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们还有那么多事情来不及做,吃那家小店的炸生蚝、剪短脚趾甲、参加毕业典礼,可生命的倒计时码在头顶已濒临尾声。少年对死亡充满好奇,老人对生存满是疲惫,女明星对死亡情绪复杂,音乐家对生存无波无澜。第一次听说有死亡这回事,孩子哇哇大哭,抗议生命犯规。吹灭104根蜡烛,这人生还得走下去啊。 |
|
2.5 / 每个段落单独拎出来都还不错,尤其是窄画幅内的调度甚是迷人。但是实质的内容完全是短片体量,组合在一起就是空洞的N次方。对“死亡”试图进行平等超然的数据式或金句式概括恰恰抹杀了死亡本身的复杂性,连虚无本身也是如此的轻薄。所能想象的对东方生死观最扁平单一的呈现(大概和一篇微信推送效果相仿)。想回头再去看看《布米叔叔》。 |
|
很喜欢这部泰国散文电影里面的好几个段落,导演的想法和设计清晰又明确,一开场手持拍摄四个女孩的闲聊,到后来替补女演员在固定长镜头下的情绪涌动。 |
|
诚如村上所言:“死并非生的对立面。”死亡是日常的一部分,当观众以提前知晓结局的方式回溯生的寻常,会感知到惋惜之外的惊栗——死亡如此突如其来,宛如呼吸般正常。从普通人对“死亡”的理解出发,撷取前一天的光景,我们既痛心又欣慰地看到他们曾如此饱满充实地活过,如此说来,死亡亦不足惧。第一场结尾清洁工安然收拾,天台姐弟对话,情人间对死后的安排,长镜哭戏,越拉越远的安静离世,每段都自带亮点,切入点与爆发点都很有力量。 |
|
时间码,正方画幅,短片组合到记录采访,形式上是完整的,但依然像篇关于死亡的命题作文,出自同一个人的短片集。最喜欢序幕的“你不知道哪一个会死”,姐姐拍照完全是《36》重现,一镜到底实现得最好的是女星殒命。音乐家溘然长逝,又完全是河濑直美附体。死亡很严肃,拼贴玩的志趣还是很浓。 |
|
#Berlin2018# 9分但是绝对要送五星。真是耳目一新的作品,调动了各类视听和媒介元素,又装在一个极其漂亮的结构里面,特别克制但是情感极其的充沛,某些段落极其感人。另外自带时间码实在是太体贴了。想想发个年度十佳都不为过啊。 |
|
Very Sad Pictures Ltd. |
|
形式上比较新,不像是电影,更像是大数据的影像化,将伪纪录片与短片集式叙事结构结合起来,用“伪纪录片”的形式想象主角们最后的时光,引发关于死亡的思考。很多时候,死亡是随机的,但更多的是关于生命中重要而美好的时刻,和它们转瞬即逝的本质。 |
|
3.5 娓娓道来的人间故事,每秒2个,分秒的时间换算成死亡的数字,也诞生出希望。 |
|
加入GDH以后,导演第一次独立筹资拍电影,很多旧作的梗,合作过的众多女星友情客串。他的作品大多源于亲身经历或思考,而这一次把目光瞄准了死亡,或者说死亡来的前一天。那些手持摄像所刻画的,是不同个体的平淡日常,大部分人并不知道第二天要死去。本想引导观众思考,但似乎又给出说教意味的结论 |
|
如墨水滴在宣纸上,以极为私人与间接的手法晕染出最宏大的影像质感。缺席的逝者与在场的生者共同勾勒出死亡飘忽不定的虚无感与触手可及的实体感。死亡以回忆、亲历、忘却三种释义,完成其过去、现在与未来的三重自证。 |
|
人固有一死,没有重如泰山,一定轻于鸿毛,有着范桑特式的宁静感。拼贴的另一种高级玩法(据导演所说形式这次对照的是“唱片”),“如何把几个学生作业体量的短片整合成一部杰作”的教科书。镜头设计在《36》一场一镜的基础上全面升级,生活质感极强的表演让情绪感染力达到了顶峰,拍得云淡风轻我却全程泪流满面,时间码和跳表计数的设计简直太残忍了。
与第一段买啤酒类似的故事我也写过,可是看到他最后的收尾我真是跪得五体投地…… |
|
SAFF节竞赛片。泰国导演的创新之作,混杂故事、纪录、文献研究等多种元素,探讨死亡主题。长镜头别开生面,不少精彩闪光处,不仅在外在形式,还在内涵上。总体单薄了些,是其缺点。 |
|
有針對死亡和無常的抒情,但沒有探索,更難言討論。都是老生常談。雖然淺薄,但也算是一部使人有好感的作品。死亡觀很「國際化」,沒有任何宗教信仰、鬼神傳說、在地社會文化的介入。 |
|
拍得真美。已死之人仍在你脑中踱步,只不过每一个动作都在倒计。镜头太温柔了,但每一寸又都指向死。回忆死者的时候,确实是这样的心情。 |
|
很漂亮的形式姿态,看出了《湄公酒店》的感觉。PPT电影也许最适合用这类极度轻的质感去拍,那么,单薄反而可能会成为优点。轻盈透亮,谁不喜欢呢? |
|
浮生一日,蜉蝣一世。明天和意外,你不知道究竟哪个会先来。看起来,更像是一部关于死亡的泰式小清新,探讨了生命与意外的不可知,也许前一秒你还开心地吃着炸鸡,但下一秒就有可能撞到汽车。电影摘录了真实生活中的几个片段,呈现一种命运的未知,但少见的是,却没有死亡那样悲天悯人的伤感气息,只是展现事实,让观众去理解。我们终将死亡,未来不可预知,活在当下,请过好每一天一分一秒,等死亡来来到的时候,便可以尽量少的留下遗憾 |
|
在一生一死之间,深奥繁杂的伟大命题里,穿插肤浅粗糙的表演。不就是所谓的人生? |
|
泰式小清新,以碎片式的散文电影方式,记录四个女生好朋友高中睡衣派对上的对谈和四人后来人生轨迹上的片段。开头不间断的表针音效和全程不断闪现的计时器,提示着观众每分每秒都有新的生命死去,穿插关于死亡的访谈。一部带有实验性的视觉作品,虽然不免有些刻意。 |
|
说了这么多 看到那个老人的脸跟我过世的爷爷有点像时 我才真真切切感受到 有些人我们希望他永远都在 什么都假 珍惜和自己喜欢的人在一起的时光才是最重要的。姐姐给弟弟拍照那一段看得太揪心了 发现自己年纪越大越不那么矫情 什么人生无憾 如果有一天我能把所有事情都准备好可以毫无顾虑地死掉 那才是真正的含笑九泉 那才是一个普通正常人应该做的 而不是花里胡哨什么留点遗憾 让在世的人在乎你的人多难受啊。 |
|
嗯我认定越南人段落的最后一个镜头是致敬河濑直美了…… |
|
死亡的恒常与无常,偶然与必然,谁也无法逃脱的自然法则。仿佛置死亡于细碎与真实的日常之中举重若轻地展览,我们臣服,我们无言,我们坦然接受人生这最后的仪式。 |
|
胜在轻盈,把持得当同时又懂得及时变换手法 ★★★☆ |
|
一个人对于世界的设想,已经预先决定了他认识和理解世界的方式。表现命运无常以及未来不可预知的《死于明日》始终被一股淡淡的宿命感笼罩着,我们从窄小的取景框里能看到导演对于 “浮生一日” 的浪漫化冥想,同时也可以看出作者看待 “蜉蝣一世” 的局限性思维。摄影机对于日常细节的凝视为影片描摹出极其细腻的情感脉络,4、5段落因此成为整部作品里的最佳。然而对于死亡的思考本片只触及到了认识论(如何认识死亡),缺乏本体论(死亡是否具有意义)和价值论(认识死亡的目的)的深入探讨,故而是一种浮于表面的诗意幻想。 |
|
一篇关于死亡的命题作文,形式新颖,风格上也是非常适合豆友的丧,导演的玩法很高级。在你看到这条的这一秒钟,地球上有两个人刚好死去。 |
|
影片穿插着老爷爷和小孩对于死亡的理解,并以此切换着剧情与报导的前后顺序,让观众无法直接预想情节发展,虚虚实实,呈现死亡状态,最喜欢剪指甲那段,前面丈夫一直在鼓励、安慰妻子,结果却是自己在意外中死去。在同一个镜头里,前一秒丈夫跟妻子说“我等等回来”,妻子还在担忧自己手术成功与否,下一秒却已经是妻子在为丈夫失声痛哭。这一个镜头太戳人了。 |
|
处在一种感性与理性层面都不到位的尴尬状态。死亡前的最后一天真的必然具有更接近死亡的特殊性和代表性吗?我想未必,这样戏剧化的选材方式以及确定的真实事件反而使得整部影片都像是隔着层层面纱触摸死亡,因而削弱了感性层面的体验;另外,死亡是个哲学问题,它从来就不是这么简单的事情,囿于东方哲学的混沌与近玄学特质,影片对死亡在理性层面上的探讨看上去也停留在了中学生水平,止步于空泛的金句而没有系统深入地厘清脉络。 |
|
像是浏览了一次导演内容高度统一的Instagram账号,用同一种调度方式拍摄了所有素材,然后加上了同一种滤镜。下午就在想,如果电影足够散漫,加上时间角标不失为一种解决方式,晚上就真看到了。好在影片单段落内以及段落之间的统一使得气氛从头吊到尾没有散掉。 |
|
和《女性瘾者》同属论文式电影,区别是一个讨论性,这部则讨论死。“是谁死?”、“命中注定的死”、“濒临垂死”、“死的后果”、“死的缘由”、“平静的死”……生命的不寻常,未来的不可知,运势的不规律,人世的不留情。假如…如果…要是…那么…真人真事和访谈记录穿插串场,导演冷静地掌控着一切,把对死亡的真情实感暗暗埋入细微深处,观罢让人不得不回头感叹浮生一日、蜉蝣一世的渺小与广阔。 |
|
版权归作者所有,任何形式转载请联系作者。
作者:Mr.Charles(来自豆瓣)
来源:https://www.douban.com/note/703323418/
很难去形容这部影片到底算是什么类别,又是一种什么形式。其中夹杂着短片,采访,纪录片,伪纪录片,真实的故事,或是真假难辨的场景重现。就像对于死亡,无论多少讨论似乎都不够。每个人,在人生中的每个阶段,都对死亡有着完全不同的解读和态度。这部片对于很多小成本之作,或是一些学生电影可以作为一个很好的参考案例。导演能够真正发挥出他的思考,也在片中拓宽影片的主题。而本片的实验性,也没有让成品最终变得枯燥无趣。反倒是全片都保持着生活化的气息,即便是如此沉重严肃的话题,观影过程却不会太过压抑,反倒有些解脱和释怀。 |
|
《月光》用得好,整体气氛蛮像《最好的时光》古装部分——注定的分离前的宁静时刻。有几段死亡太具体了效果不佳,比如男人跳楼那段。比较喜欢女演员那段,可以直接跟《狮子今夜死亡》剪在一起。 |
|
温柔,安静,对待死亡的最佳方式就是忘记。(very Instagramable...;意思是你看完这部电影,就有9000个人死去了,真调皮 |
|
非常不错的概念电影,影像制造上一看就是老手了,用纯真/天真的角度看待死亡并没有让我觉得肤浅。在丰富的形式里做出干净的美感,观影体验很舒服;对“死前一天”的描绘里放了很多小心思,但没有over的感觉,也并没有让我感觉被说教。 |
|
保险业最新宣传片。 |
|
拍得不錯(鏡頭調度和表演),但覺得太過單調和重複了,欠缺深入。在劇作上明顯是偷懶了,空有一個比較好的concept,完全沒有推進。而且匯集了很多泰國年輕一代的出色演員,有點show off的意思。《戀愛病發》後來此一齣,不免讓人覺得有點失望 |
|
一点没觉得感人,小清新风格不太适合我。。唯一有点儿惊喜的是女模特那段。第一个故事里有天才枪手的女主。 |
|
相当喜欢,体量轻巧,元素杂糅,有很多闪光点。导演对影像的把握别具匠心。因为未来的不可预知,死前一日的影像记录充满了偶然性,对于一个人的一生,甚至算不上特殊的一天。但观众站在上帝视角,那些平凡琐碎的细节,便能挖掘出宿命感和仪式感。最爱那些略微“跑题”的片段,似乎在讲死亡,却又故意游离在距主题不远的地方,人物的情绪处在无法界定的暧昧状态。浮生一日,蜉蝣一世,影片末尾,左上角不断滚动的死亡人数戛然而止时,突然有种微微震颤的感觉,仿佛上帝之手突然关停了什么按钮。 |
|
展映中唯一一部低於預期的作品,每個故事單獨成片也許不差,但拼接組合在一起愣是有種我沒有想煽情,又時時刻刻企圖在跳出字幕告知他人死訊時想要戳一下觀眾的淚腺,可你沒被戳到又可以推託說,這就是死亡毫無預期也無需煽情,而我只覺得有點失望。 |
|
我懂导演的意图,意外、自杀、宁静、因死获益等等不同的死亡。但这个拍摄手法好像我在刷微博,看到一个故事后说一句硬鸡汤一样鸡汤。“要把每一天当做最后一天来珍惜每一秒”其实是一个很虚无的鸡汤,因为你不懂如何做才是珍惜每一秒。 |
|
年轻导演拍死亡议题,选取了最偷懒的方法和最有效的形式,野心勃勃又六神无主,穷于应付却故作老态。回头想想近些年香港那批年轻导演的作品,多学学这股“聪明劲”,拍出的片也不至于被大多数人无视吧。 |
|
河濑直美看了直摇头 |
|
意外和明天哪一个更快 浮生一日 蜉蝣一世 |
|
画面与数据的叠加,于微小角落中的逝去描摹出宏大的人类学景观,每个段落的开始和结束,亦如生命的欣然降临与悄然消散,影像不再是凝固态,潜入,分离,折射,包裹,生前的实,死后的虚,向着两个方向无限延伸,电影融化了开头和结尾,永远冷静的纪录,观察与生长下去,并勇敢直面那个无解的存在焦虑议题,也让观者得到暂时的缓释和喘息。 |
|
呈现死亡的日常性与生活感的散文诗。未知死,焉知生,我们太需要这样一个能够激发对死亡的沉思与领会的作品,影片未直接展示死亡,却以7段已知死亡结局的回溯性搬演配合新闻数据及访谈引领观者直面死亡。柔缓悠扬的钢琴曲与琐碎真实的对话让沉重而无奈的死亡透现出轻盈而素淡的底质。每一段均由不同的运镜和运命铺展开来,动静相和,既有天真灵动和少不更事,也有无限柔情和沉郁时刻,有人试图违抗命运,有人猝然臣服于无常,有人在精心练习与准备死亡后获得了重生,有人至终接受了他人死亡给自己带来的华贵赠礼,有人在陷入他者的生死施于己身的道德困境时作出了无心的决断,有人平和释然地离别……在举重若轻的影像絮语中,关于死亡的情感体验显得如此哀而不伤,对于死亡的哲学反思也流淌出来:“每天都有人死,所以我们每天都有希望。”(9.0/10) |
|
下了一天的雨,煮碗面条吃,看电影有感,加个荷包蛋~ |
|
我应该是没有什么抑郁症,但总会在放空的时候第一顺位地想到死亡:死亡真是非常无聊。这就是死亡最糟糕的地方,非常无聊。一旦发生了,你就无计可施。你不能跟死亡打网球,或把死亡变成一盒糖果。死亡就像是一个泄气的轮胎。 |
|
主题不错,但还是拍得太形式了,最喜欢第一个不知道哪个女孩会死去的故事 |
|
导演从商业厂牌转回独立制作 捕捉情绪和洞察细节的才华依旧 / SIFF第2场 |
|
年度十佳锁定。镜头里没有生死又满满填充着生死。4:3画幅里采用浅焦,最大限度的把镜头贴近人物,形成凝视感,钟表滴嗒声、钢琴曲与风叶声丰富空间;标准画幅时给到全景,补充环境景深,每一次的黑屏字幕与先后的画幅内容构成别样的形式。导演时刻存在着~ |
|
用死亡“前夜”的影像与新闻稿(文字)相互作用,对人类情感进行了一次全方位别致的探讨。老中青、友情亲情爱情、名与利,如果以死亡为基准点,人类的情感反馈和认知会随着死亡的前后,微妙的变化。更有趣的是,视频影像与死亡讯息相互作用也能产生不同的情感,例如先看画面再给死亡新闻与反之做法,人类大脑处理情感的方式和程度完全不同,这种情感体验前所未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