这部片子 好巧 |
|
夏雨这个角色是完全虚假的,是为了政治目的的 |
|
黄丹老师的编剧…… |
|
豆瓣也会卡的时候 |
|
给真正热爱电影人的一针强心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