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从《血战台儿庄》到《长征》,从历史讲述为中心转移到以人物塑造为中心,镜头语言丰富了许多,细节也颇多亮点。譬如,刚说“今天”,看见天亮了,又说是“昨天”。譬如,李德骂毛是收买人心,毛说我就是收买人心。譬如,子珍劝毛,别忘了是靠大家的拥护,你才有今天。细节的精彩也造就了有血有肉的人物 |
|
片子应该是有两个版本,153 分钟/194分钟,看了194分钟那个版本,还是挺厉害的,除了“历史课本”式的旁白之外,遵义会议一段居然是“新闻联播调度”,完全是一段新闻联播的既视感!(出席会议的有……会议讨论了……然后是几个准备开户和拍会场的镜头,这段实在是太牛了……)。张国焘段落也好有趣,军服簇新,发型一丝不乱,一看就是反派……唐国强出场是被士兵抬着的,有点傲娇感哈哈哈。对当时D内斗争写得还是比较清晰。不过片子本身看起来就像……折腾了这么一大圈就是为了写首《七律·长征》,这个就有点比较呵呵了。 |
|
就一个片子,要拍领导开会,要拍情同手足,要拍领导撕逼,要拍李德发火,要拍运筹帷幄,要拍遍地开花,要拍体贴下情,要拍万人行军,要拍冻死饿死,要拍生活情趣,要拍精神境界,要拍山河美景,要拍革命艰苦,要拍群众拥护,要拍以德服人,要拍谈笑风生,要拍普渡众生,要拍日出东方,要拍纵马驰骋,要拍领导谈恋爱,要拍基层谈恋爱,还要拍毛毛不见了,真的太难为人了。。。结尾真的有点太莫名其妙,就好象一个课本最后几页插图铺垫举例全都没了直接一句“同学们考试考这句话”一样。那个鼓真的是澎湃,那时候的广西自治区党委政府真的是牛啊! |
|
唐国强决定,演毛泽东时就说普通话,而且撇开这个角度像、那个角度不像的问题,更多地从精神上去接近人物,追求“神似”。对他来说,这是一条比较艰难的路。
为了真正做到“神似”,唐国强阅读了大量关于毛泽东的书籍和资料,他渐渐感到:作为长征这个特定阶段的毛泽东,是在一种被压抑的心态笼罩上,他的眼睛里充满焦虑、忧郁的神情,但又有一种坚定的信念和强烈的自信。加上湖南人的倔强脾气,自己认准的事情一定要办到。 |
|
补標,电影频道在线再看 |
|
学校组织看。1934年10月,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后,中央主力红军为摆脱国民党军队的包围追击,被迫实行战略性转移,退出中央根据地,进行长征。长征是人类历史上的伟大奇迹,中央红军共进行了380余次战斗,攻占700多座县城,红军牺牲了营以上干部多达430余人,平均年龄不到30岁,共击溃国民党军数百个团,其间共经过14个省,翻越18座大山,跨过24条大河,走过荒草地,翻过雪山,行程约二万五千里,红一方面军于1935年10月到达陕北,与陕北红军胜利会师。1936年10月,红二、四方面军到达甘肃会宁地区,同红一方面军会师。红军三大主力会师,标志着万里长征的胜利结束。 |
|
就像李德说的,毛泽东“在遵义会议上击败了他和博古,在遵义一战中又击败了蒋介石。他才是红军真正的灵魂。” 在b站看了一下午沙盘推演长征,无缝对接观看这部3小时讲解长征的老片子,个人认为影片还是很尊重历史,内容算是很详实的。长征中的几大名场面战役限于篇幅虽然没有完全细拍出来,但红军在长征中经历的三难(与敌搏斗之难、与自然搏斗之难、与内部错误斗争之难)翟导却干脆利落、节奏明快地表达了出来,在如此长度的时长下,看的也是酣畅淋漓。
最后想说,向所有的人民英雄致敬!向我们这位伟人致敬! |
|
以湘江战役的惨烈开篇,遵义会议为上下部分界点,直至三大主力会师的胜利。偏重讲与内部的错误路线作斗争,上部的斗争对象是李德,下部斗争的是张国焘,都是指挥权之争。未对国军方面将领做直接展示,完全是从红军自身来讲述,具体的战役场面大多数略写,配合旁白解说,能让普通观众都能看明白全过程。
摄影和场面调度很有水准,许多画面都可圈可点。 |
|
我们老家的广西电影制片厂投资拍摄。不容易呀。但我是学校组织观看的 |
|
三个多小时还嫌短呢,长征真正该讲的都点到了,已经很不容易了 毛主席的得意之笔和至暗时刻都在这其中。 |
|
牛逼 |
|
功绩太长,胶片太短 |
|
补遗。我记得在PPS上看过,反正见演员表里有唐国强所以想应该就是这部,后面相当无聊地说~两星半。 |
|
和地球的红飘带一样的剧本,唐国强瘦了更像 |
|
不少地方与史实不符。 |
|
2009年的军旅戏好看多了~~
|
|
咋说呢,这个题材是真不适合拍电影,太多要讲的了,电视剧体量更适合,而且结尾收的也不好。唐国强第一次饰演毛主席,那时候太瘦了,还不咋像。6.5分 |
|
一方面是长征路上攻克艰难险阻,四渡赤水,声东击西,运动敌人,强渡大渡河、爬雪山、过草地;一方面是结束了李德等人的“左”倾冒险主义的错误路线,确立了教员等人为领导核心。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唐国强第一次饰演毛主席,纯正普通话 |
|
貌似和师兄一块在宿舍看的,时间真TM快啊。 |
|
补录 |
|
国产战争电影宫斗戏最高水平 |
|
二万五千里的壮丽史诗,一部电影的容量其实有些勉强,一笔带过的地方还是多了点。 |
|
经典。红军不怕远征难。 |
|
找到比甄嬛更懂詩詞歌賦的人了! |
|
当时的中国政府领导人蒋介石在其日记中记载称,长征其实是他的计谋,剿共为名,收复西南是实,国家团结了,才可以抗战。由于当时中国军队与日军装备及训练间差距太大,蒋九一八事变期间写道:“中日之战必不可免”,若开战,“倭三日可亡我矣”。又说:“不可贸然而战”。期间,蒋考虑到中日若开战,上海必先沦陷,南京亦将失守,国民政府势必迁都,期间蒋考虑了洛阳、西安等地,最后选定重庆;中国那个时候是个军阀割据的时代,蒋介石根本没有办法控制整个中国,他能控制的只是沿海几个省而已。所以他在日记中就说我怎么进入四川呢?特别是四川、云南和贵州都是军阀势力非常大。所以他一直在想,并跟德国的军事顾问商量。有一天就是“得一计”,要以剿匪为掩护,建立西南根据地,“借剿共以收复西南”,故意把红军留下一小股,把他们往西南赶。 所以红 |
|
气势恢宏,奥德赛式的英雄史诗,极少阿谀奉承,讲得都是他最困难的时刻如何反败为胜,居然被一些精神侏儒打这样的低分。十年前的舆论是什么样子? |
|
片长194分钟,林彪三次出场,第一次出场无台词,第二、三次有台词 |
|
四渡赤水真是主席天才军事指挥的最大体现。 翻雪山一方面军和四方面军会面 然后开始斗争和出走是重要历史节点。 飞夺泸定桥是从小最喜欢的故事。 作为长征出发点之一出生的人 看这个电影真是别有感触。 |
|
这个饰演的太祖说的话很不唯物主义呐。什么真想进庙里祷告保佑,什么川军没有斩断泸定桥铁索说不定是关老爷保佑。曾中生死的冤呐。 |
|
虽然 片长 长达3个小时,但长征太长,什么都讲,就好像什么也没讲。 |
|
童年的一部分,在电影院的靠门处掀开门帘借着外边的光看世界未解之谜的书,影院的荧幕上正演着这部电影 |
|
194.07 |
|
很精炼了,但还是太短,可能拍个三集会好很多,战争场面和行军、远景也是拉满,细节刻画比如抽烟伤口也很到位,感觉遵义前后拍的最精彩,曾中生塑造很不错发言精辟 |
|
烂片之王 |
|
吵架的不放出来,有点啰嗦,但脉络很清晰,适合当科教片 |
|
李德日记:遵义,对我来说是个难忘的地方,我被剥夺了指挥权,反倒无官一身轻了。而毛泽东虽然未身居要职,但确是红军真正的灵魂,他在遵义会议上击败了我和博古,而遵义一战,他又击败了蒋介石,和他的军事顾问冯·赛克特将军,唔,那也是个德国人呢。毛,这个山沟里出来的人,他懂得马列主义吗? |
|
学校标准放映厅,感觉镜头语言还是太贫乏了 |
|
这版电影拍的非常诗意 |
|
不做石达开,就做石敢当! |
|
补:可以从史实剧的角度去看,比较纯粹的刻画记录了那一时期党、红军、诸多相关人员的情况,很多细节现在应该不会拍了。 |
|
5.5/10。真可谓「教科书般的电影」,在大陆完全可以当历史教学片用。相较于剧情,本片最大的意义可能在于开启了从90年代延续至今的「红色影视宇宙」,一群特型演员从青年演到老年,着实也不容易。 |
|
不停出诗歌,雄关漫道真如铁*……最后一首七律配乐诗朗诵结束。张国焘最后成了罪人。 |
|
长征史,也是一次斗争史,不仅排除了共产国际的影响,也排除了党内个人主义者,是确立毛泽东地位的重要一笔。导演把剧情集中于政治斗争上,对长征的战争与艰辛一笔带过。这种长故事拍成电影,总是不得不舍弃一些,集中一些,才能使得电影有魅力可言。整体而言,其实还是不错的。 |
|
张国焘真的是这个样子的吗 |
|
其实早期唐国强演主席是认真地,都知道这片在三国后乘势而上的成功,终于咸鱼翻身,后来诸多类似主旋律他就套路和模式化了,长征里明显不同,但最终片子质量只是一般般受限于蜻蜓点水的流水账,但即便如此,相对来说,内部矛盾呈现已经大过与老蒋之间却要算本片成功的一大特色,算非常不容易了,实际这片完整是3小时的,条目片长不准确 |
|
当年拍的经典之作。 |
|
真的长,看了些片段,刘劲拍和“李德”的对手戏时真的是用英文 |
|
2024-070 |
|
挺好,基本把长征期间党内斗争表现得很清楚,尤其张国焘那段,主席的至暗时刻。周总理真的好帅啊~原来总理长征期间还生病了。 |
|
战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