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5 蔚蓝海岸的存在性焦虑和恐惧,16mm的尼斯和戛纳就像快被八月的热浪蒸发,这些孤独无助的游魂野鬼们该何去何从。 |
|
#Locarno71# 充满了里维特式的存在主义焦虑,甚至还存在着一种找到其自身结构的焦虑。章节与章节之间以太阳在水面,楼面上的反射作连接,似乎影片就是一道光碰撞,折返的行迹。散淡而富有诗意。胶片材质的选用让影片产生了一种神话般的纯洁感。 |
|
[洛迦诺71]喜欢那个蔚蓝海岸,虚无的精神与焦虑的现实,竟不知演员说的是台词还是自己。 |
|
社区是一个群体,但是群体中的个体却是彼此隔离、各自孤独的,焦虑、空虚、无助而又惶惑。胶片质感迷人,但是整体而言,更像是一出生拉硬凑、浮于表面的混乱实验。 |
|
世界末日与戛纳海岸的“劳拉·帕尔默”...... 结尾处一幕影像和声音的离奇组合震撼十足,镜头记录群像生活中个体的孤独与枷锁,影像也是优美划一又不失真实,几处旁白式的描写几乎是戈达尔“维尔托夫小组”时期政治作品大还魂。 |
|
对《大师》进行“平面化”的模仿/学习,捕捉信仰在弥补文本与表达欲之间的缝罅时的粘合作用,人物与围绕人物周围发生的事件成为扁平化的物件,不断运动相互嵌入,而人物间固有的联系像是被有意抹去,变成某种“看不见的”介质;当尸体构成(强制性)交流的媒介描绘着“进入”与“逃离”的二元状态,话语输出由此成为无意义行为(对象变得不重要)时,工业腐蚀的外壳才得以显现——太阳/光呈递出的摧毁欲使其神秘化,但其中包裹的内容究竟是一种反制度的自信,还是一个精致的哲学谜语,还有待考究。 |
|
偶现灵光。 |
|
日常陷阱。 |
|
由各类人群组成的飘摇不定、边际模糊的地域,整部片的构架也像是某种无根的事物,既不需要刻意去说明,亦不可能去一一追索所有故事的下落。 |
|
光,在白日是焦虑,在夜晚是虚无。在美丽的外壳下,真情成了不可承受之重。 |
|
3.5 |
|
【北京电影节展映】本届北影节第二部看睡着电影。胶片摄影质感很不错。多人物多角度碎片化叙事,反传统戏剧性手法。慢慢揭露出杀人焚尸惨案。隆胸、梦境、灵修、催眠、游荡。风格简洁直白而神秘虚无。“烧尸乐园”。两星半 |
|
立意很好,表达不清,甚至是混乱,以至于辜负了故事本身。总体2.5星。 |
|
【B+】《巫山云雨》的叙事结构。从始至终都是冷静的、从容不迫的,井然的秩序中渗透出诡异来。焚尸将诡异的可怖外露后,最后一段却用奇妙的声画错位完全收回,而在最后的白光中冷漠的吞噬一切。 |
|
残酷不是由叙事组成,而是由行动组成。腻歪了喃喃低语的意识流,宁愿像大象一样仰天长啸质问生活。 |
|
【4】巨大的颗粒赋予光以细密的纹理,分散的人物与事件像光晕散射在天空,零星汇聚成动力,迎来烈日高升的黎明时刻,躁郁白昼快要将一切焦虑的游魂吞噬,留下黑洞。 |
|
编剧是老搭档Mariette Désert,这回还黑泽清了一把 |
|
德勒兹评里维特《决斗》:并不存在明与暗的矛盾(表现主义),只存在着太阳与月亮的交替和决斗。他们都是光,一个构成补充色的循环和连续运动,一个构成不调和红色的更快,对比更加强烈的运动。太阳和月亮都对地球形成和投影一个永恒的幻景。没看过那部,但总觉得用来评论这部电影也挺适合,虽然我也不知道在说什么... |
|
无序、无目标、无希望。世界末日的景象。 |
|
来自科技园区的残酷现实 |
|
2019026 二星还行 |
|
额……忍住不睡但魂在神游,太魂了 |
|
自始而终的Déjà Vu感很有趣。似曾相识,似是而非的面孔,故事,无边界的人造社会和似至未至的世界末日。 |
|
C / 是虚构创作还是观察式的拍摄生活?对比《巴黎浮世绘》会觉得可以做得更错综更碎片一点,但实际上导演并不试图通过任何途径去营造某种进行时的叙事或结构庞杂的时空。把戏剧性元素平坦陈列又轻轻拂去,人物失语地游荡仿佛从不为镜头所停留。剥去了目光中的伪善,却似乎也欠缺几分鲜活的互动感。 |
|
整部电影有种艺术短片的剪辑拼搜之感,导演想借影片中少女索非亚的死来揭示批判资本主义社会所带来的弊病,只是在叙述和逻辑上有所欠缺,让影片看上去散乱无序,有种昏昏欲睡的感觉;电影有几个镜头很好,比如烧帐蓬那段,但还是无法掩盖整个故事的干燥与粗糙。 |
|
看似割裂的叙述却又蕴含连接,漫不经心的镜头犹如印象派的画作。另一种更加实在的佛罗里达乐园,我看到冷静地展现暴力、歧视、不平等,人的愤怒和迷失。燃烧里空缺的好像都在这里被具象化,但又不完全对等。很风格化,倒放日落?真的惊艳,我们大约只是失落在人间。 |
|
#HKIFF 叙事结构独特(同一个社会里教人“意外”的连结,但节奏也有些失衡),常有灵光一现(如海面的太阳)。设定有趣:科学园区里的神秘精神组织,“保安”系统vs警察系统,都是充满悖论色彩反思。 |
|
燃烧 7.4分★★★☆ |
|
这么nb的电影,至少不应该是洛加诺入围啊 |
|
5/10。全部分数给那个白光结尾。 |
|
喜欢电影里面向大海与天空的空镜,恍惚失神的另一个次元。电影本身则像个黑洞,让人看后丧失言语的欲望。 |
|
隆胸的少女对未来满怀期待,丧偶的熟女对人生全无目标。催眠的师父对教义奉为圭臬,尬聊的师奶对推销顺其自然。打工的保安对焦尸心有余悸,侠义的小组对恶人替天行道。黑人狱中只有老婆探望决定改邪归正,重新漆上颜色虐杀仿佛从未发生。报纸上已刊登出千百种末日新闻,园区里正游荡着无数个孤魂野鬼。 |
|
相当无趣。将一桩罪案以零碎的事件来包装,分解成这个不同的视角,想法不错,完成度很差。导演手法甚是稚嫩,既无叙述故事的能力,镜头的把控能力也很弱,结构松散,剪辑混乱。查了下,以前看过该导演的《警员》,评价也是如此。 |
|
敘事結構有趣。鏡頭對人物的「觀察」,訓練戲,近似〈歡樂時光〉的work shop段落。紀錄片式的對話拍法,長時間的固定近景鏡頭等待人物講述。不同人物之間的碎片串連,結尾重回女孩逝去的地方卻物是人非的哭泣,膠片的過曝處理,海面與天空的空鏡。「所有的事情都會過去,被忘記」 |
|
有点意思,待二刷 |
|
4- |
|
处女作的惊喜和遗憾并重。胶片的颗粒感与电影主题相契合,彼此提升质感。而新导演在叙事能力不够成熟的情况下,挑战结构实在有点露怯。 |
|
3.5,飘荡。 |
|
流于表面的日常白描,感觉不灵,观感并没有提升多少。 |
|
虚无又飘渺的影像,内心可寄托又无法安放的索非亚园区,特别的观影感受,特别喜欢。 |
|
寓意含义或许模糊不清,颗粒画面保持氛围风格。喜欢那种从地理联系着手发散的故事,崭新的科技园看似孕育着最尖端的奇迹和最先进的生活状态,但少女之死,揭开藏于背后的动荡与不安,怪诞与恐惧。有很多潜力,但有些表达再清晰些就好了。 |
|
大胆犀利 |
|
手法很老道 |
|
表象化的景观用一个华丽的外壳包裹 |
|
+ |
|
散漫影像映射地区生态。© BJIFF |
|
3.5 |
|
看过不久很快就会淡忘的电影,以后少看一些这样的 |
|
9分。年代感的胶片,边缘人物社会群像。隆胸女孩,灵修小组面对世界末日的乐观者,训练时故意说很挑衅的种族歧视、性别侮辱词语和行为的治安团队,隆胸少女被烧黑的墙壁被刷白。遇到的似曾相识的人,别人口中听说的人,陌生人之间微弱的连接。诉说的,疏离的,消失的,短暂的,记忆中的,纪录式的,梦魇般的——末日期待。08/24/2018 |
|
2018.8.6;2019.1.16;重看依旧喜欢,优于Brac的L'Île au trésor。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