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三星半。尽管杰克·吉伦哈尔和凯瑞·穆里根已经从表演和外形上做出了很大努力,但,说他是这两位的儿子,我是死也不相信的。 |
|
神奇的儿童视角,你会发现儿子才是那个最成熟理智的人,不慌不忙地看着两个大人胡闹,然后出来收拾残局。是啊,成人世界里那么无聊,不闹一闹怎么活下去。 |
|
14岁的少年,还没开始反叛,就撞上了父母的反叛。觉醒是种煽动,是种绝望,是种痛苦的期盼,是种矛盾的愉悦,而戏也都在那种颤抖中了。于是所谓狂野,是指一种脱缰的状态,永远不知道哪一天暗涌会成为主流,叫人醍醐灌顶得惊心。历了那么些离经叛道,要是电影停留在将晨未晨、灯火熄灭的一瞬,留一个茫然不可知的状态,也挺好。许久未见,两位主角老了不少,Mulligan更甚于Gyllenhaal,但好演员表演起来,就是舒服。@平遥 |
|
一个普通家庭的解体,也预示着60年代即将来临的风暴。作为一部处女作,完成度极高。男主简直就是照着Paul Dano找的 |
|
最后一幕非常好,除此之外甚是平庸。Wild如蒙大拿,剧作张力全被荒野绝景榨干,所有人都像演独角戏一般拼命,角色之间则没有任何synergy,人物形象也十分单薄,距离《冰风暴》或者《幻之光》那样的杯中神作都还远着。 |
|
四星半。丈夫事业不够“有用”,对于三口之家意味什么?影片以儿子视角描摹老爹被fire后的家庭崩塌,但一切的可信,却是凯瑞·穆里根用她极精准的表演来实现。只要镜头扫到她,她就是绝对中心。保罗·达诺与佐伊·卡赞用平实细腻的笔触,为影片奠定足够柔软的气质。而达诺本身则展现极强导演天赋。 |
|
一点也不狂野的狂野生活。当然作为保罗·达诺的处女作已经很不错了,尤其是对吉伦哈尔和穆里根两大明星的驾驭(穆里根卯足了劲儿冲影后啊)。导演心机的是找了个小版自己来当主演,害得我时常出戏... |
|
成熟得不像处女作,就像电影中的儿子成熟得不像孩子。 |
|
成熟到全然不似导演处女作,即使拆解贫贱夫妻百事哀这道无解难题,也表现得十分克制,不会让某个角色过于可怜或可恨,这相当厉害。更何况每个情绪的爆发点都采得非常精准,收束得体的情感在最后一分钟流露,让人惊起一身鸡皮疙瘩,片尾“纪念约翰·约翰逊”太戳泪点。一星扣给美国彭于晏杰克吉伦哈尔。 |
|
前段时间看保罗·达诺去CC总部挑片,在猜想标准收藏是不是要收录这部《狂野生活》,这类社会风情画倒是挺适合CC的。导演找来一个跟自己长相酷似的小男生来挑大梁,通过一个小男孩的视角讲1960年代的社会大环境,一个普通家庭被悄无声息的影响,森林大火其实更像一个危机的隐喻,预示的不止是一个家庭的分崩离析,还有社会当时面临的危机和恐慌,而且从母亲这个女性角色的身上,甚至可以看到之后女性运动的缩影,可见导演的野心,他不没局限于一个故事,而是有意思去做更深层次的思考,属于比较有品位和导演意识的那种新导演了。7分 |
|
山火在远处燃烧,离生活好远好远,女同学说“不用写在本子上,反正燃起来你也跑不掉。”可是生活的角落充满罅隙,遥远的火苗也能把家庭烧得面目全非。雪来之前,无奈地狂野一番,然后用成长收拾残局。保罗·达诺的《八月》,看似一切尽失,又都在归来的路上。 |
|
保罗达诺可以的,有几场戏挺有功力。 |
|
伦敦早高峰害我错过了影片前十五分钟。这部电影的气质要是拟人那就是达诺本人,又慈悲又有爆发力(。到底是谁翻的“狂野生活”,是Wildlife又不是Wild Life,wildlife是一个地区的野生动植物的意思。片子讲的也不是“狂野”的生活,而是一个五十年代的美国家庭如何像山林大火中的野生动物一样“adapt”,适应战后的时代,适应西北部的环境,适应彼此和彼此的在场与不在场,而男孩眼中的父母各自在成为像大火过后的树一样的”the standing dead”边缘苦苦挣扎。很多面部特写,又都聚焦五官周围虚化,我还坐第一排,角色情绪真切得能滴到我脸上,最后拍全家福还偷偷泪两行。达诺般的男孩的小圆脸小圆嘴巴和卷裤腿高帮匡威好可爱,可能是银幕上非常不可多得的又克制又懂事的teenage boy。 |
|
穆里根的表演有问题,你脸上有一百块肌肉也不能这么使。 |
|
保罗达诺私人的四百击,男孩在长镜头中奔向警察局,释放了所有对成人世界的不解与困惑。冷静沉稳的处女作,没有自慰青春期,窗棱与门框构建的少年视角,内向害羞的大鼻子男孩与达诺本人神似。吉伦哈尔重返森林,山火似灾难也是救赎,降临地面的雪片是寂静也是终曲。 |
|
meh,小孩简直是paul dano本人吧,现在对这种sundancy american family struggle真的很麻木 |
|
故事作为一个家庭内部的风暴还是可以的,相对来说年代的设定倒更像是被架空了一些。虽然是以儿子的视角讲述,但这个角色有些不够有吸引力似的,不如妈妈的角色来的丰满,也不知原著小说是怎样的。作为处女作掌控的足够好了,看得出保罗达诺是亚洲电影的死忠粉,从影片整体气质、到对话上的留白,到演员的表演,到经常采用的远景、窥探似的镜头,对室内陈设的突出等,都有好多小津,侯孝贤,杨德昌,是枝裕和等大师的影子。在剧本和角色上多多打磨,是很值得期待的导演 |
|
#Cannes 2018-3 保罗 达诺和佐伊 卡赞的情侣档创作搭配是看点。重现爱德华 霍普式的美国五十年代风情画,本质仍是对dysfunctional amercian family的剖析。穆里根感觉全程在演朱利安 摩尔。克制的气质着实在处女作中难得。 |
|
片后screen talk我最后一个提问,我就是想和Carey说话,想看她对我笑 ;) 我问你觉得女人公最在意什么?她说她在之前从来没为自己活过,所以她必须变得自私才能脱离出来。也许在她心底她还是个好母亲,但她后来唯一的所谓目标是试图从什么当中觉醒过来,在她所剩的生命溜走之前抓住一些什么东西,这其实迷惑了她,也是我认为致使她做了很多不恰当的事、变得盲目并误入歧途的原因。从整个电影来看她最在意的是弄清楚自己是谁,摆脱掉一切不论什么。但整个人生来看最重要的还是她的儿子 (大概是这样回答,非常认真)也许我现在已经不太记得这个电影了,但我会一直惦记Carey Mulligan,惦记人生里这些美妙的不期而遇 |
|
成熟和克制的不像处女作。保罗达诺在此片中并无过多的野心,但其实也一定程度造成本片的局限性。一点星火,便可化作森林野火。一个家庭,也是从一丝裂缝演变成狂野生活。其实到最后,开始迷惑,到底是本片的气质太过迷人,还是穆里根的气质太迷人。 |
|
救得了森林里的山火,却救不了燃烧的家庭;等得到初冬时的落雪,却等不到解冻的生活。男孩的成熟只要一场火,女人的觉醒只要一场雪。本是建材的树木成为燃料,死立中枯槁。四千英尺的高空关掉引擎,追求着自由。我能修好马桶,买来晚餐,定格别人的团聚。亲历母亲出轨,父亲失控,仍想拍下瞬间的幸福。 |
|
小男孩眼睛可真像达诺的女朋友啊啊 |
|
摄影挺好,穆里根表演痕迹重得就差脖上没挂个牌子“我是演员”了 |
|
3.5 这个男孩太好了 |
|
B / 巧妙的视角选择,从第一个窥视开始便被自然带入这个被截取的生活片段,在成长的心理进退中感受私人却又厚重的时间纵深。以特写为中心的对人物自始至终的注视与关切将戏剧化的设定轻拢慢捻柔化至平坦而带刺的质态,更是让原本容易被过度张扬的文学性被克制在生活实感之内(讲真“不得志的爸爸要去扑灭山火”这种设定也太俗太中国当代文学了8!)。其实视角拟定后镜头内本不需要那么多额外的信息,又或许这是一种本该从人物转嫁于观众的“受迫”。 |
|
很圣丹斯气质的小片,结尾拍合照的那一下我非常喜欢。 |
|
tonally inconsistent 革命之路不是想拍就能拍的 |
|
与男孩感同身受的同时,自己也被若干个不动声色的瞬间瓦解,一如生活。 |
|
这个不怎么“狂野”的《狂野生活》,算是Paul Dano第一次当导演打出的安全牌吧,毕竟这样的小品本来就是他自己最擅长演的东西。整个电影完全成就了Carey Mulligan,她的每次一出现,都让人难以把目光从她身上移开。 |
|
成熟又克制,处处是paul dano的好品味,但或许也因此过于保守。一大特点是选择从青少年的视角来看待这个家庭的瓦解,但他最终却缺席了这张“家庭画像”;和母亲之间的暗流涌动也十分细腻。ps男孩真的活脱脱一个小paul,让人怀疑他在其中投射了多少自己。 |
|
达诺的着眼点很好,没有不必要的野心,专注于三口之家,窘迫的生活,父亲奇怪的自尊,卑躬屈膝给人擦鞋也难逃失业的命运,之后又一蹶不振跑去做危险又报酬极低的森林扑火,我想他只是逃避。母亲用森林大火影射了婚姻危机,成年动物学会适应,年幼动物还未明白就已死去,眼泪于事无补。隐忍脆弱的母亲也在父亲离开后渐渐改变。贫贱夫妻百事哀,他们不是相互不爱了,只是无法承受经济拮据的重担。结尾的全家福没有给出能否复合的明确答案也是聪明之举,令人意犹未尽。两位实力加颜值并存的演员,加漂亮的摄影,也是组成这部优秀电影不可或缺的部分。真心喜欢这部电影的摄影。 |
|
很意外保罗·达诺会拍这样一部影片,有点老派,今后的方向估计会成为下一个“雷德福”、“克鲁尼”,编剧还有伊利亚·卡赞之女。家庭生活的不稳定性,包括无法控制的森林大火也有这方面意味,年幼的儿子成为父母婚姻危机的见证者和平衡的砝码。捕捉到美国人的日常式孤独,人们在社会及家庭结构中的位置,就像从爱德华·霍珀画作里走出来的人物一样。 |
|
当成人像山火一样没头没脑地追逐狂野生活,孩子却像雪落一样静静地心碎。 |
|
贫穷在哪儿都是病,自立在哪儿都是强 |
|
剧本真的烂,儿子和父母的对话严重脱节,似乎不是亲生的,没有家人聊天的真实感。 |
|
改编小说,文学气质很安全。只是Paul Dano找了一个小版的自己做主演有点一言难尽,Gyllenhaal又过于咆哮。Zoe Kazan is overrated. |
|
无法理解对方的情绪泄口又不能直面自己内心的创伤,于是慢慢分崩离析。I think I’m wasted on you. 这句台词的分量堪比断背山中的I wish I knew how to quit you. 看完太难过了。 |
|
每一个破碎的家庭,头顶都有上帝洒落的一粒灰。 |
|
【平遥国际电影展】首映,保罗·达诺导演处女作,作为新人导演处女作而言,至少有几场戏拍得非常有张力。也许是因为有原著小说做支撑,所以整个剧本看起来很顺畅,聚焦一个普通家庭的解体,同时也映射了60年代的美国社会的风暴,最终落脚在少年的成长。至于所谓的狂野生活,或许正是那一个时代的缩影吧。 |
|
显然还是对导演技法不够自信。父亲失业一场,尚能用后一场状态的变化带出此前银幕之外的信息。到了之后窥视母亲与情人两场,纵使Joe已离场,摄影机仍要继续回到偷情现场,不是角色在看,而只为了给观众看。 |
|
英雄母亲和窝囊父亲,无数文青的标配。 |
|
保罗·达诺的导演处女作拍得如此沉稳凝练,一如片中儿子(长得和达诺也太像了吧……)那般惊人地成熟老练。反倒是父母控制不住情绪,各自过了把狂野生活,两人恰似森林大火与游泳池般水火不容,但水毕竟柔而有力,同影片中1960年的背景一道隐隐预示出女性主义兴起的前夜。影片的运镜、配乐和色彩都很有想法,例如半主观视点镜头的使用、缓慢移镜或固定机位特写、门框式构图,以及将拥有心灵隔阂的两人始终分置于不同镜头中的修辞策略等等。隐忍、无奈与孤独的氛围贯穿始终。PS:照相馆全家福与海报也是妙笔。(8.3/10) |
|
看电影走遍美国之蒙大拿篇,喜欢穆里根。 |
|
成年人的生活没有容易二字。 |
|
惊讶穆里根老去的速度。那张沧桑的脸,真不像34岁,43岁是有的。Paul.Dano 的处女作拍成这样,一毛钱惊喜也没有,太不妙了。我一直觉得 Paul.Dano 的抱负不止这么一点点。 |
|
音乐7 画面7 导演8 故事7 表演8 印象8 平均7.6/10 亲爱的,我不能再在原地驻足等待,我想要的是能携手并进,即使没有那个人,我也要独自前行。保罗达诺执导的工工整整寓意非凡的处女作。那团山火,既是胸中燃起的欲望,又是家庭凸显的危机,急需一场及时雪的到来,冰释前嫌。但山火扑灭真的就可以回到从前吗?曾经的存在已荡然无存,逝者已逝,哭泣无用,新的生命在孕育。回忆永生。 |
|
成熟的影像掌控力无需多言。家庭成员关系的转变被直接体现在一前一后餐桌座次变化。小男主自然是导演自己的视角,但关于这个主视角本身的刻画显然太过平面,校园线像是拍了一半被弃用一般。 |
|
再一次嫌弃凯瑞·穆里根 |
|
再好的表演也解释不了这莫名其妙的剧情 |
|
对比《骑士》感觉有点做作了,似乎是为了呻吟而戳下伤痕。 |