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布鲁克林多么好啊又多么糟糕,20年逃亡的酸甜苦辣难比回家的短短几天记忆。是掰碎揉进胃里反复消化反复回想的日日夜夜,化为跳跃的光影,无尽的夏日,永不停歇的家庭派对。时间切片重叠闪跃,光圈开开合合关于那永远不想忘掉的几天。片尾市场着起的大火,也只能是对夺取他所有的战争的物化吧。 |
|
2019年第一部。梅卡斯的电影总有个无限性,影像似乎可以源源不断地袭来,但这故土之旅注定非凡,他使用数字来限制,1,2,3...... 因为他深知这重逢会是短暂的,观众也似乎能看到这种短暂;然而,为何不能制造无限,所以电影必定不会让它停在100,旧市场能被大火消灭,但生命力哪能轻易被忧愁打倒。 |
|
私密自由。当私影像的定义被做出,电影便不再被放置于“公众作品”的范畴之中,因而构成更广泛的创作自由 |
|
http://jonasmekasfilms.com/available/index.php?film=reminiscences, http://www.jonathanrosenbaum.com/?p=17358 |
|
祛叙事化的散文式漫游,高度自由的剪接方式,跳跃的碎片组合纷纷袭来,如不断翻滚的记忆思绪,也恰是那无法泯灭的乡愁,在阔别多年之后重逢故人如隔世——在这个战乱无穷的孤独星球上,“我们都是难民”,这是20世纪最惨痛的时刻;为妈妈量身高这个细节很动人,捕捉、组接素材的技巧十分高超。 |
|
不是不想装逼 但这么viewer unfriendly真的有必要吗 光镜头都把人晃晕了 |
|
试着回答一个老问题:梅卡斯的电影和vlog的区别在哪?后者的目的是为了将一段旅程以最方便传播的方式(也即“视频”,画面信息的集合)进行编排,因此它总是只关注旅途是如何发生在“我”身上的(最容易被“信息化”的部分)。对梅卡斯来说,拍摄本身就是他与世界相处的一种方式(我们既能看到他拍的别人也能看到别人拍的他),而剪辑台前的工作则又是他与这些素材的相处方式(高频的跳切、抽帧、倍速、配乐、配旁白)。于是,观看梅卡斯电影的愉悦便是来自电影给我们呈现出的这两种相处中所包蕴着的无与伦比的热情、好奇心与玩乐精神,而同时,来源丰富的音乐在每个片段的完整性也成为素材间的凝聚力,让每一卷都变成不可分割的作品,这里面不包含任何“信息”,因为观者无需抱有期待,只用安静地等待纷至沓来的美丽。 |
|
7.5/10。①标题即内容。充满了生活化的诗意。②有时快镜头有时正常速率。剪辑碎片化。大量配乐,有时也有其他的旁白或者音响(不一定是画内)。有时还有双重曝光。剩下的影像技法皆被抛弃(构图、调度、等)。③画面有时因为各种原因(比如运镜或剪辑过快、快镜头)而一闪而过/难以看清(但这次有些太闪太难看清了,导致影像力量没完全释放出来),这营造了一种如梦般朦胧的诗意感。④其实影片的人工操纵感还是很明显(快镜头、配乐、高频率的剪辑、过于抖动的运镜等),所以影像技法没必要抛弃地这么绝,现在这个情况导致影像表意深度被大大限制。 |
|
又是跟梅卡斯老师轻松出游交流的一个半小时 |
|
+,爱的激流,在顿挫念诵与呼吸般急促的剪切之间 |
|
与作者密切相关的日记电影,作者一字一顿诉说地旁白好亲切,带着思念和惆怅。似乎可以看到作者指着屏幕说,这是我的妈妈,这是我的三叔二舅二大爷。这是作者的故事,我却能感受到想要哭泣的微笑。毕竟在这片土地上有过我最开心的日子,我想念这片土地,正如我十分想念你。 |
|
MUBI 这几天在免费放,也算是赶上缅怀 Jonas Mekas 老爷子。横跨社会主义阵营和自由阵营的冷战图景,错位的难民/移民身份,加上集中营的苦难经历,这部回忆性的日记包裹的是欧洲甚至整个人类世界的20世纪血泪史。但最震撼人心的莫过于用私影像与个人碎语的诗意将所有浩瀚的议题归位,家庭/友人的亲密脸庞最终突破了意识形态的桎梏。 |
|
鉴赏无品 |
|
C/ 三个段落之间甚至可以说构成了过于完整的创作结构,但并未感受到应有的效果。尤其是第二段很难找到观看的入口,因为影像和作者的距离实在是太过亲密了。作为观众我只能去寻找直接的共鸣,而无法从这种距离中捕捉趣味。好在收尾还是十分有力并从影像的抽象中破解了些许私影像的沉溺感:谁的“故乡”不是在不断被摧毁呢? |
|
算是超出我观影水平的一次观影。影片讲述发式让人觉得很亲密,但也有些无聊。3.5/5 |
|
2017.2.5 @HarvardFilmArchive Wien最后的那一场火, "end of reminiscences"/对故乡/maternal object的永久追寻/花/猫/autobiographical but not self-centered. 真的好晃 |
|
看的mubi新上架高清版... let the image flow, let the sound fly, let those tears coming out of your eyes... 9.0分★★★★☆ |
|
树先生被遣返回国,逃离那片战争记忆。二十五年只是等待两字,朋友离去而我在老去。颤抖的焰火燃烧成长的回忆,余晖里心被裹挟望向明天。 |
|
算是Vlog始祖了。喃喃细语,人们欢快的唱着歌儿,充满生活气息的私影像。像做了一场关于回忆的影像梦。 |
|
[2022 Jonas Mekas Retrospective @ Lincoln Center] 起始于战争创伤与流亡经历的黑白档案影像回顾,主干部分绵亘着散居他乡二十余载后返乡之旅的Vlog,终结于一场离开立陶宛后在维也纳旧市场望见的大火。也许回忆总是像影片主体影像呈现的那般,充斥着抖动、抽帧、跳切、降格、色差;一切的回忆终结于火舌吞噬着老旧建筑的画面,Mekas用梦呓般的声音只是静静地向我们诉说着又一诸旧物走向“现代”的故事。 |
|
Industry is a masterpiece fr. |
|
不像是一部完整的纪录片,更多是手头上的视频素材合集,因此画面能提供的意义不大,情感的重点都放在那些喃喃自语之中了。 |
|
最喜欢的电影之一,还想再看!晾衣杆上白衫吹拂,人走到摄影机前,在剪辑的时候,眼睛再一次看了过去。逝去的影像和说话的声音,是不可合并的历史,话语的内容和影像里的行动,亦是历史带来的距离。对影像速度的重新组织,既保持了目光亦保持了时间,那些闪动而完整的剪辑,勾勒着事情的原理,却不能伪造出登堂入室的陪伴。在不同的地方,人们跳着舞,各有各的舞姿;好多次在房子前,每个人都把一朵红花拿在胸前,有个女人还穿着红色碎花衣服;而母亲穿着碎花裙子,取井水的方式,每一样事情都带来了目光,这些土地确实存在。梅卡斯断续的说话声让文本无法被朗读,而是对词语的亲历。 |
|
回忆录式(“日记式”)的文体初看似乎散乱而无序,但通过作者真挚动人的画外音贯穿,零散的立陶宛、维也纳等日常画面皆连结于一道,其动情力就来源于极度私人化的个人记忆,纵然对故乡的人与景物的赞颂是得以触动每一位观者的真情,但梅卡斯无意将私人记忆置换成某种集体/历史记忆,如果说我们能够从梅卡斯的只言片语中了解到历史背景的述说,那也是透过作者主观化的玻璃棱镜模糊感知到的。
梅卡斯在其1972年有关这部电影的文章中提到,在立陶宛时他的旧宝莱克斯摄影机正好损坏了,所以不得不购置一台新的摄影机,但机器本身的问题与熟悉度的不足都限制了梅卡斯纪录的摄影质量,梅卡斯剪辑时甚至保留了胶片的冲印过程,视效与那些直接在底片进行刻划、涂画的实验作品类似,但影像上种种不完美却促成了日记体的进一步建构。
2023.1.3 |
|
“但你可以创造一件着眼于生活特性的艺术品。相较于描绘现实生活——背景、人物、故事,它的目的是探究时光流逝的运动感、空间感,以及流逝过程中,人类意识(记忆和情感)的色彩、色调、重量和质地。哪些匆匆而过,哪些铭记于心。乔纳斯·梅卡斯没有将作品固定在生活表层,而是像布拉克和毕加索那样,冷静捕捉到生活的内在世界,从多角度观察‘生活’这一概念。”
——摘自《艺术审美标准化理论指南》 |
|
82m版本,不知道88m的在哪里。According to the 2011 census, the village (Semeniškiai)has a population of 3 people. (好想说大概汉尼拔脑内的故乡原来是这样的啊 |
|
88/100 纪念梅卡斯100。 |
|
"Hey, I escaped the ropes of time, once more."
只有草木还记得那还有过一个集中营。 |
|
20121228"Jonas Mekas - José Luis Guerin : Cinéastes en correspondance. " 时隔半年回忆起来,JONAS的感觉其实非常棒,也许那“就是”电影!(恨影展密集播放制) |
|
是一上来就抓住人心的日记电影。非常写实且诗意化的私人回忆。边拍变换光圈的摄影也是随性。最感人的是剪辑和旁白。像被时间打磨地不近真实的记忆一样时而快进时而暂停空白。时间不可能全部化为记忆。但珍贵的瞬间会永远铭记。 |
|
重看 |
|
2018139 四星佳片 |
|
anthology |
|
直接的日记体散文电影最好的样子吧,视觉与剪辑都很灵动,动作与节奏带有默片风格,气质则是温暖亲切地让人自然打盹儿。 |
|
文本还挺好,社会主义大农村看起来蛮亲切。但这是什么废片再利用教科书吗?!晃得眼晕了 |
|
對立陶宛的一百個注視 |
|
名为“怀旧之旅”,至少梅卡斯触及到心灵中最真诚的部分 |
|
原本的期待是跟着梅卡斯的影像云游,但其实他是在布鲁克林、立陶宛和维也纳之间散步,还有玩乐时间在他的拍摄和剪辑中随机分布。真的好像一部在散步的电影啊,会触景生情、想到紧追不舍的过往阴霾,但最后记得最清楚的是红色的花、立陶宛的人们唱的歌、等在老房子里的猫和被人抱着的黑猫,还有幽默的犁地游戏。 |
|
应该不是因为梅卡斯,而是因为年纪和经历所带来的影像日志,导致这样的“私影像”“私纪录”就是比那些年纪轻轻就要迫不及待自艾自怨的,舒服很多。真的是25年才回家一趟吗? |
|
想妈妈了 想家了 |
|
☆:4.5+
“少小离家老大回”,对立陶宛的一百次凝视,急切地想将一切都收入眼底、刻入心里;顿挫语调之间的空隙,无声胜有声,影像则强烈得超越了一切议题。 |
|
晃动闪烁的注视,就像我每次看家族群里的小视频:一种亲近而快乐的自然淳朴的生活,我曾在其中生长,而今每每回望时却都被隔离在外。从私影像中看到相通的私叫人太过感伤。 |
|
+ |
|
这自由散漫的影像
令人冲动 令人沉醉 |
|
I hope you'll never have to run for your life. |
|
America, we love you...but you did lousy things to us. 丰富,奇妙,亲密,温柔,绝望 |
|
太暈了。 |
|
当你回想起故乡的时候,你会想起什么? |
|
Humans in time, where memories lie. What more can I say? |
|
跟家人还有家乡的散文纪录片,非常的触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