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电影很长,花了几个晚上才看完,不过还是值得的。最令我印象深刻的是影片描写南军和北军都是一视同仁,没有偏颇。 |
|
270min的加长版,比起《众神与将军》里的几次战役,对葛底士堡的战役背景熟悉得多,不知不觉间竟然完整看下来了。 也许是美国史上动用志愿群众演员最多的一部电影,虽然组织调度起来困难,场面难免显得有些混乱,可这排队枪毙的效果还是CG来得有质感的多。史实还原高,可惜对北军高层的描写太少,8分。 |
|
这部片的名气很大呢,怎么会看的人这么少。个人看的版本是148分钟,和公映版比几乎是剪掉了一半的剧情。有点地方叙述模糊不清,分辨南北军都不太容易 |
|
2004/1,New Haven,下载 |
|
表演场面都是史诗级的。 影片闪现着人性的光辉,反正坏的一面,完全看不到... 美国人也是很会掩饰啊... 算你牛 |
|
四个多小时.我略掉中间一半的时间.或许导演要述个完整的.就电影来说就算是史诗也不要那么久. |
|
分三个晚上看完,堪称对南北战争最经典的荧屏刻画之一。叙事视角大体保持着双边平衡,但对南方将士的描绘更加立体,可以看出对其寄托了更厚重的历史悲悯。全体卡司的表演极为出色,即便是一两个镜头的配角也栩栩如生,完美复刻出时代的质感。个人最喜欢的片段是Little Round Top一役,Jeff Daniels贡献了小金人级的表现力,配乐亦恰到好处地将气氛推向悲壮高潮。此外的其他各桥段及人物塑造同样可观,四个半小时的观影可谓一种享受。当然本片也有一些遗憾:战争场面调度有些凌乱而力不从心;部分剧情稍显拖沓;文戏普遍以后见之明人为拔高,等等。尽管如此,仍不失为一部富有感染力的历史题材佳作。 |
|
9分。4个半小时。史诗作品,豪迈配乐,气势细节都很棒。片中不乏哲理性台词,或激动人心或耐人寻味。这场战争双方各自坚守自己的信念,参战的军兵不乏各行各业的精英和贫民。博弈双方又不乏兄弟好友,这就是内战,自己人打自己人。无法忽视的胡子,片中的胡子真是千奇百怪各有特色。 |
|
看了一个多小时,才分清楚大胡子们;原来冲锋号和熄灯号都是美国人弄出来的;Lee感觉很业余,Longstreeet很牛逼。 |
|
片长271分钟,4个半小时,真的很长。……南北战争转折点葛底斯堡战役,一段真实的历史和人物,战争场面拍的真不怎么样,但人物塑造和气氛烘托的好。……战争场面截取了3个,骑兵战斗没有表现,实际上,战斗结束后,马匹的尸体就有5000。……《阿凡达》中的反派史蒂芬朗扮演皮吉特将军。 |
|
几个史实:1.此役,北军投入兵力8万余,南军7万余;2.打了3天,1863年7月1日至7月3日;3.第1天,南军未占据战略要地小圆顶山,导致无法从侧翼进攻,只能攻击正面阵地,所以失败;4.电影很多细节均来自小圆顶战场指挥官张伯伦的回忆录,我恰好看过;5.第3天正面肉搏是决定性的,南军攻击前的炮火准备未对北军造成大伤害,北军的炮火很克制,直到南军冲入炮击范围才开始割韭菜,等南军冲入射击范围又被北军割了波韭菜,剩几个人冲峰,当然要败;6.此役同期,清朝太平天国运动也走了下坡路,曾国藩12万湘军与李鸿章6万淮军也在战场上割太平军的韭菜。 |
|
罗伯特·李,率领“叛军”反抗联邦的败军之将——"perhaps the most beloved general in American history"
|
|
战争的漫长与残酷、荣耀与关怀,还有那种最真实的无人掌控全局的战争不确定性都拍出来了,关于内战缘起表达得也很平衡,可以说很客观,州权利与联邦权利的对抗这场战争过后也没能取得平衡,但我们不能抹杀历史。这场战役是内战的转折,但它没有提供一个非黑即白的历史观,反观当下美国抗议的过火行为,只能感叹某种倒退。 |
|
线列战术时代的最后一场大型排队枪毙,南方人说我们要捍卫生活方式的自由,北方人说我们要捍卫黑人的自由。 |
|
空有史诗的野心,却无史诗的气场——但至少展示了什么是有礼节的战争,南北破裂但永恒的兄弟情谊让人动容 |
|
4个半小时再次突破单部影片观看时长记录。
总体故事性稍偏弱,有点纪录的风格,能做到公正客观从双方各自视角来描绘人物还是非常难得的。
南北战争中共有75万士兵死亡,远超二战中美军阵亡人数,许多前晚还一起喝酒的好兄弟,转眼就成了敌对阵营在战场相见。影片对于战争双方都给予了同样的描绘和尊重,这也是美国人对于这场内战的态度,战后南军的罗伯特李将军也依然受到优待和尊崇。至少在对待内战的态度上,美国人还是值得我们学习和反思的。 |
|
伟大的战争电影。一些细节非常动人,显示了可贵的人道主义精神:南军进攻失败后,北军没有追击,而是任凭剩余的士兵回去;善待俘虏;战斗一结束就抢救对方的伤员;对敌军怀有充分的敬意。我相信,正是这样的精神使我们与古代分离,结束了那个为了保卫皇权,可以把全城百姓当作粮食吃光的黑暗岁月。战争中的每个人都有参战的理由,他们会在自己头脑中建构正当性与合法性,也会与别人——其中包括敌军的俘虏——讨论这一话题。这让人想起《走向共和》里,孙文虽然在武力上不比同时代的刘麻子、孙二黑等土匪,却对清王朝构成了最大的威胁。这是因为他代表的是一种新的观念与价值,当它使得清王朝无法再为自身提供足够的合法性时,后者也就要寿终正寝了。 |
|
give me liberty or give me death |
|
士气是要鼓舞的,力量来自背后的家园和亲人们。 |
|
人肉倒是有几堆,可若是只要肉多的便是史诗,那不如找个屠宰场拍屠牛不也是史诗级?如果一个个指挥官上了战场还在那儿玩手枪,不如都去拍回西部得了,那才是美国佬的老家;如果每个美国兵翻越栅栏的时候都像这片子里一样,索性把枪给丢了,那倒真是和平主义;如果美国人不那么自恋——那恐怕是不可能滴…… |
|
节奏很好,虽长达4个多小时,但不觉无聊,并不避讳战争的血腥残酷,也不吝于表现军人的荣誉感和使命感。视角并不只偏于北方,事实上对邦联的正面描绘更多,当你看到众人激动地向李将军欢呼握手和请战,很难不为此动容。甚至我觉得拍得更好的是文戏,从士兵到将军,无不体现出南军的家园归属感(强调为弗吉尼亚而战,反感外部势力左右弗吉尼亚),也体现出北军的理想主义色彩(但我觉得太过理想化,电影中对军官与士兵关系的描写也非常理想化,南北都如此,南军尤甚,我觉得开头那段逃兵体现出的隔阂可能更符合当时战场实际),而这种观念的巨大鸿沟甚至影响到了今天。虽然电影中每每感慨同室操戈,但不同理念又紧密联系的人,不是最为彼此恨之入骨了么。 |
|
看得的是261分钟加长版。对人物刻画比较详细,不过战斗场面有许多要说的地方,不满意。前段时间看了阿拉莫之战,1836年,然后又想到荒野大镖客,也是南北战争时期的故事,虽然电影对战斗场面比较美化,但也不至于像盖茨堡这边一字排开踏着步走,步枪的精准度也不应该距离20米还慢慢悠悠地站着晃荡。也许是我比较无知,待以后了解更多后再来评论。 |
|
很不错,值得一看 |
|
下载的字幕有点问题,有些地方语句不通看起来非常累。不过对南北战争的历史缺乏了解的我而言,整部片子给我带来了很多的知识。而且最让我觉得很有意义的地方在于“这场战争是为了每个人的权利而战!” |
|
剧情上紧接着《众神与将军》,葛底斯堡南方联盟军和北方联邦军的大会战,罗伯特·李太有范 |
|
内战的残忍之处是你有时会有抓获一个表兄俘虏,或者亲手击毙自己的某位亲戚。不错的记录电影,但坚决拒绝内战,无论以什么理由 |
|
7.0 【271min】看了一个月。更多以南军视角描绘战争,以歌颂的方式刻画南军将士或许是属于南北战争的主旋律,渲染战役重头戏皮克特冲锋这一悲壮的大失败调动观众的悲悯之情,在这场看起来只要最高指挥官不一意孤行就能避免的集体自杀之前甚至不忍心看下去,但是真到战争场景,场面却并非很有感染力,或许是十九世纪的作战方式辜负了电影,然而突然想到苏联《战争与和平》,又觉得还是水平不行。而文戏则是以一种后知的视角回望,甚至台词都明显如后来人所写的而非当时人口中应说的,最过分的是,无时无刻不在激起你感情波澜的配乐,规模甚至不逊于战役本身,太让人厌烦了。 |
|
很精彩。第一天聚焦于北军布尔福,神学岭。第二天剧情聚焦于北军张伯伦小圆顶战役。第三天,皮克特冲锋,场面稍显凌乱,但是也很精彩。美中不足,南军视角,除了罗伯特李,其余将领都一副洞察了未来历史发展走向的样子,上帝视角严重。 |
|
重看更留意情节编排和对白,Buford将军一开始对战局的预言,从开始就笼罩着的宿命感,随着战局的展开观众一步步目睹南军走向惨烈的结局,更正是在每个人都对此有预见之下,最后的皮特冲锋才凸显将士们责任第一的义无反顾;对南北方的各种参战理由都有照顾,昔日同袍如今战场厮杀更令人唏嘘 |
|
两边有着同样的名字,同样的信仰,同样的语言同样的文化和历史,同样的歌曲,故事,神话和传说,但为不同的梦想而战。 |
|
近段时间看过的最好电影。相对于《锅盖头》中对一场大战下来一枪不放的戏谑和相同背景的《冷山》侧面的反战,这部片子用一个国人更为熟悉的切入角度展现了这场内战的转折。
相比大天朝成王败寇式的样板戏,片中南军冲锋时的悲壮无疑事感人至深。
对于一部二十年前的电影,苛责拍摄技术甚至剧本都有点过 |
|
美国内战主旋律片,太长了 ,制作还算精良吧! |
|
好莱坞眼中的美国战争正史 |
|
用了几天看完 但绝对值得一看 这不是史实电影 是文学作品改编 所以其实有很强的感情色彩 也有相当的感性部分 其实整个事件叙述得算是很详尽了 毕竟篇幅足够 但又没有事无巨细 而且也不是纯粹的战争片 对战斗的描写并不是全部 但抓住了重点 战役第二天 后来得到国会勋章的上校团长指挥的那场战斗确实非常精彩 也体现了那个时代军人的指挥艺术与战斗勇气 全片的点睛之笔在一个不起眼的地方:战役开始前的行军队伍 给了南方士兵一个特写 不少士兵是没有鞋子的 我认为这才是这场战争胜负的关键原因 即北方的战争潜力是远高于南方的 甚至在乱世佳人中都侧面印证了这一点 那里面盖博就说北方工业实力强 斯嘉丽的挚爱则说我的士兵都没有鞋 立场史实之外 我以为这最关键 另外 军官们的滑稽胡子和精彩的配乐让我印象深刻 必看好片! |
|
一般性的推荐而已,看这片的原因纯粹是因为财富杂志推荐的图书清单中有这么一本,在其中的确看到了一些管理的艺术(所谓美军是美国企业家的最大来源),比如对逃兵的处理,对越级告状的处理,对下属犯错的处理,在不利局面时的处理等等,然而就电影本身而言,除了音乐要打5颗星外,对于李将军战争艺术的表现非常缺乏,作为世界历史上最后一次大规模排队枪毙的战争,在场面调度上也过于针对小范围的走位拍摄,对于战役整体的展示和国内三大战役片相比,要逊色不少。 |
|
同样是内战电影,本片并不像天朝电影中那样有着明显的正邪好坏阵营之别,南军的将士们不仅没有被安上“分裂祖国“的头衔,反而个个魅力十足正气凛然,完全把北军的形象比下去了。如果为了自己的家乡而反抗祖国,是否正义?电影能拍到这个层面,堪称伟大! |
|
4个多小时的篇幅实在太冗长了,毕竟你也没啥特别充裕的细节要讲。第一指挥官李仗打的这么呆,还被士兵拥护,南方还能不败吗?打侧翼打侧翼还是打侧翼,想出奇兵直取中路,结果踢到铁板一块,在对敌军完全不了解且对方占据有利地形的情况下还要主动进攻,我只能说这送人头干得不错,操作是相当迷。这么大一次战役复杂的一面完全没呈现出来,只出来看出来点他们的勇气。这一仗南军打的蠢,拍的更不怎么地。 |
|
太虐了看一会停一会 和G&G相比 lee的演员不够精神 配乐弱 但是讲故事能力却好很多…… 导演是北方人哎 hancock和amistead太虐了太虐了 最后也没有见到面 lee闷头强攻 longstreet进言无效 如果是jackson呢(。 能看到这样的电影真好 导演求你一定要拍出第三部( 南方精神永不灭! |
|
如果没有数量庞大的群众演员,这戏就拍不成。而以美国的人工,估计没有老板拍得起。所以这部片子的群演据说都是“志愿者”。所以是93年的重筹电影。亮点是群演,配角,造型和服装设计。败笔是配乐像中国电影,总在不该出现的时候出来煽情一把。 |
|
朗斯特里特将军下令发动“皮克特冲锋”时实在是悲壮。另外,通过双方几位人物之口,几乎是各自发表了一通“葛底斯堡演说”,从各自颇为合情合理的角度阐述在这场惨烈的内战中各自是为何而战。当然了,也免不了表达一下对好基友相残的痛心。 |
|
第一次看到这样的战争片,如此的真实,如此不过多地渲染,如此客观公正地站在敌对双方的中间立场,而仅仅是为了还原一场实实在在的战役。这和那些节奏紧凑战争场面恢宏的战争片是两种类型,各有各的精彩。 |
|
客观的记录历史 对这场战争的反思非常到位 虽然5个小时的时长显得拖沓了点 但是还是当得起影史最伟大战争片之一的头衔 |
|
由于脸盲,军旗盲和制服盲,花了好多功夫才搞清楚谁是南军谁是北军。估计老外看三国和大决战也是一样的效果。
影片规模宏大,音乐也很应景,片尾介绍说是在宾州的国家公园里实拍的,把三天的葛底斯堡战役讲得很透彻。
第三天的李将军的误判有点让人扼腕,不知道真实的历史究竟如何。北军其实没有明显的胜手,甚至于是处于被动的位置。南军处处主动,为了打开通往华盛顿的道路,不惜血本。
1863年也恰好是太平天国时期,国内还在冷兵器和骑兵为主,而美国内战已经是各种早期的步枪和火炮压阵了。看看第三天南军步兵冲击北军的中央阵地,就能够理解当年僧格林沁的骑兵为什么有胆量冲击英法联军的火枪阵。 |
|
請傻逼們不要再濫用“史詩”倆字了,什麼魔戒都被稱為史詩片真他媽在侮辱“史詩”倆字!Gettysburg是看過的最好的陸地戰役片!拍的太好了 !4個半小時完美重現當年決定美帝命運的戰役!戰爭片的傑作! |
|
It's the values those people fought for that make the Civil War greater than the Chinese one in which people died for nothing or little. |
|
7分。美国南北战争中最重要的一场决战,也算是90年代的大制作了。作为史诗片来说自然是合格的,但4个多小时也太冗长了点。而且在那个电脑CG的蛮荒时代,要表现那么多士兵的场面也有些强人所难。此外,战役本身也描绘得平铺直叙,缺乏亮点。总体只能算是平平。 |
|
虽然父亲因此作品获得普利策奖,但与儿子后写的《众神与将军》相比仍略显逊色。
真可谓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后浪把前浪拍在了沙滩上。 |
|
略显冗长却绝不失为经典的战争电影,出场人物众多,只能一边看一边查阅维基,四个半小时用了四五天才看完。双方将领多为同学、朋友、战友,因为政治分歧只能兵戎相见。相比国内的解放战争电影,没有领导人运筹帷幄大手一挥的豪情万丈,只有将军身先士卒冒着枪林弹雨自杀式的冲锋;没有胜利者对失败者的蔑视嘲讽和诋毁污蔑,只有对对手的尊重敬佩与惺惺相惜。毕竟对于任何一个国家来说,内战都没有胜利者,更多的应该是对兄弟阋墙的反思和检讨。另外,拍摄过程中除了调动军队助演,在皮克特冲锋一幕还有无数南北战争历史爱好者自愿加入进来。 |
|
真看不下去。。南方口音好难听。。 |
|
断断续续看完的 对南北战争史不了解 看得迷糊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